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产品、运营三者怎么区分?
蓝湖产品设计协作平台在管理团队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权责分明。
产品的底层逻辑不同,使得各个企业的组织结不尽相同,这里仅以广义的定义来做区分。
- 业务,通常含销售,负责与产品相关价值的兑现。
- 产品,就是产品本身的负责人,含产品经理、工程师等以开发为主的成员。
- 运营,负责产品的市场营销,策划、执行与产品相关的市场活动。
做个简单的比喻,有助于你理解:“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成语中,如果把王婆看做一家企业,那么,产品就是种瓜的、业务就是卖瓜的、运营就是叫卖的。
这个是比较好区分的,楼上的比喻也非常恰当。想分的很清楚,可以看每个职业的岗位要求和职责。
简单点说,产品就是创造者,是一个产品的负责人,做常见的就是产品经理、产品专员等;运营可以说是市场营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活动策划或渠道卖出去产品或者提高产品的留存率;业务就是和销售挂钩了,实实在在地把产品卖出去的过程。
这个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
比如说实体行业吧,卖早点的一家店:
产品:竞品学习,市场调研,做出适合区域市场的早点,比如说饺子,点心,稀饭,包子,油条等等。
运营:通过一些包装、改良以及经营活动让早点更具备吸引力。比如说把打包盒子搞得有创意一些,把就餐环境装扮的温馨,清新一些,把早点加入买就送,余就送的活动,让包子卖的更好一些。
业务:一系列的销售行为支撑,比如说早点店的上游供应链采购,买米买面粉买机器,上游业务;拿着运营活动的单子去扫楼,去和对面上家做异业合作,相对运营更多的是在外活动,中游业务;拓展一些业务合作,比如某酒店的包子供应,特色酒店供应,某单位食堂的早餐定制等等,下游业务。
问题比较简单,试着回答你一下,在互联网领域这三个概念。
业务:简单说就是要做的事情,比如 共享出行业务—— 提供共享交通工具为用户提供出行服务。
产品:就是支撑业务场景发生的产品。在互联网中那就可能是app 小程序 公众号等等(这就要看一家公司选择哪些作为业务支撑的产品了)我举个例子:为了支撑共享出行业务设计开发了hello单车小程序 。业务将会在该产品中完成服务场景(比如 用户注册登录 线下扫码骑车) 当然这个业务能看出产品不仅仅是小程序 单车也是支撑业务重要的产品,因而是复合型的产品来完成共享出行业务的支撑,让用户可以完成共享出行的场景服务。
运营: 就是运营支撑业务的产品让业务跑起来。这个也比较好理解,我们拥有了共享出行的业务并准备好了线下单车和线上小程序,那如何让用户来使用? 这些都是运营模块的活了。比如 采用什么方式or活动来获取用户?如何保证线下单车可以被投放到街边道路(与政府打交道谈妥)如何规范用户乱停车的行为? 如何增加用户重复使用自家共享出行的产品?
这样能理解吗? 业务就是确定了要做的事情(这件事具备用户需求基数和相应的商业价值)
产品是为支撑业务中用户需求场景的搭建和完成,即你确认了要做一件事情,用户需要怎么的产品才能做到这件事(我们往往说是核心用户行为),产品就是为了支撑业务做相应的设计并付诸为对应的互联网形态(app 网页 小程序 公众号等等)
运营则是落到产品中,最终让业务发展和运作的。里面的事项会很多,伴随着运营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策略的调整和推进产品调整甚至是业务重塑。
希望回答了你的问题。
什么是产品?什么是营销?什么是运营?
三者的工作范围分别有哪些?重合的部分有哪些?三者之间互相有什么联系?
