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北京网站建设 >  你为何选择就读商学院?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没读过商学院的人,假如条件允许,你会去读商学院吗,为什么?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你为何选择就读商学院?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没读过商学院的人,假如条件允许,你会去读商学院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8-04 11:24:09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实话实说,当时咱是20067年毕业高中,当时说实话学习是对不起爸妈,处在叛逆期的我只是想着逃离这熟悉的城市,选择了出国留学这个当时比较时尚的方法。 也许我这个是有点文不对题,我是外国商学院的经验,目前
你为何选择就读商学院?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没读过商学院的人,假如条件允许,你会去读商学院吗,为什么?实话实说,当时咱是20067年毕业高中,当时说实话学习是对不起爸妈,处在叛逆期的我只是想着逃离这熟悉的城市,选择了出国留学这个当时比较时尚的方法。 也许我这个是有点文不对题,我是外国商学院的经验,目前在丹麦, 商学院是在一所与我户籍所在地有密切联系的中介丹麦联系的,从中我只能丹麦的商学院完全是应试教育,和国内高中时候课时一样,只是没有了各种悲惨的高压作业,但是确实是能学到最专业使用的商业学知识。

邓兄说的是哪里的商学院我是不清楚,我只能认同他有大把的休闲时间,前提是你不想门门12分,相当于A+,我是半学半玩的结束了3年专科生活,平均成绩是7分,相当于B到B+,老师基本是研究生毕业,教我们Financial的是全学校唯一一个教授。

留学原因吧,各种转悠,心倦了自己开了寿司店,营业至今,索性所学的知识都是学以致用。我们上课时候全部都是需要预习,课上老师知识几张PPT介绍梗概,剩下30%时间准备演讲,另外30%时间是演讲,最后是10%的feedback,可以说除了预习,我没有做过别的homework(自责一下),加上考试前一周的突击(这个是应试教育的特点), 考到7分不成问题。

最大的收获像我之前所说就是最正统和最新的商业学知识,加上留学国外的各种便利,还有结识一帮老外,各种聊天打屁。和邓兄不同的是现在的商学院真是泛滥的可以,回国留学生70%以上的都是商学,加之商学院是大专文凭,如果你没有超人的个人魅力以及丰富的就业经验,毕业与商学院等于是失业了,虽然悲观,但是事实,我建议上商学院的学弟一定要半工半读,像我说的它的确很容易可以毕业,即使你是半工半读(和我一样)也可以达到B+,我指的是丹麦这边,国内我不清楚,工作经历确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是美国加州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在读本科学生,攻读工商管理学术学位(所谓的BBA, Bachelor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USC Marshall是美国不错的一所商学院,有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众多商学学位项目(最顶尖的一些美国大学商学院是没有本科学位的,比如说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等等),本科项目排名大概10到20名左右(不同杂志的排名有出入),会计专业全美顶尖,创业学专业也非常优秀。

当初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申请的几乎都是商学院,除USC Marshall之外还获得了Washington Univ. in St Louis - Olin, Carnegie Mellon Univ. - Tepper等学校的录取。之所以最初选择商学院,应该说出于三个原因:

1)我对于其他专业没有特别的兴趣与追求,文科不行,学理科工科静不下心。在这种情况下,商学院往往是一个常见的保守选择:文理兼备、知识实用、看似前途似锦。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经济、商学、金融相关专业的原因,虽然我很不鼓励这个观点。
2)我父母都是民营企业家,在我4岁生日那天起开始创业直到今天。其他亲近的亲戚除了教师之外也以商业相关职业为多。从小耳濡目染,我自然而然地更加接受商业方法与观念,对于比如政治等方面就比较没有兴趣。在高中的时候在学校里就做小生意赚同学的钱,现在看来基本的商业意识在当时也有体现。我对于从商也抱有兴趣,所以申请大学的时候就选择了商学院,父母家人也都支持。
3)我的个性比较适合读商学院。我比同龄人更开朗、善于沟通;我在中学阶段一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我天生更善于发现问题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喜欢突破常规的束缚,寻找最合理最优的方法;我的思维逻辑非常注重实际,比如从小就有对沉没成本、边际收益递减等理论的天然认识;我善于寻找信息、整合资源来达成自己的愿望。这些个性是让我确认我应该选择商学院的重要因素。

谈最大的收获,就得先说一下美国的本科商学院到底在做些什么。课程上一般从基础非商学课程(如微积分、统计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开始,到基础商学课程(如基础的会计、金融、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沟通、运营管理等),最后到自选方向的几门高级课程(如金融方向就有财务分析与估值、投资管理、公司金融战略、金融衍生品、风险投资&私募、收购并购重组等等丰富的选择)。课余时间学生一般积极寻找实习机会以及在学校里担当社团领导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基本的工作经验,为未来求职打下基础。

我认为商学院并不能保证毕业的学生就是合格的商业人才。这一点不同于工程学院、理科院系、建筑院系等偏“技术活”的专业,这些专业一般毕业的学生都有了这个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而商学院其实课程相对难度小,学术性低,更多教授的是基础的商业理论与知识。这些知识如果没有投入实践之中的话,就很难显现出实际的价值。一个没有工作甚至实习过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课本上的那些概念放到真正商场的腥风血雨里会是什么意义。但是,如果一个商学院学生积极主动、善于思考与学习、有充足的实习与工作经验的话,他/她可以将知识与实际融会贯通,那么在商界职场中起步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迅速很多。的确,商学知识都不是很难,工程学生想要做银行家、技术人才想要做企业家其实都可以很快学会。但是一个正宗商学院的学生会比工程师与技术人才有很大的提前一步,能够在职场生涯的早期就以商人的思维进行工作,满足公司企业的需求,很早开始经营职业道路,是非常适合各类企业、金融机构(银行、咨询、会计等)的初级岗位的人选。同时,商学院学生也是非常适合的青年创业者,他们更加懂得基本的商业规律、基本的经营、营销、融资知识、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来获得所需的资源,他们也常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工程师/技术人才的良好合伙人选择。但再次强调,商学院学习的知识只是一个抢跑,如果商学院毕业生不努力在优势的基础上继续进步的话,很容易被聪明的文科理科工科毕业生们全面超过。

我个人认为我在USC Marshall收获最大的就是基础的商业知识,这些知识帮助了我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不算太糟的创业者。商业已经是现代社会运转基础之一,而我能够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商业社会的基础规律,避免了长期摸索学习的过程。我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能乐在其中地在商界打拼,我自认是抢到了前面,为未来更长期的职业之路打下了一个基础。如果我没有读商学院的话,我很可能就不会选择创业,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我了。当然如果我没有创业的话,我也不会碰到我的女朋友,也不会有对未来更长远更靠谱的计划,这点和Honor回答的“收获”一致,相信也有不少想要读商学院的同学是在考虑这点来着...哈哈哈

奔着财务工作去的,最大的收获是能看懂政府的诡计。

怎么说呢,学商科和理工科很大不同吧,不能说哪个有绝对的优势。
现在社会不知道怎么了,重商轻(理)工,可能因为成功的商人社会地位更加显赫,当然也离不开日益物质化的社会观念。
但是,重点是,你学什么,不是为了社会怎么看你,不是为了亲戚朋友怎么羡慕你,而是为了适合自己,使自己开心。
这是读了商科后最大的感悟。
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你终究会将学到的知识当做技能,技能么,工作时够用就好了,平时你绝对不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充实自己,因为没有人会主动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
这样的心里状态,做哪一行,我觉得都不可能做到最好。
考虑商学院,先问清自己,你喜欢公众演讲么?你喜欢当大家的中心么?你会拓展人脉么?好久不联系的朋友再找她/他帮忙你会觉得尴尬么?你说话有说服力吗?团队的人信任你么?你有乐观开朗的信念么?
商科分很多种。做经济,金融工程相对需要更扎实的数学和专业基础,属于商科里的研究型,咨询,会计,次之,相对来说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半分,再像管理,市场营销,就更看重人际关系,人缘等等。

好吧我好像跑题了。。。。
总之,我的建议是不是大家觉得好,商学院就适合你,没有直接关系的。
要看你最后想要做什么,我知道这对高中生甚至大学生都是一个很难的命题,但是你真的能想象到你适应经商这样的环境吗?题主是想问商学院MBA吧?
我目前在美国大农村某常青藤学校读MBA,我就从full-time MBA的角度来回答一下,绝大多数都是工作几年之后读的。

为什么读商学院?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想要在职业发展上有所提升,有些就是为了MBA的文凭,也有些真的为了学东西,还有network。很多人来读MBA是想要换行业换个平台,从实业到咨询的,从实业到投行的,从咨询到实业的,从投行到实业的,还有创业的,等等,当然不排除个别拿了咨询公司的sponsorship来“玩”两年再回去升职的。总之,几乎全部是抱着改变职业轨迹的目的来的,或者来寻找职业道路的(最后发现基本上还是得自己找的,这种事学校还真帮不了忙)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感受最明显的进步是如何跟人交流,如何表达自己。比如说吧,上课发言的机会珍贵时间有限,短短几句话要把观点论据讲明白。再比如说,找工作找实习的时候networking,跟第一次见面的人聊什么,问什么问题,短短几分钟怎么留下好印象。说到底,交流是做好任何职位的关键。


要不要读商学院?
简单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看一下MBA之后的主要出路,无非就是咨询、投行、大公司的rotation program或者marketing, finance部门,如果这是你想要的方向,那MBA一定有用。如果你想干的不是这些,那读MBA不一定有用,比如说你想创业或者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读MBA可不可以?可以。是不是主流?不是。能不能用别的方式达到?当然可以,还有可能更快。这么一说,其实商学院在essay里问的问题很实在,how can MBA help you in achieving your career goal? 建议仔细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要不要读MBA就有答案了,比学费更重要的是两年的机会成本啊。我自己目前本身在就读拉美排名第一的INCAE商学院,我在哥斯达黎加。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我选择这所学校,再次就可以带出来为什么我要就读商学院。

我为什么选择申请INCAE商学院,是因为:

1. 我自己很普通,长相也是属于普通的那种。是国内的重点大学英语硕士毕业。自己并且在工作了三年的职位上感觉没有了激情,我可以看到我未来10年的发展道路,升到高级讲师,然后再熬几年,做到部门主管。或者跳槽,把工资拉高,其他对我来说,比较难看到自身可以保持长久竞争力的优势。
2. 我之前很少出国,5个手指头掰开来就算得清楚,最远的地方就是泰国。我非常希望能够走远点,体验自己生活,和不同国家的人能够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习惯、工作方式等等,这些都让我非常好奇。
3. 我最后没有选择去美国或者欧洲,一方面也许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大亮点,更不想与身边的朋友一样,挤到同一所学校,毕业后又是竞争同一个职位。既然打算花重金和2年的学习时间,就希望能够通过这个MBA学习,找到自己最大的竞争优势。这也来源我朋友的一个启发:她学习的是印度语,在毕业前就和外交部签了8年的合同。就是因为懂得印度语的人,全国就那么几百个。
我了解到,现在拉美的巨大潜力,不管是拉美国家还是中国国家,非常需要懂当地文化、语言和商业环境的人才,对于这方面,给我了很大的信心,我需要的就是成为这样的紧缺人才。
4. 当然,这所学校也一定要是所好的学校。师资和排名还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标准。

为什么我要读商学院?收获是什么?

