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北京网站建设 >  自杀热线、自杀干预是如何让人放弃自杀念头的?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自杀热线、自杀干预是如何让人放弃自杀念头的?

发布时间:2019-09-02 23:19:17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吃上一把安眠药,躺在放满温水的浴缸里,缓缓地睡去。“听上去很美,但是这只是一种作者的意淫。正如同绝大部分杀人案件都是出于冲动,自杀也是。如果抑止住那个冲动的话,(很多人)就能活下去。就算是自杀计划周
自杀热线、自杀干预是如何让人放弃自杀念头的?”吃上一把安眠药,躺在放满温水的浴缸里,缓缓地睡去。“听上去很美,但是这只是一种作者的意淫。正如同绝大部分杀人案件都是出于冲动,自杀也是。如果抑止住那个冲动的话,(很多人)就能活下去。

就算是自杀计划周密的患者,最后执行的那个日期也是“未定”,毕竟没有人愿意轻易的夺走自己的生命,这种患者很有可能就一直在最后一根稻草上悬挂着,等待着生活或者脑内的化学变化把最后那根稻草抽走。自杀热线的目的就是在最后一根稻草还在的时候,把他/她从深渊中救回来。


自杀对于抑郁症患者从来不是解脱,对于他们是一种最后的解决方案,但是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会进入一个无能为力的思想死胡同,这种情况下自杀就变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

抑郁症作为一种影响精神的疾病(就像同性恋,不是说同性恋是疾病,是说两者的特征都是从精神思想上体现出来)被很多人认为只是一个人“意志不够坚强”,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不仅不敢说自己有抑郁症,甚至连自己患病都不知道,这也是社会给人印下的一种偏见。这种情况,导致抑郁症患者最后容易为了证明自己而走极端(不带个呼吸机你好意思说自己有哮喘?一个道理)。救助热线/机构作为专业人士,能更好的联系资源,而且作为权威说出来的话能更容易让家人接受。




最好的例子就是伦敦从煤气转换到天然气之后,自杀率降低了1/3。

The switch from coal gas to natural gas also had one unexpected effect. During the ‘50s and ‘60s, about half of the suicides in Britain were by coal gas. By the ‘70s, when the transition to natural gas was complete, the number of gas suicides had dropped to zero and the overall suicide rate was down a third. Even the suicidal appreciate convenience. If it's too much trouble, as Dorothy Parker said, "You might as well as live."

我不清楚那些“自杀还打热线的人就是矫情”这种话到底是出于无知和愚蠢,还是出于单纯的恶。如果我在现实中看见有人说出这种话,就算犯法我也要把他按在地上狠狠的扇两个耳光。

还有,抑郁症是病,病一定要去看医生,千万不要自己窝着。


不匿。不能在气势上输给那些只会恶意揣摩别人的人。有段时间比较抑郁,有自杀倾向,但尚在理智可控的范围内,我怕情绪恶化真的去自杀,想采取一些干预。此时的我应该被定位为“一个想自杀但愿意接受干预的人”。

我拨打自杀干预热线,接线员是一位女性,我向她倾诉了我的遭遇和目前的情绪,她对我进行了不痛不痒的安抚,那感觉就像她把自己作为一个完全正常的局外人来面对我这样一个病人,让我觉得她是光明正确的,我是可笑的。

总之就是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傻逼。

我感觉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痛苦并不被社会“看见”,不被社会认可。

不过这位接线员倒是起到了正面作用,她的这种把我当病人当傻逼的态度引起了我的愤怒,然后抑郁的情绪居然得到了少许减轻。我看见一个答案喷打电话的人都是矫情。评论有若干,其中有,我只是想找三观相近的朋友,哈哈哈哈难怪你只有24个关注毕竟跟你三观相近的人太少啦哈哈哈,我一个现实朋友都没加,靠答题都有50+关注呢
--------------------------------------------------------------------------------------------------------------------------------------------
我打过一次,自杀干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很萌的女声。我大概开头说的是,我现在很理智,认真的思考之后还是觉得去死可能是一个对大家都好的结果。
打电话的时候我站在天台上,那天下雨,却没有风。我想这雨真是应景,觉得就这样死去也是美的。她没有过多的问我发生的事情,当然,就是她问了我也不会说的。更多的是在聊,我的死能给谁带来好处吧,然后聊到童年,有趣的是,她能一次猜中我小时候的家庭成分状况等各种东西,相当神奇。聊的结果是,我的情绪平稳下来,决定明天如果还是觉得去死比较好就死吧。要知道,本来我打电话的想法是,要是我打完电话还是觉得我原来的决定不是冲动的话,我就去死。
总的来说我觉得,干预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延缓自杀的期限。 这样的问题其实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回答可能会更能让人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然而因为保密原则,所有的故事都是不能讲的。所以就只能说一下枯燥的理论了。
简化版地流程都是:建立关系-评估自杀风险-进行自杀干预-回访追踪。
详细地流程可以编好几本书了。我们中心曾经自编了一本工作手册,还没有出版。
建立关系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技能,高度共情非常重要,不再详说。(我在刚工作的时候犯过的一个错误是这样的:来电者说我实在是不明白xxxx是为了什么,我说了可能这个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来电者立刻把电话挂了,现在我会回答:你感到很迷茫、很无助、很痛苦,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经历这样的事情)
自杀干预实际上是危机干预的一部分,对危机的评估工作要贯穿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要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认知、情感、精神活动三维度),来电者目前的情绪状态,替代解决方法、应对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尤其重要的是要对自杀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自杀风险:目前我中心采用的是4级评估,即:无自杀风险-有自杀意念-有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有的来电者会主动说自己想自杀,这时应立刻启动自杀风险评估。来电者所透露情况中如包括长期情绪低落、患有重大疾病、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如居丧(未成年人的重大标准更低一些,转学、人际关系破裂、考试等都算)则应主动询问是否有过自杀念头,以及是否有具体执行时间、地点方式等。有具体的自杀计划及近期有过自杀未遂史视作高危来电
危机干预工作有基本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可以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具体每种问题如何咨询又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咨询师也都可以用不同流派的理论来去解释具体某种问题,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都是常用的。
大多数自杀意念可在干预后缓解和消失,自杀计划也会暂时放弃,有的来电者会度过此次危机获得成长。但干预失败的情况也有,如果在干预中发现干预失败,而来电者的自杀计划又要马上实施,则需要看能不能联系到家人或者报警处理。
每次危机都暴露了来电者身上的某个问题,也是来电者获得成长的一次机会。
回访追踪:目前我们采用的回访时间是高危来电干预后1-3-7日回访,最近增加到15天后再回访一次,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回访周期更长。
实际的工作当中,每个步骤穿插进行,时刻注意提供支持、理解、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一个温暖、理解、接纳的环境可以很有效地把来电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有些时候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心理热线的咨询更强调及时、有效、能立刻改善来电者的情绪、帮助来电者缓解目前所面对的危机,具有更强的指导性,避免形成依赖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
《危机干预策略》 B.E.Gilliland,R.K.Janmes 著/肖水源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季建林 赵静波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热线》石丹林 石丹琴 同心出版社
这三本是目前我中心使用的培训教材曾经在自杀之前,当时已经很绝望了,在被窝里打开百度搜索自杀的办法,结果百度跳出来一个自杀热线,犹豫了很久,打了过去,是成都的。那边是个女声,毫无感情的说你好,然后就问你,有什么事。一个自杀热线,居然问有什么事,我该怎么说?我想自杀?呵呵。我说打错了,然后挂掉了。后来又打过其他地方的电话,基本都是这个套路,并没有什么屁用。总而言之,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期望别人能温暖待你。谢 @雨亦奇 、@曹文雯 邀,对延迟回应表示歉意。

