假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并未隐退,那么他会建立一个怎样的朝代?
张无忌如果不隐退,而想着建立一个朝代的话,我们来做个沙盘推演,可能会有如下结果。
A、张无忌仁厚的性格加上开挂般的初始条件,顺利登基统一。但能否享国长久,要看对内部势力的平衡以及对于继承制度的抉择。
B、由于明教松散的组织形式,对于朱元璋等实力军头难以操纵,最终张无忌变成傀儡或者被朱元璋阴谋取代。即使凭借武功击杀朱元璋也没什么用,因为死一个人也无法改变掌管几十万义军的头领,其实权远大于明教总坛武林高手的力量对比。
C、张无忌在教中树立威望,也很好地平衡了各方势力,顺利统一并登基。但他性格毕竟仁厚,对于在战争中不断聚集实力的功臣们,不忍心诛杀,最终野心家们携各自势力发动火拼,进而发动政变,张无忌不忍才安定的天下重新分裂,于是让位以平息争端。就像当初李渊不忍心对儿子动手,最后在玄武门之变后被逼退位一样。
下面是具体沙盘推演,历史的滔天大浪,往往起于最开始的青萍之末。一朝的立国规模,往往奠定于创建者和初始团队的规模及作为:
兵力:明教几十万人的教众,遍及大江南北。
声望:教内广泛受到各实力人物的支持和尊重,江湖上六大派都欠张无忌人情,声望如日中天。
团队:以杨逍、韦蝠王、殷野王、五散人组成的高层,暂时看不出异心,且紧密地团结在核心周围。核心层有五行旗为其直属军事力量,战斗力强悍。朱元璋、徐寿辉、徐达等地方军事头领,精明强干,但有包藏祸心及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组织形式:明教有一点特别要注意,明教人数庞大,分布在各处,总坛远在西域的光明顶,所以明教教众的行事,就必然非总坛所能控制,而更多的是由当地领袖所掌握。就是他的组织形式不是一个金字塔层级结构,更像是一个中心加一堆散点的结构。
张无忌性格
1、明白大义是非,坚持革命事业不动摇。
2、宅心仁厚,施恩不施暴。对权力、利益欲望不强,手腕也不大行。
3、从书中看,张无忌对于冲突的解决方法通常是“我们不要打打杀杀,做朋友好不好”,如果不同意,他就开主角光环救对方一次,然后对方就听他的了。所以可以推测,他对于内部派系冲突、利益冲突,解决方式应该也是以施恩、妥协为主。
由此推测出一个张无忌-明教编年史
1350年,六年前黄河决堤,中原民不聊生,饥民遍地,易子而食,俗言“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临”,张无忌和杨不悔在去光明顶的路上也差点被饥民吃掉。此时明教教主早已失踪,内部四分五裂,但各个地区的教众都在酝酿着暴动。
1351年,元顺帝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黄河河道,北方地区明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五散人之一的彭玉莹的策划下发动教众,传言“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明教揭起反元大旗,韩山童所部教众用红巾在头上裹扎成火焰的形状,被称为红巾军。教中传言“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是年张无忌纵身跳下万丈峡谷,获得九阳真经开始修炼。
1352年,韩林儿、郭子兴部在濠州打开局面,朱元璋、徐达也在军中。明教起义势力越发强大,当时流传诗曰:“天遣魔军杀不平,杀尽不平方太平,”起义裹挟大量赤贫流民,所过之处不但烧毁官府,也劫掠地方大户人家,江湖上武林各派掌门及弟子,不少拥有田地财产,对一路劫掠的明教流寇往往痛下杀手,称之为魔教。
1353年,元朝廷中汝阳王等有识之士,敏锐地洞察了地方豪族地主,与明教流寇之间的矛盾,提出拉一边打一边的策略,元廷缓和对南方汉人的歧视政策,刻意拉拢地方上层人士,鼓动他们联合官府对抗明教流寇。
5月,在此政策下,汝阳王府势力深度介入江湖事务,对江湖人士进行笼络、挑拨,对名门正派的掌门及实权弟子进行渗透和贿赂,对坚持反元立场的江湖人士进行暗杀,掌控了一批中小门派。对于难以臣服的大门派,则利用江湖复杂的关系,挑拨其与明教的矛盾,武林各派虽然在脸面上认为和官府为伍可耻,但明教流寇的劫掠,实在是更为切齿的利益冲突。
