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史话 |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编辑特色
一、插图的编辑理念近年来,民国时期出版的多种小学语文(国语、国文)教科书被重新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教科书既不同于古代的童蒙读物,也有别于当今的语文课本,除了内容有趣、语言生动之外,还有大量独具特色的插图。本文从编辑理念、美感标准、印制技术三方面,探讨其插图的编辑特色。
民国时期,出版社在编辑小学语文教科书时,受到来自西方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不仅在内容取材方面彻底改革,而且插入大量图片,使文字内容与插图相互配合,由此彻底改变了传统童蒙读物的教化观念和文本形态。例如,商务印书馆是最早组织人力、自行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典范。1904年,商务印书馆开始编辑《最新国文教科书》,就确定了编辑原则:“各课皆附精美之图画,图画布置须生动而不呆板,处处与文字融和。凡图画与文字,皆同在全幅之内,不牵涉后页。既有以上之限制,于是操笔作文,正如作茧自缚,非常困难;且每成一课,必经各人批判,至无异议始止。”[1]可见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图画及编排方式,以及如何“处处与文字融和”,在初创阶段有过艰辛的探索过程。
插图有不同形式,有的是对应课本的文字内容,有的是单页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的完美呈现还要具备比较先进的印刷技术。商务印书馆以印刷业务起家,注意引进国外印刷技术,1903年“得日本技师前田乙吉及大野茂雄来华摄制照相网目铜版”[2],所以有能力印制精美的插图。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其第四册第一课《孔子》[3],附有一页摄影图片,分别是“大成殿”和“孔陵前之洙水桥”(见图1)。在线装书形式的教科书中插入这样一张铜版印制的摄影图片,就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印刷技术。1912年,蒋维乔、庄俞编纂的《订正初等小学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在第一课《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之前,插有一张彩图,将所有生字表达的事物具象化,色彩鲜艳。第十五课的插图表现“姊长、妹幼,坐草上,立花前”的内容,如同一幅美丽的仕女图,非常引人注目。第三十六课则是配合文字而描绘的“画眉叫,孔雀飞,鹿走林中,猴升木”彩图,生趣盎然。可以想见这些彩图以及每一课与生字相配的黑白图,都会受到当时小学生的喜爱。
图1 《最新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插图
民国以后,新式学堂建立,中华书局从编写新式教科书起家,教科书出版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科书实行审定制,而教科书的用纸款式及定价也是审定的一个方面。1912年9月13日《教育部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第四条规定:“如用稿本呈请审定,除签示修改前项办理外,并须将拟用印刷之纸张款式及定价,预先呈请核准,发还付印,印成再行呈验核定,方作为审定图书。”[4]商务印书馆1913年《编辑小学教科书商榷书》也提到教科书的“形式问题”与成本的关系:“欲教育之普及,必先减轻其费用,教科书定价之不能过高,殆成一般之通论。”其小学教科书每册定价在一角左右,“惟是售价既低廉,则成本不能不节缩,工料不能不减少。查欧美各国之教科书,其纸张之洁白,装订之工致,彩图之美丽,无不精益求精。日本教科书虽不及欧美,而形式亦尚适观,夫岂不知节缩成本,减轻售价,亦以学生日与教科书相亲,不如是不足以引起其兴趣,养成审美之观念也。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以美感教育为完成道德之要素,然则教科书定价固须求廉,而形式亦不可过于粗劣。本馆共和国教科书,以定价至廉之故,纸张装订不能十分讲求。初等修身、国文,虽有彩图而枚数不多,未始非一憾事,颇思力求进步以副美感教育之宗旨。而国民经济困难,担负骤增,于教育普及究竟有无影响”,这也是不可不研究的一个问题。[5]商务印书馆如此告白,其实也是委婉说明其教科书是讲究形式的,价格至廉却有彩图,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二、插图的美感标准民国时期,关于小学教科书的封面及插画的美感标准,教育界专家有多篇发表于《教育杂志》等专业刊物的探讨性文章,提出具体建议,包括结合小学教学实践,参考国外教科书的标准对多种教科书进行评审等。