去年收到邀请后,看了下自己以往在「自杀」话题分类下的回答,不知不觉写了十几个之多。前两个月有人找我询问危机干预方面的经历,回想起第一次劝阻他人不自杀已是15年前的事了。最初干预的对象是身边的朋友。10年前兼职做网络社区管理,与同社区的其他管理一起出面干预网友的自杀直播。这是我通过网络做陌生人自杀干预的起始。

几年前接触了有关心理的公益领域,才知道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存在。之后接受了擅长危机干预及创伤治疗的医师做的自杀干预短期培训,被推荐阅读「危机干预策略」,也看过一些相关的论文、资料和新闻。那几年在提供心理援助的公益组织和心理互助团体里,接触的主要为遭受过重大事件的打击,处于疾病发作状态,当即和日后出现心理危机的人群。每天都能见到有人提想自杀,最高峰是一天有2-3个人提想自杀,偶尔能见到相邀集体自杀的场面。为了应对这些状况,开始设法了解各种自杀情况的干预方式,推动想自杀的人找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寻求帮助,事后搜集他们的反馈。隔段时间致电各地的危机干预热线,检测下接听质量。逐渐积累了在知乎上公开提到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资源。

忙活这些到现在,我暂时没接受过长期危机干预系统培训,在任何危机干预机构任过职。所以我在这个回答中所写的相关知识、阅历和经验,与专职做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有所不同,这是首先需要说明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一些错漏和不严谨的地方,请长期专职从事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多指正。

接下来简单介绍下自杀现象的概况,在说些我侧面了解到的国内危机干预热线的状况,相关自杀和自杀干预的讯息、阅历、经验和资源。写得篇幅可能有些长,可根据加粗的标题和正文查看想要了解的内容。

----

这个回答尚未更新完,又收到几个自杀干预的求助,也是我写这个回答之前就担心会发生的情况。去年我健康不佳到看求助者关于艰难处境、矛盾心理和痛苦感的叙述,能看到情绪上卡壳,回不了一个字。至今仍抵触回应与自杀、自杀干预有关的提问,也造成了这个提问回应和更新上的拖延。

在这说明下,自杀干预带给干预者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小,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做这些会负面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会导致干预上的发挥失常。以我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健康状况,在这方面能够提供的帮助,唯有这个回答和其他回答(花火 在话题 自杀 下的回答)中分享的知识、阅历、经验和资源。有急切地求助和交流愿望的知友们,请联络本回答自杀干预地资源中提到的各地危机干预热线。

----

索引

  1. 自杀现象的概况
  2. 自杀的常见误区
  3. 国内危机干预热线的状况
  4. 经验谈(非专业人士需要了解的部分)
  5. 自杀干预的资源
  6. 参考资料及相关链接

    ----

    一、自杀现象的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80多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亡。2012年,自杀是全球15-29岁年龄组中第2大死亡原因。有迹象表明,每出现1例承认自杀死亡,就可能有超过20人的自杀未遂。自杀是影响家人、社区和整个国家的悲剧,对死者亲友造成持久的影响。自杀死亡人数比战争和凶杀的人数总和还要多。

(以上图文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主题:自杀」)

----

二、自杀的常见误区

1、一个人想自杀或做出自杀行为,是出于自身的懦弱,心理素质不好。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想自杀或做出自杀行为,个人方面与遗传、原生家庭、成长经历、身心的健康状况、应激事件等因素有关。群体及社会方面,自杀的发生率以及患有精神障碍的概率,深受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各国90%以上的自杀是由于精神障碍造成。200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1/3的自杀死亡者和2/3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时没有精神障碍。


对自杀物品(eg. 枪支、农药和安眠药等)的管控可以降低自杀发生率。在中国对农药的管控和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后,农村的自杀率大幅度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精神障碍发病率在1986年是1.09%,1993年是1.12%,到2005年则上升到17.74%。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倒是下降的,相反精神障碍的发病概率提升了10多倍。类似的情况也在出现在邻国,见新闻「韩国自杀率连续12年登榜首 每4人有1人患精神病」。

相关阅读:
评论自杀的人「太脆弱,这么点事就要自杀」合适吗? - 心理学
为什么中国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 3 倍? - 自杀

2、想自杀或做出自杀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都是患了抑郁症。

罹患精神障碍的人群中,患有抑郁症的人自杀率排第一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呈现中到重度抑郁相的患者有自杀风险。非专业领域,双相情感障碍常被混同和归于抑郁症一起来谈)、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也存在一定的自杀风险。

3、真心想死的人,不会向他人流露自杀意愿。

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真心想自杀的人不会向他人流露自杀意愿。流露自杀意愿的人不是真想死,是矫情、有病态心理在博取他人的关注和同情。网络直播自杀的人都是在作秀。

这么认为的人会对流露自杀意愿的人表示「你真的想死早就自杀成功了」(自杀现象的概况中提到过,每出现1例承认自杀死亡,就可能有超过20人的自杀未遂),出言讥讽和羞辱。会做出类似2014年新闻「19岁少年自杀直播引发围观 有网友在其死后致歉」中的那样,围着自杀当事人辱骂,要对方赶紧去死的场景。直到传出当事人自杀已遂的消息,这些人才意识到当事人是真心想死。

尽管有部分自杀者看似毫无征兆的实施了自杀,大部分自杀者会在自杀前显示自杀线索,向他人释放呼救信号。会像在「得了抑郁症且有自杀倾向的人,本身会害怕自杀么?」中描述的那样,面对生死抉择内心充满矛盾。人也会出于受到突然的打击,一时冲动想自杀或做出自杀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阻止想要自杀的人?」。

相关阅读:
如何评价「你真的想死早就自杀成功了」的观点? - 心理学
为什么人会毫无征兆地自杀? - 抑郁症
为什么一定要阻止想自杀的人? - 人生
如何辨别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求救信号?

----

三、国内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一些状况 (简单的资料罗列,日后更新详细内容)

以往在「国内有哪些专业的自杀干预机构? 」的回答中提到过,国内由精神卫生机构开办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010年有13条,2013年有18条。高校、相关机构及民营开办的热线有若干家。

来自加拿大的医学博士费立鹏,2002年带领成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该中心隶属于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回龙观医院),开设国内第一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007年5月中心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要职责为协调亚太地区心理危机研究、教学、培训、预防与干预。

对于费立鹏的采访见2006年9月10日央视「面对面」播出节目「费立鹏:预防自杀」的文字版「预防自杀专家:中国的自杀状况同国外差别很大」。

这几年来,我陆续通过拨打者的反馈来了解热线的运营情况,类似 @FuHouzhi 发布的「国内大城市危机干预热线联系方式及效力点评」。隔段时间致电各地的危机干预热线,检测下接听质量。偶尔也会通过热线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相比之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的热线管理略好些,总体水准稳定。目前国内唯一设有自杀者亲友小组的机构。

如相关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宣传度不足,部分热线无法接通(eg, 承诺24小时开通,实际上没这么操作),运作经费少,接线人员的水准不一和流动性大(收入低,工作枯燥和压力大等原因引起的人员流失,外聘人员的管理问题)等,接听质量并不让人满意。所以我才会在罗列热线电话时附带一堆提示。

相关的新闻报道: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危机

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自杀干预热线开通9年却陷尴尬

----

五、自杀干预的资源

科普资讯


  • 书籍「危机干预策略」作者:(美) B.E.Gilliland, R.K.James。
  •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主题:自杀」,推荐「自杀预防」和 「预防自杀系列读物」。