1. 毫无疑问,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同班同学是来自世界各地。因为INCAE要求是全部住校,这样我能够更多的了解其他国家的生活和文化方式,还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我还游历了北美,中美洲的国家。商学院都有海外的交流项目。
2. 学会了第三门语言!因为在拉美,西语这关还是要过的。第一年时间,通过了学校提供的免费西语课,和环境的影响,我就学会了西班牙语。现在听说读写,全部没问题,我还顺利地获得了一个拉美企业的实习机会。
3. 商学院的知识,它们可以让我转行!我之前的专业仅仅是语言,并没有任何专业方面的知识。但是商学院的课堂,包括了金融、市场、企业管理、企业运营、市场宏观环境分析等等,尤其还是当地拉美市场的分析和案例学习,让你掌握用全局观的角度看问题。基本上,每个商学院都会有以当地市场为主体的分析学习,让你很快地了解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知识。
4.学会了人际关系的处理,商学院也是像个国际化的小社会,和人打交道,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学习伙伴,都是一门学问。我当初的时候,还是比较中国人的风格,不太主动说话。但是,后来,你会发现,这种方式完全行不通,只会让自己更封闭。必须要勇气走出去。我在第一年下半学期,主动提出给同学上免费的中文课。结交了很多朋友,并且大家对我都很友好。
5. 我的自信!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作为80后的中国人,有太多的思想包袱在身上,但是我在这一年了学会,如何要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是自信的口吻。即使是错了,可以改!而不是,怕错不敢说。
5. 就业机会或者干脆说是创业机会吧!我已经拿到了拉美一所大学的offer, 希望我可以帮助他们开拓中国市场,我还在考虑中。。。我也考虑也许可以做一些拉美和中国的贸易,因为拉美的确有很多纯天然的好东西。 我的同学在拉美的确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脉圈子,我们班50多个人,有三分之一都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也就是“富二代”,他们有很多也有开展中国或者亚洲市场的想法,要走出拉美地区。

我个人认为,目前商学院的选择非常多,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自己未来的定位,一定要读一所优质的商学院,给自己带来一个华丽转身!國內的emba純粹就是一種“野雞學位”,尤其長江商學院這種,還是民辦高校的野雞學位。
因為:1、入學完全自主,完全的意思是不需要參加任何國家組織的考試比如研究生統考和在職研究生聯考;2、收費無標準也就是可以不斷加碼,你懂的;3、除了商人外,不少官員入學,他們怎麼交得起學費?你懂的。
不過好日子快到頭了:
1、教育部16年新規,在職研究生聯考併入研究生統考,emba入學也得參加統考;
2、同新規,包括mba,emba收費標準化;
3、黨中央禁止官員入學。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新时代环境下,如何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紧跟时代潮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一直也是我的困扰,直到我进入了HEC Paris这所顶尖商学院,我才找到了答案,而我的人生也随之被改变。

HEC Paris的教学很有实用性,不重在灌输知识,而在于启发我们怎样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管理工作。在学习过程中,教授们倾向于互动教学,会和我们分享最前沿的商业案例和企业实战经验,而不是空谈一些没用又过气的商业理论。HEC Paris的教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一种对事物的全面认知、思考能力和崭新的视角。

HEC Paris与国内的商学院相比,还有很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其拥有全球视野,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国外最新的商业发展趋势和案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通过在HEC Paris的学习,我对以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看法。之前一筹莫展的问题,如今已经能够自如的想出好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我带领团队的业绩也比往期增长了35%。

随着我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和人脉的拓展,老板把更多重要的项目交给我,现在公司的核心业务我已经能完全hold住。感谢HEC Paris,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校友,还让我在事业上有了快速的突破。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1.学习这个世界经济运转的规则;

2.揣摩这个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律;

3.解释这个世界经济运作的缝隙。

并从以上三件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收益。在伦敦商学院读的MiM, 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认识了一群很有意思的人吧,同项目里的小伙伴就来自40多个不同国家,学校不大,1000人左右里面也有70多个国籍的人,平常一起吃肉喝酒的时候闲聊,了解了不同国家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同学也都拥有各种神奇的经历,有想要做VC的催眠师,在麦肯锡工作的前说唱歌手,欧洲某贵族世家的继承人等等... 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会渐渐地放开自己的思维,不再受到旧有观念的局限,用于尝试各种新奇的事情,这应该是最大的收获吧。此外,顺便找了个高薪的工作,拓展了职业上的人脉为什么读商学院,呵呵,我就是为了升值的。
大学学的计算机加文学,毕业了就干产品经理,工资w起。
但是每个行业都有固定的升值空间,比如我们这个行业,起薪就高,做到顶也就是翻翻而已。
这样你要是想进步的话,就只能另辟出入,没有创业承压的能力,那就只能往高管发展,我们这行基本是水到渠成,不过读商就是增加砝码罢了,趁着年轻,没男朋友,就读了。算度过半个商院的,在duke一个非mba program e所以不敢自称去过真的商院。

身边的同事基本都在申请去商院,而我不去的原因是因为我的条件不允许我两年不工作并且背上更多债务。

如果条件完全允许,我有无限的资源,那么去商院听起来很诱人。特别是我过去四年都在投行和私募里工作,感觉自己老了十岁之后,去商院这样一个给予自己两年的交友和稍微放松一些的机会,听起来特别有趣。作为在美留学商科毕业的大学生的我,一定要说一句:如果对于商科没有任何了解,千万不要抱着“因为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学商好了的心态”而选择学商。

因为我就是这样的,而学习商科的我一点也不快乐。我并不明白学成之后我能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会计,理财,销售,等等。得到的是摸不着感受不到的数字。因为赚钱而快乐,因为数字增长而有意义吗。

如果不是真的喜欢交易,喜欢钱的增长,喜欢社交,学习商科并不会给你带来快乐。

人活着就只是为了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选择放弃商业。继续探索我自己的道路。

你为何选择就读商学院?想去,没钱,没时间没时间,

假如条件允许,你会去读商学院吗,为什么?

会去,但会选择好老师和课程和同学,目前自学商学院的知识。

国内有很多书籍为各个商学院的毕业生写的图书,很不错。我看了很多,实战性比较强。

部分内容只能工作掌握并学习,学校交不了你的东西太多了。

浙商新金融研院报名可读厦门大学金融EMBA和中外里昂-北邮GEMBA:

厦门大学金融EMBA率先在国内推出“双导师制”的特色办课模式;采取“课堂教学+场景教学”授课形式,深入监管机构、金融企业、实体企业,进行现场案例教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母校)商学院战略合作,现场授课,践行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参访摩根、高盛、华尔街。

法国里昂商学院和北邮EMBA教育部认证硕士学位,免统考;创建于1872年,该校的学校股份主要由欧洲著名富豪集团里昂商会控制,部份股份由法国政府通过里昂大学系统控制;全球最早得到EQUIS,AACSB和AMBA三大认证的国际顶级商学院之一(世界上只有不到1%的商学院同时拥有这3大认证);专有互联网、物联网、供应链管理、量子通信、跨文化管理、人工智能、跨境并购、动态创业方向;目前GEMBA项目已有23000多位校友遍布全球107个国家。

还是我的学员们说的比较实在。

学员A,64岁某上市公司上海区总裁:我为什么读MBA,不是为了知识,证书,人脉什么的,我就想接触更多的年轻人,帮助我保持活力。

学员B,90后普通银行女职员:每天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完全看不到晋升的希望,社交圈子就是公司这方寸之地,学MBA人脉,学历,知识充电,我都想要。

学员C,42岁公司高管,老板天天催我来你们这边读个MBA,实在招架不住,我就过来了,我读这个MBA的目的就一个,人脉,我公司业务天南海北都有,我就是负者跑业务这一块,以后班级聚餐,酒水全是我的。

学员D,35岁企业高管:我读MBA就是为了拿证,公司要上市,需要我们这些高管有MBA学位才行,所以就来你们这了。

.........

我是亚洲城市大学免联考MBA的徐老师,有问题直接私我就行,看到必回复。

1 巩固原有的工作领域

2 从甲方到乙方空间更大

3薪酬翻倍权限扩大

4 在学习中可尝试换行

“没读过商学院的人,假如条件允许,你会去读商学院吗,为什么?”

这个命题本身有些问题。

我仅就我了解的MBA项目简单讨论下。

多数能够申请到顶级商学院MBA的人,本身非常优秀。

如果选择去读MBA,那么要付出两年的时间和至少40-60万美元的机会成本(至少18万学费+两年脱产读书的薪水损失)。所以“假如条件允许”这几个字,真的分量很重。


普通背景如何申请世界顶级商学院MBA?一个普通美漂的税后百万RMB年薪之路

谢邀,我本科学的是经济学,研究生读的是商科,我想分六个部分来解答题主的问题:(经济学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商科,之前写过这篇,感兴趣经济学与商科差异的可以参考【辨析】经济学是商科吗?开设在商学院下吗?)

