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北京网站建设 >  在美国纽约生活到底是什么感觉?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在美国纽约生活到底是什么感觉?

发布时间:2019-07-20 10:03:43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我只说我的经历 ,我充分理解很多人不喜欢纽约,纽约绝不是完美的城市,有很多大城市的问题。 在纽约上过学,现在人在德国,这几年全世界跑了不少地方。对于我来说,纽约不是最美的,也不是气候最宜
在美国纽约生活到底是什么感觉?我只说我的经历 ,我充分理解很多人不喜欢纽约,纽约绝不是完美的城市,有很多大城市的问题。
在纽约上过学,现在人在德国,这几年全世界跑了不少地方。对于我来说,纽约不是最美的,也不是气候最宜人的,也不是人最热情的,治安也不是最好的,更不是最干净的。但是纽约是世界上最精彩的城市。
什么吃的好展览多旅游景点多我就不说了,什么物价高压力大地铁有尿臭街上很多垃圾也确实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百度一下搜搜图片都能找到。
我在纽约最大的感受是他包罗万象的感觉。生活在纽约经常忘记了自己是个外国人。这并不是说我觉得自己是个美国人,我当然是百分百中国人。但是在纽约,你从哪里来,你是什么肤色,你说话有什么口音,没有人在乎,也没有人会介意。你就是你,你就是你个人,你就是一个人。而且这一点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很多我身边的朋友,中国的外国的,都有类似的感受。纽约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虽然北京上海也号称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和纽约比还是很不一样。北上广虽然外国人也很多,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日常生活基本不太会接触老外。但是我在纽约的时候,房东是以色列人,楼下手机店服务员是尼泊尔人,对面饭店有中日韩,上门找我捐款的是巴拿马人,出租车司机是印度人,你每天都会遇到来自这个星球各个角落的人。虽然身在美国,但是可能一整天打交道的都没有几个美国人。我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感到不同,因为其实纽约文化并不能代表美国文化,纽约代表的就是这个世界所有人所有文化杂糅在一起。
我现在人在德国,虽然德国人都很Nice都很礼貌,但是我还是时刻会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总是缺乏归属感。这种心理上的东西很难说对我实际生活影响有多大,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在纽约的感觉。
多年前看过一篇写纽约的文章,作者和文章名字都不记得了。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你每天走在街上,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不一样的面孔,怀揣着或大或小的梦想,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纽约,你才会被纽约的伟大所感动。我出生在纽约,很高兴我能在纽约出生!我左边的邻居是一个性转者(或转性者?),她十分好看,我小时候疯狂迷恋她,让我父母以为我的性取向是性转者。右边的邻居是一个双性恋的艺术家,也非常性感,她喜欢故意模糊自己的性别。今天她是一个帅气的男人,明天又会变成女人的衣服,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异装癖。但是她不喜欢孩子,所以不喜欢我。不过她养的大狗们喜欢和我玩。旁边还有一个同性恋的老人,不幸患了艾滋病。他说没有患病的人无法理解他,所以一直单身。他教会我跳舞,吹口琴,弹吉他和一点点法语。
所以,当我发现自己可以喜欢同性时,我很平静。心想,我和那个高傲的艺术家邻居是同一类人了,以后我要比她养更多的狗。在这样的环境中,当我和爸爸出柜时,爸爸继续看电视,没有说什么。妈妈是美籍华裔人,受中国影响非常大,很担心我。她有很奇怪的,“别人可以是,我的亲人不能是”的观念。由于她一些不正确的做法,爸爸禁止她来探望我(他们已经离婚了)。谢谢爸爸。
我的性格非常幼稚,直到我进入军队才好了一些。我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事,所以可以随时微笑。纽约保护了我,教养了我。

谢@米尔克 邀,看来我纽约吹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惹...


虽然都爱把纽约描绘成冷漠势利的水泥森林,但我始终觉得它是一个对生活在这里的人非常温柔的城市。纽约的温柔在于,虽然它不会cuddle你,却让人很有安全感,让人觉得就算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没有在生活的各方面取得一定成功也没关系,it's ok to live an imperfect life。


在纽约,出门走累了总有室内室外的各种公共空间可以坐下休息,没看天气预报碰上暴雨总能在几秒钟内在路边找到躲雨的地方,没(lan)空(de)做饭有无穷无尽的外食选择,就算没钱也有一刀一片的pizza可以吃饱,做饭临时缺什么材料下楼就可以买到,晚上在外面吃饭不用担心聊天聊到太晚错过回家的末班车,生病不能开车出门的时候也不用躺在家里靠开水和维生素片度日……


咦,为什么说到后来都是吃饭的事儿?在纽约生活,没车没关系,因为用不上;没房也没关系,因为反正大部分人都买不起;没有家庭没关系,这里多的是漂泊的人;没有清晰的未来没关系,这座城市给人最大的(也许是)幻觉就是there are endless possibilities and you are part of it。


也许是之前在美国suburb生活过的缘故,对于纽约对废柴的宽容特别感恩。血泪经验:在美国suburb这种生活模式相对单一的地方,想要过得“还不错”,至少要在当地拥有车/好朋友/家人/爱人/优秀的生活能力/良好的社交技能/十足强韧的内心当中的一两项,否则分分钟fail at life。而在纽约这种生活无比便利多元的地方,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也不会有什么特别不好。


纽约的温柔不是来自纽约人,而是来自城市本身。城市并不会在意我的平庸、软弱以及其他所有令人厌烦的地方,无条件地接纳着我、照顾着我(只要我交房租和市税)。所以住在纽约,时常有这种感觉:虽然我什么都没有,但是没关系,纽约拥有一切。


而且街上的姑娘们腿都好长好好看啊……

刚刚收到哥大的offer的时候,我的心无疑是万分激动的。找了很多youtube视频看了纽约以后,就更加激动!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一直回荡着《We Are Young》这首歌,总是很期待未来,满满都是憧憬!两眼都要放光那种!虽然本来就年轻,但是这种年轻活力的感觉还是加倍得充满了我的全身!坐在火车上的我也能不由自主得哼起小调来。

从坐上美联航的飞机开始,就觉得美国人民真的太热情太能搭讪了,和冷漠的英国人太不一样了!从飞机到办银行卡电话卡,总是不停得与你聊天,也安抚了一下孤身一人在外地的无助感。

可是不久后就发现,虽然美国人民确实一如既往的热情主动与你搭讪说话,但纽约这个城市其实充斥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距离感,精品佛谁都不关心谁,大家都做着自己的事,开放热情的表面下是一层实质上的冷漠与距离感。我不解,于是捉着一个已经在纽约呆了三年的学长问。学长说,纽约就是这样的,谁都不关心谁,因为城市太大,人太多,也管不过来,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事。与那种英国小村,或者小学校大家互相帮衬的情况不同。虽然学长也是非常热心得帮了我很多忙,我还是感受到他热情的背后渐渐被同化的无所谓的态度。虽然只是在学校的交际圈,但后来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也让我更加确认了人情冷漠这一点。(突然想到学妹的一句话:在谦让的氛围下,让这让着,让自己拿到最大的一块蛋糕。)

我也听说每个人经历的纽约都不一样,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外一个同学所经历的纽约,也让我大吃一惊。他说,纽约是一个又充满竞争又mean的城市。有些人会当着你的面直接说:你笨,你肯定做不到,你就是不行。他一开始可能也会对自己有怀疑,觉得难道别人说的就一点都不对吗?后来也渐渐习惯了,在这种环境中稳定了自我(ego),渐渐学会了照顾自己,冷暖自知。

这和从前以为的充满热情和鼓励的美国太不一样了。大概只是纽约吧。

也可能因为这种大家互不关心的态度,这里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精品佛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也有很多在其他地方/传统观念中所不允许的“奇葩”。大家都觉得没什么不可理解,每个人的价值观好像都不一样,大家都在追寻自己所认为对的有价值的事。

离开的那个清晨,几个室友都早起来送我。学弟也起了个大早赶来送我(也不是到处都冷漠,这就是温暖的体现),在公寓面前拍了最后一张在纽约的照片。背后门上贴着的NYC字样,大概证明了我也曾经做过纽约的过客吧。

在去机场的路上,我从司机那里听到了最后一个在纽约的人的故事。这位司机是因为女儿要读小学,就过来陪读了。也没想过特意要来纽约,只是也没有什么其他路子,经相熟的人介绍,就来了纽约。一开始害怕女儿不适应这里,但读了一段时间,女儿觉得还不错,就一直留下了。这里生活成本高,他就时不时拉拉车赚点外快。住在唐人街,经历过两次枪击事件。我说他们为什么开枪,死了人吗?他说都听到枪声了,哪里还管那么多,只管跑,躲起来就是了。

描写纽约的歌很多,但离开的时候,回荡在我脑中的只有《曼克顿的最后一夜》:

This morning I'm leaving New York
Once get on the plane
What would I be thinking of
This morning I'm leaving New York
A place of letting go
A place of moving on
Here's to New York
Don't matter where you're from
Just matters where you go
No one clings for long
New York…

时不时得我还是会梦见纽约的生活,也不记得当初到底是跟谁一起暴走了40多条街,还有一起在Yankees的门口折腾了半天才进去,大家一起在Sleep No More里走丢,惊讶那些特别赞的Lecture,感动事隔一年还记得我PS的教授,还有每天湖吃海喝的各国奇异料理,以及可爱的小伙伴们。

不过最终,我也只是一个纽约的一个过客。


写得太忧伤好像还偏题了,那写点好玩正经的吧:

我觉得纽约的西安小吃实在太好吃了(这不是广告)!也开启了我作为一个南方人欣赏北方美食的胃!以前都没有发现西安菜的美味啊!每天早上醒来,脑袋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我要去102街吃羊杂汤!一个井井有条的丛林社会。人精太多的背景下,各种常春藤的高知,各种艺术金融天才,顶级帅哥美女满地跑,不知来历的顶级富豪有的是,纽约的房地产就是洗钱天堂,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亚文化群体,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太可怕。再怎么牛逼另类到了纽约也顿时被淹没,显得一般般,平淡无奇,average.


当no body gives a shit about you时,反而可以大隐隐于市,反而可以真正做自己。当个废柴,打个散工,也可以过一生,反正纽约给低收入者提供的福利可以说是全美最好的之一;或者当个事业狂,拼命追求名利,纽约也有的是舞台供你发挥,背后也没有公权力来动辄指手画脚(我的亲身体验)。

我想我是行动派的爱纽约,当初作为一个来自外国的毫无根基的年轻人,在自己有无尽选择时,把人生筹码all in 在纽约,到现在积重难返,被深深打上了纽约的烙印了。这就是我的命,命该如此,与这块土地有深厚的缘分。

纽约不是完美的,人类文化中所有的优点,缺点,在这里都展现的淋漓尽致。纽约不是田园牧歌岁月静好的小清新,而是既顶级热闹繁华又极度无情自由的世间红尘最深处。


在这里,我既不是外地人,也不是本地人,既不是多数派,也不是少数派,没有阵营,没有集体,我就是我,无法被定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者的天堂。

另外我觉得,人即使并不一定一生都在某个一线城市定居扎根,但年轻时要出来看看世界,尤其到世界最繁华的地方看一看,至少碰碰运气,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所顾忌全世界最广阔最多元的天地下,三观不断摧毁重建,追问自己内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然后了解自己,找到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活着。这个场景在纽约最合适。过程很痛苦,但是最终可以把自己捋明白了,让人生过的不拧巴,每个人越早经历越好。

遍地黄金下,有的是残骸。

这句话说得好。黄金的部分自有人来讲,我就来说一说残骸的部分吧。当然说残骸是刻薄了,不同的生活虽有卖相上的差异,却未必有着高低贵贱之分。

纽约有个神奇的地方叫法拉盛,是个鱼龙混杂的华人聚集区。



怎么样,是不是恍惚间来到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而且还是郊区?