数年之间,明教在江湖人人喊打,起义逐渐衰弱。汝阳王府更谋划利用江湖正派与明教的矛盾,促成大围攻,彻底挑翻明教总坛。
1355年,汝阳王父子调任统领兵马,汝阳王府的江湖势力由其女赵敏接任。加紧挑拨、促成正派围攻明教事宜,重金收买各派弟子促成围攻,对异见者则暗杀并嫁祸明教,武当、峨眉等虽较难渗透,但激与江湖义愤,也加入其中。
1356年六月,最终六大派联合,长途奔袭围攻光明顶,而元廷收买的巨鲸帮,海沙派、神拳门等继六派之后组织第二波攻势,赵敏率汝阳王府势力,形成第三波合围,准备驱狼吞虎,等江湖斗得两败俱伤,再坐收渔利,数年经营,计划周密,志在一举摧毁明教总坛和江湖正派势力。
12月,六派攻上光明顶,在光明顶之战最危急时刻,张无忌修成乾坤大挪移出现,排解六派与明教纷争,打破元廷剿灭明教总坛计划。在第二波攻势到来之际,张无忌被推举为明教教主,率众进入密道。由于张无忌出现的时机千钧一发,而武功又如同天神下凡,教众纷纷传言“明王弥勒已下凡救世”。
这时的元朝内部斗争也越发激烈,由于明教之前看上去势力已经衰弱,对于大多数朝臣而言,此时的工作重心又重新转移到争权夺利上来,不但没有答应汝阳王增兵对付明教总坛和江湖势力的请求,反而将赵敏带领的汝阳王府死士调走一部分,令其大为削弱。
1357年,眼看没有朝廷增援,而挑翻明教总坛的计划落空,郡主赵敏临时变招,率汝阳王府势力,对大战之后六大派的疲惫之师发动袭击,洗劫武林正道,六大派实力大减,失去与元廷、明教抗衡的能力。
6月,张无忌率明教精锐从西域重入中原江湖,调解纷难,招谕教众,明教势力为之一振。
8月,张无忌率明教高手潜入大都,救出六大派被押首领,汝阳王府势力由于之前经年苦战,已经是强弩之末,又被抽调一批精锐,再加上范遥的卧底策反,一时难以抵挡明教攻势,遭受重创,张无忌初出茅庐即率群雄建功,教内声威大振。
9月,赵敏随张无忌去灵蛇岛,由于张无忌之前在大都重创汝阳王府势力,元廷剿灭明教总坛、臣服江湖的计划彻底失败,此后朝廷放弃对汝阳王府这个计划的支持,汝阳王府再也没有在江湖上掀起大浪,汝阳王父子专心领兵。
11月,其时赵敏回到中原收拾残局,发现政局已然覆水难收,奸臣当道,结党营私,一大批忠臣良将被处死,妻女被没为官妓,汝阳王虽有兵权,但屡遭排挤,赵敏不禁对政局失望,有风雨飘摇之感。才发现什么丰功伟业,雄心壮志,在一个权力倾轧、政治扭曲的时代,都是笑话。
1358年,少林寺召开屠狮大会,张无忌率江湖群雄在河南少林寺牵制元军主力,朱元璋趁机率部攻克南京,奠定争夺天下的基础,张无忌将明教光明顶总坛搬到南京,方便应援各路义军。朱元璋所部淮西军因军功,教内地位大幅提高。
1359年,峨眉派、崆峒派、昆仑派、武当派、华山派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举义,响应明教义军。崆峒、昆仑地处西北,与蒙古地界相近,两处义军很快被蒙古骑兵剿灭。
1360年,明教淮西军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各方反元势力发生相互摩擦,进而相互攻伐,张无忌调停未果,朱元璋等在其中趁机捞抓军权,排除异己,同时招揽李善长、宋濂、刘伯温等儒家谋士。
1363年,爆发鄱阳湖大战,张无忌阵中生擒敌酋,明教彻底击败陈友谅势力,丐帮死伤大半,张无忌念在黄衫女嘱托,放丐帮一马,但丐帮高手零落,从此式微。
1367年,在兼并江南陈友谅等几股反明势力之后,明教统一南方。但明教原来的核心层不大掌管实际军事行动,主要在前线打仗的都是朱元璋、徐达等,这帮实际掌权的军事将领逐渐坐大,形成一个个拥有实际兵权的山头,朱元璋、徐达等凭借军功逐渐升到明教高层。因为他们的根据地最初在濠州,借用一个历史名词称呼他们,叫淮西集团。原明教高层,取光明顶之战时在场人员,称为光明顶集团。在权力斗争中,朱元璋与杨逍爆发尖锐冲突,并通过政治手腕成功将杨逍搞下去,成功进位光明左使。
1367年,以五行旗为主的嫡系部队留守南京,以淮西军为主力的北伐部队在中原与元军展开战略决战,数次取胜,徐达凭借武穆遗书的计策,在太原歼灭王保保的元军主力,王保保逃向漠北。淮西集团势力进一步加强。
武当派将投靠元朝的全真教击败收编,成为天下道家正宗,其他原六大武林门派也在反元战争中坐大,六大派集团,他们的政治代言人为俞岱岩、周芷若,因除武当派外,其他六大派与光明顶明教首脑嫌隙很深,所以与淮西集团走得很近。周芷若与朱元璋结为政治同盟。