  • 一、商科到底有哪些专业可读
  • 二、为什么我说“每个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需要读商科”
  • 三、七个角度对比读国外商学院VS考研读国内商科
  • 四、我从商科教育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 五、听说商科技术性低,要不要也去读商业分析(BA)
  • 六、『智能时代』商科学生不如理工科学生吗
P.S.本回答篇幅较长,建议用整块时间系统阅读。其中第五和第六部分在话题上有一定的延伸性,可选择性阅读。

一、商科到底有哪些专业可读

我看过不少知乎上关于商科专业介绍的回答,觉得说得都不够清楚,主要是因为没有帮助学生理清逻辑,缺乏系统性的介绍很可能只会让学生更晕,我认为这需要我们从“经济、产业、行业、细分、市场、组织、平台、商业模式、战略、职能、展业对象”等多个维度来构建逻辑紧密的关系才行。

去年,我绘制了下图【职业规划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并完成了2万余字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在本回答之后参考陈思炜:【精】本科大学生毕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全文共2万余字,建议深度阅读),结合此图我们来“一把抓”商科(包括商科交叉学科)专业的开设和其对应的关系。

职业规划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

要全明了解商科及相关专业,第一步便是找到合适的分类方式,构建结构再结构化逐一拆解,于是我问过很多学员这么一个问题“你听说过的商科专业是按什么划分的?”

几乎所有人都疑惑着:“金融、会计、市场营销,明显是按『职能』划分”

我又问:“那么房地产管理、高尔夫球球童管理、公共管理是按什么划分呢?”

好,我们来看如何运用上图帮大家理解和梳理:

红圈标出的即可逐一对应我们平日里耳闻的各类商科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学科,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设专业,因此我们自然可以很清楚地从“平台、职能、行业”这三个主要维度便可逐一找到线索。

这里,在这第一部分回答里我就仅留下上图吧,希望把更多的思考带给各位同学们自己,就不再像其他答案那样去罗列商学院开设哪些专业了。

有什么问题或者想法都欢迎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有留必回。


结合这张四维定位模型,不单可以如下图那样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还可以帮助我们辨析——在维度交叉的情况下选择哪个专业才最适合自己?

(比如要去教育行业做市场营销,是去读教育学商科交叉学科还是读纯商科市场营销学呢?)

二、为什么我说“每个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需要读商科

我们看一下最经典的商科项目MBA,其涉及内容包含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商业史、经济学、创业、道德、运营、战略等,我们看看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发现不论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 比如会计,职业角度你管理企业管理团队看不明白财报怎么知道公司和部门等运作状况又怎么去管理?
  • 比如金融,你不知道预算如何结合企业运营和报表制定,还怎么走下一步?你不懂得融资和投资,在你生活中资金链断的时候,在你辛辛苦苦攒了工资之后,你能守住你的一亩三分地能抗得住通胀吗?这几年全国大量出现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P2P血本无归归根结底还是投资者金融知识季度匮乏连投资标的和相关投资人都看不明白导致;
  • 你不懂得市场营销,你如何知道企业的切实处境和盈利源头对你所负责其他的部门管理的启示,生活中你也识不破那些有猫腻的传销和营销骗术,不能让自己的每一分财富用在刀刃上也是很遗憾的;
  • 你不懂人力资源,你不创业不管理团队也罢,你老板告诉你要给你发期权要你降低底薪到底要不要接受、给你股份要你不拿工资单承诺年终分红还要签订对赌协议你干还是不干?要给你股票是优先股还是普通股好?强制给你改了薪资结构你知道自己是亏了还是赚了?....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此我就不无限发散下去了,有需要再做专题分享。


最后再举个压轴例子,学商科不仅仅是学我刚才讲的这些技能和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是学商科思维,有这样的思维和没有这样的思维最显著的差别就是看到在硅谷,清华交大的学生为什么大多数从第一年年薪30万起十几年都还是做着基层码农?而印度人和白人大多做着管理者?那些管理者自己都不用编代码但略懂一二,知道这些代码和技术可以实现什么样的功能,码农们偷懒也是骗不过他们的,并且有商业思维知道怎样结合技术实现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他们才是最终引导团队产出和获胜的大脑。


三、七个角度对比读国外商学院VS考研读国内商科

在我去年下半年出版的书籍《方向的力量:商科职业规划 修订版》(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8年8月)里有分析过这个话题,这里我想我引用其中的一部分,从七个角度来谈谈对此问题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其中第七点,包括了对于上图的考国内研、出国读研、直接就业的三条路怎么组合准备的分析,也提到了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非常重要的“风险对冲”概念,强烈建议大家重点参考。)


1. 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国内研究生是两年制和三年制为常见,其中三年制的比重更大,而国外研究生硕士项目有一年也有两年(在美国,偏职场和应用的项目更多是一年制,偏学术方向的项目大多是两年制。),因此相比之下修读国外研究生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低一些。

如果去了外海名校读研,一年的项目含金量也完全不输国内三年制,而国外硕士相比国内给学生多出的一至两年时间我们完全有机会利用起来去给增添两年全职的工作经验,包括做其他更具实践性的事情(比如毕业后继续实习),这对于今后职业发展来说有极为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果选择回国工作,大部分海外留学生会错过国内学生最后一年参加的应届生招聘,但海归学生回国后被大多数企业允许参加来年的应届生招聘,虽然实际上已经离开校园了,并且很多学生会找到企业去做非正式的实习,这样的实习经历和正式全职员工差别不大,对于接下来找相关领域的正式工作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


有的朋友担心有些项目变成一年制之后,质量会下降,但我觉得应该说是“各有利弊”较为妥当。在六七年前,美国的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项目还是2年的为主,而如今美国虽然压缩了部分说项目的学制,但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的。教学质量从项目的学分角度来看,总学分并没有被压缩,原来2年制项目的课程需要学生在1年里全部修完,并且其实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是上3个semester(一般上来年的summer,而winter一般是不上的),所以也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FALL+SPRING两个semester就可以毕业了(主动选择提前修完的除外)。所以在相比别的2-3年制项目所省下的1-2年时间是给了学生更多机会去做别的有助于接下来找正式工作的事情。当然利弊上还有很多方面,这里先点到这些角度,不做进一步展开。


因此,总得来说,我觉得在教育质量和学历含金量上大家不必担心,美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我上述的解释大家可以再理解一下,看看是否适合自己。

2. 申请机会和公平性:

其一,可同时申请的学校(硕士项目)数量更多。其实这点也和机会成本有关,申请国内的应届生,走统考这个路子,基本等于“一考定终身”,申请国外研究生,理论上你可以申请无数个学校,当年的我申请了23个美国大学的硕士项目,拿到了20个offer,每年我们带的不少学生申请硕士项目数量也超过了20个,因为下面马上要提到的各校独立自主招生的原因,这样做大分母是为了增加被dream school录取的概率,当然,在自己准备的过程中这个工作量也是会随之增加的,各位要量力而为,不要顾此失彼。


其次,每个学校的招生是独立进行的,也就是说你申请的各所大学之间不会存在第几志愿之说(除非部分学校你选择了EA,是的,美国硕士阶段也有学校开设EA,ED这样的轮次),你不会因为第几志愿没录就“掉”到很低排名的学校,因为每个学校都是独立而平行、互不影响的。


其三,如果你有短板,别担心某个学校拒绝你,美国顶尖名校更看重你的长板,特别是在你的“应用”能力上!只要你有自己的亮点,总有另外某个或某几个学校会相中你,相中和他们价值观和偏好相吻合的你,这就是国外对一个学生全方位考量的公平性体现,是金子总会发光,你准备了那么久,你的努力一定天道酬勤。(我另一篇1.美国顶尖名校“不为人知”的真正录取标准!里的那张图,我再发一下,大家回忆一下)

陈思炜:陈思炜讲座回顾 | 1.美国顶尖名校“不为人知”的真正录取标准!
3.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升:

首先,在外语母语环境锻炼后会带给学生更好的英语能力,这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未来求职时的选择面。比如在今后外企的面试全英文环境中,学生的表现不但会有所提升,甚至还可能成为你的加分项(当然,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里在英语能力的提升上参差不齐,该怎么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很多讲究,今后有机会再做分享);


其次,这里我说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我强调一下,这不单单指的是学生的外语能力,其指的是比如“你如何高效地在了解各国人各种族人的习惯和偏好后结合人文和感性地把各种洽谈和合作谈好,把价格谈到最合理,把双方心情也提升到更愉悦“这样的能力,这种跨文化能力便取决于一个人有怎样的与各国文化接触的经验阅历积累,而不只是单纯对外语的翻译和理解。


当我们具备这样的跨文化能力后,想象一下,当未来国内越来越多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全球战略布局的时候,在选拔外海分公司高管与核心团队时,在人才的任用上,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有海外背景和更好的跨文化能力的候选人还是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能力的呢?

笔者留学期间与来沙特、韩国、伊朗、美国、法国的同学聚餐交流
4. 意识与视野:

很多人都认为,所谓视野与意识是又空又大又虚的概念而言。我的理解上,视野与意识方面,对大部分留学生(我敢说95%以上)来说确实是留外学回来后也没有什么提升的,但是对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应当有提升的(美国前50大学,占到全美大学数量的0.1%,大家感受一下,如果你的目标是这个范围左右的名校,你应当有这个信心,至少有这样的勇气去努力追求相关能力的提升),但是这方面的提升可能更多是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中期和远期会有机会凸显出来,而不是在职业发展的最开始。


意识和视野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他们是建立在你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有心观察和研究后摸索出的一些启示,比如在某个领域为何某国可以发展地比我国好?那么是否意味着机遇?那么某国是在哪些要素成熟的条件下才爆发出该领域热潮的?我国还欠缺哪些气候性的内容?


举例,就在前几年热起来的P2P,虽每年有那么近百家多家跑路或倒闭,但我们不能只看得这些跑路的,也要看到做的比较好的那些,不单是在财富上,更是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角度去理解P2P具体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那么如果我们看看这些金融行业新兴领域的开创者们是谁?其实会发现多数都是海外归来的人士。他们深知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P2P之间的关系,对市场改革发展的趋势契机有敏锐的嗅觉,在最恰当的时机拿出自身的“胆识”和创业精神来把握机遇,有的拿到人生第一桶金,有的借此进入了职业发展的另一个新阶段,靠的就是这样的眼界和视野。一些企业家,如王石、王功权、王明夫等在功成名就后仍要去美国做一年访问学者,去开拓视野和眼界。

上图笔者于美国留学期间参加的一门必修课创业金融学Enterpreneurial Finance结课时的小组合影。

上图笔者于美国留学期间参加的一门必修课创业金融学Enterpreneurial Finance结课时的小组合影。照片中的诸位同学:从左至右,左一(来自加拿大)与左三(来自沙特)拥有6-7年工作经验就职于世界银行的不同部门、左二(来自美国)在马里兰州某大型企业任项目运营总监工作经验10年以上、右二(来自法国)曾在迪拜和美国担任石油现货期货交易,拥有4年工作经验,现在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行部工作;右一为笔者本人。


5. 人脉复合性优势:

国内读研,不论去哪你的人脉都在国内,有北大复旦的学生自豪地问我说她/他可以保研本校,本校校友资源也很好,人脉不是一样积累吗?我回答说:如果你拥有美国的人脉加上美国顶尖大学、比你们学校更顶尖的世界级大学的人脉,再结合上你现在本科母校的人脉,与这三重复合型人脉相比,你觉得哪种更佳呢?