心理危机干预机构
  • 北京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4小时开通):800 - 810 - 1117(座机)、010 - 82951332(手机、IP和分机用户)。开设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国内目前获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中心认证的机构。
  • 杭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4小时开通):0571 - 85029595
  • 广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4小时开通): 020 - 81899120
  • 深圳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755 - 25629459 (AM8:00 - PM10:00)
  • 武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7 - 85844666 (周一至周五 AM8:00-12:00 PM2:00-17:00)
  • 四川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8 - 87577510、87528604 (AM8:00 - PM10:00)

提示:国内由精神卫生机构开办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013年有18条。民办的心理热线若干,管理和干预水准不明。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开设至今存在一些问题:


1、拨打不通。线路繁忙,热门的热线会出现长时间占线的情况。部分承诺24开通的热线无法接通(eg, 承诺24小时开通,实际上没这么操作;服务或使用的号码取消)。


2、接线人员的水准不一。热线收入低,工作枯燥和压力大等原因引起的人员流动性大,外聘人员的管理问题等。个别热线的工作人员缺乏感情交流,处理危机的反应和能力不佳,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换个接线的工作人员或换个热线拨打,直到得到有用的帮助。


3、违规操作。偶有热线外聘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借机向来电者推销高价的心理咨询和培训课程,或有意图与来电者发展私人感情关系,请勿轻信。


打听了下,国内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貌似没有专设的投诉渠道,拨打者若是遇上极不令人愉快的情况,可以尝试通过类似机构网站(eg.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投诉。


----

六、参考资料及相关链接

「危机干预策略」作者:(美) B.E.Gilliland, R.K.James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主题:自杀」
中国人的“心病”:细数中国“病人”众生相


(其他内容陆续添加和更新)去年因为欠下巨额高利贷,不敢告知家人。压力过大,端午节那天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姑姑,她正在烧菜,我意识到不能打扰她过节的好心情,于是随便扯了两句挂断了。第二个电话打给了好友,她知道我的情况,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给她电话的时候她正在另外一个城市和朋友聚会,第一句话,她说你又怎么了。也许她没有别的意思,但是那个时候的我每天像活在地狱,世界上只有她知道我的情况多么窘迫,她是我唯一可以沟通倾诉的人。当时我从她的语气听出了无奈,和一点厌烦。我挂了她的电话,一个人走在城郊的高架桥区域。
那时候的心情,觉得世界上只有死路,前途一片灰暗,家人友人皆不能倾诉。想死又不舍,想死又牵挂,想死又害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打了心理求助热线。
是个温柔的男声,我说我想自杀,。。。说了欠款,说了原因,说了无助。他静静的听着,问我所在的位置,问我是否安全。告诉我一切都会变好,主动要帮我联系家人。。。那天我哭了一个下午,打电话到手机几乎因为没电关机,他一直安慰倾听。
现在快一年了,我找到了新工作,前几天因为表现优益成功加薪。一切都在变好,谢谢那个午后的他。刚刚打了这个电话。


我不抑郁了。

这个咨询挺有效的。

我只想跟电话那头的人动手。

我的普通话算标准的。

信号也算不错。

我跟他讲了我的事情以后,他就不停的问我一些问题。

调查评估,我也理解。

虽然心情特别不好,但是我也耐心认真回应他。

相似的问题大概问了很多遍。

大概就是,如果痛苦程度为1到5,你现在是多少。

我说 3

如果学业带给你的痛苦程度为1-5,你现在是多少。

我说3啊。我刚刚说了就是这方面的问题啊。

他说 你只用回答我多少分就行了,请问如果学业带给你的痛苦程度为1-5,你现在是多少。

我“。。。。。”


他“喂,您在听么”

我说“嗯”

他说,您听到我的问题了么?(我吼着说听到了,3分啊)如果痛苦为1-5分,(我说三分,三分!)请问你现在感觉多少分?

我说 嗯,5分吧。








这样的情况大概一直持续发生,几个问题问了一个小时。一定要把问题全部说完,才会去听你的回答,并且第一遍永远听不清楚。



第二遍听明白了后感觉他说话的态度把你当傻逼。



被人羞辱了一个小时。



还他妈打欠费了。



最后 他问我 你现在还想自杀么。

我说 不,我现在想杀你。


然后他继续说,

那你最近的这种暴躁的情绪持续了多久,一天,还是一周,还是一个月?

我说 一天。

他说 那痛苦的程度呢,还是刚刚的5分么

我“。。。。”





我说“跟你说话好累啊,我每次都要字正腔圆的吼两遍。”

他“您说什么?”




我说“我!说!我!跟!你!讲!话!好!累!啊!”



他说“所以您现在选择结束对话休息下还是完成评估”

我说“行吧,问完。”

他说“您现在有什么打算”

我说“把知乎卸了”(电话是知乎弹出来的)

他说,什么?

我说 把!


知!

乎!

卸!

了!

他说“把什么卸了?”

我说“把你妈棺材盖卸了。”











更新。


没想到大家都觉得像段子。。。确实挺像的,当时是真难受,特别难受。不知道求助谁,很多东西一般人跟他说了理解不了,人家只会觉得你矫情,只会跟你讲一些鸡汤,只会觉得明明你过的很光鲜亮丽的为什么想去死,只会觉得你不负责任,到最后不想求助任何人了。


现在还好,没什么太大情绪,没有热爱生活,也没有自杀倾向。

当时第二天在知乎直播自杀,碳烧好了,房间也开好了,后来被知乎小管家报警了,被警察叔叔们带回派出所审了十个小时才让校方领走,凌晨四点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睡觉,夏天穿的又少,凌晨警察局开空调都跟不要钱似的。本来心里就难受,警察叔叔们就觉得你就是在闹事,那段日子过的太艰难了。




1.12号更新。

不知道看了这个答案的你们是否都是想自杀。

我想谈谈我现在。


当初没死成功,昨天跟朋友谈到这件事时候,他说听着觉得很难过,怕我还有这样的想法。不愿意让我离开。

这样的朋友不止一个,有很多。

我说不会啊,我不会再这样了。

那段时间熬过来了之后,我过的挺好的,认识了很多可爱的人。出去一个人呆了一段时间,在上海遇到了一个帅气的德国小可爱,然后一起游玩迪士尼。跟我讲他去过的很多国家有意思的事,跟我讨论觉得川普和希拉里谁更好,后来我去了三亚,喝着鸡尾酒开车(别人开)吹海风,光着脚走在柏油马路上。在亚龙湾的酒店看夜景,躺在泳池旁边的时候就在想,我为什么当初会想自杀?


