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产品运营(广告方向)该怎么做?
一般而言,商业产品的目标都是考虑如何使收益最大化。因此,任何产品的设计或者运营工作可以认为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设定的。为达成这个目标,可以从从流量的供给端、广告主的需求端、以及如何更好的将供给端和需求端匹配起来做到收益最大化3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流量的供给端
- 在运营的初期,需要了解挖掘的广告位各自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如广告位总体的流量是多少,广告位的大小,可见度(是否在固定可见的位置、或者搜索的长尾位置)等因素来初步决定广告位的售卖形式(CPT、CPM或者CPC等),并且决定跳转之后的落地页的承载信息形式(视频、活动抽奖、图文)。
- 待业务起步后,需要持续关注流量的利用情况,利用数据的反馈去有针对性的提高各个广告位的投放表现(CTR、ECPM、ECPC等常规指标),比如通过优化广告形式或更好的将广告内容化去提高点击率,通过调整售价、打包售卖等方式去吸引更多的预算。从而在中期的运营阶段通过更充分的利用广告资源的方式来提升收入。
- 等业务逐渐进入成熟期(即各个广告位的都有较高的广告预算,且利用程度都较高)之后。可考虑通过流量的精细化运营来提升收入,即根据用户的兴趣来呈现最合适的广告,通过提升单次曝光或点击的方式来提升整体的收入水平。
其次是充广告的需求端
- 初期阶段,需要结合网站的业务,找到第一波广告主。需要通过分析网站的用户特征,如性别、年龄、兴趣、收入情况等来确定有潜在的广告主有哪些,了解广告主的核心利益点。通过制定整套营销解决方案向广告主宣导广告的价值,快速拉到第一波广告投放。
- 业务发展阶段,通过持续优化产品,且让销售大力推进的方式规模化广告主(或找到第三方的广告代理公司)的数量,以此增加广告投放的预算。这个阶段同样需要根据数据反馈来确定可着力点,通过分析不同行业广告主的反馈、了解不同广告主的核心利益的满足情况等方式,找到最优的产品迭代点和预算规模化的路线。
- 建立广告主竞争的生态。
最后是更好的匹配流量供给和需求端
通过优化广告投放算法,提升人群定向的精准程度、做更好的程序化推荐等方式全局最优化流量的利用,因此来提升收入。
当然,以上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运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数据的反馈来制定合理的策略。最为关键的是,要根据目标去找到每一个阶段最为重要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去逐一解决问题。
做商业产品很多年,第一次在知乎回答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轻拍。
首先,先来讲讲我对商业产品运营工作的理解:
商业产品与用户产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商业端的产品是to b的,用户产品是to c的,商业产品是以变现和赚钱为目的,用户产品是以用户增长和留存为最终目的,商业产品不排他,而用户产品是相对排他的,商业产品和用户产品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商业产品是广义的,互联网最常见的商业产品就是广告,但广告不是唯一的商业产品。
商业广告产品需要销售,而用户产品不需要销售,用户产品是通过运营策略来保证用户增长和留存,而商业广告产品的用户,也就是广告客户的增长是由销售和渠道来完成的,所以商业产品的运营我给它总结的定义是:通过不断挖掘产品价值和客户价值,整合产品、市场、销售、客服等资源和手段将产品和客户价值最大化,长期且持续的为平台创造收入。
商业产品运营该怎么做?这个要结合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来看,以及品牌广告还是效果广告在运营策略上也有很大差异和不同。
品牌广告属于销售导向型的业务,个性化定制化,重 “ 创意 “ ,难以复制,通常面对的是传统行业的品牌广告主,需要能够给不同广告主讲不同的“故事”,重创意和情感;
效果广告属于产品和技术导向型的业务,标准化,并且可复制,销售成本低,产品和技术能力足够强,可以实现快速规模化。
所以根据不同的业务形态和产品类型,运营的策略也会有差异,但都是围绕“客户”展开的。
商业广告产品运营的核心工作内容:
- 广告产品起步初期,需要通过服务客户,完善和优化产品,制定产品的落地策略,创造短期产品价值,挖掘目标市场—“破局”;
- 广告产品的快速增长阶段,需要不断提高客户对产品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客户付费意愿,降低客户投放成本,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不断提升效率和效果,使产品快速渗透并能够实现规模化营收—“引爆”;
- 成熟期,保障平台持续盈利+客户价值最大化+构建和完善平台价值,不断精细化运营,整合与客户工作相关的全环节的闭环—使广告生意“可持续”;
商业广告产品运营需要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
- 谁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 如何让产品更好满足客户的需求,取得认同?