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时代变革的产物,1920年,教育部确定小学国语的科目不久,黎锦熙的《国语教科书的革新计画》一文就谈到插图及其要注意的问题:“(1)要明了——要点更宜鲜明,不复杂不模糊,才便于直观教授。(2)要新颖的考案,能够唤起儿童的兴趣——儿童趣味的发生,也随年级不同,要预为研究。如初年级儿童的趣味,多从‘动’的事物发生,那么插画中间静止的景物要少用,须改成动的考案。(3)多用粗笔法,就便可供儿童的摹写——因为国语的教授,有时要把儿童描写想象的图画当‘作法’的,读本中的插画,就是他描写——作文的蓝本。(4)容易提示实物的教材,也不妨附加新图用来涵养儿童的美感。”[6]这代表了教育专家以儿童为本位的观念以及“革新”思路,在当时也是儿童出版物编辑者的共识。1922年,商务印书馆为《儿童画报》所作的一则广告就说明:“小学儿童的心理,教他读书,总觉得有些没趣;教他看画,便没一个不是兴高采烈的。所以要引动儿童读书的兴趣,最好,先给他看有趣味的图画的书报。我们刊行这儿童画报,就是这个意思。内容有诗歌、游戏、谜语、笑话、童话等等,而要以图画为主,五彩印刷,精美绝伦。儿童看了,一面就可发生无穷的兴趣,一面还可养成良好的品性。”[7]
有了儿童本位的新观念,还要落实到教科书编辑的具体环节。1933年,百刚《关于编制小学教科书的问题》一文强调小学教科书是比一般图书还要难的,“在着手编制小学教科书之先,应得先有一相当范围的委员会,网罗教育家(尤其是实际从事小学教育的人)、心理学者、文学家、言语学者、童话研究者、艺术家等组织之”。他还参考国外教科书的经验,提出教科书的封面“纸质要坚牢,色彩要鲜明,图案要儿童化、艺术化”;教科书的插画应该是“儿童本位的”,具体表现在“要有彩色” “最好用儿童的画风”“人物所表现的个性和表情,要和课文中相照应”“全体都应当有动的表现、力的表现”等标准。[8]吕伯攸《小学教科书的封面和插图》一文,根据他在小学多年教书的经验和观察,从形式方面论述小学教科书的封面和插图:“封面用纸或封面画,绝对要避去黯淡、沉闷、儿童所不喜欢的颜色,而代以鲜明灿烂,为个个儿童所爱好的三原色——红、黄、蓝,或两原色的混合色——橙、绿、紫。而且所作图稿,是要能表现本书的特性的”;还举例讲述教科书插图的位置、排列方法等细节,特别提到文学的教科书和科学的教科书插图有区别,“文学教科书的插图,目的只在供给儿童们美的欣赏”;要安排好插图的内容以及排列的方式,编辑者和绘画者必须互相了解和合作。[9]
编辑小学语文教科书涉及诸多环节。要根据每课书的内容及文字多少而进行排版,每页一课,或多页一课,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一页的插图与文字的配合关系、彩图的使用、版面的编排,等等。这些都是不同于一般图书的特点,需要编辑通盘考虑。教科书的装帧属于形式问题,包括封面设计、装订方式(从线装到平装)、纸张选用、字体字号(包括注音字母)、插图设计等方面。韦息予曾指出当时小学教科书“插图嫌简陋”,其原因“一半由于绘图人才的缺乏,一半由于印行教科书者不甚注意插图,所定酬金过低,所以难得满意的成绩。现行教科书的插图多由编书人规定图意,使绘画人按着作画。绘画人对于儿童教育和编书人的意志,不免有所隔膜,这也是插图不能令人满意的一种原因”,他所提出的改善方法是“插图充量采用照片”。[10]其实,编书人与绘画人的有效沟通和通力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采用照片”固然可以省去绘图人,却不易配合课文的内容并适合儿童的心理,还要考虑照相制版技术及其印制成本问题。
根据上述讨论所提到的具体标准来看,开明书店1932年出版的《初等小学国语课本》堪称典范。此书的课文由既有儿童文学作品又有教师经历的叶圣陶精心编写,插图则由画家丰子恺绘制。此书的“编辑要旨”说明:“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而“本书图画,与文字为有机的配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例如,第一册第十二课,描写窗外的月亮,整个页面像是打开的窗户,不仅有兄弟俩抬头张望的背影,还有一只跳上窗台的小猫,画面简洁又富有童趣,确实能够配合文字、引起儿童的想象(见图2)。而第二册第十八课《柳树条》,插入一幅彩图,颜色有绿色与黄色,与“柳条绿柳条长,满地菜花黄”的歌谣相映成趣,充满律动感。这套教科书在出版一年后就加印了十多版,近年又被重新出版,依然让读者爱不释手。
图2 《初等小学国语课本》插图
为了保证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质量,当时的小学教育刊物发表不少文章,组织专家对各家出版社的教材进行评审和具体比较。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而国外的标准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朱紫华参照美国学者的《低年级儿童用书形式评点表》,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对封面、纸张的颜色及厚薄、插图、字体大小、字体形式、字行的长度、字行的距离、装订等进行详细分析。其中举例分析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两套小学国语教科书:“这二套教材低级几册中之插图,至少占全书面积的1/2,在书首前有许多幅颜色鲜艳而夺目的图画,描写连环故事,很能辅助儿童增进阅读速率,并且有产生儿童审美观念之可能”;还谈到“各书坊所出版的教科书所用的装订方法大概有四种:(1)用中式线装,(2)用人工纸捻订,(3)机器钢铁丝订,(4)活页式”[11]。