这里有KTV,有地下美食广场,也有35元一小时的大保健(反正我是没去过)。

哦对了,还有最具标志性的,每隔五分钟就从头顶飞过的、高低不等的大飞机。运气好的话,你可以拼出飞机屁股上的字母。



这里的华人有很多故事。他们的起点天差地别——有人在国内曾是特种兵、老师、医生,也有人是理发师Tony。他们的终点却大同小异——外卖员,超市工,餐馆工,还有造型师Steven。

如果人生可以像电影一样分成三幕的话,那么来到纽约,来到法拉盛,对他们而言就相当于是一、二幕之间,或者二、三幕之间的转折点,戏剧上是一个小高潮。

这里有一类人我称为“法拉剩男”。年纪大都不小了,五六十岁开外。有着绿卡或者公民的身份,然而出于某种原因,一把年纪却落了一个单身。

他们在婚姻市场比你更有竞争力。

只要他们稍微主动一点,不不,只要不那么拒人千里,都不乏相当多的,身在天朝心向美利坚的追求者。她们的条件相当可以,说是风韵犹存也不为过,却愿意主动、甚至倒贴给这些在法拉盛拿低保或者救济的人,只为了一个美国的身份。

甚至还可以试婚。法拉剩男们买好追求者们会提供报销的机票,奔赴祖国大地的各个城市,吃饭在餐馆,住宿在酒店,好生被伺候个一两个月。觉得合适了,方才接受女方的追求。如果不喜欢,那么一走了事,女方只会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想移民的心,他们可是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还有一类“法拉剩男”,因为基础还没有打好,或者老婆孩子签证手续的原因,与家人分居中美两地。人是很容易寂寞的动物,何况独居的房租还更高。于是,一场合约式的同居便开始了。而这段“感情”的终点,即是男方的家人来到美国。对于“法拉剩女”,也是一样。

很多人爱说纽约的生活成本多么高,这话自然不假。但也可能说这话的人没有见过法拉盛的地下室或者阁楼。

五平米的阳台,那是全景飘窗卧室。七平米的阁楼,那是豪华阳光单人间。

你说房租?不要曼哈顿的2500,不要罗斯福岛的1500,只要300块。

至于吃,全美唐人街标配的三菜一汤,你值得拥有。晚上八点钟以后还有打折优惠哦。

这些故事悲伤吗,不悲伤。真正悲伤的故事当然要留给搞电影的人。那么我就来讲一个。

很多年以前,大概四十年了,台湾一个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年轻导演娶了美军驻地的白人姑娘,怀抱着一颗美国电影梦,他们来到了纽约。他甚至还读了电影系的研究生。

然而女方的家长竭力反对小伙子搞电影。现实更加残酷,小伙子毕业找不到工作,靠电影接活儿根本养活不了家人。离婚是很顺其自然的结果。

这个打击不小,年轻的导演一时间举目无亲,流离失所。好在身份的问题拜之前的婚姻所赐解决了,每个月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失业救济。然而年轻人孱弱的身躯完全捍卫不了自己的救济金,常常刚领到不久,就被一帮街头混混盯上,抢走钱财还不算,还得暴揍一顿。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婚姻的打击,也许还有小混混的暴揍,导演的精神出了点问题。

精神出了问题也是要吃饭的。他开始吃餐馆摆在门口的泔水桶。他还希望在纽约的街头遇上因《教父》大红大紫的阿尔帕西诺。

他想回台湾了。

他跑去肯尼迪机场,到处跟人家讲他的故事,日复一日。一群华人航空公司的地勤同情他,凑钱给他买了机票回台湾。

下飞机的当晚,家人拒绝见他。他打给自己以前拍电影的伙伴。

伙伴带他回自己家,他洗了几年来第一个热水澡。伙伴把他的故事拍成纪录片,拿了大奖。伙伴甚至还介绍他到自己妹妹的餐馆工作。

他已经不习惯靠劳动来养活自己了。他怀念起美国的救济。他甚至攒够了飞美国的机票钱。

有一天他从餐馆消失,人间蒸发。而那位拿了大奖的电影伙伴,和几年前的他一样,踌躇满志,来到了纽约。

某一日,在唐人街拍新闻采访的伙伴突然想起他曾说要回纽约的事,直觉告诉伙伴,他应该就在唐人街。

伙伴去了唐人街的收容所,直接把他的名字报给前台。居然真的就在这里。

伙伴和他约定每周见一次面,请他吃饭喝茶。

几个月后,他再度消失,从此杳无音信。

伙伴说他是觉得和自己见面太难为情。

那个伙伴后来的故事,亦很悲伤,我以前写过。

五十年一觉电影梦

楼主已于2019/5/15日回国。放弃了工作签证和绿卡,结束了在纽约5年的工作生涯,投入了祖国的怀抱,目前移居北京。非常感谢大家对这个帖子的关注,北京的小伙伴们可以约起来了~。


我在纽约曼岛上居住生活工作了三年多时间。纽约作为世界第一大国际大都市是有其原因的。纽约的地界其实很小,曼哈顿一点点大的小岛,住在岛上的人口就100-200万吧,很难以想象在国内这个人口规模,大概算一个小县城?即使算上全部五大区也就800万人。那么为什么他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呢?


纽约的大其实是体现在它文化的多元,对不同价值的包容。上海可能拥有纽约20倍的人口,但是文化的多元化可能不及纽约的二十分之一。当上海人天天聊买房买车工资高低的时候,纽约人民的话题会有趣很多。是没错,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热爱纽约这一座城市。(这里没有任何贬低国内城市的意思,仅仅是从客观角度做一些比较,北京上海最近几年发展很迅速,已经是仅次于纽约的国际化大都市,尤其是北京,我也认真考虑过回到北京上海的计划)



纽约36%的常住人口是在外国出生的人。每天都经历着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碰撞,触碰出无数火花。你在街上看到奇形怪状的人,刚来到纽约的时候会不由得评价别人,为什么那么奇葩,那么不入流,待得时间久了,就会开始觉得,世界本该如此不同。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不是因为大家多么的相同,而是因为大家如此的不同。久而久之你会感激周边的这些丰富多彩的事情带给你的,可能是能让你一生受益的极有价值的经历。包容,互通,不评价,活出自我。大家的人生不受限,我为什么要受限制。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能在纽约生活下去;一种人不能。没错,就只有这两种人。前者大多居住在纽约的有趣的地方,东村,西村,地狱厨房,威廉斯堡,中国城。后者大多选择离开或者居住在新泽西,长岛等较为安静的地方。(这里没有任何主观评价的意思,我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居住在纽约和这个人的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不做任何评价)在纽约的生活,你的家里不会有洗衣机,冬天经常看到纽约人民冒着寒风背着大布包衣服去街边的洗衣房洗衣服,满大街的都是老鼠蟑螂,嘈杂,肮脏,地铁冬天冷的像冰柜,夏天热的像桑拿房。出租车一股臭味,我待三年了,每次坐完出租车依然感觉很作呕。能让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生活下去的,一定至少有一定包容度的内心,有一定的耐心,愿意承受一些不完美,来让自己体会到不完美背后的有趣。在纽约这座不夜城,无论你是怎样的奇葩,都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也一定可以找到认同和支持。但这一切都是构建在两个字的基础上:包容。如果你是一个看什么事情一两眼就定基调的人,相信你在纽约一天也住不下来。不过很可惜,你也没有机会去理解这座城市,更没有机会得到这座城市可以给予你的: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


说到强大的内心,一颗玻璃心是没有办法在纽约生存下来的。群居动物也很难在纽约生活下来。在纽约生存到最后的都是很独立的人。今天和十个人的圈子一起玩,明天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十个人。没错在纽约你可能不太会有终身难忘的友谊,也很难有可以一起一到周末就在一起的小圈子。如果你想要的是这些,请看向别处。纽约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表演者,你在纽约欣赏到这个世界最美丽的表演,演绎属于你的最真实的自我。不需要群居动物之间的相濡以沫,每一颗独立而美丽的内心足够让你无比的充实快乐。在纽约这样一个塞满人的城市,却需要及其能够忍耐孤独的内心,其实说回来还是包容,有些事是你包容不了的,那么自然有些好东西你也没法体验到。


我把我的青春奉献给了纽约,有一天我会离开,我会回到自己伟大的祖国,但是纽约生活的这几年对我的价值观的确立,对我的成长、独立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在纽约居住生活,就是这样的感觉。

据说最后不爆照,是不会有妹子来搭讪的。

Dont get me wrong,我爱纽约,我认为纽约是世界上最棒最精彩的城市。这里有全世界最棒的餐厅,最豪华的大楼,最精彩的演出展览,最有趣的人。

BUT, 纽约不是不好,是太好了,一个把资本主义世界发挥到极致的城市。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是物欲横流,在纽约的每时每刻都会被提醒着金钱的重要性,于是满脑子都是:钱、钱、钱。

前几天在利马机场转机回纽约时,碰到了一个在里约住了五年学考古的美国小哥。他因为看不惯美国人民的物质拜金,而选择到巴西读研。他说他无法想象自己住在太过纸醉金迷的纽约。

回到纽约我再次打量这个城市,这里的确金钱至上,因为每多付一块钱就能多享受一级服务、生活就更好一分。

(评论有说在哪里都这样,的确大城市的压力都很大,但是我强调的是这一点在纽约被无限放大了。而且每档价格的差异很大,在国内大城市可能也就差20块钱的事,在美国是20刀。世界上最有钱的一拨人不是住在纽约,就是经常在纽约溜达,甭管什么行业。)

纽约的物价可能全世界范围内只有跟伦敦和硅谷是一个数量级,上海是小纽约但是毕竟纽约花的是美金。房租是大头儿,很多人花费收入一半甚至以上在房租上。单间最差最破地理位置最不好的800,稍微好点的1200-1300,还行的1500-1800,豪华的2500。自己住studio最便宜也要2000左右,豪华3-4000,一居室4500-5000。吃饭随便下个小馆子20-30,吃好一点50-60,米其林100-400+。酒吧啤酒6-8刀一瓶鸡尾酒13-15刀一杯。地铁2.75一次不限距离。

1500刀月租的房子就是比1300刀的房子肉眼可见的舒适,付1800刀就可以屋内拥有洗衣烘干机,避免拎着洗衣框去对街洗衣店一小时洗衣,中间还得下来一次换烘干,再一小时来取。你付3000刀能自己拥有一间公寓,不必忍受室友的困扰,付5000刀能坐观曼哈顿penhouse无敌景观。等工作几年攒了一些钱,你还可以直接付20%首付,来一套全价60万美金的公寓。闷声发大财的朋友,可以来一套500万美金的豪华高层人生巅峰级别公寓,每天举着酒杯面对帝国大厦中央公园俯瞰一下挤地铁的上班族。

没错,谁都不否认纽约脏乱差,但是在这里只要你有钱就可以避免接触那些城市中不好的部分。地铁脏尿骚味?Uber等待时间长?你可以伸手拦yellow cab,雇佣自己的商务limo,或者在大厦天台飞个私人飞机。刮风下雨舍不得花钱打车去机场?那就得拖着行李在雨中淌着脏水花上双倍的时间和精力鼓球过去。搬家买家具东西太沉搬不动?付钱你想搬哪儿人家给你搬哪儿,甚至帮你安装组合。

4块8的咖啡就是比2块7的好喝,十几块钱的快餐就是没有二三十块的馆子吃得满足。吃个煎饼什么都不加9刀,多加个蛋两刀,肉丝火腿肠培根之类的配料每份2-6刀不等,辣酱1刀,一个豪华版煎饼得15刀。chinatown七八块钱一碗面不上档次?你可以吃一二百块钱的米其林,服务倍儿好,把你当大爷伺候,当然你得高额付小费。

喜欢宠物但是工作繁忙没时间遛狗?付个二三十刀,照顾宠物经验丰富的人帮你遛,甚至还专门有这么个app。周末朋友来家里聚餐,吃吃喝喝折腾一大摊,懒得自己收拾?你可以付一百多刀请一位女佣来帮你打扫,保证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发现Newark机场候机区设置了人手一个pad,网上点单餐饮酒咖啡茶,在pad上玩玩游戏看看报纸,吃的喝的不一会儿就送过来。当然了,觉得贵的话可以去远处的快餐店买个汉堡凑合一下。

无论你是什么肤色什么背景什么经历,只要有钱就能活得像个神仙,只要没钱就活在人间地狱。强烈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每天在无处不在的细节上被提醒“有钱真好”,因为金钱纠结多次计算得失,这样的环境让人如何不拜金?于是纽约客个个打扮得精致得体,精品佛用这种方式在激励自己:我活在纽约,我生活很棒,有一天我也能过上曼哈顿上流人生。