- 如何让更多的客户愿意长期留在这里,并愿意付更多钱?
- 如何建立和维护我们跟客户之间的关系?
- 客户流失以后怎么办?
目前成熟的商业广告产品有很多,以效果类产品为主流,比如百度的凤巢,腾讯的广点通,阿里的淘宝直通车、阿里妈妈,以及现在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信息流广告等,成熟的体系下商业产品运营的职能也越来越细分,大致是分为产品运营和客户运营,产品运营偏产品价值的挖掘和包装,以及产品策略的落地,使产品能够渗透到更多的客户,客户运营更偏后端,为销售和渠道提供一对一的指导,直接与销售业绩挂钩,更多是通过对行业和客户的深耕细作来实现广告主arpu的增长。
商业广告产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尤其移动端的崛起,但凡有一定规模的App都开始做自己的商业化变现,广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模式,各个商业产品的差异化越来越不明显,客户对于不同媒体的考核指标也开始趋近于相同,尤其是效果广告,主要看后端的转化,所以用户质量/流量和后端的转化能力就成了各个广告平台最核心的竞争力,所以对于效果类广告产品的运营来说,解决这两大核心问题,结合产品所在的阶段,将两个核心环节的效率最大化就是一个优秀的商业产品运营了。
我理解题主是想问商业化产品运营的方法论是什么,以及需要哪些能力
以今日头条的某个广告运营岗为例:
“负责商业变现运营工作,并负责探索多元变现方式”说明需要“负责商业模式的创新,探寻新的收入增长点”,这涉及到需要了解商业化运营包含哪些收入增长方向。
目前常见的几种收入增长方向:
1.会员型
会员型不同于增值服务型,比如京东VIP和腾讯视频VIP就是典型的会员服务,整个服务的起始点就是购买会员,对用户而言购买会员后整个平台的玩法就都变得不一样了。
如果把会员理解成为一个平台,那么所有的成长和激励体系的玩法都是建立在拥有会员的基础之上的,商业产品运营需要思考怎样刺激用户付费购买会员以及思考会员体系下,你们能够提供哪些有吸引力的服务让用户不断的购买和续费甚至推荐到身边的好友形成病毒式传播,同时也要考虑会员对公司的营收情况,进行商业收入和用户利益的平衡。
微商就是会员体系的教科书式的案例,不断发展一级二级三级会员形成多级分销。你发现没有,可能作为微商,你一管口红一片面膜都没有卖出去,但这并不耽误你赚钱。因为你可以发展你的下一级会员,他们购买会员的费用会抽出一定比例给你。
对于会员型的商业运营,可以从用户激励体系、用户模型搭建、成长积分体系等着手去学习。强调一点,会员型的商业运营,并不是一次性的运营,而是在用户未成为会员,以及成为会员之后长期的服务过程中,针对可挖掘的点,以会员作为分界线进行定向运营,可以理解为拉新会员和促活留存会员。
2.价格策略型
价格策略型的产品更多是平台型产品,比如:去哪儿网、什么值得买等,本身并不售卖产品,但是他们通过全网数据的比较,给用户提供最符合用户条件的商品,从中赚取佣金。
“给用户提供最符合用户条件的商品”背后隐藏的是商品的属性、销量、好评、价格、以及商品背后的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成本。如果你直接把广告投放最多的产品呈现在用户面前,显然是不合理的,用户会离开你们的平台。
价格策略型的商业运营,对搜索推荐、数据驱动、反作弊、产品逻辑思维等有一定要求,可以从这些方面学习入手。
3.广告投放型
广告投放被称作是最粗暴的商业运营方式,典型的百度搜索竞价,淘宝商品搜索的前几个带有广告标识的商品推荐。
事实上,有很多企业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考核一个广告是否接收的维度只有一个:钱。
但是我们是运营,运营需要懂业务、懂数据、了解我们的用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单单再只看钱,我们要看广告和产品调性是否一致,我们产品的用户是否是广告受众群体,怎样展示会不影响用户体验、不影响产品的核心业务逻辑。比如淘宝搜索的时候你搜“连衣裙”,广告的推荐结果肯定也是与之相关的而不可能差异太大。
做广告型商业运营,最重要的是了解广告主的需求,以及怎样将这个简单直接的需求向着容易被用户接受的精细化的方向推进。核心一句话总结“只有让用户看到广告的时候激发好奇心,才能提高整个产品的下载和转化率。”
4.增值服务型
增值服务是在现有业务较为成熟的条件下,提供给部分特定用户专有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是购买得到,也可以是通过完成指定动作得到。比如微博上想买好看头像单个付费和微信部分聊天表情包收费。