不是在炫耀什么,我以前很差,真的很差。140斤体重相貌油腻成绩不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吃了很多苦。出去旅游真的太开心了。花的钱都是自己挣的。父母只给了一点机票钱。所以只在国内玩了一下。

苦逼的事情真的太多了。我一直在经历。20年的人生说起来能写一本书。但是生活中总有能支撑你扛下去的东西。未来总会发生意外。人总有走运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目标和计划。下次带爸爸妈妈去日本玩一次。想着这个,生活下去就有动力了。

最后奉献鸡汤一份。
他们没有害死人就不错了
并且,没有任何安慰。

这是实话。
情况如下:
1.你没有声泪俱下说自己如何如何痛苦,不想活下去,他们会告诉你,我们的通话时间差不多到了,会有更多人需要热线的帮助,哪怕是电话接通不足10分钟。(实际上,你丫的别浪费我时间,还没吃夜宵呢。)
2.你声泪俱下,撕心裂肺的说自己多痛苦,不想活下去,撕开自己的伤口,对他们信任无比,恭喜你获得了大概30分钟的时间,在这30分钟里,你需要无数次回答他们的问题,比如,给您现在的痛苦程度打个分,0到100,又或者您有自杀的想法吗?你根本不会有时间倾诉或者是获得心理上的帮助,这些问题我相信只要他(她)听得懂中文就能知道你现在的确很痛苦,大多数时候他(她)们智商无下限,当回答完问题后,你会得到和上面一样的话,我们的通话时间差不多到了,会有更多的人需要热线的帮助,2秒后你就会听到嘟嘟嘟嘟的声音。
如果真的打过心理援助热线或者自杀危机干预这样的电话,就会知道,大多数情况下你无法打进电话,打进电话后碰到说话温和的接线员也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接线员都是嗯,嗯,嗯,嗯,嗯,开始提问,甚至不会有那句通话即将结束的提示就会被挂电话。

没有安慰,甚至会有不耐烦,责骂来电方等等,这是事实。曾经跳河自杀过 ,在溺水过程中听到船上的人说那肯定是个疯子。求生的本能和对于说我是疯子的愤怒让我又从河里挣扎了出来。反复搜索了几百次自杀,就为了跳出的提示带给我那唯一安稳,骗自己还有人在乎我。

中国的不清楚,写下美国的吧。

反正全程是“这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你寻求帮助就很棒棒了”这样的话贯穿了。

大概的对话就是:

①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②什么导致了这种感受

表扬你能够自己来寻求帮助是一件很棒棒的事情

④问你是否是有自杀倾向的(我当时的回答是depressed and suicidal, but not brave enough to commit suicide.感觉如果回答是“是的我已经有完整的自杀计划了”或者“我在楼顶吹吹风”,“我在浴缸潜个水”这种下面的画风走向肯定就不一样了= =)

⑤在④情况较好的前提下问你这种depression(她用的小写,敲黑板,划重点!!)感觉有多久了

--我当时比较蒙,为啥就直接上来depression了,还专门解释了一句我在上AP Psychology,知道非专业甚至是专业的贴标签行为都是是有自我暗示以及自我预言实现这种可能的…

---这个时候重点就出来了。

⑥那个人说,那你在过去这些时间里都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你自己呢

然后我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

突然觉得,诶我特么还是真的很棒棒的哦。

-但是我还是觉得很empty…

⑦开始问我有身边有没有什么可以寻求帮助的(我特么没有【再见】)

这时候她突然说,噫我的网络突然出了点问题,等我一下下马上回来(其实我觉得是故意的???)

然后突然开始热情洋溢的问我叫啥名字,这就是正式认识你了。你的学校balabala呢;如果不行的话这里有一堆online resources,在线的也可以帮助你的哦。

其实在⑥的时候我已经觉得心里找到一个自我肯定的一个源动力了,所以后面基本上画风就很明朗了。然后说了谢谢我觉得好很多了之后,她又跟我确认了一遍,并且说如果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来找我,

----------然后说来也很奇怪------------

隔了一天早上起床我就被别人怼了…本来可能其他人看起来并不算什么的事情,我愣是把自己关在衣柜里无声无息地内心撕裂了半天(所以是vulnerable)…但是!!很神奇的是,因为想起“你过去做过什么事情来帮助自己”,我开始怼别人而不是攻击自己(以前算是…自残…?= =)…(然后把我爸妈搞方了…我说我要报警要停止被精神虐待并且把虐待我的人送进监狱 = =)

-------------------------------------------------------------

所以回到正题,很多有非冲动自杀念头或者计划的人,是因为各种内因或者外因导致的认识失调,就是…俗话说的鬼打墙那种别人看着很简单,但是自己绕进去出不来了…自杀干预是在不同级别的自杀危险程度上把人往回拉,然后重新构建自我内心源动力这样子的。(当然当然,正儿八经的还是要去精神心理科,一般的心理咨询啥的还是算了= =)

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有一扇门。当我们的钥匙可以正常使用的时候,这扇门的锁就只是一道开关;而有些人的钥匙掉了,这扇们上的锁就成了一个死结。首先要保证的是,房子的主人不会biang把门卸了或者把房子给炸了;其次就是寻找丢失的钥匙。如果钥匙实在是找不到了,那就配一把新的钥匙(内心的源动力),这样那些丢掉钥匙的人又能够自己开门随意进出了。

昨天刚打过。趁新鲜回答一下吧。。
我是在知乎上搜自杀的时候忽然跳出来这个电话的。当时状态很不好,我理智上一点也不想自杀,但是行动却一步步走向边缘拉不回来,当时就当做救命稻草一样拨打了这个电话。
一个妹子接的,声音很温柔很好听。我当时大脑几乎完全空白,已经说不出话来。只不停的求她随便说点什么就好。她还是很耐心的继续下去了,这是优点,温柔,而且会表示理解你的痛苦,至少不会说那些你开心点啦别矫情啦之类没用的废话。
但是后面就一直在给我做测试。当时说她们需要做一个什么评估。我当时想,人家是免费热线电话。肯定得收集数据什么的,心理咨询师一小时还要好几百呢。免费的就不要贪,留点数据给他们也许他们态度会比较好?然后我就抱着这种心理同意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无数题,你出现xx状况多久了?痛苦程度1-100打多少分?
当我终于做完了题,想着,这下可以聊聊我的问题了吧的时候。妹纸亲切的说,我们今天的时间差不多到了,您平复一下情绪早点休息吧。
于是我挂了电话,愤怒占据了内心,骂了一晚上mmp,摔了身边所有的东西。愤怒得忘记了自己想自杀。
然后我活下来了。不得不说,效果真好啊。

根据我曾经拨打干预热线的经历来说,大约是13到14年的样子吧,首先总之,大多数自杀干预热线都是打不通的,要么是空号,要么是短促的占线等情况。

以及,少数拨打进去的热线,对面就只是一直在问你评估,从来不听你说话,就和这个答案下的许多答主一样

以国内的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质量之低下,根本谈不上自杀干预,嗯,北大刘华杰教授有一个很准确的说法,中国文化只有人生观,没有人死观。

最后说一点个人的想法(歪楼),我觉得,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最后会发展成一个没有死亡的国度,因为我们是那么的害怕死亡,丑化污名化死亡,现代社会喜欢把死亡当做一种疾病去治疗,也就是,似乎只要有希望治好,不管多么痛苦都是值得的,即使没有希望,痛苦地死去,也可以填补家属的内疚感了,不过物质层面的痛苦现至少有了安乐死(虽然只在极少数国家有具体执行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准备),但精神上的痛苦呢?

精神上的痛苦从来也没有得到重视,似乎只有反复经理痛苦而无效的治疗之后,才能证明你真的想死,真的打算放弃生命这项权利,毕竟,谁又有资格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想死呢?医生?心理学家?还是法学家?都不是。所以你只能不断地痛苦下去直到虚病坐实,你才有资格死

物质层面的痛苦,可以用客观的医学科学技术判断,起码可以诊断出有没有康复的希望,精神层面呢?谁来定出一个客观的技术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放弃生命权?以及,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精神痛苦有没有可能改善?如果有,所谓的病人是否有放弃治疗的权利?是否可以申请执行主动的安乐死(没有任何实病或物理疾病)?

抑郁症患者有资格安乐死吗?双相障碍呢?强迫症呢?注意我说的不是自杀,而是安乐死,是无痛死亡,而且是在高质量的临终关怀(至少精神关怀)的条件下的主动安乐死。

我们都知道,一个理智且心理健康的人,有资格放弃生命权,但是,哪个标准又能判断一个人是理智且心理健康的呢?这个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上?政府?精神医学专家?心理学家?还是宗教或者心灵导师?