我在田纳西的时候,反正去哪里都得开车,500刀或者800刀每月的房子区别不大,都是独栋小楼带院子车库。在学校时每天出门不带钱包,吃喝可以随时去食堂自取,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不开心了躲去森林里望着湖泊发发呆,因为不用想到钱,所以每天脑子里都是诗歌意象和哲学起源。

田纳西的学究老教授慷慨激昂地朗读着莎士比亚戏剧,告诉学生,永远不要停止阅读文学、热爱生活,听者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纽约的教授时常给学生“洗脑”,这样那样能够建立人脉找到工作,听者陷入新一轮的深思和焦虑。

原来跟同学朋友聊天的内容是宗教文学宇宙学,或者男欢女爱的浪漫爱情。到纽约之后,话题总是离不开工作、房租、金钱、消费、速食男女关系。自己随处吃个简便午餐,都会被旁边桌灌输一场ipo与私募基金的年度大戏。这样的节奏和环境,造就每天思考的东西不同。

我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迷失过,认不清自己是谁、纠结想要什么过。我也像千千万的其他人一样,开始习惯一切用金钱财富来衡量一切,开始夹着尾巴带着面具,假装生活在纽约。

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才更加极力地挣脱束缚,用尽各种方法证明自己的掌控力。

然而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不想让金钱成为我每天脑子里最频繁出现、份量最重的东西。我明明是一个热爱生活,可以心无旁骛读书写作,对万物充满好奇求知欲的姑娘。我想多看看世界,多学习新事物,沉淀下来写文章,而不是绞尽脑汁如何赚钱如何与社会名流打交道如何走上人生巅峰。

比起处心积虑赚钱谋生活,追求好房子好吃穿住行的物质生活,期望买得起soho一众设计品牌,我更喜欢在田纳西时因为读到一首聂鲁达的小诗而脸红心跳,因为学习欧洲艺术史而如痴如醉,因为了解到非洲艾滋病政治而收获满满的自己。那种来自内心的满足感,在纽约似乎丢失了,或者很难维持。

尽管我爱纽约,爱她的多样性、世界性、无所不能,我感激能有机会在这里生活,体验一回作纽约客的醉生梦死。但是我知道我不得不离开纽约,趁着还年轻还有力气,去追求一些内心我真正热爱、使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事物。(于是选择了间隔年旅居世界写作,刚刚完成了第一站南美两个月。)如果有天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心安理得地享受纽约所能提供的舒适,我才会考虑回来。

非要给这种感觉加一句话形容的话,或许是“我爱你,再见”?


更多故事,在个人公众号:阿若说(ID: aruoshuo)

包罗万象 纸醉金迷 弱肉强食 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就像Taylor Swift唱的一样,"Everybody here was someone else before. And you can want what you want. Welcome to New York."

——————————
答主华尔街金融狗一枚,本科在北京,研究生的时候来的纽约。
北京到纽约,两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活力,但北京更温暖,纽约更自由。

纽约丰富又包容,每天都有无数的机会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也有无数揣着梦想的人涌进来。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能想到的任何美食,任何娱乐活动,任何文化团体,世界上任何地方来的人,而且任何你能想到的,你想做的事情,在这里都是possible的。

正是因为这种丰富,在纽约你会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又非常自由自在。没有人看得见你的失败,你可以尽管尝试。也不用遮掩自己的野心,因为来这里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小宇宙,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野心的人能在纽约长久的留下。每天有无数的成功与失败在这里发生,你人生的大起大落,在这座城市根本荡不起任何波澜。


纽约的人是很冷漠的。纽约客的冷漠不是高傲,不是瞧不起,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在乎。他们对于弱者冷漠,对于强者也冷漠。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强烈的疏离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梯子上奋力攀登,没有人有时间有兴趣听你炫耀,也没人听你诉苦。

纽约也是一个人情味很淡的地方。凭本事吃饭,按规矩办事。就连人情世故,都有着人情世故的游戏规则。所以纽约对于失败者是很残酷的。失败了,只能自己悄悄爬起来,没有人会同情你,也没有无端的爱意,受不了了,就离开。就连乞讨的人也要有一技之长,跪着哀求同情的人是拿不到钱的。这个城市很自由,但是不温暖。这里有数不清的机会,数不清的成功者,也有数不清的铩羽而归的人。如果想要实现梦想,就要拿出点本事来,就要自己承受自己的失败。如果你没有价值,Nobody cares about you.


总的来说就是,纽约超酷的什么都有,纽约客超酷的很自我很努力很不相信眼泪(哈哈哈好老派的说法

——————————
▼一个偷偷拍的视频,是我在大摩实习的时候,下午四点的大厅。西装笔挺一脸稚嫩的大学生在大厅里紧张地等着自己约到的大佬。希望能通过短短十几分钟的coffee chat,展示自己,得到大佬的青睐,得到一个工作/面试的机会。算是纽约年轻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吧,想成功需要豁出去勇敢地去抓住任何机会。

https://www.zhihu.com/video/951411501790113792



——————————


微博:张狒狒Carie


感谢大家赞同。我补充一点吧,不仅适用于纽约,还适用在任何海外地方生活的感觉。

在纽约生活,除了原文说的几种状态,还有一种心态,叫陌生环境的憋屈感。即使在纽约这样的包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下,也常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来到一个文化差异特别大的陌生环境,自己平时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也会变得和周围人很不一样。所以我常常挑战一些我原本认为是常理的想法,因为某些「理所当然」的思维在别人看来可能不可理喻;对于别人来说是常识的事情,对我来说也需要学习。这种心态导致的是很容易不自信,容易缩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以下是原文========

也许纽约就是很难给人有好印象、但是待久了有些好感、离开了又有点想它的城市。

生活在纽约,会被它的丰富打动,会孤独,会找到自己所爱并坚持自己。

纽约丰富,你可以在这里寻找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这里是艺术之都,有逛不完的博物馆和,有高质量的话剧歌舞剧,也有各种活动满足你不同的社交需求。

纽约人多,却也容易感到孤独。

对于我来说,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朋友们都是各忙各的,只是偶尔有时间聚聚。每个人压力都很大,遇到的事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外,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帮我缓解压力的爱好,慢慢地它们成为我的习惯,成为我的一部分。

爱好1:跑步。在高楼林立拥挤的纽约,却有不少城中绿地,那里是我锻炼的天堂,也是我欣赏纽约四季变换的视窗。风雪无阻几乎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跑个五公里。

中央公园的秋天

爱好2:烘焙。出国前从来没遇到过用过烤箱,一开始仅仅是想要给自己每天有很好吃的早餐,后来无师自通各种甜品,竟然爱上了烘焙。现在烘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的标签。大家提起我都会想到我做的抹茶千层蛋糕。

我做的抹茶千层蛋糕


关于纽约人

有人说纽约人傲慢,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城市的骄傲感加上稍稍带些偏见。在《欲望都市》中,几位主角坚决不搬出曼哈顿;在 《How I Met Your Mother》 中主角们嘲笑住在新泽西的人;就连我的纽约房东,在他的 Wikipedia 主页上背景介绍的第一句话都是 "Born in Manhattan"。

有人说纽约人冷漠,也许纽约人只是匆忙忘了留给路人一张快乐的脸,也许纽约人在拥挤的人潮中希望给彼此一些空间。为了省下从机场打车的高额费用,我搬着两个24寸以上的大箱子挤高峰期的地铁,在我困难地搬箱子下楼时,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迅速地帮我把最大的箱子搬下了楼并且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连谢谢都来不及说的我一脸懵逼。多数时候,纽约是冰冷的,但是偶尔遇到这样的事情,心里却是暖暖的。

更多时候,我觉得纽约人有非常强的个性,有的方面令你讨厌,但有的方面却魅力十足。我的房东是个会多种乐器的音乐家,有时候他排练入迷了会在很晚的时候弹几首,那个时候,我觉得他是令人讨厌的。有时候他邀请我们去他家的 home party,最暖的一次是看他给妈妈庆生的演奏,边弹边唱他妈妈喜欢的歌曲,那个时候,我觉得他的歌声太动人了,他的音乐太美了。有一次在楼道里碰到他,满脸憔悴,他告诉我他妈妈得了中风。再后来,我碰到他,看到他两眼通红……我也感受到了他的脆弱。


有人看到了纽约的纸醉金迷,而我却觉得纽约的包容度,让任何阶级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维生。在纽约,有无数机会可以吃人均 $50 以上的餐馆,更多时候我会从路边的餐车买到 $5 一份的 chicken over rice 盒饭;有钱可以住几千刀的高级公寓,没钱也可以住一千刀的老破小。

我住在一个 9 平米大小的有百年历史的房间里,窗外望去是冰冷的围墙和窗户,破旧的隔板能听到楼上走路的每一个脚步声。但是这里最大的好处是离学校近,离河边近,房租还便宜。只要稍加装点,不用花大价钱也能达到自己对生活美的要求。

我房间的一角


更多关于纽约的回答

纽约的博物馆数以百计,其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纽约有哪些好玩的地方?看纽约的夜景都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四五年前初到美国,那时候刚上大学,第一个寒假就异常兴奋的自己跑到了纽约,这是世界的中心,这是人类文明的当代汇集,心里一万个兴奋一千种激动,想cool cool的跑遍所有景点,告诉世界我也在宇宙文明的salad bowl里刷了一下存在感,心里暗暗发誓,他日要做一回鼻孔朝天,看遍人情冷暖的纽约客;

而后因为读书,住在了纽约市里一处还算僻静的地方,反而多了很多的疲惫和日常,反而收获到了“隐于世”的另类体验,再多的五光十色比不过生活日常,老旧肮脏的地铁和破败的街角一样都是城市的主角,风韵犹存的贵妇和灰头土脸的墨西哥打工仔络绎不绝,纽约充满了多样性又充满了新旧世界和社会层次的交织,白人朋友的醒世恒言“whatever you can find in this world you can find it in New York”。


几个地标建筑不多说,那时初次来玩是无比兴奋的真的住下了一次都没去过,更不忘节假日躲开游客,在家点外卖。甭管什么天儿,也甭管什么时候,只要不是凌晨半夜,走在五街数不清的靓女cool男孩擦肩而过,相比世界上,找不到更加繁荣的街道和如此丰富的行人,各国的小店,杂货铺,和小餐馆排满街道的店铺,却整齐有节奏。


不仅是人和事物多样繁荣,纽约的四季和天气也总是鲜明的,冬季大雪可以下到膝盖高,秋日偶尔又起雾把一片高楼藏在朦朦胧胧的烟雾里,春夏纽约客脸上的笑容又从冬天冻僵的肌肉上钻出来,Roosevelt Island 的樱花节一来,整个纽约多了一片粉红的云:气温升起、空气燥热之时,姑娘各样的裙摆,黑人的各种帽子,好像没有一样世界上能像纽约凑的这般密集和无序。


住下了,慢慢发觉Rockefeller看多了不如Chrysler building好看,曼哈顿对望着QUEENS,恍如隔世的TRAM上查了一下房价,贵的让人头疼,忍不住都眺望那些市中心的高层居民楼住的是谁,更忍不住去想最好的酒吧,最贵的晚餐和门槛最高的club,纽约能给爱享受的人一餐一人700刀的下午茶,更可以吹着你去上东区买本季最华美的服饰参加最上等的晚会,华尔街的Banker们都有一头浓密的银灰色头发,中央公园早晨跑步的人永远也就那么几个;权利金钱和机遇好像都被摆在Trump大厦的门前,和第五大道的橱窗里,亦或不熄灯的百老汇剧场,总是在燃烧,总是闪闪发亮,总是处处引人注目。

纽约时报广场色彩缤纷的广告牌,高耸耀眼,哪怕是晚上也让人目不暇接,天再黑的路人脸颊也能被照出各种颜色,12月运气好下了雨夹雪,一点一点的橙红蓝绿的光,广场美的不再是一望无际,而是像一颗色彩斑斓的宝石,美丽,遥远,不属于任何人。

说实在的,不少美国人对纽约的态度是撇嘴皱眉的,十分有趣。他们不喜欢纽约的热闹和密集,反而喜欢在一望无际的大农村过老婆孩子热炕头,小院有狗开着皮卡能打猎的生活。红脖进城吐槽必然三步走:1. 这破地方怎么开车! 2. Jesus太吵了!3. 房租如此贵?摆摆手再见了您内,扭头返乡心中高唱还是俺的村里好!