6. 人生的再次重新认识和定位:

学会做人,学会如何做事,做最适合自己的事、做好事、做大事、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找到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打工的归宿,在美国留学能学到的东西,需要一颗用心的心去探寻,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在美国教育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这边就不做展开了。我从美国回国后每年都给母校捐赠自己力所能及的一部分收入,我还专门就这个话题写过一篇《为什么少有人捐款给中国大学,而外国大学能吸引如此多的捐赠?如果你有钱了,你会捐给母校吗?》

陈思炜:为什么少有人捐款给中国大学,而外国大学能吸引如此多的捐赠?如果你有钱了,你会捐给母校吗?陈思炜:我从美国的商科教育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上图为笔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拍摄的校园一角,地上的这句名言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始人、美国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7. 风险对冲:

对许多普通学生而言,毕业后保研不是那么容易的,求职或许是绝大部分人的最佳选择,而找到一份工作简单,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却不是那么容易,并且你要知道,起点低了后边要曲线救国怎么着都是曲线,要是你宁缺毋滥毕业赋闲在家,你可是损失了不可逆的宝贵机会成本。


我这里所说的风险对冲,指的就是在应届生面临的直接就业、国内考研、留学读研三者间,怎么通过组合的方案来实现我们学生的职业发展上的更高保障。提到考研,大多学生知道,这大约是需要一整年的时间去备考,大三上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四上结束,需要一鼓作气全力以赴。而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最黄金的秋招是每年的9月10月开始,一直延续到年底,来年年后则是招聘机会少很多的春招了。面对应届生秋招,几乎所有顶级的公司的热门岗位都需要求职者“过五关斩六将”,笔试面试四五轮的不稀奇,最夸张的加起来最多甚至需要接近10轮!而别忘记了,这个数字只是一家公司的,学生们要面对的往往是多家公司的车轮战,要准备这些笔试面试环节,也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准备成本的,绝不容丝毫马虎。因此,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考研和秋招求职是有冲突的,没法组合着一起准备。


反观留学申请,准备充分的学生们往往在九月十月就递交完了全部的大学申请,后续陆续等待面试即可,且在留学申请环节还有机会找到留学顾问老师帮助其中的各个部分,这在国内考研的过程中除了参加培训班外,可谁也帮不到各位了,留学申请要考托福雅思GRE等,国内考研也要参考考试,但是别忘记,刚才我们提到了,美国大学的招生标准并不是以任何单项短板为评判标准的,招生制度特点和学校招生的价值观等很多因素使得我们的申请不再因为“分数不行”就被一刀切,使得我们不会因为志愿填错就被其他好学校“直接pass”,使得我们有机会用自己的“长板”去证明自己,而不是被“短板”就拒之门外。这给予了我们申请者很大的空间,也给予了我们留学顾问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规划和调整来做出“长板”。


因此,留学申请和秋招求职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看,是很好的一种组合。上面我提到了应届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作为起步来说对整个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美国研究生申请和秋招求职的组合对我们学生的职业发展在风险上起到了对冲的作用。


因此我常举例说,如果哈佛耶鲁等名校录了你,但工作找得也很理想,你想怎么选都行~如果名校录取了你,工作找得比较一般,可以先去留学提升自己的背景;如果申请结果不算最为理想,但却拿到了顶级的一份工作offer,你可以先工作再继续申请(当然,按我我上边提到的逻辑,通过合理的规划、准备与申请、这种申请学校不够理想的可能性很低)。


我们再总结一下——

通过留学+求职的组合,不论最终两边哪边不理想,你都可以倒向另一边,像这样的对冲概念,相信不难理解。


四、我从商科教育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我是在美国读的商学院,在这里我并不想从美国商学院商科能学到的知识、课程设置、师资水准、毕业平均起薪、申请成功率和录取标准等角度去分析什么,(如想了解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商科留学VS国内读研,你怎么选?)而是——想谈谈通过这段美国留学经历真正从内在改变我的是什么、对我的影响是什么、特别是对我毕业后对我之后几年来职业发展的意义。


之前看过校友吴军老师的书,关于美国大学的书,有讲到中美教育的差异,关于中国的学生在美国就读的种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点说的就是美国的最优等教育(并非美国的所有学校的教育都达得到这样的水准,几乎可以达到这样水准的学校都是私立院校)带给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带给学生自由”。


说起来挺虚的,但对我而言感触却很深,我分享我的经历结合起来说可能更好理解。书中的这些也让我又一次想起母校校训“感谢真理让人自由”


对于自由,我感慨颇深,我不下百次在各种场合和读者们学生们家长们讲到过我留美最大的收获,它不是别的,而是学校的教授、同学、校友及整个氛围引导我走向自由,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定位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并能够自由地一直以来都坚持做着周围许多人不太理解的事情。确切的说,在美国留学的时光让我彻底看明白了自己能做什么,明白了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明白了我做什么才能为社会作出最大化的贡献,更明白了我最该做什么和我该怎么做。

举些例子,我刚到美国的前半年,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天我起床的时候宿舍的同学们(不都是我的同学,也有其他学院的学生)早都不见了,而晚上睡觉的时候几乎也见不到他们回来,这样一个实际住着七八个人的屋子常常像是鬼屋一般的寂静,当时我以为大家只是很勤奋而已,可能勤工俭学吧?这在国内一些大学也不少见。


但后来当我数次在图书馆撞见同班同学的时候,我好奇地问我的同学,你们这是在做什么?怎么在图书馆能常见你,在社交场合也基本有你,在课堂里你积极,在课外也那么积极,到底在忙啥呢?我同学说,都在忙一件事啊,我以后想回国在大陆做金融里面投资这块涉及到一级市场当中的收购并购,我在图书馆查阅一些美国摩根时代并购史的资料,用Bloomberg Terminal也查一下时事并购案的情况,关注一下国内的M&A发展情况,我社交也是focus在几个美国的Investment Banker,其中几个我看做过跨国的并购,我对这块也比较感兴趣,我有一个已经约好了最近一起喝咖啡。另外我在图书馆还看CPA,因为这块当中许多东西是国内资本市场必需的,我下定决心往M&A这块走有一年多了,但目前还有很多东西想学,感觉时间不够用,时间管理还要提高……


我终于意识到这些人并不只是单纯勤奋,而是有方向,有目标,所谓的执行力都是这些之后的产物,这为我迈出重要的一步去寻求“真理”,即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举个例子,在美国的课程中教授并非偏向知识的教授和应试的考核,而是尊重人性,从学生的人格和性格上入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人性的弱点、优势和内在驱动力


比如有一门商科创业课上我们的教授会让大家掏出自己身边全部的财物,然后自行组队外出“乞讨”来满足今天全校的晚餐,通过我们的勇敢开口、谈判技巧、团队精神,一个个商学院西装革履的学生放下尊严挨家挨户祈求商户给食物,第二讲老师又安排我们每人一周内打100个cold call并要求自行从google找各大公司的客服代表,从客服那边一层层对接到高管那边邀请对方前来我们学校参加我们课程的final presentation,这样的课程让我们客服人性最大的弱点之一-恐惧,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最终决定一个人能否走得长远走得好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克服恐惧(包含惰性)并展现持之以恒的执行力。


另一个关键则是定位,自我的定位,认清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和最精准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此在国外的校园内你的academic advisor和career advisor,你的professor你的系主任都会热忱找你谈心沟通,帮助你看到自己最适合、最不适合的是什么,最该做的最能发挥自己价值的是什么,然后鼓励你积极去实践、探索和试错,在实践中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精确目标。(大家知道我创办的公司在商科职业规划领域深耕了一些年,我们积累了近万案例,但是我的职业规划是我的母校给我做的)。


与此同时校友、同学和校园氛围也至关重要,在美国我最大 的感触之一是,同学间勾心斗角、相互冷嘲热讽,见不得人好的情况相对国内少很多,大家更多地是相互间都希望对方能更好,因为你好,大家都好,我们才会更好!在这样的氛围下,真诚相待、互通有无,智慧在不断尽情碰撞中得到升华,可以说我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职业方向是学校faculty和classmates和alumni以及我自己自由地思考一起作用的结果。

美国的学习时光转眼即逝,而我却从中获得了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大转变,经历这样的大拐点,从迷茫和虚弱到坚定和坚强!留学的过程中我已经明白了之前的自己,连方向都没有,真的没法跟别人比勤奋和拼天赋,自驱自燃完全没法比!哪里来的执行力和勤奋?天赋也不在点子上,怎么拼!?而从学校走出来的那刻起我已经变得非常积极和自信,我坚信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情和人可以打倒我自己,连我自己都不能!


去美国深造,对于当时在投行工作,也在国家主权基金工作过的我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动力,是一位前雇主的boss对我的影响,让我感慨美国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华裔精英居然可以如此闪耀;在去美国深造前,在我踏上美国领土前我都从未能够理解那些捐款给母校的行为,我甚至不屑地以为那要不就是炒作、要不就是虚假新闻、要不就是学校PR做lobby太难缠了校友打发点钱了事,没想到从我自己一毕业起至今的四年里我每年都会为美国的母校贡献一些绵薄之力,虽然和香港的陈氏兄弟捐哈佛3.5亿美元、潘石屹张欣捐哈佛千万美元、迈克尔彭博捐给我们霍普金斯10亿美元相比我只是表表心意罢了,但由衷的是我自发的在我年收入中抽出的部分。除了捐钱之外,我也每年抽出时间帮助母校的招生官和其他faculty在大陆做过数十次活动,作为校友嘉宾我也为prospective students和学弟学妹们做过不少分享。我还成立了Carey商学院全国范围内最大的社交网络,让各位毕业的校友可以团结起来,一起继续成长!