田松老师最近有一篇文章说,死亡是一种能力,我很认同,这种珍贵的能力不应该只是少数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宗教修行者等)掌握。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免费游戏是如何赚钱——通过在不逼走玩家的基础上制造最大的痛苦,让玩家通过氪金来消除这种痛苦——这不是很像我们的社会吗?在不刺激你跳楼的前提下,制造最大的痛苦,迫使你不断地生产和消费,以维系社会运行。因为人是生产力,是消费力,是社会这个利维坦的食物。

自杀干预即是这种社会的补丁(中国连这个补丁都打不好,bug一堆,差评),他们和心理咨询、精神科、枪炮、监狱以及宗教(现在还有身心灵行业)一起构成社会的维稳机构。

所以,你问自杀干预是如何让你放弃自杀念头的吗?不考虑低劣的接线员水平,朋友,你还记得你玩游戏氪金后获得的短暂快感吗?

——脑残少女分割线——

恩,毕竟过去4年了,或许现在有了新的培训体系也说不定,先占坑,等我加完这几个班,去找热线小姐姐小哥哥聊聊人生,回来继续写答案。。。

我们曾拍过自杀接线员李勇生的故事,他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位盲人自杀接线员,他叫,也是「希望热线」天津接线团团长。他做自杀接线员到现在,干预成功案例有至少100多例了,它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在黑暗里为别人点亮希望的经历:

那次我遇到最严重的一个,是声嘶力竭的那种喊,「我不想活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留恋了,我欠了巨额赌债,家人不理解我,亲人不理解我,朋友不理解我,我如过街老鼠一般,我给你打完电话说完了我准备实施,把安眠药泡在酒里面的,一会我就喝,这个社会我是看透了,当你好的时候都对你好,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人帮你,就是要死,我必须得死。」他有时候说话特别激动,有时候带着哭腔。

这个电话是晚上打进来的,挂掉电话的时候时间不早了,应该是至少是(凌晨)1、2点了。那次我也没报警,他能听我说话的时候,我感觉这个人有希望了,我感觉就能挽救他,当他说到你是什么情况,咱们一起面对好吗,这些人是不对,是不对,我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能顺着我的语言去走了,两个人说明在一个境界,在一个频率上了,他能真正听我说了,我觉得这应该是有希望,所以内心就感觉肯定我能把这个干预成功,肯定能挽救他,没有那种紧张的感觉。

后来他家属打来电话是我同事接到的,就告诉我,当时我正和别人聊着天,告诉我你哪个案主打进来电话,说这一个多月走出来了,挺好的,我当时坐在那个椅子上激动的站起来,围着椅子转了三圈。

天津接线到现在,光干预这个成功案例应该有至少100多例了,成功接线的干预到现在快两万了。

我从来都没感觉到这一部分人离我的人很近,坐地铁,坐火车,坐公共汽车,我们认为都不是这一类人群,尽管现实中也遇到一些心理障碍的,但是我感觉和我电话接到的不是一个世界的,打进电话这部分人就是在一个混乱,在一个焦灼不定的世界里面,他自己搞不清自己,自己处在一个纠结混乱、浑浊的状态下。我走进这个世界,把他混乱的地方变得明朗一点,把他黑暗的地方变得光明一些,这个他挂了电话,他舒服了,我也舒服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6179857683595264

希望私信我的人不要想着死,希望你们都能幸福

这个回答的本意:是就算你想死,也不要死

自杀是自己的事,劝别人自杀等于谋杀

希望某些人不要再做这些傻事。一点都不好玩以及没有任何意义。

我自杀过,今年27岁,十年前17岁2009年6.9号。

我在一个小旅馆吃了五盒安眠药一共50片药丸

原因是17年来父母不间断的争吵,10岁的时候被父母双方赶出家门我妈:你找你爸吧。然后收拾了一个小背包让我自己走路过去找我爸,说实话当时我是头脑一片空白。

到了我爸的地方,我很清楚记得我爸看着我皱眉头,带我去吃了碗牛肉面,就把我。赶回来了。两人都说了一句话,不要跟着我。

不要跟着我。

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句话了吧。17岁早恋我以为我这个女朋友是可以带我脱离苦海的,当发现她和坐他后面的那个一起了,我就崩溃了。

在那天2009.6.9,别人高考完要回去学习的那天,我爸妈吵架了,还是一如既往的说,你怎么不去死。

我不清楚为什么如此讨厌我还生我出来,所以那晚我决定要去死。

其实后面的故事也没什么。很平淡的我死不去,家里人报警找了我三天我在旅馆睡死了两天两夜。我给买了三天的房。第三天醒来了。死不去。打了电话给我妈,让她送我去医院。

家里人,学校老师的谩骂指责,朋友同学的目光。

最后完了其实就是一地鸡毛。很少会有人帮你,只有自己可以帮助自己。

自杀,抑郁,这些只有你自己走出来,才有用。

我自己其实自杀完了到后面,都是一片空白的状态。只是觉得死不去了。人体脑海里很本能的飘过一个想法:不要死。

然后就这样的接着高考,上大学,出来工作。

我依然抑郁,但是不会想死了。我想做自己没做过的事,去没去过的地方。我不想结婚,害怕有孩子。我觉得自己一个人就这么活下去就挺好的。希望所有想自杀的人。都可以想一下。不要为了别人而活,做自己想做的。

有一些人,你不是不想做,而是你懒得做。

做吧,做出第一步就好了。加油

16645526585 求你了,别死,就算他们冷漠又官方,你找我,我一直都在的

今天凌晨四点多,我难过到了极点,抱着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想法打了这个电话,?(010) 8295 1332?,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热线。

打电话前的几分钟我甚至都想好了,我要问接线员能不能安慰一下我,我真的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我还想好了要问接线员,大家都是怎么挺过去的呢?

电话拨通了,我一边流着眼泪抽抽噎噎,一边庆幸终于有人可以倾诉。

是一个毫无感情的冰冷且严肃的女声,说了长长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这里是心理咨询热线,我们会电话录音,记录你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能会有电话回访调查,你的信息我们会保密,感谢支持。

听完这段话我就挂了,我做不到在难过到想要去死的时候,还耐心回答对方的问卷调查,我只是想有个人能跟我说会儿话,安慰一下我,告诉我没那么糟糕,我可以活下去。

握着手机嚎啕大哭,伤心欲绝,没有救命稻草,也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只能自己挺过去,过不去的话,那就过不去吧。

一定要明白,因为想要自杀而向他人求救,绝非软弱无能,反而说明你顽强不屈,意味着你重视自己,积极地为自己寻找活路。

真的有用,如果你需要,可以找我 @Ashylott 。以下是两篇文章,来自wikihow。

当无助、孤独或绝望成为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时,自杀的念头就会油然而生。对于再也无法承受苦痛的人而言,自杀精品佛是能从此解脱的唯一途径。但,会有许多方法来应对这种痛不欲生的感受。哪怕你目前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也请你相信:在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下,你一定能治愈心灵,重拾欢乐。

要是出现自杀的念头,就得立即求救,第一时间拨打当地的报警电话、急救电话或自杀危机干预热线。比方说:在中国,急救电话是120;在美国,急救电话是911;在英国,急救电话是999。以下列出世界各地的自杀危机干预热线,供你参考:

  •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的官方网站上,有世界各地自杀危机干预热线的查询目录。如要登陆该网站查询,请点击这里,此外,Befrienders Worldwide的官方网站上,也有世界各地自杀危机干预热线的查询目录,如要登陆该网站查询,请点击 这里。
  • 这里有中国的自杀危机干预热线:全国与地区自杀危机干预热线名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在美国,自杀危机干预热线是:1-800-273-TALK。[1]
  • 在英国,有两条自杀危机干预热线。一条是the Samaritans helpline,电话是:116 123;[2]另一条是the HOPELineUK,电话是:0800 068 41 41。

部分1
立即确保自身安全

1

推迟所有计划安排。自杀的念头袭来时,向自己保证,无论打算做什么都先等待48小时。念头其实逼迫不了你做任何事,[3]尽管在极端痛苦时总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因此,无论打算做什么,都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考虑清楚。

2

立刻寻求专业救助。自杀的念头犹如泰山压顶,你无须一个人硬扛,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自杀危机干预热线,寻求专业救助。这些急救热线的接线员受过相关专业训练,每时每刻都作好了接听你电话的准备。自杀的念头以及相关的冲动行为,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倘若你能及时求救,就证明你很坚强也很勇敢。[4]

  • 急救电话和自杀危机干预热线都是免费的,且不记名。
  • 你可以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就近寻求专业救助。
  • 你要是在校大学生,可以拨打学校的热线。这条热线通常会直接连通学校警务室。

3

去医院。要是已经求救过,却还是想自杀,就得立即前往急救中心。此时,不要自己开车,找个你信得过的人开车载你去,或是打电话给急救中心,让他们来接你。[5]

  • 即使你没有社保或没钱结账,急救中心也不能把处在自杀危机当中的你拒之门外,否则就是违法。[6]
  • 你也可以打电话给那些收费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自杀危机干预机构。选择其中收费相对实惠些的。

4

打电话给爱人或信得过的朋友。独处会使自杀的念头愈发强烈。当出现自杀的念头时,不要憋在心里,也不要独自硬扛,立即打电话给你所爱且信得过的朋友,坦率地告诉他:你想自杀。有时候,一个好的聆听者就能平复你的情绪,令你不再想自杀。在打消自杀的念头之前,你得一直保持通话,或者让这位朋友过来陪你,你就不用孤零零一个人面对自杀的念头。[7][8]

  • 向他人坦露心声,可能会让你顾虑重重或者羞于启齿。没关系,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因为你告诉他这些而对你有所非议,反而,他会很高兴你愿意向他倾诉,他不希望你独自哑忍。
  • 你无法预知自己何时才不想自杀了。当你想自杀时,请等待48小时再作决定。因为没有人能预知48小时后会发生什么,或许到时你就不想自杀了。要是你一想自杀就去自杀而不愿意等上48小时,你就永远都不会知道假如你没自杀,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5

等待救援。拨打完急救电话或与朋友通话完,就有一段需要独自等待救援的时间,期间你得尽力确保自身的安全。你可以深呼吸,让自己尽量平静下来,不断对自己说些能激发求生欲的话语,甚至把这些话语一字一句地写下来,以强化它们对思维的影响力。

  • 哪一些话语能激发求生的欲望?比方说,“是我的抑郁症想死,而非我想死”;又比方说,“我会挺过去的”;比方说,“我现在有很多念头,不过这些念头可逼不了我做任何事情”;又比方说“一定有别的方式能妥善处理我的情感”。[9]

6

绝对不要酗酒或吸毒滥药。你或许想借酗酒或吸毒滥药来摆脱自杀的念头,可一旦摄入酒精和毒品,你就很难进行清醒地思考,不但自杀的念头挥之不去,你还丧失了应对它的能力。要是你正在喝酒或吸毒,赶紧停下来,让大脑喘口气,休息一下。许多人用酒精和一些麻醉剂作为抗抑郁药,而服用它们后,得到的缓解只是暂时的。[10]

  • 要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找人陪你,别一个人硬撑。此时应避免独处。独处不但应付不了自杀的念头,还会使自杀的念头愈演愈烈。

部分2
制定安全保障方案

1

列一份挚爱清单。为了应对自杀的念头,你可以列一份你所爱的人和事物的清单,在清单里列出你最好的伙伴和最爱的家人;列出你所钟爱且曾经治愈过你心灵的地点、音乐、电影和书籍;列出那些生活的小确幸,比方说你爱吃的食物和爱做的运动;也列出那些令你痴迷狂热得一大早就能叫醒你的超级爱好。[11]

  • 列出你喜欢自己的哪些方面。比方说,个性品格、外貌长相、以往取得的成就或引以为傲的事。
  • 列出想去做的事。比方说,想去哪些地方,想生几个孩子,想爱某个人,一直想去做而还没来得及做的事。
  • 在抑郁、焦虑或其它那些想自杀的状态下,你往往看不见自身的闪光点。因此,要是能请知己或爱人陪你一起列这些清单,就再好不过了。

2

列一份转移注意力的清单。清单里列出的事,并不是帮助你保健养生,也不是帮助你提升自己,而是列出那些能让你把注意力从想要自杀中转移出来的事。一旦想自杀,就从这份清单里挑些事情来做,以此从自杀的念头中解脱出来。如何列这份清单呢?很简单,你只要仔细回想之前做完哪些事后就不想自杀了,把这些事一件件地列出来。比方说:

  • 去心仪的餐厅吃饭
  • 和老友煲电话粥
  • 观看你喜爱的影视节目
  • 重读一本你很喜欢且给你满满正能量的书
  •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公路旅行
  • 重温那些令你倍受鼓舞的旧邮件
  • 和爱犬一起在公园里漫步
  • 尝试长时间徒步,或者索性来一次长跑,让头脑清醒一下

3

列一份援助者名单。名单里至少要有5个可信赖的人,把他们的名字和联系方式都标示清楚。一旦出现自杀的念头,就立刻给他们打电话。名单里尽可能多列一些人,因为哪怕一时半会儿打不通某人电话,也还有不少人可供选择。

  • 在清单里列出你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此外,要是有向你提供援助的组织,也需把组织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列出来。
  • 在清单里列出想要拨打的自杀危机干预热线。

4

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安全保障方案是一份帮助你应对自杀危机的书面计划。[12]毕竟被自杀的念头纠缠时,很可能就忘了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好过些。当自杀的念头出现时,按照安全保障方案去做,能帮助你应对自杀危机,确保你的人身安全。[13]以下列出了安全保障方案的一些内容范例:[14]

  • 查看挚爱清单。提醒自己,这些挚爱的人和事物都曾经帮助你成功地打消自杀的念头。
  • 尝试去做那份转移注意力清单里的事情。看看这些事情能否一如既往地把你的注意力从想要自杀中转移出来。
  • 打电话给援助者名单里的人。从中找到一个能陪你想聊多久就聊多久的人。
  • 推迟原本打算做的事,并让家里变得更安全。把所有能用来自残的物品都藏好。至少花上48小时,考虑清楚。
  • 请他人过来陪伴你。一直陪到你不再想自杀为止。
  • 去医院。
  • 拨打急救电话。
  • 要想查阅安全保障方案的范本,你可以点击这里。
  • 把安全保障方案的复印件交给你所爱或信得过的人。
  • 但凡出现自杀的念头,就立刻阅读自己制定的安全保障方案。

部分3
确保自身安全

1

让家变得更安全。萌生自杀的念头后,但凡有自残的机会,就会忍不住想要伤害自己,[15]而伤害自己很可能就会演变成杀害自己。[16]因此,你得尽可能地避免接触任何能用来自残的物品,比如处方药、剃须刀、尖锐的物件和枪械等。为了安全起见,把这些物品交给他人保管,或者锁起来,甚至能扔掉的就扔掉。在你打消自杀的念头之前,不要让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这些物品。