至于gossip girl里那群人,美东的金领和二代,年轻确实多半混在哥大NYU帕森斯,大多过得并没你想的那么纸醉金迷,穿着Tshirt一天睡7小时,家里的生意自己的朋友,学业和活动都不能落下,每个人的生活都可能非常不一样,周围的同学都各有各的爱好,放假滑雪野营的有,烧饭健身的也有,才华超群学习用功的更是一抓一大把,人群里洗一洗你我都是小透明。

很多人不是大喜欢纽约,必然不是这一面,下午5点半的地铁站,噪声高调挑战起了Bose的降噪功效,一天的疲惫被卖唱的艺人形形色色的乞讨者流浪者搅成一团,飞快的地铁几十年没换进站的时候总想往后缩一缩,习惯后已见怪不怪,依着贴着公告的铁柱子,车里站里的光不知道怎么回事,给人的感觉也不是干净的。脚下的地上必须要有斑驳,少了两快黑乎乎的口香糖,NY车站就不太正宗,这个站都不太能代表纽约。

投行早上踩着高跟鞋上班的姐姐,没准已经20多小时没睡觉,妆肯定还在,只是困了只能去厕所了;还有那些不知道哪站才下的纽约人,带着犹太小帽子的男孩,拖着买菜小车的亚裔老太太,还有些脸上写满磨难上了年纪的底层劳动者,用sterotype的视角描述多半身材硕大脸带愁容,当然了,每时每刻纽约的地铁好像都装着不一样的人,又装满了嘈杂的百态人生。


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除了消费与被消费,似乎就剩下了文化,但是一想文化何尝不是另一种消费,有人说纽约是地狱的大门这里充满了各种欲望和诱惑,又有人说这里是天堂,200多年前的美国梦在这招手,全世界的希望与思潮,当代的社会进化都在这留下记录。那天我问我娘亲:妈我以前很想来纽约,去逛这里的中国超市,我都觉得是一种荣誉,纽约的中国超市那么大什么都有,真是有趣极了!现在呢,高楼牛人看多了,套路丑态也见识了,觉得生活无趣人生无常。我妈说:可惜公元7世纪的长安和19世纪的巴黎不属于你,那就珍惜珍惜今天的纽约。

纽约生活大概是这么一种感觉,如同毛姆在人生的枷锁最后提出的观点:

纽约,大概是一块巨大的波斯地毯,人的出现,并非是造物的顶点,而不过是自然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罢了。


纽约这块地毯颜色之丰富让人眼花让人迷失,也让人清醒和慨叹世界之大变化之快,世界之大何处安放,地毯的花纹怎么样自己满意。纽约会拿着这些个问题一直问你,让你止不住遐想,止不住望着高耸入云的玻璃楼房幻想,止不住想人生的瞎78折腾到底图个啥……


纽约纽约,索性什么都去做,也别再流连繁华,也别再自叹平庸,大步往前走,时光不等人。

"每天都有数千未来的纽约居民出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几十年后,他们把这个城市变成自己的家”

来纽约的外国人,一下飞机还没有进入海关,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宣传画:

纽约的居民有来自超过150个国家的移民,在家里说800种不同的语言,这里有超过一百种由本国人开的各国餐馆,在任何一个街角一个会议室都有各种不同国家的人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讨论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凌晨一点的地铁里还挤满了刚刚结束party或者工作晚回家的人。

方圆两公里的金融区的系统里每天流过几万亿美元,旁边就是店面上百年没有变化,一代传一代的家庭小店,躺在人行道上的流浪汉手拿一本刚出版的哈利波特和旁边等车的西装革履的白领在讨论最新情节,高盛摩根这些资本主义的极致和“任何一个收入贫困线下的居民都可以立刻享受免费医疗”的社会主义的极致和谐共存,纸醉金迷的第五大道和森林一样的中央公园和谐共存。

每天有2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纽约,感受了纽约的魅力之后离开。每天也有数千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着一个行李箱几十块现金和对未来的梦想在这里留下。不会说一句英文,他们可能先在Chinatown,Staten Island,Brighton Beach 这些传统的种族聚集区被先来的老乡接待,找一份餐馆建筑的工作,他们的后代可能是餐馆老板小店主,也可能是医生律师工程师议员演员。

这里的人会因为游客慢吞吞地并排走在人行道上把你不耐烦地推到一边,也会在游客互相照相的时候主动offer帮你们拍一张合影。他们会抱怨Penn Station外面的长椅都被无家可归者和瘾君子占了睡觉,也会在下雨的晚上买一份外卖放在流浪汉的面前。

纽约是全世界的首都,地球的十字路口,纽约不仅仅是美国的纽约,他也是世界的纽约。

曼哈顿按天和小时的人口变化,也称为“曼哈顿的心跳”

(很多人问图的来源,我只知道作者是Justin Fung, 这张图片最近到处都是,不知道谁最先报的。下面是NY Timeout的链接:

https://www.timeout.com/newyork/news/new-interactive-map-turns-manhattans-population-into-a-beating-heart-051018

这里有个网页有更详细地解释,可能是作者本人写的:

Manhattan Population Explorerhttps://www.zhihu.com/video/979131401228075008

哈咯哈咯!!提前新年快乐!

当时刷到这题想记录住心情。收到一些关注真的很感激。谢谢大家

回答几个问题:

1. 本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本科,大二下学期去纽约Study Away的。据我所知没有6个月的项目啦!不好意思若有误导。

2. 曼哈顿和纽约大学是很好的地方!不要因为我低落心情下写的文字而否定(虽然我并不觉得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哈哈)。

3. 纽约/曼哈顿逛吃纪录我都整理了在这:

微博正文

4. 并没有在投行就职。乱七八糟参加了很多九大投行和咨询公司的面试以及在公司内举办的活动等。两个面经:

JPMorgan: https://m.weibo.cn/2177558370/4227154142856476

Wells Fargo:https://m.weibo.cn/2177558370/4256682974455339

更多乱七八糟的线下活动(如McKinsey Undergraduate Women Summit、Goldman Sachs New York Symposium之类的)之后更新。我喜欢记录。


我猜想真正优秀、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可能不会有闲情码字刷屏吧。我幼稚的内容中,有能引起共鸣的我很感激,不能的大家随便看看,要是这里能提供发泄机会也不错。

有机会留学、见到更广阔的世界,很荣幸。

再次鞠躬感谢!

愿努力的人都能实现梦想 ?


————————————————————————————————————————

超级压抑。每一秒都觉得没办法呼吸。

不能叫生活吧。挣扎过。

在NYU呆了6个月,住Union Square。几乎每一秒都是钻进耳朵里的警笛声,听着头疼想吐。晚上吵的多年的耳鸣都没感觉了。3月底还下暴雪冰雹,冷得我一步都不想出门。4月中突然就像夏天一样。天气真的可怕。室友还非要开窗,涌进来的风声人声只让我觉得这地方浮躁得可怕。我觉得地狱就是这样了。

街上流浪汉太多了,NYU教学楼附近都能一堆乱七八糟的人。没有一秒觉得安全。但又从来没担忧过自己安全,没有时间思考会不会有枪击案。

吃的超级多超级好吃。我推荐能说个几天几夜没完(可以看-madsExycool- 微博…………我都有整理)但是人太太太多了,很多店不一开门就去就需要疯狂排队。为了吃好吃的,不饿也塞进去,吃撑了很痛苦。China Blue一定要吃一顿。是回国了都会想念的那种好吃。

地铁超级脏。路上人超级多。垃圾能堆起来挡到我的脸。每两步都是餐车和便利店。觉得啥都没有的地方能站着一个又一个拍照的人。

最熟悉的路线是从14街坐地铁去Times Square的投行。以为都不用看Google Map就能走到。结果有一次明明是要去MS,结果进了Barclays。

到了纽约以后觉得自己太太太穷了,什么都不舍得买,领的奖学金都用来吃了。想了好久好久的包一直不买,全去吃了Shakeshack和Royce薯片。最后走的时候带着6个月吃出的一身肥肉,不摸都觉得悲伤。

最后一天去了真的华尔街。在Sky Lobby看到了自由女神像。在我这么高的地方看原来那么小。回去了后在Sandro关门前16分钟开始从宿舍飞奔出去,就为了买两件喜欢的衣服,也是一整个学期唯一买的两件衣服。明明7点多了天还像是上午一样亮。走回去的时候,路上几个很骄傲的女孩子昂着下巴问我,怎么走到一大道。好像我是纽约人一样,还好我知道路,就怕给指错了。

一个小时没到就把行李都整理好了,真的没东西,扔的时候也一点不心疼。终于要走了,终于可以走了,可是还要回来。18号没录的公司活动想想就委屈。那么多没准备的面试想吐。整个纽约的日子都给了Recruiting和吃吃吃。挤出的时候看了Chicago。可是因为累和来不及做完作业,看完了Cell Block Tango就走了。和我约Coffee Chat的ED问我what’s ur next show?我脑子一片空白,真是什么都不知道。想了好久说Lion King。呵呵。

也去了Met Opera看蝴蝶夫人。被好看的装修深深震惊。陡峭的观众席我走上去腿就发软,从没想过自己那么贪生怕死,两年前还是恨不得蹦极跳伞全来一套。又是因为累,第一场全睡过去了。也去了大都会博物馆和MoMA,什么都看不懂。照了一圈相。不过是真喜欢莫奈呀。推荐摩根图书馆。

去的最远的是Queens和Bronx。各一次。然后没出过曼哈顿了。也是去了NYU才发现,我一直以为的纽约,不过就是曼哈顿岛。出了对我来说就不是纽约了。

还有好多呢,没什么特别开心的回忆。全是在没有阳光的阴暗宿舍里一边哭一边投简历,一边疯狂暴食一边崩溃写作业的回忆。明明上着最简单的课,却焦虑到睡不着或者只想睡。

纽约让我没有办法呼吸。没有讨厌。如果能留下来,那很好。不能的话,也没什么遗憾的。

还有很多能说的,只是想送给终于努力了一次的自己。真正意识到

我怎么那么幸运呢。

-


我们几乎是逃跑般离开了纽约。

没有哪次搬家,像这次一样轻松愉快。狭小闷热的电梯,被挤进了四个旅行箱。电梯里没有手机信号,置身其中,精品佛是进入了六十年代电影里的老式公寓。


事实上,这栋位于曼哈顿西区 90 街的六层战前公寓,最近一次装修,确实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


我们租来的车停在路边,亮着双闪。路的对面是中央公园的西大门,向南走几个街口,是 Dakota 公寓,那里是列侬和洋子的寓所。一九八零年的一个晚上,列侬在这个路口被人杀害。


曼哈顿岛上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种族样本,地铁车厢里能同时听到十几种语言,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担心聚积在站台上的湿热空气里会掺杂异族携带的病菌,却常常忽视,我也是此地的异族之一。


我把最后一件行李放进 SUV 后面,再装进一箱崭新的矿泉水。脚下的地面在颤抖,这是 C 线地铁从地下经过时发出的轰鸣。地面的通风孔里,涌起了一股热浪。如果不是梦露在 Lexington Avenue 被吹起的裙子勉为其难地美化了这种汗臭、狐臭和垃圾臭组合而成的纽约气味,我恐怕早就吐了一地。


我上楼回到房间,检查有没有重要的物品被遗漏在房里。最后一次环顾这间公寓:这里除了东侧大窗能俯瞰中央公园这一优点,其余竟是如此一无是处。楼道里弥漫着腐烂的味道,厨房里的老鼠不知死了没有。邻居搬家时从门缝里传出一阵恶臭,让人怀疑他屋里是不是藏匿了尸体。电梯的按钮依旧接触不良。


走出这栋公寓楼的大门,我深吸了一口气。中央公园在我面前,向我敞开怀抱,这里是纽约人寻求心灵安慰的避难所,大都会博物馆是下班后最好的去处,他们离我只有不到五分钟的距离。我舍不得离开这里。