互联网上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超过99%的需求,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增值服务。
这些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但这些增值服务和产品本身业务没有冲突,是在现有业务上挖掘和衍生出来具有可拓展性的业务。而且增值服务可以丰富产品的场景。
5.电商型
这块侧重于非电商平台通过场景化、个性化来进行电商商品链接的插入和倒流。
比如抖音在你看小姐姐视频的时候会在下方推荐该小姐姐的衣服和使用的口红彩妆淘宝链接;
也比如某些工具产品独有的属性,这些用户很容易被定义,平台知道他们可能会喜欢什么,他们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能会去购物。以及使用这些工具用户的个性化特征,进而做到千人前面的电商推荐。
比如:在用户背单词的时候,推荐一篇文章,告诉他怎样更有效的背单词,文中可以推荐一些背单词时候的设备如台灯、降噪耳机、记事本等。电商导流不是简单H5跳转或者唤醒电商App,有更多可以内容化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消费的欲望,如果能将已有业务和电商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提升产品的想象空间,为产品场景拓展提供更多支持。
“负责分析用户内容和媒体特征,输出分行业广告投放方法论”说明需要“了解广告行业知识,知道有哪几种投放形式”。
常见的几种在线广告计费方式:
1.CPM收费:按广告曝光收费,收入=广告曝光总量*千次曝光收入
2.CPC收费:按广告点击收费,收入=广告点击总量*单次广告点击价格
3.CPA收入:按转化行为收费,收入=广告转化action总量*单次转化成本
4.CPT收费:按时间段收费,收入(月度)=CPT定价*售卖天数
5.CPS收费:按转化效果收费,收入=广告转化总量*单次广告转化价格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几种收费模式是可以相互结合,同一家公司同个APP的不同渠道可能采用不同的计费模式:
以美团为例
美团抽佣:CPS收费
Banner广告售卖:CPT/CPM收费
CPC竞价广告:CPC
对于一个成熟的平台,后台的计费形式都是可以更换,核心是需要找到对应渠道收入最佳的形式。
“负责项目运营工作,推动产品快速落地至一线团队售卖”说明需要“规划商业化活动投放节奏,负责运营活动设计及开发推进,对流水KPI负责”
这一条的话可以看出几点:
1.了解商业活动投放
商业化活动投放,不变的是活动目的、受众定位、渠道选择、品牌展示、创意设计、上线推广、舆论监控及分析复盘。多的是对ROI的把控,每一波推广需要多少成本,每一个关键动作带来的价值 ,预计带来多少收益,关于金钱的细节把控会更高。
朋友圈常见的裂变课程,活动设计开发阶段就要做好上线后的运营推广准备。种子用户第一波推广,各大微信、QQ群第二波推广,微信公众号第三波推广,大V第四波友情推广,软文投放燃爆话题引导自传播。如果具备这些经验,也可以做相应的复制。
一些在大集团公司做过运营的伙伴,在活动开发上线前,其中一个主要工作是内部资源梳理和排期。比如:集团内有多款App,还有一些网站、公众号矩阵,你需要根据产品上线推广的时间,以及希望在哪一天达到一个峰值,跟这些产品线预约资源排期,并根据可以申请到的排期制作相应的推广素材。
运营甚至所有人都没有针对这次活动占用的资源进行一个商业测算,而把这样的资源协调视为内部的常规支持。
到了商业活动推广,每一次推广,都要做精细的结算。你使用集团内一款其它产品的首页banner,这个banner给外部广告商投放是什么价格,或者UV价值是多少,你就要计算清楚。
商业活动投放不难,但是你要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在你掌握的众多资源里进行选择。选择的基础是数据支撑,但数据又不能仅仅依靠对方给的数据,自己要多方求证。
2.做过活动运营,懂原型、需求可以跟进开发
做过活动运营、产品运营的伙伴应该用过sketch、Axure做过活动原型图、需求文档撰写以及活动设计、开发、测试上线的跟进。其它岗位如新媒体运营、用户运营,或多或少也要自己做一些小活动、小的设计图。所以这些模块是完全可以复制过来的经验。如果运营本身是理工科出身懂得技术原理那就 更为厉害了,能和产品技术沟通开发周期更为顺畅,而不是产品说这个H5需要2周然后把你给打发掉了。