  • 要是感觉独自在家不安全,就去让你感觉安全的地方,比如朋友家、父母家、社区中心或其它公共场所。
  • 要是担心自己会过量服用处方药来自残,就把处方药交给信得过的爱人,让爱人每天按照适当的剂量给你服药。[17]

2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健康专家能帮助你找到想自杀的原因。[18]自杀的念头通常是由其它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比如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都是能治好的。[19]此外,心理压力和受害经历也令人想自杀。无论你为何想自杀,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都能帮助你应对自杀危机,使你恢复身心健康,重拾欢乐。[20]

  • 抑郁症的治愈率是80%至90%。
  • 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以下疗法通常很有效:[21]
    • 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帮助你消除那些不断自行涌现的无用想法
    • 问题解决疗法(PST)能帮助你提高自信,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 辩证行为疗法(DBT)能帮助你提升应对人和事的能力。该疗法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很有效
    • 人际心理疗法(IPT)能提升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你就不再感到孤立无援
  • 心理医生可能会建议你除了服药之外,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理疗。服药时一定要遵医嘱,可不能胡乱服药。
  • 要是每次服药后就想自杀,你得立即联系心理医生。因为有些药物的确会加重自杀的念头。

3

远离能触发自杀念头的人、事、物。某些场景、某些人或某些行为习惯,可能会轻易引发绝望的情绪和自杀的冲动。你一开始很难把它们与自杀联系起来,而仔细一想,它们的确很容易令你想自杀。因此,但凡有可能,就尽量避免接触这些令你悲伤、绝望或倍感压力的人、事、物,[22] 比方说:

  • 酗酒和吸毒滥药。一开始的确令人舒服,可很快就会令人心态更加消极,愈发想要自杀。有30%的自杀案例都与酒精有关。
  • 有施虐倾向的人,无论施虐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 负能量爆棚的书籍、影视和音乐。
  • 让你紧张不已的状况。
  • 独处。[23]

4
识别出自身拉起的警报。自杀的念头不会孤立存在,也不会凭空出现,一定有它的成因。比方说,绝望、抑郁、悲伤或者感到压力重重都会让人想自杀。当你与自杀的念头做斗争时,要是察觉自身已拉起警报,你就知道是时候得向他人求援了。常见的警报有:[24]

    • 开始酗酒、吸毒或滥药
    • 感到万念俱灰或生无可恋
    • 易怒
    • 变得轻率鲁莽
    • 感觉陷入了困境
    • 自闭
    • 持续焦虑
    • 情绪大起大落
    • 对原先喜爱的事物丧失了兴趣
    • 作息时间或口味发生改变
    • 常常感到内疚或羞愧

部分4
加强援助力量

1

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如何应对自杀的念头?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建立起一个能给你强力支援的人际关系网。自杀的念头里往往隐含着这些感受:感到孤苦无依,或是萌生“假如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的想法。因此,你得坚持每天都要与他人接触交流。与关爱你的人保持联系,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自杀的念头,让你不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而伤害了自己。[25][26][27]

  • 与精神导师交流。你要是信徒或教徒,可以通过与精神导师交流而得到慰藉。比方说,犹太教经师、天主教神父等宗教人士就属于精神导师。
  • 与朋友聊天。自闭只会更想自杀,因此你得养成每天至少与一个人交流一下的习惯。就算哪天你实在不想和人打交道,也要坚持这样做。
  • 拨打自杀危机干预热线。不要误以为自杀危机干预热线只能拨打一次。当自杀的念头纠缠你时,别迟疑,立即拨打自杀危机干预热线,每天一次甚至几次都没问题。自杀危机干预热线的设立,就是为了及时救援想要自杀的人。
  • 加入志同道合的社群。不被世人所接受的人往往生活得很压抑,比方说,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变性者或易性癖者的自杀倾向,通常比普通人高得多。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社群,在那里你可以做回自己,不再受人歧视和排挤而心生压抑。这样的群体能帮助你更加爱惜自己,更坚强地生活下去。[28]

2

找到给自杀倾向者提供援助的组织。无论为什么想自杀,都不要自己一个人硬扛着。许多人都经历过你现在所遭遇的境况,他们都曾经想过自杀,可如今却很庆幸自己还活着。如何应对自杀的念头?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与成功打消过自杀念头的人聊一聊。[30][31]你可以就近求助那些给自杀倾向者提供援助的组织,也可以拨打自杀危机干预热线,或者向心理健康专家求助。[32]

3

努力关爱自己。集中精力扭转自身消极的思维模式,认识到这些负面想法都不是真实的。为了减轻负面情绪给你造成的痛苦,你得善待自己,要把自己视为百折不挠的强者。[34]

  • 从古至今的谬见中,都盛行“自杀是一种自私行为”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是全球不同文化所共通的。有自杀倾向的人,本就背负着满满的负能量,再加上由于自杀倾向而引发的内疚感和羞愧感,简直是雪上加霜。[35]要想化解自杀危机,就得学会把虚幻的谬见与真切的现实区分开来。
  • 情绪低落时,反复背诵一些正能量的经咒。为了提醒自己自杀的念头只不过是一时冲动,你得对自己反复强调: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值得被爱。为此,你可以对自己说些激励的话语,比方说,“我现在想自杀,但这感觉不是真的,一会儿我就不想死了。我爱我自己,我很骄傲我一直都那么坚强。”或者“我知道怎么对付自杀的念头,我的内心比自杀的念头强悍多了。”

4

解决那些让你想要自杀的问题。心理健康专家会协助你找到想要自杀的真正原因。很多问题都会令人想要自杀,比如生病、出现法律纠纷或者滥用药物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后,你就自然而然不想自杀了。[36][37]

  • 要是因为财务出现问题而心生绝望,可以向理财专家或投资顾问咨询。许多社团和大学开设有教导人们如何理财的金融咨询机构,收费相对实惠些。
  • 要是因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而心生绝望,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他会教你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帮你克服社交恐惧症以及相关心理障碍,与他人建立长期良好的社交联系。
  • 参加正念冥想课程或者自己进行正念冥想修行。研究表明,正念能教会人们全神贯注于接纳当下的每时每刻,对于当下发生的一切,既不逃避也不加以评判。因此,正念有助于打消自杀的念头。[38]
  • 遭受霸凌是年轻人想要自杀的常见原因。要是你因遭受霸凌而想自杀,千万不要为此责怪自己。你没有任何错,错的是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心理咨询能帮助你应对霸凌行为,教会你如何保护自己。

部分5
好好照顾自己

1

看医生,治疗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总令人苦不堪言,近而萌生自杀的念头。及时看医生,让医生帮你缓解疼痛。疼痛减轻后,你自然会感觉良好,身心愉悦。

2

保证身体得到充分锻炼。研究表明:锻炼身体能减轻抑郁和缓解焦虑。[39]然而,抑郁的时候总不愿锻炼身体,为此,你得制定一份健身计划,并约好朋友一同执行。[40]上健身房参加健身课程,不但能锻炼身体,也是与他人接触沟通的好机会,使你不再感到形单影只。

3

保证充足的睡眠。抑郁很可能会改变作息习惯,使你嗜睡或失眠。研究表明,睡眠问题与自杀倾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1]唯有睡得好,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是失眠,赶紧向医生求助。

4

绝对不要酗酒或吸毒滥药。许多自杀的案例都与酗酒或吸毒滥药有关,因为酗酒和吸毒滥药不仅令人神志不清,[42]还会加重抑郁,使人容易轻率地了结自己的生命。当自杀的念头出现时,绝对不要酗酒或吸毒滥药。[43]