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概念不清的情况,各个公司的部门结构不同,职能划分又不一样,共事之间又存在很多的协同和交叉。比如用户画像、数据挖掘、分析、预警、调研、老用户回流、问卷调查、CRM建设、网站搭建等工作,究竟由谁去做?怕是在各个公司的部门分工又不一样。
在概念层面,营销、产品、运营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也有一大堆的概念,甚至很多的概念共同存在于三个领域中,但因为历史和行业原因,意思又不一样,所以这就是让人懵逼的原因。
在工作范围层面,不必纠结某个工作具体归谁,因为这事老板说了算。我建议大家有一个职业经理人心态: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协同工作时努力帮助别人,对事情的最终结果负责。在任何公司,运营、营销、产品(研发)同时对用户留存、在线人数和收入负责。
说说概念层面的结论:
- “产品经理”在各行业里面定义不一样;
- “营销”的概念在不同的行业里面范围不同;
- “运营”是后面由于精细化分工,细分出来的概念;
简单解释一下
1、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的概念比较简单,只有生产和销售。
一个是把东西造出来,一个是把东西卖出去。
造出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原材料,技术,工艺,最后形成一个能够提供价值,满足需求的东西。这个东西我们可以称为产品,比如空调冰箱馒头包子可乐烟酒茶一类的。
生产产品的地方叫做作坊(或者叫工厂),里面有着无数的岗位细分。
卖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品牌定位、销售策略、流通渠道、客户服务、售后保障等一切能够帮助产品“卖出去”的行为负责。
在帮助“卖出去”的这件事上又可以有无数的岗位细分。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知识体系的不断建立,各种概念逐渐诞生,大家去看一些2000年以前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书籍(恐怕只能在大型图书馆里面找到了),或者MBA的光盘课程(是的存储介质一定要是具备年代感的光盘),就能发现一个词,Product Manager。
这个词的翻译有两种,可以叫品牌经理,可以叫产品经理。大家搜一下“Product Manager”去看看词条的解释,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宝洁公司提出的,里面对于产品经理的定位,让现代人读起来就非常迷惑,完全涵盖从研发到销售的整个商业链,简而言之就是什么都管。从这个定位上来看,就是职业经理人了。宝洁公司有300多个品牌,就有300多个负责把产品“卖得更好”的职业经理人。
2、互联网领域
国内很多互联网的概念都是从国外引用进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又会互相影响。
“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概念被真正定义,是在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这本教材中,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涵盖需求分析、用户调研、交互体验,敏感开发、数据分析……它将产品经理定义为“产品研发负责人”。
乔布斯是产品经理、于是国内的大佬们都自称过产品经理,著名的如马化腾、周鸿祎、张小龙等,他们是决定自己的产品真正长什么样子,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的人。除了负责产品开发外,有些还负责一些营销工作,即把产品“卖出去”。毕竟很多都是老板,市场上的攻城略地自然也是老板说了算。
比如老乔也是营销界奇才,于是很多互联网行业做市场的同学(更多是老板)们也经常以“产品经理”自称。
你看,传统行业(宝洁公司)的产品经理主要负责品牌、市场等。
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大多数是技术出生,负责开发,最典型的如张小龙。
所以大家对于概念就懵逼了,于是就有了产品经理有很多个方向这么一说。
其实在我看来,同时负责产品研发、产品运营、市场营销的就是职业经理人。
3、游戏圈
毕竟饭大官人是这个圈的嘛,当然讲讲我圈的情况。
游戏行业做产品研发的不叫产品经理,更喜欢叫游戏制作人。其实也是决定游戏长什么样子,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的人。
游戏行业负责把用户拉进来的那一部分人叫市场。
游戏行业负责维系用户留存,让用户付费的那一部分人叫运营。
页游之后,手游圈后来又有了发行的概念,工作性质是商务+市场+运营。
既然产品经理这个词,这么神这么强这么伟大,那么多互联网的大佬们都争相自称,所以很多游戏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强行定了一个产品经理的岗位,如果不定感觉少了点什么。很多公司的老板不在意一些细节(有人能把事做了就完了嘛),所以部门划分也是经常让人懵逼,有些发行公司把跟CP谈游戏签到自己旗下的部门叫产品部,有些公司明明做的是游戏运营工作,非要叫产品部,他们的工作职责千奇百怪,除去前面说的,还可能是市场方向,甚至可以是研发方向。究其原因,感觉我大游戏圈积累有限,并未形成科学的结构体系啊。