我不断回馈母校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母校确确实实给到我难以为报的恩惠,所以我心怀感恩!除了学校教会我引导我的人生之外,在毕业后全球的优质校友资源也带给我温暖和实实在在的在事业上职业发展上的许多帮助,如果有机会看看我发表过的各平台文章(知乎用户)、动态,你一定可以理解我的母校情节。我的母校给了我新生给了我新的灵魂,给了我之前从未敢想象的价值观重塑和精神上的升华。


五、听说商科技术性低,要不要也去读商业分析(BA)

先给观点——商业分析专业不适合很多人,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远不如外界描述那般美好。


首先,所谓的“商业分析类人才缺口巨大”到底有多大?

我们该如何理解广为流传的“社会中商业分析类人才的缺口巨大”这样的观点。有文章搬出麦肯锡发布的报告,声称在国内将存在14-19万的数据科学家的短缺,以及150万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商业人才的短缺,如果各位觉得以这些数据来证明人才缺口巨大并无问题的话,那么我来给大家所说曾常年占据商科最火的金融专业的情况:


根据各类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一直以来我国的金融人才缺口都很【巨大】,以美国金融市场相应人才数量及美国全国总人口数为比较的话,我国金融人才缺口至少是数百万级的,然而那么多年过去后,人们才缓慢地从这样的【幻觉中】醒悟过来——

  • 哦,原来国家缺的是特定的高仿金融领域的人才;
  • 哦,原来衍生品设计、风控、量化交易、资产定价方向的人才才是最缺的;
  • 哦,原来要在就业上要竞争这些方向岗位,计算机、数学方向专业申请者才是最具优势的;
  • 哦,原来所谓的人才缺口在金融市场发展速度不够匹配的情况下是“泡沫化”的;
  • 哦,原来在高仿一些的金融领域99.9%的细分方向中求职者的软实力如此重要;


我们再回到上一段来看看“商业分析类人才缺口”,是否不禁要问:

  • 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和咱们商业分析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关系吗?
  • 150万商业分析类人才缺口的这个数字是在将来的什么时候才会产生?
  • 在今后我们求职这些“缺口”岗位时,商业分析硕士专业的学生和以下竞争者比较胜算几何?
  • 计算机科学硕士(MSCS)数据科学硕士(MSDS)、分析学硕士(MSA)、运筹学硕士(MSOR)、精算学硕士、应用统计学硕士、各类偏“软件工程”的工程类硕士(包括部分生物工程、电子工程、金融工程)、各类偏“数学“的理学硕士(包括心理学、计量经济学、生物统计学),加上以上这些专业的PHD(博士)学位拥有者。
  • 基层的、工作内容机械重复缺乏决策参与的、低成长性的数据类工作占比如何?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


对了,还要对很多考虑到商业分析专业的STEM属性带来的36个月OPT优势而青睐这个专业的的朋友们说一句: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传统商学院的硕士项目都也加速被贴上了STEM标签,即便出于对STEM专业的倾向,我们也可以在定校选项目时拥有更广的选择范围了。


其次,为什么就商业分析专业本身来说,很多人并不适合读。

很多人跟风商业分析专业的原因是“更偏理工科更有技术含量”,如果只是按大众的观念来看待,这个概念本没什么问题,但当我们代入到不同个体身上后事情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换句话说,理工科虽然技术性强,但是这个技术性强和弱,它不是我们很多人能够去适应的。也就是说理工科,如果你要把它学好并保证今后的就业也好,是要努力学到金字塔顶尖的,它是需要你有足够的天赋的,它和文科商科是不一样的。这个当中在逻辑思维能力上是非常至关重要,而很多人在先天的左右脑结构优劣势是通过后天努力极难以逆转的,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在理工科上发现自己是没有热情的,没有天赋的,没有这样很强的这个逻辑思维能力,做不到金字塔顶尖的,那你学了这些理工科,其实最终是四不像是高不成低不就、获得不了真正的求职竞争力的。


传统文商科学生应当发挥的区别于理工科学生的往往是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这些方面,而这些相比理工科技术更有机会通过有效的刻意练习和训练去不断提升,我们知道,单记忆力这方面人的大脑就有非常大的一个比例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去开发出来的,在一本叫做《刻意练习》的书中有讲到,通过短短的一年每周一次的培训,从全球各地区随机选出的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遍记住无规律的随机出现的80到100位数字的这样一个能力。而相比理工科所需要的一些特质,后天则很难突破,比如说如果你遇到一道奥数题解不出来,那你可能花个几天时间也一筹莫展,有天赋的同学人家可能一分钟就解决出来了,当我们在商业分析实战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编程项目也同样是如此。


我常说,要验证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天赋有许多简单的方法,比如计算机编程,如果你发现很多情况下,大家各自都要去完成同一类编程类的作业,你身边的同龄人朋友们花几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你可能却要花数倍的时间才行,那么建议你可以放弃这类偏理工科方向的专业了,如果你能处于身边同基础人们中的前5%,并且有强烈的兴趣,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考虑更进一步了考虑BA和相关的所谓技术性更高的专业方向了。

六、『智能时代』商科学生不如理工科学生吗

人工智能无疑是近年来给求职者带来最多焦虑感的科技之一,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比较多的学商科的学生,很明显可以发现来自这个群体的焦虑感要强更多,总其原因便是——商科总被很多人认为是泛泛而学、针对性不足、技术性较低的专业,毕业后感觉什么都能做一做,却难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和求职竞争力。

我从商科的角度来分享一下以下几个部分:

  1. 人工智能(AI)到底是什么?
  2.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主要在哪些领域?
  3. 智能时代下商科学生的竞争力真的不如理工科吗?
  4. 商科学生更应扬长避短,不宜盲目跟风全民技术流。


1. 人工智能(AI)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英文叫做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AI。在最近这两年,似乎人人都在谈论AI和智能时代,我们还会时不时地就看到听到来自各种关于某某职业就要被AI淘汰的新闻或文章。职场上也充斥着各种焦虑与恐惧。

在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籍《智能时代》当中,吴军老师解析了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在书里他引用了这么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的狄更斯在双城记当中的一句话,这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同样是适用于现在的智能时代,同时适用于每一个发生重大改变的时代。

智能时代的来临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说科幻小说当中,他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2016年的时候,AlphaGo 1:4战胜李世石,然后到2017年完胜了柯洁。谷歌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包括应用于多种场合的一些机器人,那么多的一些事件发生,精品佛让我们一夜之间就进入到了另一个时代。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以前我们所说的是人工智障,它现在已然可以完成很多很多的事情了。智能的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其实究其原因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深度学习算法的改进。

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那么要么就要加入热炒浪潮,成为前2%的一拨人,要么呢就关怀观望徘徊,那然后可能就会被淘汰,乍一听这些我们确实觉得很有危机感,是吧?但是,却不该有不合理的危机感。尤其对于我们的文科商科类的学生而言,特别充斥的各种恐惧,建议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要冷静的去分析,然后找出对策,严格执行。产业革命产业上面的一些变革,技术上的一些变革,它是周期性的必然会发生的。而且随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直在持续生效的摩尔定律那样的一些变化会越来越频繁的发生。


不论面对任何时代下的变革,我们都不必有任何的恐慌,任何危机下都要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2.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主要在哪些领域?

下面我带大家看看Ai对于职场冲击具体体现在哪些领域?

首先我们来看看AI对职场冲击方面,我的理解当中一共分为五个方向。

第一个叫做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也就是图形识别,包括分类,你比如说车牌的识别安防人脸识别等等,再有就是图像的理解,那比如说自动驾驶的一部分功能,就是借助图像理解的。

第二点语音技术,包括语音的合成,识别,语义的理解。

第三点叫做自然语言的处理,比如说机器翻译,语义的分析,智能的人机对话,

第四点大数据应用。比如说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引擎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知道说关键词精准营销,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这个平台里面都有,那再比如说零售业的,都是基于大数据倒推出来,有什么样的用户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再生产对应的产品,是这样的一种精准的生产制造和营销。

再比如说金融方面的一些风控,通过一些大数据能够去准确的判断出来在哪些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方向上超过了我们的风险的这样一个模型的判断,应该怎么去调整?那再包括说监管部门的执法,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国内的一些税务财务国家在监管方面,它的金税系统经税三期对于各方面一些数据的把控,通过大数据的匹配,可以说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包括我在之前的一些文章当中提到过的在美国的一些大数据。

在法律执法层面上,通过当时分析了一个别墅区当中一些特定的几个别墅,它的用电量非常高,后来破获了大量的一些,关于在大麻种植方面的一些案件,这也是通过大数据去监测的一些数据后发现的,原来没有办法去解决的一些职能,政府职能,各方面的一些投资商业决策职能。在随着大数据的发生之后,大数据的应用充分之后,都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第四点大数据应用。

第五点呢叫做决策系统,从西洋棋到国际象棋再到围棋,机器可以战胜人类世界冠军。基于此部分的机器智能的原理,可以通过获取超大量的数据的领域,就是比如各类自动化的金融领域的,对冲基金当中量化投资等等,都有可能很容易的被取代掉了。再比如无人机自动驾驶的一部分功能,它也是需要决策系统的。

在以上五个方向上,应该通过思考之后能发现,第一到第四,它的发展速度应当是要比第五决策系统要快得多。也就是说第五点决策系统想要取得重大突破的话,它的难度要远大于一和四。我们讲决策系统是一个更复杂的一个体系,是建立在1234甚至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其他的组成部分之后才能够完善的,能够投入到更多的实际应用当中的一个复杂体系。所以我说第五点如果要发展成熟的话,它的难度不单单是大于1到4,而是远远大于。


更关键的是其实第五点决策系统当中,它之所以非常难突破,我们一定要去理解,就是它当中最大的一个难点。

第一点是它的自适应能力。你就比如说AlphaGo虽然赢了围棋世界冠军但是他没有办法直接的就把他的这套人工智能的决策系统就直接迁移到,哪怕我们说比围棋其实要更简易很多的中国象棋的这样一个体系当中去的,这是没有办法直接移植的。

另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说面对稀少的模拟数据情况下的模拟数据能力,在这个部分在算法上,算法上有更大的提升的这样的一个需要,所以短期内还是实现不了。

所以说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未来十年之内,我们人类是难以在或者很难在第五点上有实质性的一些突破。所以其实以上五点当中大部分人最担心的,我们想想是不是就是第五点?我们担心的是出现了这么一个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了代替了我们平时的复杂思维一些决策思维,因为担心计算机真的可以像大脑这样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并不断学习,然后把我们能做的事情都做掉,那这样的话当然绝大部分的岗位都要被颠覆掉了。 基于以上的这些分析,我刚才已经说了,我认为第五点是非常难实现的。

前四点是什么?我们看看前四点,更多的是非常友好的,我们说辅助于,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所以对社会生产的效率,在推动上其实是有积极性作用的。那自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变革,产业的一些迭代,会淘汰掉一部分工作岗位,但是哪一个科技产业革命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不会出现这样的一些变化? 1到4这几点当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变化和对岗位的一些这个竞争上的一个压力,其实是远远不及第五点的,因此大家并不需要特别的恐慌。看看这些方向以及第五点,我们还要再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这五点能否对我们如何调整我们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提供更好的一些启发,这是我想带大家看的第一点,就是人工智能对职场要冲击到底体现在哪里? 第一计算机视觉,第二语音技术,第三自然语言处理,第四大数据应用,第五点短期内5到10年内几乎不可能有这个实质性的变大的这个突破的决策系统。

3. 智能时代下商科学生的竞争力真的不如理工科吗?