三、插图的印制技术中国传统的童蒙读物也有插入图画以解说文字内容的,但采用的是雕版印刷技术。晚清时期,《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等曾采用石印技术复制,还增加了新的插图,但由于印刷及用纸的成本问题,小书坊的石印读物一般比较粗糙。随着民国时期教育体制的变革,新式教科书获得大量编辑出版的机遇,并形成了激烈竞争。而印刷技术随之改进,正如当时人所言:“吾国新式印刷业三四十年来,国人相继经营,颇著成效,因此旧式之手工印刷渐被淘汰。民元国体变更,盛倡教育普及,五四运动以后,语体文字风起云涌,印刷品数量突增,皆为印刷业之良好机会。”[12]
小学语文教科书由于插图、字体、版面等原因,更对印刷术有特殊要求。钱英的《对于复兴初小国语教科书说几句话》一文指出:“一部教科书有四部分最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是形式方面,印刷精美否?装订坚固否?价格低廉否?插图有意义并适合儿童的趣味否?从这方面讲,商务拥有完美的设备,多年的历史,自易使人放心信仰。”但他仍然提出意见:商务复兴本的“纸张,尤其是封面,尚嫌不甚坚韧;彩色的图画,除第一册开首外,一张都没有;封面的彩色,亦没有引起小孩子兴趣的魔力;价格又觉得贵了一些。这几点意见,实行起来,当然资本要加大,赢利要减少,恐怕不为书店老板们所乐于接受。不过印刷事业,负文化教育之绝大重任。我人深盼商务仍能以远大的眼光与雄伟的手腕,为文化着想,加惠于儿童们,亦所以自求竞存之正道”。[13]还有评审者批评中华书局1929年出版的《新中华国语读本》插图太少,“此或系印刷成本关系,未可苛求。然小学生出大洋一角之代价购一仅有二十四张之国语教科书,除一页彩色国旗外,欲求一朵红花一个绿球而不得见”,这是无法引起儿童兴趣的。[14]这虽然都是对出版社提出的批评,但也说明印刷彩图、纸张以及印制成本等因素,影响了教科书在形式方面的质量。
这里必须谈到中国的印刷工业在当时的发展情况。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已经被西方新式印刷术所取代,但由于印刷工业还处在落后状态,不仅铅印技术、照相制版术等要向国外学习,而且印刷设备、油墨、纸张等都需要引进,因此提高了印刷出版物的成本。这是制约小学国语教科书大量印制插图特别是彩图的重要因素。贺圣鼐《印刷术之新进步》[15]一文,就提到我国引进影写版印刷术的情况:“我国今日印刷事业日有进展,需用自亦更急,上海商务印书馆有鉴于此,特于今春聘请德国技师,购机创办,并开专部以应社会之需要云”;而“影写机制版法,系最近照相制版术之一,然其法虽悉取诸摄影术,与寻常照相制版术,较其优点,仍不可同日而语,实为近代印刷界中之最精美者”。而“我国习惯对于出版业和印刷业向来界限不分”[16],当时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是教科书出版和印刷的重镇,自然要兼顾出版与印刷的成本问题。
小学语文教科书还有不同于一般图书的技术要求,在字号、封面、插图、装帧等方面更加讲究,必须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与字词和课文等内容有效配合。这也涉及印刷工业的各个方面:纸张、油墨色彩、图片制版、字模、排版、装帧等,印刷机构必然要考虑教科书的制作技术与成本。例如,1935年教育部发布训令《促进注音汉字推行办法》,规定自1936年1月起,“初级小学国语科课本生字表完全用注音汉字”,“凡编辑儿童及民众读物者一律须用注音汉字印刷”。[17]这就是在解决了注音汉字铅字铜模及排版方式之后才得以实施的。[18]实际上,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最早使用注音字母的,商务印书馆于1919年出版的《新体国语教科书》就已经为生字注音了。再以1937年中华书局的《新编初小国语读本》第一册中第22课为例,其中课文、注音字母与精制的彩色插图(见图3),确实是“图文相辅”、配合有序的。因此,小学国语教科书在形式方面的改进,不能脱离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印制成本问题。正如当时教科书研究者吴研因所指出的:“插图的精美与否是与技术很有关系的”,“欧美的小学教科书,印刷精美,装订坚固,我国的小学教科书印刷装订都比较草率得多。这是跟经济以及技术都有关系的,技术还可以改进,经济很少办法”。[19]从这个角度看,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形式(用纸、封面、彩色插图、铅印、平装、字体等)改进也是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历程的一种样本和生动记录。
图3 《新编初小国语课本》插图