但一想到终年要在如此拥挤、嘈杂而又陈旧的城市中生活,我就啐了一口地,上车,关门,头也不回。一脚踩到 4000 转,朝新泽西方向驶去。

-


第一次去纽约之前,我对纽约就已经很熟悉了。八十年代末出生的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是来自美国;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是来自纽约。


这里有伍迪·艾伦的电影,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美国往事里的曼哈顿大桥,教父里的小意大利;有许多你从未到过,却早已熟知了的地点和景色。每个不经意的街口,都在某部电影里反复见过。这种烙印般的成像在脑海里停留多年,等候你亲自来临。直到有一天,我们觉得拍照留念简直成了一种俗套,却还是没能放下手机,去用双眼和内心欣赏这座神奇的城市。


我们记不清去了多少次 MoMA、MET 和 Guggenheim,这几个美术馆里的作品覆盖了我们对于艺术史的大半认知。我们甚至办了长期会员,只为了省去在门口排队买票的时间。我们看到了最近距离的安迪·沃霍尔、马修·巴尔尼、巴斯奎亚特、大卫·霍克尼、白南准、里希特、约翰·凯奇、阿布拉莫维奇;也看到了最全数量的莫奈、梵高、德加、德拉克洛瓦、马蒂斯、高更、克里姆特、罗丹、贾科梅蒂、毕加索、萨金特、怀斯。


我们坐在莫奈的油画旁,发呆度日;走过毕加索的原作却置若罔闻;在贾科梅蒂的雕塑旁喝着冷饮;这才发觉,我们被这宏大的亲密接触冲昏了头脑。


这里有在画册里才能见到的艺术,有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人、事、景,有我们一度认为至高无上的一切。


-


我订了一份「纽约时报」。每天早上到了公司,边看报边发微信告诉她,哪里有露天音乐会,哪里有街头表演,或是河边来了大黄鸭,飞机在天上写圆周率。诸如这些事情,并无任何用处,它们既不拯救世界,也不劫富济贫。这些无用的事,像海上的灯塔,失去了这些坐标,人就容易迷失在这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岛上。

我们走过一条百年前的铁路,这里曾经是曼哈顿岛的货运枢纽,废弃后长满了杂草。离地四层楼高的铁路桥,完整保留下来,穿过拥挤的切尔西艺术区。走在铁路桥上,转角处的画廊有通透的落地玻璃窗,阳光在画廊干净的桃木底板上刻印出一块块方形投影。画廊的墙上是模糊不清的长时间曝光。


从散场的「悲惨世界」走出来,剧场过道的小门打开,烟雾缭绕,视线像照相机适应曝光一样逐渐看清了外面。原来一墙之隔外,是繁华的时代广场。戏剧结束后,也不多留片刻回味,直接让观众回到了现实的十字路口。

-


每天最冷静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地铁里。


纽约的地铁陈旧得让人担心。巨大的噪音迫使我们扯大嗓门喊话,直到喉咙沙哑。逐渐地,我们不再在地铁站里对话,而是习惯了在进入地下前的最后一刻,发出手机信息,告诉对方我就快到了。


相比没有手机信号,我更怕遇到没有空调的车厢。在炎热的夏季,老旧的通风设计如同虚无。凝滞的热气和尿骚味、站台顶上不时跌落的墙皮,只有轨道里的老鼠和夜晚入住的流浪汉们才懂得欣赏这种落魄之美。

早上八点四十五分,我准时到达 Canal Street 地铁站,跟随上班人流走向地面。派发报纸的中年妇女,日复一日重复着吆喝。地铁的广告里,新上的百老汇歌剧或是好莱坞电影,在努力模糊着现实和美好之间的距离。

地铁站里保留着监狱般冰冷的铁栏旋转门,每当我被卡在里面、或是被前一个乘客经过后的高速旋转门夹到脚时,我竟不由自主怀念起北京那拥挤的地铁来,毕竟,那好歹也是被挤死在崭新且熟悉的大望路、呼家楼或是四惠东;而当我在 42 街时代广场地铁站迷路,走了三圈仍找不到反方向的 Local 列车时,我觉得西直门那冗长的队伍和单一的路线,比起眼前纽约地铁错综复杂的选项,更省大脑,甚至更适合早就缺乏了探险精神的我们。

不过,当我想到纽约的地铁几乎 7 × 24 不间断地运行了一百年,却又由衷地敬佩起这座城市。

-

直到我们对这一切麻木了,就到了要走的时候。

至少,也早已萌生了要走的念头。这种念头产生于我在地铁里不得不将耳机音量推到最大时;产生于当我的信用卡被严重透支时;产生于当我从便利店买回一箱三倍售价的矿泉水时;产生于当我被滞留在没有原因停下的地铁里,却听不清列车员广播在说什么时;产生于当半夜修路的工程车在窗外吵得我睡不着时。

每当这种时候,一切美好就显得很脆弱了。

我们开始怀念在南方村里的小屋:墙上贴着照片,烤箱里的蛋糕胚子散发出愉快的香气,蜡烛和香薰灯发出微弱不易察觉的响声,我们打开电视或音响,用很小的音量听音乐。便宜的二手车停在窗外楼下,坐在桌前就能看到,我们可以整天不锁车,不锁家门。这小屋并不惊艳,也不刺激,完全谈不上 fancy,但我们想回到那里,正如我们想回到北京。

北京是个熟悉的姑娘;而纽约,则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奈何她闲事太多,唠叨不断,我总不能忍着和她过一辈子吧。


-

幸运的是,我们只是在纽约短暂的停留,并没有任何必须留在这里的负担。
三个月后,我们租了一辆车,决定离开这里,来一场公路旅行。旅行的终点,就是南方小村里我们这几年的家。手机地图告诉我,要连续开二十四个小时,才能完成这场由北向南穿越美国东海岸的旅程。


跟随缓慢的车流穿过新泽西隧道,高楼抛在身后,眼前重新回到了我对于美国的固有印象:平坦宽阔的道路,间距遥远的房屋,大片的森林,蓝天,云朵。



-


二零一五年 九月


(看到这个问题,有感而发,转一篇旧文。后来我又去了许多城市,再没有一个像纽约这样,让人又爱又恨了。)

在纽约已经住了快一年了,马上就要离开了。

生活成本。房租,是美国其他地方房租的三到四倍,我现在住的studio一个月三千五。停车,大部分楼没有自带车库,需要去停边上的停车楼,一个月没四百刀下不来,99%都是不靠谱的valet parking,停车小哥把你车擦一下,别人会安慰你说,welcome to new york。我的车,每隔一周去开一次,在连续三周每次去都发现车上有新的刮痕之后,果断卖车。

好吃的的确是全美最多的。一顿饭人均二十刀以上无上限。法拉盛的香天下火锅非常地道,人均八十刀。

地铁,等车的时候可以看看窜来窜去的老鼠打发打发时间,屎尿味肯定是有的,下雨天效果有加成。改线猝不及防。

来纽约之前,我都不知道大麻啥味道,来了之后,我天天都能在大街上闻到大麻味。

生活在纽约的体验就是生活在纽约的体验,而不是生活在美国的体验。我还是更喜欢生活在美国那种自由的感觉。

06年来的美国,下飞机就到达了斯丹顿岛。

我二叔是大家口中所说的老华侨,20来岁就到美国来了,因为脸皮比较厚,有点小聪明,体格也很好,打拼十几年后,买了辆大货车,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做起了搬运的生意。他在斯丹顿岛上买了套房子,两层加地下室。我们一家三口来到后就暂住在这地下室里,两个房间,独立卫生间,后门可以直通室外,有50平左右吧。相比在国内100多平的公寓,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在当时确实很憋屈。但是现在想起来,其实在纽约,这样的居住条件不算差了。

我爸是比二叔年长好些,在国内坐了几十年的办公室,后来家里也做起了小生意,我妈是老板娘。我还在国内的时候小生活过得很舒服。除了一家人经常不在一起。生活还是很惬意的。来了美国后,出门都要靠人,英文也不会几句,买个水果都是靠猜的。加上刚开始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爸妈的脸上笑容慢慢就褪去了 。

两个礼拜后,我爸去了一家仓库当搬运工。因为长得瘦,又戴眼镜,经常被工友嘲笑。纽约华人移民有个很坏的点,就是你在国内过得越好,到这边来后生活反差越大,周围的人对你的嘲笑越厉害。精品佛在说,你看他,在国内养尊处优,来到美国还不是跟我一样做苦力,还没我做的好。一个礼拜后,我爸就没去上班了。然后去的是餐馆做服务生,新手被人欺负,一天只拿到二十几刀。也是做了几天就没再去了。来了美国大概一个半月,就跟我妈两个回国了。我一个人在二叔家住着。

再说说我自己吧。刚下飞机什么都好奇,觉得什么都好看。小时候觉得自己英文还可以,当你身边全是英文时,才知道其实自己是个白痴。那是我有台文曲星,天天抱着查单词,地铁巴士上的那些广告我都会查一查。毕竟当时的我连pharmacy都不知道是什么。我到埠的时间刚好是暑假,学校没开,也没招生。误打误撞我来到一家非盈利的培训班,一分钱不花,21岁以内报了名都能来上课,教的东西五花八门,还有免费午餐,期间还组织过一次露营,3天,全免费。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有时间还会回馈社会,在14街那边的图书馆做过一年多的义工,也曾经在周末到公园分发免费食物。后来沉迷WOW不能自拔。再后来就是夜店生活颓废人生了。

我印象很深的,到纽约第一次到外面吃饭,吃得是越南米粉。我们叫那作火车头,那滋味真tmd好吃。还有鱼头米粉,那汤是真的白。韩国城的24小时豆腐煲,小菜竟然有烤鱼。还有鸟人拉面,一风堂,大将,大屋,牛角,山水甲山,peter luger,各种美国餐馆,意大利餐馆,每个街角的星巴巴。说到吃的我可以另外开一个答案。

纽约的地铁线路很多,而且如果你不熟悉地图的话,非常容易搞混。地铁的广播质量不比高考听力好到哪里去,听不懂是正常的,主要是靠经验去猜。刚开始还觉得是自己英文不好,后来遇到好多次美国白人问我有没有听懂广播说什么后,我就释怀了。曼哈顿岛上的交通最简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Ave的数字从右往左,St的数字从下往上。Downtown不是市中心,只是在地图上位置是靠下而已,midtown,uptown同理。Supreme Court是初级法院。路边Halal food的羊肉盖饭真的很好吃。华丰卖的叉烧真的不是黑鬼肉。

我来美国第二个月就在唐人街的一家手机店上班,修手机的。那时候iphone还没出,诺基亚还是老大,小年轻都喜欢索爱,摩托罗拉v3是当时的爆款。我主要工作就是接待客人,跟客人报价,然后把手机拆了,给师傅修理。师傅不会英文。那时候赚7块钱一小时,下午高中下课后就去上班,一天4-5个小时。第一个月的工资我给自己买了个UE3的耳机,现在还记得,那是70刀。下班后已经9点了,再做几站地铁去到码头坐船回岛上,再倒巴士回家,到家大概11点。还好有学生卡,坐车不花钱。功课都是在船上做的,毕竟等船坐船的时间真的很长,功课也不难。有时候下班后会跟朋友去中国城/日本城/ 韩国城吃饭,一顿饭划掉一天的工资。暑假更是要不停打工,上班才有钱花啊。买衣服,买鞋子,买包包,在SOHO随便逛逛就花掉一个星期打工的钱了。哦,对了,我爸妈没有给我生活费的,学校包早餐午餐,晚餐就自己打工的钱够了。