那接下来第二点的话来解答商科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是不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上就远远不如理工科学生了?


首先给出大家我的观点,我的认为是并不会,我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来展开我的分析:

第一点,我说商科学生其实拥有自身非常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往往是我们忽略的。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关于人工智能具体会辐射,覆盖哪些方面呢?其中1到4点是离我们最近的,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应用。而第五点呢离我们其实还很远,但恰恰我们想想是不是这1到4点,它对应的正好就不是我们传统商科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上的那些点。

什么是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应用,这个都是理科工科方向上的。在这些方向上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岂不正好是咱们商科学生的优势所在了,这四点可能会被颠覆,离我们最近可能会发生的,而这四点恰恰是我们商科学生平时在工作当中和学习当中所对应的。


第二点,理工科和商科无异,我觉得一半以上理工科所对应的职业也会被受到大的冲击或者说被淘汰。

所以我的意思是商科学生如果被冲击的话,那理工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差别。那这话怎么说?我们首先会形成这样一个观点,理工科学生的技术性要比商科强,其实是从一些比较狭义的技术角度来说的,比如他们认为工科理科这些计算做一些研究写文章,然后编程这样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比传统的文科商科这些靠口才靠写作靠说话,对吧?靠一些社交,靠沟通表达爱,看起来就是更有技术性,这就是狭义上的这样一种理解。但是我们要知道商科它本来就是以培养这样一些职场上的复合型人才的,或者说先成为专才再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这样一个为导向的,所以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这样一个观点确实是比较狭义范围内的一个点,之前我们就提过一个专业的技术性高或低,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这个技术性高的专业作为我们的职业者,这两者之间的逻辑性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我们说职业定位和规划,我们怎么去选择这个事情上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说一个技术性看起来很高的,就是适合做职业的,我们大部分人在左右脑这个结构上优势上肯定存在差异,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是平衡,但绝大部分人肯定是要有一个差异,扬长避短,那就是我们平时说某某人是理工科思维,某某人是文科生思维,更何况我们说技术性强的专业。

  • 比如我们之前提过精工,cs,计算机科学,对吧?这些对于计算机编程能力要求很高的,包括我们这边说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的这样一个技术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并不代表你能够学可以毕业,你去深入到这些技术方向上去自己去学,人工智能其实是自己去学,自适应学习机,机器性的学习,去学这些东西要是还能说出,我学了以后我的职业发展就会变得很好,这个结论不是直接画等号的。因为我们知道为什么理工科和商科一大半的人会被淘汰,商科文科也会被淘汰,理工科一样会被淘汰,就是说我们学了不代表我们做的事情是有很强的抗压力,抗这个颠覆性的。
  • 比如我们同样学计算机,去学了计算机,那么大家知道说其实大部分人读完计算机专业之后,要不就不去做计算机工作了,因为学的东西不够深入,对吧?那没有那么多对应的岗位,要不就是说你会发现其实符合一个金字塔,在金字塔的终端和底端,其实还是大部分人是在做初级的一些编程工作,比如初级码农?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初级的cs专业科班出身的人也会被淘汰


在商科类人才在职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很有可能高于那些学了理工科学这个专业的人,有的学生就会问,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的去学习,成为金字塔顶尖的那一部分,那为什么不可以?之前我们举过金融工程的例子,我们当时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金融工程硕士,这是全美最好的排名Top three的金融工程硕士项目之一。它光面试环节就3到5轮,面试难度也是全美之最,每年的录取率也是全美最低。当时我们从金融硕士专业当中,看万里挑一下选拔出来的顶级的金融工程种子选手们在毕业的时候,其实也仅仅只有1/3的人可以找到对应的偏向于精工金属方向的这个量化金融的工作,


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商业分析大数据分析其实也是一样的情况,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认为说技术性很强,所以职场上找工作就会好,但是为什么不好?原因就在于技术性强不强和职场上好不好找工作,他绝对不能划等号,因为还缺了一些必要条件,比如我们提到过的一个,在社会上对于这样的一些技术性有需求的岗位数量,也就是说从职场上的这个工作岗位的这个需求来说,需求够不够? 对供应商来说,供应量会不会过高,都是我们要去考虑的。

而结论在之前我的一些文章当中已经讲到过了,就是说供给和需求端两端其实是非常不平衡的。所以我们上次就说RBA这个专业大数据分析也好,现在我们说的人工智能对应的一些cs方向也好,我们都是要非常慎重的去看待它。还有一个原因,理工科虽然技术性强,但是这个技术性强和弱,它不是我们很多人能够去适应的。也就是说理工科,如果你要把它学好,学到金字塔顶尖,刚才我说的那个位置,它是需要你有天赋的,它和文科商科是不一样的,对吧?这个当中在逻辑思维能力上是非常至关重要,那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左右脑结构上的差异,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在理工科上发现自己是没有热情的,没有天赋的,没有这样很强的这个逻辑思维能力,做不到金字塔顶尖的,那你学了这些理工科,其实最终是四不像是高不成低不就的。


没有天赋,往往很难有持续的热情,有热情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才能在一些领域当中精益求精,越做越好,得到别人的肯定,正向循环下去!尽早止损转型,其实很多理工科学生还不如早点转型,不要继续在垂直性上的专业性上去往下走了,如果没有天赋的话,比如cs,你发现很多情况下,在一类编程类的任务工作作业,你身边的同龄人朋友大家花几个小时就能搞定了,你可能却要花挣多的数倍的时间才能搞定。


又比如同样身边的一些人,同样一开始去学python,然后发现你的学习速度并不比别人有什么优势,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判断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天赋,甚至是有一些短板,那你就赶紧不要碰这个理工科的方向了,这是给到大家的一个建议,自己做一个测试。相反我们来看看,对于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理工科来说,它是这个样子,但是文商科的话,它就是一块一块积累,凭借刻苦就能不断提升的。

关于记忆能力,表达能力,输出能力这种方面,其实都是通过有效的刻意练习和训练,他就能不断提升的,人的大脑有非常大的一个比例是没有被开发出来的。在记忆能力上,在上课当中,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和有关的一些知识积累储备,结合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就一定可以越做越好的。比如理工科所需要的一些特质,我们后天很难突破,你一道奥数题解不出来,那你可能几个一天也不出来,人家一分钟就解决了一个编程也是人家花五分钟一个小时可以解决的,可以做出来的,你可能花很久也理不顺。


但是文科不一样,文科你说刚才我说大脑的记忆空间可以不断被挖掘,对吧?别人一分钟能记住记忆能力非常强,你两分钟记不住没关系那你三分钟,之前我们也提到过,在刻意练习这本书当中有讲到,可以记住无规律的出现随机的80到100位数字的这样一个能力,通过短短的一年每周只要一个星期的培训,几乎所有人都能做到,那你觉得这样的一种超级大脑班的人是天生的吗?我们看到,事实上通过刻意练习在这些方面上是可以去提升的


所以上面讲了那么多之后,我还是希望大家在职业的规划当中不要有那么多的一些不必要的恐惧。刚才我讲的第二点就是理工科和商科,无一一半以上的理工科对应的职业也会被淘汰,所以并不是说是我们商科的学生为了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我们去选理工科,技术性强一点就不会被淘汰了,去找一下人工智能对应的这个CSR为基础的一些相关的学科专业去转型我们就能够这个去抵御这个人工智能对职场影响的这样一些风险,其实并不是这样,所以刚才讲了两点提议,商科学生拥有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所以相反我们来看对应的1到4点,在之前提到的这几个人工智能的可以在短期内被应用到的领域当中,适合商科学是不匹配的,所以我们商科学生反过来说,其实是有一定的这个比较优势的。那第二点我们又说了,理工科学生和商科学生其实没什么差别,随着人工智能的这个发展演变进化,那其实理工科也有很多职业会被淘汰,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谁比谁好,这么一说,第三点就是进一步来确定这么一个观点,我们说人工智能它和理工科不是完全画等号的。


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我们去拥抱变化,或者说去抵御这个风险,都是对的,但不该一窝蜂地跑去抱人工智能的大腿。我们应当说顺势而为,每一次的技术革命,其实只是需要个别的一些公司去真正的投入到这个新技术本身的研发和开发当中。其他的公司,包括社会当中的各种职业,职场上的一些职位,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去使用它就可以了。

最后我再带大家总结一下。此次内容我带大家分析了。人工智能AI.对于职场的冲击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中,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应用,这四个方面是我们在短期内可能就会在职场上有一定的比较明显的一些变化的部分。 而在第五点上决策系统上,在五年十年在这个范畴内,其实大家大可不必过于的一个焦虑,因为离我们现在还很远,很难去实现真正的实质性突破。


我带大家去看到了商科学生到底要不要人云亦云,去害怕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会偏向于计算机方向,理工科的这种技术性的东西,我们商科学生竞争力就不如他们了,我已经带大家通过三点来分析了。其实并不会,

  • 第一,就是商科学生其实拥有独特的竞争力,我们对于在人工智能实际要冲击的1到5点当中的1到4点马上会发生,这四点当中恰恰本来就不是商科学生的对应的方向,它不匹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是我们商科学生的优势。
  • 第二,就是理工科与商科一样大部分的工作,如果智能时代冲击职场的话,一半以上的理工科专业对应的职业也会被淘汰。
  • 第三,我们说了在智能时代下,我们不是要真正的去投入到技术本身的开发和研发上,所以智能时代不代表理工科就是赢家,不代表我们就要去百分百的去贴向人工智能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技术成熟之后的应用,只要能够跟得上,顺势而为,我们也会有比较不错的职业发展,所以不必过于担忧,我们职场上人工智能对于我们商科学生职业规划的冲击。

4. 智能时代下商科学生如何应对?