我也遇到过不会用axure的伙伴,而用ppt来做图,其实工具真的只是帮助我们提升效率的一种手段。俗话说的好“技多不压身”,反正掌握多一门工具,也是在为自己增值。
“负责产品优化推进产品迭代优化,搭建数据监控报表”说明需要“对数据敏感,能基于曝光、点击、转化等数据发现广告主投放问题并进行优化”
这条招聘文案可以看出商业化运营对数据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其实无可厚非,在互联网行业数据具有第一指导意义。乃至增长黑客还提到了“北极星指标”。
不论是产品还是运营,都需要知晓自己需要盯的核心数据是什么,每天每周每月跟进自己负责产品项目的数据指标,数据指导下一步的活动或者项目规划。
数据驱动运营工作的3类数据及其应用价值:
1.业务数据
用于监测业务进展和健康度,如转化率、付费用户数、销售额、流失率等。业务数据是这三类数据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基础的数据。
最为核心的意思是,只要有了业务数据,我们就可以做日常的用户触达工作,比如:你针对某个环节流失的用户做粗放的召回。但是这个数据又很基础,因为你不知道流失的用户有什么特征,无法精细化的有针对性的去做触达。
2.用户行为数据
用户发生的动作,用于对用户特定成长路径、用户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如新用户进入产品后的整个体验流程,用户对某个特定功能的使用情况。
单纯的用户行为数据是没有参考意义的,只有将用户行为数据和业务数据关联起来,才能知道用户对某个功能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增加业务量。
比如:通常付费的用户都是进入产品后,先去完善个人信息的用户,知道这个行为数据之后,就可以引导用户去完善个人信息。
3.用户基础数据
用户基础数据,其实就是用于描绘用户画像,给用户打标签的个体数据。性别、年龄、地区、喜好、职业等。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基础数据一定是最后关注的数据,因为一来要积累足够的数据样本才能搭建起用户画像,初创公司没有这样的用户体量。二来这些数据是提供给运营做精细化运营使用的,初期谈不上精细。但是当企业慢慢成长起来,希望做好运营体系建设,基础数据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们接了几家广告商,每个广告商都放在首屏banner位一天进行测试或者都进行同样量级的用户push进行测试,发现几家广告的曝光率差不多。
但是A广告的点击情况最好,B广告的转化情况最好,那么就要去分析,你定向展示的用户群体和广告的吻合度,A广告的素材是否更有让人点击的欲望,B广告给产品用户带来更有效的价值。
进而决定,在哪些位置,给哪些广告商,怎样协助广告商进行曝光和流量转化。以上这些主要依赖UV价值的计算,以及ROI的计算。
上面的能力模型基本阐述的差不多了,但是还有些能力是难以定性和衡量的,比如对于某类活动爆点的商机敏感,对整个广告产业链的知悉程度,但真正决定一个人在广告运营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是什么?
是“热爱”,如果你怀揣着一颗热爱的心,即使你入行的晚起步落后,但是勤能补拙,迟早能赶上别人,
做广告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做投放策略,投放效果的评估和策略的修正做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内部的BI工具产品用得溜不溜。
嘻嘻,强推一波个人公号:pmhusongsong
主要是菜鸟商业pm的摸爬滚打日记
写在最前面:
作为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商业产品的菜鸟用户PM,在向商业PM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且踩坑无数(且持续在踩)。
所以把这些坑与经验做了一些整理,写下来供和我一样的纯小白参考,不足之处仍有很多,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接受沟通与探讨,不接受翻白眼和嘲讽,世界很和平,但我脾气不好。)
商业PM和用户PM的区别是什么?