1368年,掌权多年的张无忌已经习惯了权力的味道,不再是原来那个自甘淡泊的淳朴少年,他于是年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明教为国教。但明教教义中,对于如何统治农耕文明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不得不依旧使用儒家那一套礼乐宗法制度来治国,李善长、刘伯温等儒生因此进入中枢参与机要。新生政权兼有传统儒家中原政权的特点,及鲜明的明教特色,衣着崇尚简朴,尊卑等级不严格,原明教首脑大多一夫一妻,在明教高层中,大多重江湖义气而轻视读书人。在皇位继承方面,张无忌坚持按照传统明教教主推选方式,由教主制定青年才俊、威德服众之人来担任,李善长、宋濂坚持要嫡长子继承制,双方僵持不下,罢议。
1369年,攻克大都,元顺帝出逃漠南,徐达、常遇春等率军追击。由于赵敏出面,没来得及走的蒙古贵族大多归降,许多久居中原的蒙古人也顺势加入明朝军队,明军骑兵实力大大提升。赵敏成为中原王朝与蒙古帝国联姻和解的政治象征,张无忌欲将贵妃赵敏进位为皇后。
1370年,由于张无忌不愿清算自己人,对淮西、六派集团和光明顶集团都采取安抚政策,但两边对于权力的争夺无法调和,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借立皇后这件事,淮西集团及六大派公推立周芷若为后,光明顶集团及张无忌本人倾向于立赵敏为后。
立赵敏为后,意味着与蒙古的和解与联姻,不但可以缓和对外边患,还可吸纳来自北方的军力补充,同时意味着明朝对外敞开胸襟的立国政策。立周芷若为后,则意味着对朝内政治格局的平衡与对淮西-六派集团的地位确认,意味着重新走上内部权力平衡大于对外开拓的传统政治轨迹。
3月,形势越来越僵,两派水火不容,赵敏为张无忌出谋,上策彻底剿灭淮西集团,中策拿掉峨眉派除掉周芷若,以此削弱淮西-六派势力,下策赵敏愿意为张无忌的江山稳固妥协,让出皇后之位。张无忌既不愿大杀功臣,也不愿除掉周芷若,犹豫不决。
5月,镇守京城皇宫的五行旗锐金旗,掌旗使吴劲草(因灭绝持倚天剑杀了很多明教兄弟而不愿重铸倚天剑的那位),因惧怕周芷若当皇后会对五行旗不利,在五散人的支持下,通过赵敏盗得圣火令,发动兵变,清洗淮西-六派在南京的官员,朱元璋在兵变中丧生,周芷若遁走,李善长、宋濂等也死于乱军之中。
6月,变乱持续一周后,张无忌在赵敏的帮助下逐渐掌控京城局面。朱元璋的手下逃出京城,找到同为淮西集团的徐达、常遇春等,告知五散人发动叛乱,已经挟持皇帝,要二人速领兵回京“清君侧”,二将率领淮西军北伐的百战精锐,回师南京,隔江扎营,江左震动。张无忌凭借绝世武功,只身直入军营,在制住徐达、常遇春之后,倾诉衷肠,二将表示甘愿交出兵权领罚。张无忌封二人进位四王一级,遣人接替二将军权,常遇春数日后病发身亡。张无忌在处斩吴劲草后大赦天下,遣周芷若返峨眉山,不得再预朝政。
1371年,经此变乱,张无忌大病一场,无心政事。他长在冰火岛,生性喜欢自然,久居深宫,不像以前能到处游览,深以为憾。由于李善长、宋濂等人已死,无人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张无忌遂创立内阁制,由原明教左右二使、四王、五散人为内阁班底,各以资历能力当任,处理天下事务,皇帝有否决权,但不参与实际政务,光明左右使成为帝国的实际掌舵人。
而张无忌此举实在留下诸多隐患,淮西集团与光明顶集团的矛盾以流血冲突而收场,许多掌握实权淮西将领与中央离心离德,在回到驻地后对中央阳奉阴违,为日后边疆变乱买下伏笔。
而四川的峨嵋派,湖北的武当派,陕西的华山派,在抗元战争中势力大增,逐渐获得地方统治权,张无忌又将其掌门拜为封疆大吏,三派在其地界隐然如同独立小王国。而提前创立的内阁制,使得中央权力分散制衡,无法形成强力的核心去解决边镇问题和地方问题,拖延日久,成为明朝心腹之患。
1378年,在政权领导班子稳定后,张无忌率赵敏出游,由洪水旗护送下西洋,前后7次,先后五次到达波斯,印度等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由于教主个人“喜好波斯风土”,并长期逗留波斯,洪武一代对外交流贸易非常多,频繁走海路与波斯等国接触,明朝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度。
都看到这了,还不点个赞呀~你们的赞是我继续写另一个结局的动力!