在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对职场的危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商科学生尤为的焦虑和恐慌。在接下来的回答中,我想结合我的经验,给大家两点建议。


首先第一点是希望大家贴近变革,但不跟风,扬长避短,做更好的自己。

我们知道每一次技术革命,其实不论是之前的工业革命,还是2000年前后的这个信息技术革命,都只是需要由个别的公司去承担新技术本身的开发和研发,而我们其实属于的社会当中的角色,只是需要在一些技术成熟之后,能够顺势而为去应用好它就可以了。


那所以在上文中,我提到了不要全民cs,不要全民去转理工科,把商科的这个技术都抛弃掉,转到理工科方向上,我提出了很多的一些观点和理由,大家可以去回顾一下。

这里讲是贴近变革,不但不跟风,下半部分扬长避短,做更好的自己要怎么去理解?

上文就提到过智能时代。其实人工智能在实际的应用层面上,我们把它分为了五点,其中包括1到4点,大家回顾一下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应用这四点。

这四点是在短期内,或者说部分已经应用于整个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了。但第五点,决策系统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在5到10年内就真的看得到了。反之我有提到商科学生其实从反面的一个角度来说,是有优势的。


那我们这次就来看看到底商业学生有哪些优势?我们把这些优势扬长避短了,就是最大化了我们去抵抗抵御Ai冲激我们的职业发展。


那么商科学生有哪些优势?

——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情商,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同情心

在这些特质上,我们简单的想想就能明白。人工智能它不具备情感,它不具备人和人之间的这样一些情感上的互动,他没有办法实现模拟的内心的复杂,然后在人与人之间的这个真实的这样一个情感上的互动和沟通。它是理性的,它是通过理工科的一些技术去实现的,那在这些能力上,我们想想哪些职业是符合这些标签的,比如说创意从业者,高仿的一些咨询师,包括一些培训师在内的,再包括一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等等,这些职业是我们抵抗AI冲击能力非常强的。


这些职业当中,我们从商科学生的角度来说,有哪些职业是我们商科学生可以去做的?

其实商科学生可以去做的,无异于我们之前一直提的金融财务会计市场,包括还没有去涉及到的这个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还有包括我们行政管理酒店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等。从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各行各业它有各种方式的划分,从行业角度来说,刚才我们有提过房地产,这是从产业角度来划分的。我们还要从职能角度划分,市场营销也好,销售也好,财务也好,金融也好,这从职能的角度去划分的。 但这些当中其实不限行业,只要你所做的工作当中是涉及到,社交沟通表达谈判能力很强的这样一些公关能力,都是机器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像高级的咨询师顾问,包括过程当中的情商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在一些marketing市场营销的部分当中,包含这样一些工作方向,相对来说在商科领域当中,我们说对应的职场当中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其中的一些偏流程性的、事务性的、重复性、积极性比较高的部分,就会有一定会有这个问题,使我们尽可能要去避免。

第二点要给到大家建议是拒绝安稳,加速成长,最大化我们的价值输出。

安稳其实是我们对对应的职场上的挂钩,很多人希望毕业之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追求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比较安稳一些,牢靠一些的一个工作,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这种观念其实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当中。乍一听很多人都觉得说没什么问题,那每个人有自己的职业观人生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什么问题?可能在现在这个社会就要出现一些问题了,因为在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的这个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可以接近于我们说摩尔定律这样一种趋势,那我们也有人说以反摩尔定律来给到我们一个危机感,那在这个危机感下我们必须有所应对,去加速我们的成长,才能去抵御这样一个风险。有的学员可能不太清楚摩尔定律和反摩尔定律,给大家简单讲讲这什么东西。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其内容大概就是说,当这个成本生产成本价格不变的时候,集成电路上的可容纳的这个元器件的数目,大约在20个月左右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换言之就是说每一美元所能够买到的电脑性能大概二十个月,它具体是18到24个月,就会翻一番。这个定律其实是揭示技术进步的这个速度是非常非常快。


反摩尔定律又是什么?就是之前谷歌一个前CEO提出的,他说,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我们一个it公司如果今年和18个月前之前卖掉产品一样多的话,是同样的产品,那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这可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据,给到我们一个危机感,同时在危机感下,我们能够更好的执行力去向前快速发展,去跟上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其实不单单适用于IT公司,随着科学技术的普世性,发展的深度以及速度,其实各个行业都受到了这个科技发展影响,或者说甚至是颠覆了。所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即便我说商科学生不用那么担心,这个我们有结合了社交沟通,创造想象,审美,同情心,情商等等方面的一些能力,如果能够再结合一个技术性的话,我这边指的技术性不是编程,去学理工科,这个技术性我指的是专业能力水平,如果能够结合起来的话,我们抗AI的冲击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仍然要记得要加速成长,去提升自己,最大化自己的对社会价值的输出。


记住——

当今社会,『稳定工作』的概念其实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你觉得还不至于那么绝对,那至少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总是对的!



好了,分享了以上六大点,希望各位对商科教育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P.S.中美教育各有千秋,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在我们遇到问题是,探究事务本质,寻求最优解才有据可依,不论是在亲朋口子,或是在信息量丰富的互联网上,都要时刻保持足够的批判性思维去筛选、消化、借鉴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决定重大事项前,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你也希望读商科,万里长征第一步,就是做好商科职业规划,然后才是升学发展规划!


各位知友们有什么问题或者想法欢迎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有留必回。


职业规划相关参考文章:

【精】本科大学生毕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2万余字,建议深度阅读)

陈思炜:木桶原理?对职业发展而言,该遵循短板理论还是长板理论?

陈思炜:职业规划适合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做?不同阶段怎么做?

陈思炜:【2019更新版】职业规划方法论(必读)

陈思炜:【初心】关于我研发的“知己职彼”职业发展系列课程

陈思炜:【智能时代】职场危机(上)读商科不如读理工科?

陈思炜:【智能时代】职场危机(下)商科学生如何应对?

陈思炜:【留学毕业生的十字路口】工作几年再回国 vs 直接回国 vs 长期定居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美国留学生要比英国留学生牛?

美国顶尖名校“不为人知”的真正录取标准!

美国硕士申请11大误区—每个坑都是深坑!高能预警!


??回答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还请帮忙:

  1.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内容【收藏之余不要忘记点赞哦】
  2. 关注我 和 我的专栏方向的力量:职业规划,这么做!持续关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优质内容

本文由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业导师 Fordham商学院 池学姐 提供

曾被嘲笑的梦想

此刻,提及遥远的2008年,很多人第一反应是08年北京奥运会,那是我们的祖国在进入新世纪后,第一次以大国、强国的形象开始被世界所感知。

那一年,我刚刚步入懵懂无知的大一生活,学校组织我们大一新生一起去鸟巢看了场奥运比赛,同时,学校广播和电视里,也不断播放着各样赛事盛况,我们的金牌总数也不断刷出新高;

而此时,地球的另一端,却在经历着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午学校食堂的电视屏幕上,偶尔会播放CCTV2的经济新闻,那时的我,对芮成钢口中的“纽约、华尔街、雷曼兄弟、摩根大通”等字眼完全陌生,但内心却无比好奇。

学校食堂的电视内容更多时候是为了大家在用餐时间放松、愉悦的,所以不会持续播放专业类节目,而且不同专业的同学感兴趣的内容也不会相同。

那时还不太流行网络直播,学校里上网也限制时间和流量;但我发现公共教室里有电视机并且在午餐时间无人使用,所以中午下课后,我会第一时间冲向食堂,以最快的速度打饭然后再冲回教室,打开电视,认真仔细地了解这场'旷世危机'。

同时,我也成为全校大一新生里唯一一个自己花钱订阅报纸和财经期刊的金融系学生(学校有图书馆提供报纸,但我发现第一财经日报这类的报纸在阅览室并不能及时更新,且不能在公共读物上标记重点或写下自己的想法),自己订报纸的这件事我和几个同学说过,她们都觉得这样的行为既可笑又费钱,完全没必要,后来我不想再让同系同学议论,我就私下偷偷去门卫处领取每天的日报和周刊。

从那时起,我对美国、金融风暴、纽约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将自己的电脑桌面的哈利波特换成了自由女神像,似乎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对自己的大学阶段,真正有了读书的动力、学习的渴望和奋斗的目标——“我也要去美国!我也要看看华尔街!”

对于留学准备在大学里的整体环境而言,包含你所能接触的学校学术资源、留学信息平台、成功交换或留学的学长学姐等方方面面。

而对于本科双非出身的我,除了名校同龄人的质疑和看轻之外,上述资源我几乎完全无法触及(十年前非名校学生的留学氛围不比现在,现在留学低龄化和普遍化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


笨鸟先飞有什么不可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只能笨鸟先飞,早做准备。

因此,在大一整个学期,我主要利用课余时间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录取标准,以及美国商学院最看重申请人的哪些品质等泛泛内容;

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我开始坚持每天抽出一小时背单词为大三的英文标准化考试做准备;

大三学期主要应对各种考试和重点提升专业课成绩;

大四上学期开始投递申请。

从我现在回忆本科阶段来看,我的大二下学期和整个大三学年是最辛苦的,我反复思考如何能从其他方面的提升来弥补学校品牌的不足;我在大二学期中周末会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几乎学校橱窗里的每个活动信息都不错过;为了提高商学院强调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我亲自和同学办了学校第一个金融理财社团而不是随便加入学校已有的其他社团;为了充实夏校经历,我大二暑假去加拿大做了夏季交换项目;为了积累实习经验,我大三暑假去工商银行信贷部门做了实习等等。

在留学申请提升能力的准备阶段中,其中准备过程最复杂、耗时最长的还是大二学期开始的首都大学生挑战杯(全称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

当时我们院系没有参赛先例,并且我和我高中同学咨询比赛事宜和经验时,他和我说“你这样的学校,历年来没人获奖,就连我们这样的985院校入选作品都竞争激烈,劝你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而正是这段聊天内容对我的’鼓励’,让我坚定了参赛的决心。