到我大学后,也就好一点了。爸妈把国内的生意卖掉了,来美国陪我。他们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也不需要做苦力了,只是每天上下班还是很累。我们也搬出斯丹顿岛,来到了布鲁克林。但是我的大学在皇后区,离家1个半小时地铁。我换了个工作,去了另一家手机店,不过是卖手机计划的,俗称“开台”。那时候iphone很火很火,我就跟着朋友倒卖iphone回中国,800收,900卖。还有各种做保险机,开台机,黑卡机,听不懂就算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反正你可以理解为就是做倒爷。倒卖一台iphone在市场好的时候可以赚200-400,不好的时候也能有100。后来到了iphone5s的时候,这个行当就彻底死掉了。我在这期间,加入了美国籍,中国人考这个试真的很简单,我连面试的题目都是在移民局楼下排队进去的时候瞄了两眼。哥伦布的名字我不会拼写,乱写一通我也过了。旁边的一个中东小姐姐看上去英文就很好,硬是考了一个小时,结果还是没过。我爸我妈曾经回国玩了两三次,每次都跟我说中国太好玩得不想回来了。

我这么些年都没回过中国。第一年还跟国内的朋友有些联系,会打电话,聊QQ。他们总问我什么时候回去玩,要请他们吃大餐。我一直都回答说好好好啊。这不是敷衍,而是真心的。在美国没有真心朋友,反正国内的友情让你更加怀念。前三年借口没怎么赚到钱,其实是打工的钱都花完了,没钱买机票也就没有回去了。三年后回国的念头也慢慢减退了,感觉自己游离在中国的边缘外已经很久了,亲友的联系变得很微妙,精品佛是一根蜘蛛丝,勉强触碰只会捻断。到了第五年,已经不再想这种问题了,比较在这边,还有很多新的问题要面对。你可以说我忘本也好,说我没有良心也好,但是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人一旦愿意给自己找借口,就已经找不回当初的自己了。我是华人,这是不会变的,但我其实已经变成了美国华人。一个没有了精神故乡的族群。

有一天我爸妈终有想通了,咬咬牙在羊头湾买了一套房子。记得那时候次贷危机的余波还在,房价利息都很低,现在那房子快翻倍了。可是房贷到现在我们还没还完。入伙时,我给我家买了套音响,卡拉ok。给自己房间做了个放映室。那段时间,我爸的老同事也移民来到了纽约。他在国内开皮鞋厂的,那几年实业不景气,卖掉了家当过来,全为了儿子有更好的发展。他的经典语句是,"一麻袋人民币换成美元也只有一塑料袋啊"。那个叔叔以前在国内算是小老板了,生活也很阔,来到纽约后去了超市卖鱼,好像没做几天又换工作了。哦,对了,他儿子出国之前是村官。

大学其实是很棒的地方,只要你想聊,就一定能找到能跟你聊天的人。无论是学生,无论是教授。聊历史,政治,文化。你会发现,不同的人的思想差异如此之大,而这个地方又能全部都包容着这些差异。每天你都能见到亲切的笑容,欢声笑语。但是你在这里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几年后,当你打开脸书,你会发现你怎么加过这么多不认识的人啊。

大学毕业后我去电话公司做过一阵子文员,实在是没什么发展,上司是印度人,把你压得死死的。有一次回学校,刚好有旅游公司招聘,招聘的那个小姐姐真的是我的菜啊!周末我就拿着简历去面试了。旅游公司培训了一个月吧,就开始带团了。我爸妈一开始都觉得这工作不靠谱,但是当我第一团回来后,把赚到的钱拿给他们看,他们笑嘻嘻的给我炖了锅牛尾汤。做导游就是要早出晚归,出团的日子,5点起床,6点就要到公司集合等客人,夏热冬雪,风雨无阻。下团回到家都要9-11点了。但是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导游里妹子真多,同时两三个跟你的关系暧昧不清的情况都是很正常的,毕竟一个人在纽约是很寂寞的。那几年,我就没怎么在家里吃过饭。没团的日子就在家里睡觉,打lol。还好那时候没有直播,要不真的会花光所有钱。

公司里有300多号导游,总能找到几十个跟你兴趣相投的。所以每天除了出团,就是约饭,约火锅,约ktv。实在太好玩了,都忘记了自己原来快要到30岁了。名牌包包,潮牌衣服,球星鞋子,这是在纽约最经常讨论的。不过也是,当你出地铁就是SOHO,周围的人都穿的像要去走秀一样时,你很难不想着为自己花点钱装扮一下。特别是,一个包包只需要出去跑一个团就能到手了。

其实纽约生活一切都很好,缤纷多彩。唯独有些时候,单独走在繁杂路口,有一股冬风不经意地吹过你的脸,会突然看到周遭的景像都在褪色,声音也丢失在那一瞬间。像是活在了黑白的无声电影里。那时候,连阳光都是灰色的。

再后来就遇到我现在的老婆,结婚后就搬离了纽约了。

哈,一不小心就写多了。流水账,没什么文化,大家将就着看吧。

————————————————————————————————————

如果你去过LA,你应该会有同感。纽约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一座天使之城,他是罪恶之城。纽约的魅力叫做,濒临崩溃的纸醉金迷和无可挽回的消极沉沦之间的强烈对比下所产生的美感。赛博朋克也不过与此。

在纽约上学,工作一共3年。后来去美国其他城市工作,也时常回来。我来详细讲一下纽约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图预警。

纽约是个州,也是个市,就像吉林省吉林市一样。纽约市不是纽约州的首府,是最大的城市。纽约州其他城市就跟普通的美国其他小城小村一样,没有高楼大厦,都是一片现世静好。题主应该是想知道纽约市的生活。(注:只讨论纽约市,出了5区的算纽约州其他市县,不讨论。)


住:

纽约分成5个区,每个区的特色都不同。

1和其他地方是有水分隔,是个岛,叫曼哈顿岛,人们心目中的纽约。时代广场,纽交所,纳斯达克,华尔街,中央公园,富豪,联合国大楼。。。都在这里。

2是Brooklyn布鲁克林。跟曼哈顿岛隔海相望的一小块叫Williamsburg,也是比较有钱的中产居住的地方。因为曼哈顿岛南段是华尔街,在华尔街工作的人就会住到Williamsburg过河上班。其他地区就是比较穷的中产,墨西哥裔,华人等散布聚居。

3是Queens皇后区,东海岸最大的(可能也是全北美最大的)华裔聚集区Flushing法拉盛就在这里。纽约另一个华裔聚集区是曼哈顿岛的唐人街,紧邻华尔街和世贸中心。唐人街主要是70年代过来的香港人,法拉盛主要是后来过来的上海和东北人。

4是The Bronx,黑人聚集区,我一般不敢去。Bronx的南边比较乱,跟曼哈顿岛交界的地方有一块叫Harlem街区,斗殴抢劫杀人常有发生。是全美国最乱的街区之一。

5是Staten Island史丹顿岛,我从来没去过。在曼哈顿岛上班的有一部分人也住在那里,每天坐船上班。

我在1,2都住过。挨个讲一下住在每个区是什么感觉。

曼哈顿岛:

美国的大部分路名非常简易,用数字编的。曼哈顿岛尤其明显。南北向有15条Avenue大道,从东往西数字依次增加。著名的第五大道就是从东边数第5条南北向大道。东西向有200条Street街,从南往北数字依次增加。最南端的30条不是用数字命名的,而且也不是横平竖直,因为那些街道是欧洲移民刚登陆的时候修的路,修的比较乱。

有了这个坐标系,我们来讲讲各个著名地标在哪里。

时代广场:7大道42街

华尔街:大致在4大道的方位(最南端没有大道),最南端(街名就叫华尔街,没有数字)【评论有人说具体是在Broadway,这没错,但是Broadway是斜的,所以这里用Avenue大道的编号做个参照系】

哥伦比亚大学主校区:百老汇大道(大致在10大道和11大道之间)116街【这是主校区大广场,毕业典礼时候拍的】

帝国大厦:6大道35街【从洛克菲勒大厦楼顶拍的,哥大毕业典礼那天帝国大厦会亮蓝灯,纽约大学毕业典礼会亮紫色灯。某一年哥大和纽大同时毕业典礼,蓝紫一起亮。】

中央公园:5大道-7大道,55-110街【分别是夏天和冬天的图】

曼哈顿岛内又有更细的分区。东边有East Village东村,Lower East Side下东区,Upper East Side上东区,南边有China Town唐人街,Battery Park(可以强行翻译成电池公园),Chelsea切尔西,西边有West Village西村,Upper West Side上西区。。。等等很多

每个小划分里面也各有特色,这就讲不完了。纽约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街区风格划分非常明显。一个街区的两边聚集的人群,装饰风格,安全程度可能非常不一样,而且两边可以井水不犯河水。这就是它包容的地方,允许在保留各自特色的情况下共存。

我在曼哈顿岛的时候主要住在学校旁边,百老汇大道109街,123街都住过。123街离Harlem比较近了,晚上比较危险。109街就没什么问题。晚上自习出来往北走会怕怕的,人也少,往南走就比较繁华,人也多。这是学校南边的112街。

某些小街道上有尿臭,这个许多答案都说了,因为纽约流浪汉很多。至于地铁里也很脏,我就留到讲出行的部分一起讲。

布鲁克林:

大部分街区的街道的卫生程度比曼哈顿岛要差,Williamsburg那边除外(注:感谢知友yifan补充,Brooklyn Heights, Dumbo, Downtown Brooklyn, Fort Greene, Clinton Hill, Boreum Hill, Carroll Garden, Park Slope, Prospect Heights, Greenpoint这些也都是白人中高收入的人聚居的区域,环境也不错)。人们住的比较分散,没有高楼大厦,统统是联排小楼,三四层或者2层的参差不齐。没有特别著名的地标,比较有印象的是南边有个宜家。

我在这里跟纽约大学的朋友住过一段时间,在L线地铁线旁边。L线在布鲁克林是一个高架地铁线(在地面上运行)。街区比较破,但也还算安全。

布鲁克林的街道大概长这样。

图侵删

皇后区:

街区和房子跟布鲁克林长得差不多。很多华人在法拉盛很多年不出去也过得还行,中文普通话是法拉盛的官方语言。

布鲁克林和皇后区很少写字楼,摊大饼似的建的都是小住宅。

纽约的房子通常没有阳台,美国人,尤其是纽约人也不习惯晒衣服。新楼会在房里配烘干机和洗衣机,老楼在地下室配统一的烘干机和洗衣机,投币使用。没有配烘洗的可以去附近的洗衣房自己动手,平均$1-2洗一次,$1-2烘一次。


吃:

中餐分两类,高仿和低端。

低端的就是快餐,$10-$15一份的,大多数是福建人开的这种店。图是在Google Map找的哥大旁边的West Place快餐店的街景。

图侵删

高仿的就点菜,比较有名的应该是朵颐和成都印象,在40街和6大道附近的样子。点菜每个菜大概$20-$40。

图侵删
图侵删

满大街最常见的食物是小推车Food Truck,里面卖的是鸡肉盖饭Chicken over rice和羊肉盖饭Lamb over rice,一份$5-$10。上班族最爱吃,投行精英也一样。真的超好吃,纽约特色食物,强推。P.S. 下面第一张图背景的楼是One Liberty Plaza,里面驻扎了不少保险公司,还有些其他的我就不了解了。

图侵删
图侵删

强推纽约的日本拉面,有一家特别有名的叫鸟人拉面Totto Ramen,排队大概40分钟,$15-30一碗。出了纽约,在华盛顿,洛杉矶我都没吃过纽约那么好吃的拉面。哦对了,在纽约,这种半地下室很常见,可以作为洗衣房,也可以住人。

吃一些比较正式的餐的时候,纽约人喜欢用Yelp查餐厅,类比大众点评。每年有一两次Restaurant Week,部分米其林餐厅会参与这个活动,让你能用$35吃一顿平时要$150+的大餐,但是需要预约。

纽约人最常吃的是快餐,但是快餐不只是麦当劳肯德基。以下几个连锁快餐最受欢迎:

Chipotle Mexican Grills

Subway赛百味

McDonalds麦当劳

Shake Shack

Chik-fil-A

Burger King汉堡王

Dunkin' Donuts

Five Guys

Pret A Manger

Pizza Hut必胜客

Dominos Pizza主要做外卖


工作:

纽约的工作机会很多,但是愿意来纽约工作的人更多。如果说上海是华东人民的上海,北京是全中国人民的北京,纽约就是全世界人民的纽约。在纽约,你问任何一个人Where are you from都是非常理所当然的问题,没有人会把你当另类看待。你应该只有1%以下的几率,得到的回答是I was born and raised here。因此从同样工种的收入上,相对于美国其他城市虽然比较高,但不如生活成本高的幅度大,因为在纽约,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比如说同样刚毕业的学生,在同样的公司做同样的岗位,纽约office的年薪可以给到$9万税前的话,其他城市可以给到$7-8万税前,乡村可以给到$5-6万税前。而相对应的生活成本,光是从房租来看,纽约的合租一间房,新一点离公司近一点的,三四年前应该要到$2000,而其他城市是$1000,乡村是$500。

纽约能向外辐射影响力的产业主要是金融和咨询(现在增加了科技双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华人在这类行业里的升职空间是有明确的上限的。某些金融业的岗位有巨额的奖金(超过2年底薪或超过$50万,我就姑且把它当做巨额),而这类岗位在金融业本来占少数,且华裔在大部分该类岗位又缺少竞争力,这里就不讨论。其他的岗位,全年年薪(包括奖金)大部分在$5万-$50万的范围内。这个具体跟职级有关,跟年限关系不大。这两个行业几乎所有岗位都要求本科以上。

职级上,大部分金融机构的title是按照analyst(分析师)-associate(助理)-manager(经理)-vp(副总裁)-director(总监)的大类来晋级的。根据职能会在title前面加称号。比如精算类就是actuarial analyst,投行类就是investment banking vp,证券经纪类就是sales & trade associate等等。在每个大类里面还会分小类,比如associate会有senior associate,director会有managing director, executive director等等。有些会把manager去掉,有些会把vp和director对调位置。不算奖金,或者对于没有巨额奖金的岗位,analyst大类的税前年薪是$5万-10万,associate是$10万-15万,vp是$15万-25万,director是$25-50万。纽约收入的全部各种税,金加在一起大概是至少要扣除25%-35%。

不向外辐射影响力的产业,比如餐饮,小店,超市之类的,其从业人员和所处社区的人群相匹配。拉丁裔社区的服务员就是拉丁裔,华人社区的就是华裔,白人社区就是白人。服务员的薪资水平我不清楚,我听说是$10-$20的范围。餐饮业的低一点,主要靠小费(服务费),纽约的小费惯例是15%,按每天服务5-10桌,每桌消费$100来算,每天还有$75-$150的小费收入。

纽约近几年在推动成为创新基地,现在已经号称是美国第二大的technology hub。南边(Downtown)和布鲁克林的好些老厂房改成了创新孵化器。内部环境和后来回国见到的国内孵化器,共享空间长得差不多。几大科技巨头也都在纽约有office。

从总体感觉来看,纽约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说着同一种语言,在同一个地方,但人生的3大哲学问题(从哪来,我是谁,到哪去)都是相当不一样的。我的老师从匈牙利,印度,英国而来,我的同学从日本,韩国,俄罗斯,加纳,中国而来,我的同事从泰国,马来西亚,德国来,我当二房东时我的短租租客从美国其他州过来实习,从多米尼加过来打工。他们有的是祖上三代美国人,有的刚拿到绿卡,有的跟我一样拿着学生签,工作签。但是大家都是纽漂,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未来。


出行:

纽约的通勤主要靠地铁,因为街道横平竖直,且地铁是沿着街道修建的。出租车也是个选项,但是你拦不到空车,拦到了也堵车。住在90街的人要去30街的办公楼上班,地铁是10条街一个停站,出租车是1条街一个红绿灯,碰上救护车消防车还要让道。但是有一种情况下,即使慢,也还是要坐出租车——如果你实在受不了地铁的环境。公交大巴也有,但是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用的时候极少,除非地铁停运。

纽约地铁是众所周知出了名的脏乱差。任何站台都没有屏蔽门,被反社会变态推下轨道撞死的事件时有发生。上班高峰期因为有人跳轨导致地铁停运,站台堵得像国庆的长城,这种事我至少遇到过2次。轨道的卫生环境比早年的中国绿皮火车的轨道还糟,尿,老鼠,垃圾都在轨道里共生(要是坐落在比较好的社区的站台,情况会好些)。站台还有几年不洗澡的流浪汉睡觉,车厢里也有。

纽约行人不遵守红绿灯,没车就过,有车的话,凑齐人也能过。纽约是最像中国的城市,节奏快,人比较务实,钱和时间最重要。要有歪果朋友跟你吐槽北京的路口乱成粥,你就问他有没有在纽约过过马路。

看几张狭窄的华尔街站

纽约地铁的车速比较慢,比北京1号线还慢。但是他会在某些线路上,在平行轨道上同时开快线Express,比如3号线,6号线,E线在Queen区。快线会跨站,实际车速没有加快,缩短了停站间隔时间。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纽约地铁能脏乱差到什么程度。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纽约人的心态(How to pretend to be a New Yorker):

有句话说:美国人觉得纽约不是美国的。这话应该这么解读,美国大部分的人都很nice,心平气和,安居乐业,缓缓地生活着,而纽约人很粗鲁,没有耐心,骄傲自大。这里纽约人指的不是“北京人”“上海人”这种土生土长的意思,而是说你觉得你是,你就是。是一种心态。

纽约人觉得自己是最牛逼的,不在纽约的人,以及其他地方来的游客都是loser。是不是有点难理解?那我来举个例子:51 reasons you know you’re a real New Yorker

51 reasons you know you’re a real New Yorker

这篇文章说,有了这51个行为,你就是个真·纽约人。其中第一个就是“你从来没有去过自由女神像”。而我不但没有去过自由女神像,我连帝国大厦楼顶都没去过。哈哈哈,虽然我现在不在纽约了,但我是个真·纽约人(叉会儿腰)。

体会一下我的这种心情,这就是“纽约人心态”,大天朝叫“蜜汁自信”┓( ′?` )┏

【觉得有用请点个赞】

=======================更新完了=======================

=======还有其他没讲的,想知道的,在评论写上,看心情更新===============

我的生活可能是家里没矿没有收入的穷学生在纽约生活的真实写照,去年八月来到纽约实习(banzhuan),四月下旬就要走了,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把这半年多来的经历写一写(多图),其实纽约有个好处是并不太会感到自己穷,怎么都有怎么的过法,可以花钱无上限也可以一个月一千刀解决233333其实生活过得还是蛮滋润的,没有那么水深火热啦 不过谢谢大家的鼓励。

我在纽约的生活状态与消费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底层人民水平(笑),住在journal square(以下简称JSQ)五百刀一个月不包水电网气(加起来大概五六十)的卧室里,房子是在NYU CSSA的租房论坛上找的,房东是个年纪不小脾气不好的华人大妈。这是上个月的账目,除去第一个月平均下来月支出可能要比这个多几百元。(BTW这个账本APP挺好用的:圈子账本)。

单位为人民币

去年八月从肯尼迪机场打了八十块钱的uber到达(疯狂diss晚上没shuttle的JFK,你看看人家Newark!),开始在今后八个月把这个房间叫做家:

床单被罩是自己带的,房间自带床垫和被子
房子就是这一排中的一栋

当时找到这个住处的时候真的感觉捡到宝了,但是住久了就发现,便宜是有便宜的理由的。。。房子非常老,房东自己住在二楼,一层一共住五个人,共用卫生间/浴室/厨房/冰箱,所以导致冰箱爆炸挤,以及尿急时有人在洗澡。美国的老房子真的会有各种问题,抽油烟机是坏的,灶台乌漆嘛黑,以及蚊子蟑螂老鼠都有,非常锻炼心理素质,我到现在抓的老鼠已经有两位数了。。。

Double kill

屋里没有空调,刚到的时候天气还是挺热的,不过在西安武汉先后待过三年的我表示无所畏惧,之前的租客留下了一个电扇于是就天天吹。但有暖气,但房东为了省煤气费(暖气烧的是煤气)只在睡前开两个小时,所以不再买保暖家具的话会每天起来都鼻子不通嗓子疼。下图的暖风机是在ebay上买的,相当好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ebay上二十块钱买的暖风机,真的很感谢他。。。

住在JSQ还是挺方便的,我在纽大做科研,所以直接坐新泽西到曼岛path到9街下车走过去就好,path月票是89刀,我觉得比地铁划算,不介意走路的话也可以承担在曼岛上的一部分交通。

坐path到9街大概需要半小时,算上去车站和等车每天通勤花的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多,还是可以接受的。话说我本来买了个杂牌山地车想骑车去实验室省钱的,结果发现从NJ到NY不能直接骑过去中间要坐渡船,垃圾谷歌地图之前没给我显示要坐船让我白花了一百多刀。。。

只要不讨厌挤地铁,每天通勤还是很轻松愉快的,车厢里有时会有卖艺唱歌的,没有信号,所以我这几个月看的几本书主要都是在通勤时看的。从9街下车去实验室的路上会经过华盛顿广场公园,带一包花生喂松鼠是每天的必备项目,公园里也经常会有表演。

超喜欢这个幼儿园的衣服,一群血小板~
松鼠会跑来问你要吃的

吃饭的话,我多数情况下是自己做。纽约是美食天堂没错但餐馆也是很贵,而且这里的中餐真的是又贵味道还一般,我见过一家店八个饺子卖六块钱。。。正常情况下在路边餐馆吃顿便餐在十刀左右,赛百味麦当劳可能能省一两块,不过赛百味现在没有6.99的每日特价了,之前经常周一去吃那个肉丸子三明治。自己做饭的话能省不少钱,这边吃饭贵的主要原因是人工与服务贵,食品工业出来的食材尤其是肉蛋奶真的超便宜,然后中餐需要的食材在唐人街也都能买,亏我带那么多香料。。。反正自己做饭的话我觉得平均一天五六块钱就能吃的很好了。随手放点图,不太会拍照。

这样烤出来的土豆比鸡腿好吃
宝鸡人过年不能没有臊子面
冬笋炒腊肉可能是做的最贵的一道菜

美国的食品产业一大特点就是热量越高营养越单一的食品越便宜,去那种一元店里各种一两块钱的零食甜品超级多。导致我来了五个月胖了十斤。。。越是新鲜有机的蔬菜水果就越贵,美国人也追求有机食品,比如organic的鸡蛋比普通鸡蛋贵一倍不止。。。

至于玩的话,纽约好玩的地方确实很多。我很多时候比较宅所以没怎么探索过,中央公园离得比较远所以只去过一次。各种博物馆真的超级棒。街上还有很多好玩的店,总之纽约好玩的地方是探索不完的。

作为热密狠心花钱去看韦德,然而他没上场。。。
这家店专卖各种矿物化石标本


Bryant park的冰场

先写这么多,有空再更,以后有时间会多写点在美国这边的见闻,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想看哪方面的内容欢迎评论~

纽约的地铁又脏又旧,常年积废水,窜老鼠。入夜根本都不敢去坐。

看《绯闻女孩》,有一幕是B在地铁口一脸嫌弃表示自己一生没坐过地铁,我心想这没有什么说服力啊,我不是富家女我也基本不坐纽约地铁啊哈哈哈。

纽约的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啥的,亲友来纽约我做地陪的时候才去,平时提不起任何兴趣。跟金茂,上海中心,东方明珠,小蛮腰,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啊?跟故宫那就更没得比了。

纽约晚上其实大部分地方还是很冷清的,不像国内,哪怕二三线城市,到了深夜大排档也很热闹啊,更不用提凌晨两三点上海街头,三三两两喝酒跳舞夜店归来的人多的是。跟上海比起来,纽约哪算什么不夜城。

曼哈顿挺小的,只有上海内环内面积三分之二。走走大概也能走完吧。

华尔街也挺小的,走没几步就到头了。

跟北上广深港比,纽约其实没那么繁华热闹,没那么便利,也没那么大那么新那么干净。

但是住过上海多年,住过香港两年,曾往深圳北京频繁出差之后,比对在纽约三年,还是觉得,纽约是不一样的。

我住华尔街95号。911前那是一栋办公楼,911后大批公司搬离,就改造成了公寓。因为曾是银行的门面,大堂很高,两扇繁复的大门也很高很沉,公寓门口24小时站着一个很帅的保安,替住户推门(太沉了)。

我喜欢大门缓缓被推开的那种历史感。

重新装修得再新,都尽量保留历史风味,既不影响现代生活,又能摸着老大门想象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种种。