好产品=公司目标+用户目标
用户PM对产品的DAU、体验等负责,以此满足用户目标;而商业PM,就是基于产品去进行商业价值挖掘,创造收入,从而完成公司目标。
任何产品都会有上述两种角色的存在,没有脱离商业存在的用户产品,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变现模式,也一定是依存于用户体验的。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产品?
PM应该是最了解产品的人,但是在刚接触一款产品的时候,该如何快速获取且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呢?
1、产品文档
产品文档最能快速了解产品的整体情况。
读书的时候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复习的时候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已经摸得非常透彻了,但是一到考试就忘了。
新接触一款产品的时候也一样,看了不下10遍产品文档,结果一到合作方询问,懵了。所以看文档是没用的,要写。
接触新的产品,最快速了解到办法就是自己产出2份文档:对外宣介文档、投放操作文档。
对外宣介文档的目的是告诉所有人,为什么要来购买你的产品。在梳理过程中,能帮助你思考该产品的核心定位/优势是什么、客户群体是谁、他们需要什么以及满足了他们的什么诉求。
同时,宣介文档的内容还包括且不限于产品的展现样式、流量情况、触发逻辑,这些都是作为这个产品的商业PM必须熟知的。
而在重新梳理操作文档的过程中,能让你快速了解产品的功能及使用。
2、客户/销售答疑
我在刚接触商业产品时经常会去看一些比较大的概念,从而忽略掉了很多产品细节上的东西,所以被拉进一个答疑群给销售/客户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被问得一脸懵逼。
也正是这段答疑的时光,让我快速的了解了许多被我忽视——销售/客户真正关心的问题。
所以进入一个答疑群,是快速了解产品的另一个办法。
但必须注意的是,你不是为了答疑而答疑,所以对于不明确或者不确定的问题,一定要同相关人员确认之后再对外输出。
回答问题前想清楚:他为什么要问这个,他究竟是想解决什么,基于产品来说能不能披露这部分信息给他,该如何包装话术并解决他的问题。
同时,也许你发现产品原来真的存在很多问题,对于这部分你要思考优化路径,然后和各个协同方撕逼,哦不对,是沟通。推动产品迭代优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争论并不是一定要赢。
3、前辈的经验
这部分能最大程度上帮助你少走弯路。
经验上的东西是文档资料无法帮助到你的,多和前辈取经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避坑方式。
你可能会说产品不同。但是商业化的历史经验和方法论是有共同点的,客户的痛点和诉求也是有共通性的。
当然,“找前辈要带奶茶”也是一条默认真理。
一些基础的概念:
鉴于胡怂怂自己也没有深入调研分析,所以就放个整体概述吧,以后再单开文章进行调研说明。
广告分为展示广告和效果广告,CPC/CPM/CPD/CPT/CPA/CPS等代表的是不同的结算模式。
展示端的结算方式有:
CPM(Cost Per Mille) 每千人成本:
只要向足够量级的用户展示了广告主的内容,广告主就为此付费。按此计费的广告一般是以品牌展示和产品发布为主
CPT(Cost Per Time)每时间段成本:
以固定价格买断一段时间内的广告位展示,如开屏广告、富媒体广告或应用市场的下拉关键词等。
CPC(Cost Per Click) 每点击成本:
根据广告被点击的次数收费。关键词竞价一般采用这种模式,在信息流广告系统中比较常见。
转化端的结算方式:
通常可以统称为CPA(Cost Per Action) 每行动成本,按投放实际效果计价的广告,这里的行动成本可以是:
CPD(CostPer Download)每下载成本:
按用户完成APP下载计费,在应用商店、积分墙、流量联盟比较常见
CPI(Cost Per Install)每安装成本:
按用户激活APP计费,渠道按这种模式结算比较少,通常只作为广告主内部衡量广告投放效果的指标之一
CPS(Cost Per Sales)每销售成本:
按完成订单的用户数量结算,高质量垂直渠道、返利网站比较喜欢采用这种模式
以上就是从商品pm的定位、如何快速了解一个新产品和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其实内容并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实在太困了,不想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