———————(分割线)———————
续写的其他结局
其实上面的结局,是自己改变的一些规律,刻意最求的一个很好的结局,按照我的构思,这种偶然性好结局出现的概率比较小,而大概率的结局,是朱元璋掌权。
组织结构的先天缺陷:
明教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组织结构,想想看,在古代那种通讯条件下,远在光明顶的中央核心层是无法统御分散在地方的几十万各个教众的,传个信都要跑半年,所以必然是指挥权去交给各个地方的具体头领,而总坛只是具有形式上的最高权力,但总坛最高权力不一定能执行到各地方、各派系。就像民国是国民党中央与各地方军阀的关系,军阀大可以表面上尊奉中央,实际上阳奉阴违。
那么张无忌有没有可能把这个局面变成中央集权呢,有办法的,学习汉高祖清理异姓王,宋朝实内虚外,学习整风运动,但这些必须有强大军力、合适的形势、高明的手腕、和下得去手的狠心,以张无忌的政治智商和性格,这怕是最过不去的一关。
朱元璋的优势
而朱元璋不是韩信,不会犹豫和心怀侥幸,不会等到天下统一再动手,他提前淹死韩林儿,就说明他要对张无忌动手,也一定不会等太久。唯一让朱元璋忌惮的,是张无忌及光明顶集团,其武功过于高超,以至于他们可以轻易击杀朱元璋,或者在成功害死张无忌后被找到真相的杨逍等人击杀。所以朱元璋的策略,应该是等待时机下手消灭肉体,和剪除张无忌的羽翼,两边同时进行。
三种设想情况
情况一,朱元璋最好时机:是才占领南京城的时候,这是南京城里面都可以布满朱元璋的势力,在迎接张无忌过来,以及张无忌才安顿下来的时候,大家沉浸在一片庆功氛围中,大可以下手,并且嫁祸于“城内残余元军势力”,反手诬陷赵敏向元军透露张教主行踪,教内大乱,朱元璋有大军又有大功,掌权机会大大增加。
情况二,朱元璋的次好机会:占领南京城时朱元璋因为羽翼未丰满而没动手,这之后朱元璋十分聪明,并不留在南京享受后方生活,而是假装好意,让张无忌及明教高层,安坐南京,自己带兵南征北战,在不断的战争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收罗武林高手作为护卫,通过政治斗争消灭对张无忌忠心的人,尤其在北伐以后,朱元璋的实际控制力,基本上对明教南京朝廷有压倒性优势,这时逼张退位或者自立都可以选择。
情况三,朱元璋的死结:由于张无忌的武功当世无双(且有对下毒的防御力),所以只要张无忌想,他可以对任何敢于心怀二心的地方将领实施无差别击杀,就算不能明着弄死,也可以派韦蝠王等通过各种办法伪造“摔死”“病死”“淹死”“呛死”“战场中箭死”等各种死法,而阻止张无忌实现这一能力的,只有他的仁心。所以以下情况,对于朱元璋来说会造成立即失败的结局。
1、张无忌身边有赵敏、杨逍等人指点,告知如何处理朱元璋。
2、张无忌不断增长的权力欲,感受到了朱元璋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3、张无忌随着政治上的成熟,逐渐变得理智而决断,心狠手辣。
4、张无忌明白制衡的道理,拿走朱元璋的军权和地方行政权,分开朱元璋手下各将领,分裂其势力,培植朱元璋教内敌人,让淮西集团势力从一家独大变成几方制衡。
谁能活到最后
所以,假如张无忌政治智商逐渐增长,那么朱元璋下手越早,朱元璋成功率越大。如果张无忌一直很仁慈,那越到后来,朱元璋羽翼越丰满。
假如张无忌政治智商觉醒越晚,张无忌越危险。而如果张无忌如果不愿意丢掉自己的仁心,那退隐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