比赛准备时间有一年之久,别的参赛者至少用半年来时间来收集数据和实际调研,而我几乎用了2/3的时间来思考我的论文主题,来观察我的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启发我的参赛内容;而后又用了很久去寻找我的“合伙人”(大赛要求团队参赛至少7人及以上,而个人参赛必须一个人主笔,最多2人配合调研,团队人员不能超过三人),很不幸,我问过了系里的同学后没人觉得这件事靠谱,所以最后我不得不选择以个人名义参赛。

在比赛最后的日子里,我和另一位战友三天两夜没合眼,坚守在自习室完成我们的“大作”(这里也非常感谢我的班主任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其实提交作品后,我便不再抱有希望,我觉得这个奋战过程体验足以。

直到某天,接到了学校团委主任的电话,说接到市里通知让我去北航参加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答辩的时候,我和我的班主任老师都倍感意外,我也成为了我们系史上第一个市级比赛的获奖者(其实非名校的好处也是竞争不激烈,很多同学没有意向参赛反而给愿意尝试的人留出了机会)。

这个经历对我后期留学申请的信心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让我相信只要愿意思考,愿意尝试,念念不忘,必有回应。

大三即将结束时,一个周末我去表姐家做客,和她聊起我未来的打算,她送了一本书给我,那本书叫《墨迹》,是凤凰台主持人曾子墨写的她的留美经历,现在看起来可能有种自我优越感的炫耀和吹嘘,但是当年这本书对我选校和location确定为纽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来我坚持面了多次摩根士丹利公司(非投行部门)的不同职位起到了精神动力的催化作用。

就这样,我把选校范围缩小,目标更加明确,既然选择金融专业,那就去世界金融中心体验一下。我按照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范围,对应大纽约地区及周边华盛顿特区和波士顿学区的目标院校逐一展开申请,我的留学中介也建议我不要广撒网,缩小范围,目标明确,这样文书也更可能的专注和深刻,可以更好地突出申请人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经历。

其实就我的经历看来,我觉得大家还是有必要在留学这件事上找中介的。就算你自己有时间能力也不错,那么我也建议大家的文书找相应的机构修改。其实无论是半DIY还是文书服务,你们都可以尝试一下admitwrite的服务。他们导师的背景都很不错,并且会匹配和你专业一样的导师来帮助你。文书不仅有文书导师还有外籍导师来润色。半DIY的话,也是一个团队(4人)各司其职高效何所帮你申请。所以总的来说,性价比很高,很值得尝试。

在毕业前夕,陆续刷出了申请学校的邮件回应,有offer当然也有拒信。那时候已经5月底(我申请的学校大部分截至时间也差不多是5月下旬;

美国很多学校有暑期课程,所以8月开学的话,一般至少要从6月初就开始准备签证、机票和租房等),我几乎对Fordham已经快不抱希望了,没想到我的情况还真是印证了那句“好事多磨”,终于在最后阶段,刷邮箱看到了dream school的录取信,那一刻我非常激动,第一时间和我的家人分享了被录取的喜悦;

第一时间给我的好友同学打电话报喜,欢呼雀跃的告诉她们“我终于可以去纽约读书了!”家人、朋友们也为我开心,为我祝福。

纽约 我来啦

2012年夏天,我和家人在首都机场告别,开启一段需要我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生之旅。

国庆(此处是指美国国庆日)后一天,我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JFK),打车从皇后区去我租房的曼哈顿上西区。当大黄车(纽约出租车是亮眼的黄色)下了机场高速,瞬间,我看到了脑中浮想已久的曼哈顿,那一刻,眼前的城市掠景,真的,惊艳了我的世界,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我激动得自言自语小声惊呼“Wow, New York City!”,黑哥司机友善而开心得回应我,“Yeah, it’s Manhattan! Hope you can enjoy the city!”。

来了纽约才知道,美国人最令世界熟悉的自由女神雕像是法国人给予的赠品,并不是在纽约本地设计和建造的;

来了纽约才知道,在世界上最贵地价的城市森林中,仍然会在市中心保留一片大面积的中央公园,自然亲和与钢筋水泥可以融合共生;

来了纽约才知道,每个人都会潜移默化被自由、时尚、艺术的氛围感染,无形中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品味;

来了纽约才知道,进入世界顶尖金融机构工作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因为所有国际级顶尖金融机构在这里都有总部或分支机构;

来了纽约才知道,真正的世界级城市是包容且多元的,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活出自我,没有人会judge你的独特选择,并且大家都是'外地人',每个人都可以自豪的说出“I am a New Yorker!”。

图1:纽约中央公园的城市绿地和外围的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致对比图

生活从不单一它是多维度的

每个在纽约生活奋斗过的人都听过、并深切的认同一句话:“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can make it everywhere”(如果你在这能成功,那么到任何地方你都会成功)。

从在学校图书馆结识了后来成为我挚友的同学,我不断接受他的建议和帮助,真正开始了留学生最辛苦又最充实的“多面阶段(Multitasking)”——一边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升GPA;一边和其他国家的同学们交流聊天,感知不同文化魅力和提升语言沟通能力;一边反复光顾学校Career Center,了解如何撰写简历和求职信;一边积极和在求职或已就职的校友们networking,了解不同雇主、不同岗位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和能力要求,并对症下药,对自己做出相应提升;同时也不断努力通过各类实习网站、内部推荐等方式找实习,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图2:Fordham商学院二楼走廊,身后旗子是校训“New York is My Campus, Fordham is My School——纽约是我的校园,Fordham是我的学校”

在校期间,我在美国商业改进局(一家区域性非营利机构)做了4个多月的unpaid实习,虽然是无偿实习,但我从不迟到早退,认真理解supervisor(部门领导)给我布置的每一项任务,非商业机构给国际生的工作内容虽挑战性不会太高,但是足够培养起一个即将进入职场的在校学生的细心程度和执行力度。

之后,我又短暂性的在纽约市的教育研究机构和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做过活动策划和核保信息等实习工作,虽然看似和我金融专业不完全匹配,但是对初出茅庐的留学生来说,所有机会我都愿意尝试和锻炼。

此外,我还替新浪财经驻纽约记者写过一些财经时评,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媒体类的工作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创造机会让我接触更多平台和人脉,为今后求职就业积累资源。

图3:Fordham商学院毕业典礼
图4:Fordham商学院毕业典礼

经过了不同类型的积累和实习体验,也经过几十次的简历修改、几百次的网申,从小型的初创公司到中型公司再到大型MNC跨国企业(大概几十家企业涵盖了甚至上千个基础实习职位)的简历投递,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暑假来临前夕,我经过了十几次的面试邀请,积攒了面试经验后,在那个美好而难忘的夏天,拿到了IBM公司的暑期实习机会,开始了我人生第一份全职工作。

在IBM暑期实习开始时,我们初期的培训和团队协作都在总部阿蒙克市,虽然同处纽约州,但是距离纽约市区要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下了火车大家还要拼车继续开一段‘荒无人烟’的路程(据说当年IBM之所以选择在此处建立总部主要是出于保密的考虑,因为涉密很多国家级数据,比如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数据测算)。

那段时间,我每天凌晨5点半起床,背着电脑冲进地铁,去中央车站等火车,虽然非常辛苦,但每一天都无比激动和兴奋,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office的同事们开跨洋电话会议;和来自纽约州、华盛顿、波士顿和宾州、康州的实习生们共同配合、协作完成暑期项目;和不同学术背景及年龄层跨度较大的伙伴们讨论专业问题等等,并且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paid(有工资)的实习,当拿到第一个月税后工资时,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不用完全依靠大洋彼岸父母的支持,而靠自己的努力和双手去独立生活,并真切地感受到了自我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图5:凌晨6:30的中央车站,等火车去总部实习

在结束IBM总部培训和工作后,团队的其他伙伴陆续返校,我申请了回纽约市区继续完成我的暑期项目,在IBM的曼哈顿office工作期间,我惊讶的发现几乎所有有家室的老美都会将自己的family photos放满办公桌,这和我出国前听说的“美国人都很自由,不顾家”的旧观念形成反差。

在最后城区实习日子里,最让我开心的是我还接到了Fordham商学院系主任的邀请,希望我作为当届的国际生给即将入学的新生谈谈经验,IBM城区的office在麦迪逊大道,和我们林肯中心的商学院距离很近,我在午餐时间回学校做了交流,那一天也让我非常难忘,毕竟作为中国学生,第一次在众多美国人(此段时间入学的国际生还没有来到纽约,是当地拿到offer的学生的校园参观日)面前讲故事,还是非常高兴的。

图6:IBM曼哈顿office工作照
图7:IBM曼哈顿office工作照

通过暑期实习,让我简历上收获了big name(知名大公司),为我后来拿到摩根大通银行的工作做了良好铺垫。再后来,因为H1B(美国工作签证)的抽签问题,我不得不选择回国工作。

在纽约生活最后的日子里,我去见了不同的朋友,和她/他们聊职业期许、聊人生理想和对新生活的期待,也感谢她/他们这几年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我还去了我最喜欢的海滩——布鲁克林郊外的Coney Island(科尼岛)看了日出;我最后一次坐了罗岛的缆车欣赏Midtown的别样日落;我又一遍从上西区全程步行到South Ferry(全程步行大约需要2-3小时)坐船去看自由女神,一步一个脚印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我对她的爱也数之不尽、溢于言表。

最后,我接受了摩根士丹利上海分公司的offer,离开纽约转战魔都,结束了留学生涯,开启了回程之旅。

图8:和摩根同事合影工作照

结语

这段美国纽约的求学、生活和工作经历,让我锻炼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让我培养起坚韧抗挫的良好心态,让我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谊,让我遇到了不同层面优秀的朋友同僚,为我的学生时代积累了知识财富,又给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开端;

这些种种,在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都留下了此生都无法磨灭的印记,这座城市和所有的经历带给我的成长和感动,为我今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我青年时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美国这个世界文化大熔炉中,我可以同时感受、聆听和见识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出身背景的人们的不同精彩故事,让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加广泛和包容,让我面对今后的人生选择也更加理性和淡然。赴美留学,是我至今认为,在二十多岁的生命中,最不后悔、最正确的选择!

推荐阅读:

【留学分享】美国金融难找工作?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篇文章!【留学生活】无关学习 我在WFU的真实生活【专业详解】UCSD的finance到底好不好?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货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