此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发行,还要考虑定价与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与其他出版社的竞争问题。吴研因在谈到插图时也指出:“关于颜色一层,也有经济的关系,美国富,我国穷,我国儿童不能担负多彩色图的书价,所以也难怪我国的小学教科书黯然无色。”[20]尽管如此,出版社在营销广告中还是要着重宣传其精心制作的彩图,以引起关注。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都有印制精美的彩图,在今天依然鲜艳如故,令人悦目。这也是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重印后,还让今天的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教育体制和观念变革的产物。小学语文教科书,不仅课文内容不断更新,插图形式相应变革,印刷技术也不断改进,这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共同参与,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探讨。在今天,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精品被重新挑选出来,获得了再版的机遇,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这些精品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依然具有借鉴意义。除了印刷技术之外,如何使插图与文字内容有效配合,符合儿童心理、审美标准和教学规律,这依然需要出版、教育、美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从书籍史的角度来看,对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呈现的文本,有必要参考当时的历史环境,从内容编辑、插图形式、印刷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当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曾经引发不少争论,也存在批评的声音,这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注释:
[1]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1.
[2]贺圣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267.
[3]详见蒋维乔、高凤谦、张元济于1907年编著《最新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四册)》.
[4]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6.
[5]编辑小学教科书商务书.教育杂志,1913(5卷5号).
[6]黎锦熙.国语教科书的革新计画.浙江教育月刊,1921(5).
[7]广告. 大公报.1922-11-24.
[8]百刚.关于编制小学教科书的问题.复兴月刊,1933(1卷10期).
[9]吕伯攸.小学教科书的封面和插图.中华教育界,1931(19卷4期)教科书专号.
[10]韦息予.小学教科书的改善及其障碍.中华教育界,1931(19卷4期)教科书专号.
[11]朱紫华.前期小学国语教科书之分析研究.浙江小学教育,1934(2卷9期).
[12]沈来秋.中国印刷工业之改进.中国工程学会会刊,1933(8卷4号).
[13]钱英.对于复兴初小国语教科书说几句话.教与学,1936(1卷10期).
[14]百刚.小学教科书之总检讨:读完一百三十九册小学教科书后.复兴月刊,1933(1卷10期).
[15]贺圣鼐.印刷术之新进步.东方杂志,1924(21卷19期).
[16]陆费逵.六十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与印刷业.申报月刊,1932(1卷1号).
[17]促进注音汉字推行办法.上海县教育月刊,1935(57).
[18]于锦恩.论印刷技术对语言规划实施的制约:以民国时期注音国字的铸造为例.北华大学学报,2009(8).
[19]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中华教育局界,1935(23卷11期).
[20]吴研因.批评小学教科书的标准.教与学,1936(1卷10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中国百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变迁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10&ZD095。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编辑 zgbjwx投稿方式:来稿请寄杂志社电子邮箱
(zgbj@vip.sina.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邮编:100120
编辑部电话:010-58582441
经营部电话:010-58582287
发行代号:国外BM-1746 国内82-594
单月10号出版
定价:人民币10元/期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如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