《绯闻女孩》里演Nate的演员跟我住同一层。遇见过他两次。确实很帅。

华尔街虽短,但感觉起来像一个很大的结界,偶尔会觉得在这里发生的事情都不真实。

我常去的健身房对面就是纽交所。从健身房出来,常看到阳光照亮了整排罗马柱,却照不进里面丝毫。总有种奇妙的感觉。

华尔街旁边一条街上有家Bagel店,十几种Bagel,几十种酱,每个周末进公司前都要先在网上点一份,去店里拿上,吃得超满足,加班也开心。

往下走是Battery Park。离华尔街那么近,但非常安静,像小小的世外桃源。偶有空闲我喜欢走去那边,坐在水边晒晒太阳。同事在那里买了房,实名羡慕。

往上走,会经过我最爱的唐人街。有一家广东点心铺,凌晨两三点还开,粥和点心都巨好吃。跟我同一年进公司的另外两个中国人,亲如两个弟弟,常跟我约那里宵夜,乱哄哄脏兮兮的街,似乎永远不打烊的食铺灯光,特温暖。

NYU离的近,周末经常跟那边的中国同学一起找好吃的。14街附近日本餐厅多,纽约的日本菜真的好吃。甜品店也多。周周试新店,永远穷不尽,永远有得探索。

东村brunch的地方多。春天坐在路边,喝着咖啡晒着太阳,特别惬意。西村人少,有一次约会,男生拉着我的手,走在正好空无一人的西村街上,刚下过雨又放晴,满地被雨打落的小白花,我俩都不说话,就这么在树荫下慢慢地走,阳光漏下来洒在男生的白衬衫上,点点光斑,觉得浪漫极了。

在纽约永远不用担心overdressed。周末晚上穿上漂亮的小礼服,和提前问过你穿啥,搭配了同色系衬衫的约会对象,在河边的餐厅吃饭。吃到最后就只剩我们一桌。烛光摇摇曳曳,窗边水波也摇摇曳曳,趁着我们的细细碎语。我是一个很糙的人,但偶尔这么认真对待一次约会,会觉得,活着的时候我享受了每一分钟。

周末还常去朋友的roof top聚会。每次只有两三个老友,其余都是不认识的人,认识新朋友很容易。大家背景各异,很有可能这个人是天天在家写歌的自由作曲家,另一个是个小画家,这一个在媒体公司工作,那一个是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每次聊天都很有趣。

我后来搬去香港,也是每周都有趴。趴上遇到的人,不是banker,就是律师,少数几个是医生或贸易行业的。香港夜店生活丰富,但是在第一个夜店,我遇到了5个同事,过一会换去另一家夜店,我又遇到了同样5个同事。

真的非常无聊。

在纽约逛街、约会、一个人去听音乐会,从来没有被熟人撞见过。曼哈顿虽小,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世界。搬到香港第二周,我上班眼看要迟到,一路狂奔,到了公司刚坐下,已经唰唰唰收到三个邮件,分别是三个人告诉我:刚刚在路上看到你狂奔了。

有次和一堆同事及新人,凌晨5点玩完出来去吃翠华。新人是个蛮帅的小朋友,在翠华正好坐我旁边,菜还没上,我就又收到邮件了:哟,我看到你了,坐你旁边那个男生是谁?新date?

又有一次,带来公司实习的学弟去喝咖啡。去的是离公司只有5分钟路的星巴克,刚坐下来,又收到邮件:哟,你身边那男生是谁?新date?

实名讨厌这样的香港。

现在在上海住了好几年了。上海也是很好的。也有好吃的brunch,适合散步约会的街道,各式各样的活动,有趣的朋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愿意出门。

我怀念自己一个人在纽约街头晃到一家红酒店,听老板絮絮叨叨讲述各种自己深爱的红酒,荡到Premium Wine区,看到老板在上面钉着一块牌子:Life is too short to drink cheap wines。

但是我买8美金的红酒带回家,一样好喝。

怀念和朋友在中央公园看听露天音乐会,黑暗中音乐像是漂浮在身边;怀念看电影出来沿着水边走回家,对岸新泽西的灯光在水里闪闪碎碎;怀念每年都能听到无数顶级音乐大师表演,看到新的百老汇演出和动人的芭蕾。

怀念纽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转换的季节。一夜之间,风变暖空气变香,中央公园开出一树树红蕊白花,整个城市瞬间苏醒。一夜之间,West Village一街一尾落完花瓣绽出绿叶,顿时从凄美安静转为生气勃勃。又是一夜之间,夏末的闷热完全消失在沁凉的空气里,小风夹着些些雨滴卷起落叶,秋天了。

甚至怀念大雪天冒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走回家,小雨夜从公司闷热的空调间走到大门口,吸一口冷冽的凉风。

可能因为在纽约,我只需要活成我自己想要的样子。没有人judge,没有人特别care,甚至没有「与众不同」的存在,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又都是芸芸众生中一砂砾,自得其乐得混在一片沙里。

也可能我只是怀念逝去的青春。

本来没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看到 @携隐 的一句“不是富家女”我真是有点哑然失笑……

所以住华尔街,和明星一栋楼,不用坐地铁,可以去纽交所对面的健身房,这也不算富家女吗?光住的花销一个月几千刀出去了,emmm,也许跟伊万卡川普比不算吧……

让我来讲讲真正的“非富家女”在纽约的生活是什么感觉吧……

首先住,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人,纽约人特别喜欢问,你住哪?因为作为一个阶级特别明显的城市,知道你住哪里,基本就知道你是什么阶级了。在纽约的鄙视链里,如果你说你住在曼哈顿上东区,长岛,以及城中心的几个网红区,格林威治村,切尔西,翠贝卡等地方,那你会收获更多热情问询。

这个时候我会说我住在布鲁克林。

哦?威廉斯堡吗?(纽约新兴网红区,《破产姐妹》拍摄地)

不,日落公园。

emmm,interesting,然后转移话题不再聊下去,这是绝大多数纽约人此时的反应。我觉得,很多富家女可能这辈子都没来过日落公园,她们都不知道这是哪……

我住的“日落公园区”实际上是纽约三大华人聚集区之一,曾经是爱尔兰聚集区,建筑风格和电影《布鲁克林》里的很像,据说马丁斯科塞斯的《无间行者》也在这附近取过景。这个地方距离布鲁克林唐人街八大道三四个街区,周围就是很典型的我国三四五线城市八九十年代的样子。

房东一家人住一楼,我租住在二层四个房间的一间,两户人共用一个洗手间,四个房间共用一个开放式厨房。房租480刀,后来涨到520刀。(搞笑的是,这个房租居然比我回北京后房租的绝对值还便宜……)

再说行,我在NYU上学,所以每天坐地铁是必须的。应该说,我住的地方到学校还是很方便的,因为Tisch的楼正好就在地铁口,我坐N/R线,不需要转车,快的时候30分钟就可以到,慢的时候也就一小时(通勤时间完爆北京)。纽约的地铁我就不具体吐槽了,如果吐槽可以吐槽三天三夜吧,直接上个米奇在地铁的小视频好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纽约地铁的米奇们https://www.zhihu.com/video/1131896108783411200


地铁里的鸽子…

纽约流浪汉坐地铁还看书,服气!

这个宝贝地铁,一个月的月卡是一百多刀……

曼哈顿的黄色出租车随处可见,但我从来没自己打过,因为贵。唯一的一次坐出租车是搭了一个亲戚的便车,感受很一般。至于美国很流行的uber,我是因为拍一个学生作业,带了特别特别多东西,回去的时候,朋友说还是叫车吧别坐地铁了,我内心是拒绝的,因为这些东西我都是坐地铁带过来的,我觉得完全可以坐地铁带回去的,但是碍于面子,和不好意思叫朋友帮忙拍完片还帮忙搬东西,还是叫车了,于是70多刀的打车费成为我学生作业里最大的一笔花销……

说完住和行,说说吃穿,作为纽约屌丝女士,衣服我基本没怎么买过,来的时候两个行李箱,走的时候还是两个行李箱。比较贵的衣服只有在梅西百货买的一件不到一百刀的羽绒服,和一件几十刀的大衣。鞋因为被前任室友意外当垃圾丢掉了,所以买了几双,其中有一双是另一个室友淘汰掉送我的雪地靴,脚后跟稍微破了个洞,不明显,我穿着过了两个冬天,很温暖。

吃的话,基本上不会下馆子,平均一个月能有一次和朋友的社交应酬吧,纽约很流行AA,于是当你看菜很贵不敢点,只点了一份鸟食最后却被AA很多钱的时候,心里就会有点不开心,同时又会很嫌弃自己为啥这么斤斤计较,这么抠抠嗖嗖。时间长了与朋友的应酬也少了,朋友也少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吃饭怎么解决呢?先是坚持了两三个月自己带饭,后来发现油沁到饭盒的塑料里怎么都洗不干净,只有玻璃饭盒才可以洗干净,但是玻璃饭盒又死沉,遂作罢。于是开始天天吃纽约小推车+赛百味麦当劳的五刀特价餐,然后分两顿吃。赛百味的三明治最好分,直接中午吃一半,晚上吃一半,小推车次之,麦当劳则是晚上上课打牙祭的首选了。纽约人也很爱喝咖啡,一杯星巴克,基本上五刀没了。而作为学渣,我的咖啡因来源则是麦当劳1刀的屌丝咖啡,或者华人超市买的旧街场速溶白咖啡,其实我觉得味道都差不多,速溶还更好喝点。

周末我一般会自己做饭,煮点饺子馄饨,或者简单炒个菜蒸个米饭,去超市买点东西,剩下时间用来看书赶作业,就是完美的一天过去。

我在纽约的家,小却温馨。

在上学期间,我一直在做一份月薪1200刀的校内工作,这份工作基本上覆盖掉我衣食住行的花销,让我可以非常屌丝地活着,甚至每个月还小有盈余。

以上就是一个真 非富家女在纽约的生活。其实我的生活,只是非富,远远算不上穷,如果去杰克逊高地,或者黑人聚集区看看,那种生活基本上也不是我能够想象得到的。只不过,这样的生活也足以和我那些自认为不富的同学们隔绝了,因为住不在一起,吃不到一块,玩不到一起……反正在纽约我的朋友挺少的。

那么像我这样的屌丝女士,在纽约的高光时刻有哪些呢?其实很多,纽约看电影挺便宜,买个moviepass,(当时这公司还没黄,40刀一个月)一个月就可以看三十部电影,MoMA学生证免费,也是可以不限次地免费看电影,我怀着薅羊毛的心态,看了好多墨西哥电影,IFC Center,也是可以用moviepass,所以院线片片荒的时候我就去看下,还有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和林肯中心,等等一堆艺术影院,同样有无数好电影放映,都是不需要花钱,或者花很少钱就可以去看,那时候我给自己设了个目标,凡是进城(我管去曼哈顿叫进城)就顺便去趟电影院。作为一个屌丝,我在纽约也见了不少名人,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伍迪艾伦、李安、维姆文德斯、岩井俊二等等等等,对于一个学电影的穷学生来说,纽约可以算是天堂一样的存在了,处处是电影取景地,处处是便宜的电影院。

软木板上是各种电影院的排片表,以及我每个月的观影计划。

当然还有很多更加日常的高光时刻,比如每次坐地铁在布鲁克林和曼哈顿穿梭时,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布鲁克林大桥上,你可以看见纽约无比美丽的天际线,一栋栋摩天大楼华灯初上,远处的自由女神火炬亮起,这种特别像电影的美景,我每次看到都有种莫名的感动。比如没有钱去健身房的我迷上了跑步到海边,看远处海市蜃楼般的城市,看天色一点点暗淡下来时,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天色,看布鲁克林的钓鱼大叔钓上巨大的海鱼,以及纽约的夏日露天电影放映,在公园里,拿个瑜伽垫,铺在草地上,躺好,等待夜幕降临,等待整个城市成为电影的背景。





那种感觉,近乎于苏轼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大隐隐于市,诗意地栖居,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实力商家展示

  • 任县飞泰机械厂
  • 山东胜天半子科技有限公司
  • 盛通四方数字商品市场股份有限
  • 中添区块链技术(深圳)有限公
  • 北京胜天半子网络科技有有限公
  • © 16货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