于是,概念就是这样乱了的,科普完毕。希望大家在跨行业交流的时候,理解对方的意思,不至于彼此懵逼,过年回家,我跟祖辈和父辈解释游戏圈的那些事,我就是用的最底下的那一条,把人留住并且让他们花钱的,通俗易懂。
综上,不才谈谈个人理解,尝试梳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 营销主要解决用户意愿。
- 产品主要满足用户需求。
- 运营主要输出用户价值。
营销发挥到极致会如何
七喜、雪碧、美年达、健力宝、芬达、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我一直觉得可乐的配方早就被人破解了)通通都是碳酸糖水,假设把这些糖水用不透明容器装上,有多少人仅凭味道能分得清楚?从产品品质上而言,差异化非常小甚至没有区别,这些糖水就算再卖500年也很难有变化。
然而这些碳酸糖水的市场份额、品牌定位、用户心智、文化属性、甚至售价都有差异,其实比拼的就是营销综合能力。即使是你有了一样的东西,但是消费者也未必认(意愿问题),所以当初如日中天的王老吉强就强在后来分手的加多宝营销团队。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可口可乐的配方现在根本不值钱,因为在大量同质化的产品品质下,营销能力才是竞争胜负手。
营销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占据市场,是催化剂,产品质量59分,营销怎么都做不到60分;不及格的产品,只会遭到用户的鄙视,流量越多,就有越多的用户给你负分差评,正如当初游戏行业的《血狮》,但产品质量60分,营销好可以80分,这个就不举例子了,免得口水。
产品发挥到极致会如何
可口可乐的配方在刚刚被发明的那一段时间内是非常值钱的,因为在当时那罐带气泡的糖水没其他厂商造得出来,而消费者就是喜欢,这就是产品的威力所在了。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世界上很多的第一个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往往都是,比如蒸汽机、第一辆汽车、飞机等等。我们经历过的,典型如当初的苹果手机,跟功能机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产品发挥到极致一定是无敌的,更多的发生在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比如大疆飞行器、阿法狗、暴雪娱乐开发的游戏,好莱坞拍摄的电影,他们堆积了一堆人才外加个别天才做出的东西,拼勤奋根本没有用,天赋是绝对的壁垒。
极致的产品意味着绝对的竞争壁垒,因为实在太好而自带流量(用户口碑传播),运营和营销只需要及格就可以成就商业奇迹。比如暴雪的游戏基本不用营销和运营发力。假设未来科技进步,如果哪个公司发明了传送门(实现了空间位移),即使是在白痴运营和白痴营销的主导下,也能颠覆行业。所以这就是产品的魅力所在。
运营发挥到极致会如何
讲真的,比较尴尬,我挺难举出好的例子,这个领域两边都沾。运营是产品和营销细分出来的一块业务,究其历史不过20年,业内形成知识体系怕也不过5年。
运营就像是一个“老司机”什么知识都得会一点。最典型就是,大家工具一样,但是老司机总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
运营的种类比较多,海底捞算服务类,虎扑属于社区类,《参与感》文中描述的运营行为算用户类。贴吧论坛也是,大家用的技术框架一样,面对的用户群一样,环境也一样,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竞争壁垒,为什么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做得烂。其实背后必然有一套不断进化的机制和规则,以及强大的执行团队。所以海底捞可以傲娇地说你学不会。
斗胆先定义一下,运营就是大家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把工作做得“更好”,最大化输出用户价值的行为。运营的目标:让用户留存得更久,更好地输出口碑,输出优质内容,让更多的用户付更多的钱。
- 产品想要极致,背后必然有绝对壁垒,过分依赖天赋。
- 营销想要极致,背后必然有土豪撑腰,过分依赖资源。
- 运营想要极致,背后必然有机制规则,过分依赖执行。
现代商业想要成功,产品、营销、运营就像是三驾马车,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阶段必然是其中一个为主,其他两个为辅,随着时间发展,三驾马车的不断进化,逐渐没有了明显的短板,也就成为了巨头,也就成为了想死都难的平台了。而平台又可以凭借资源碾压一切,看见什么牛逼就买买买,继而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又是那么的无聊。
无论是谁,都是从一个基础岗位入门,然后努力走到高阶岗位,然后不可避免地跟其他两个领域的人打交道。在保证自己本领域专业优秀的前提下,尽量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现在的沟通成本那么高,大家对于概念的理解又不一样,所以“理解并翻译的能力”是非常值钱但是大家又看不见的技能,试想,如果对方一开口你就知道对方要什么,很多的事情通过你就会格外流畅,翻译得好,沟通损耗就越少,极大化提升组织之间的运转效率,工作中的你该是多么优秀。
知识掌握的深浅和多寡决定了一个人的业务能力是强是弱。就像技能树一样,修炼得越资深,领域越宽广,就越能够在不同的场景,输出漂亮的D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