  • 你要是戒酒困难,可以加入当地的嗜酒者互诫组织。这能帮助你戒酒。等你把酒戒了,很可能就不想自杀了。[44]

5

培养兴趣爱好。园艺、绘画、演奏乐器或学外语等兴趣爱好,能把你的注意力从不断涌现的负面想法中转移出来,使身心皆得愉悦。要是之前就有兴趣爱好,只不过因为近来的坏心情而搁置了,不妨重新把它拾起来。要是之前没有,那就现在试着发展一项兴趣爱好。一开始不免需要苦心经营,可渐渐地你就会被它深深吸引。

6

重温昔日荣光。每个人都曾有过辉煌时刻,而目前的抑郁状态总使人忘记自己曾经是多么厉害的家伙。不妨重温昔日荣光,重温从前意气风发的时刻,让那些胜利、喜悦和荣耀的瞬间再次燃起生命的希望之光。

7

制定圆梦计划。 要是有梦想,就勇敢去追寻吧。无论是想去看看悉尼歌剧院,还是想去荒野来一次洞穴大冒险,又或者想收养10只猫咪来组建一个毛茸茸之家,都毫不迟疑地去做吧。把你的梦想列出来制定成圆梦计划,每当你想自杀时,就拿出来反复阅读。[45]

8

对自己要有信心。想自杀时,很难相信事情会朝好的方向发展。许多有过自杀倾向的人,如今都活得好好的,你也一定可以。你能照顾好自己,掌控好生活,身心也终将得以康复。你是强者!

  • 提醒自己:那都只是感觉,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当大脑里冒出负面想法时,你得与它据理力争。比方说,向自己反复强调:“我刚才有个感觉:假如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天我和朋友聊天时,朋友对我说她很庆幸我出现在她的生命里。想法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眼下的难关我一定能挺过去。”[46]
  • 要有耐心,给自己多一些时间。自杀并不能一了百了。一旦死了,就永远无法知道这一切是否会好起来。无论是愈合伤口,还是止住悲伤,亦或是战胜抑郁,都是需要时间的。你得善待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47]

小提示


  • 因想要自杀而向他人求救,并非软弱无能,反而证明你是个顽强不屈的人,意味着你足够重视自己,积极地为自己寻找活路。
  • 用幽默化解苦痛。喜剧和漫画等幽默作品,能帮助你走出苦痛的阴霾。哪怕它们只能给你带来片刻欢愉,也总比每时每刻都泡在苦海里要好。
  • 找到生命中值得你留恋的事物。值得你留恋的事物,哪怕是活生生的也可以,比方说你养的狗狗、猫咪、兔子、鸟儿,甚至金鱼,或者你留恋自己的名字或自己的房间也可以。诚然,只要你想,披头散发或者不穿超短裤也没什么不妥。除了事物,人亦如此,比方说,你要是与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就不愿和他们天人永隔。此外,你留恋的事物也不必非得是你所想的那样 ,比方说,你很迷恋朋友对你说的恭维话,又或许仅仅是和朋友们待在一起就让你很眷恋,甚至于对奶奶或哥哥送给你的毛绒公仔爱不释手,这些情感都能成为你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的理由。更何况,要是你超热爱自己的事业,又怎么舍得弃它于不顾?总而言之,无论美妙人生里你最留恋什么,都能成为你好好活下去的动力。
  • 别用刀自残,这样做很危险,况且还会留下难看的疤痕,你将来绝对后悔。
  • 别担心向亲朋好友求援会给他们添麻烦。事实上,他们都很在乎你,也很乐意帮助你。
  • 要是死了,所有的记忆、爱恋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也随之灰飞烟灭,全都给你的痛苦做了陪葬。因此,你无论如何都要继续活下去。你可以只专注于事物美好的一面,直到你不再想自杀。生命何其宝贵,要你因永失所爱而不想独活,请记住:这不是你的错,你没必要一命抵一命。
  • 所有问题都是暂时存在而已,没必要用自杀这种完全终结的方式来“解决”。当自杀的念头出现时,你应当积极地向外求援,要知道你并非孤立无援。或许对目前的你来说,所有的一切都糟糕透顶,万劫不复,可无论境遇多么糟糕,这地球上总会有人始终爱你如一,尽管目前的你可能感受不到这一点。不要让负能量蒙蔽了内心而察觉不到自身的美好,要与命运抗争到底,绝不轻言放弃。
  • 要是你死了,亲朋好友都会很悲痛,甚至有些你认为不在乎你的人,也会为你的死而伤心。大家都想着你要是还活着该多好。
  • 坚持每日祈祷也能减轻自杀倾向。无论你如何看待自己,神自有最公正的评判。祈祷能给人满满的正能量,以驱散抑郁的阴霾。
  • 绝对不要通过吸毒滥药来减轻痛苦。吸毒滥药只会让你神志不清,更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使你的处境更加凄惨。

警告

  • 要是出现自杀的念头,一定要向他人求救!你得把它当做最紧急的事来做。比方说,赶紧拨打自杀危机干预热线,甚至急救电话120。电话接通后,会有专业人士帮助你冷静下来,给予你一切所需的援助。这通求救电话,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通话。

参考


  1. ↑http://www.suicidepreventionlifeline.org/
  2. ↑http://www.samaritans.org/how-we-can-help-you/contact-us
  3.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uicide/in-depth/suicide/art-20048230
  4. ↑http://www.dbsalliance.org/pdfs/suicidefinalweb04.pdf
  5. ↑http://www.medicinenet.com/suicide/page7.htm
  6. ↑http://web.archive.org/web/20090116041157/http://www.acep.org/patients.aspx?id=25932
  7. ↑http://www.healthquality.va.gov/guidelines/MH/srb/Overcoming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FINAL.pdf
  8.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9. ↑http://www.speakingofsuicide.com/2014/05/14/coping-statements/
  10. ↑http://www.get.gg/suicidal.htm
  11.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hide-and-seek/201204/fighting-suicidal-thoughts
  12. ↑http://www.yourlifecounts.org/sites/default/files/coping-with-suicidal-thoughts_2.pdf
  13. ↑http://www.dbsalliance.org/pdfs/suicidefinalweb04.pdf
  14. ↑http://www.comh.ca/publications/resources/pub_cwst/cwst.pdf
  15.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16.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hide-and-seek/201204/fighting-suicidal-thoughts
  17.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18.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uicide/basics/treatment/con-20033954
  19.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20. ↑http://www.healthquality.va.gov/guidelines/MH/srb/Overcoming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FINAL.pdf
  21. ↑http://www.healthquality.va.gov/guidelines/MH/srb/Overcoming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FINAL.pdf
  22. ↑https://www.mentalhelp.net/articles/suicide-triggers/
  23. ↑http://familydoctor.org/familydoctor/en/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symptoms/coping-with-suicidal-thoughts.html
  24. ↑http://www.healthquality.va.gov/guidelines/MH/srb/Overcoming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FINAL.pdf
  25.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26. ↑http://www.dbsalliance.org/pdfs/suicidefinalweb04.pdf
  27. ↑http://www.healthquality.va.gov/guidelines/MH/srb/Overcoming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FINAL.pdf
  28. ↑http://www.thetrevorproject.org/pages/facts-about-suicide
  29. ↑http://www.thetrevorproject.org/pages/facts-about-suicide
  30.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93026.php
  31.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32.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33. ↑https://www.afsp.org/preventing-suicide/find-help
  34.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hide-and-seek/201204/fighting-suicidal-thoughts
  35.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26365907
  36. ↑http://www.yourlifecounts.org/sites/default/files/coping-with-suicidal-thoughts_2.pdf
  37. ↑http://www.healthquality.va.gov/guidelines/MH/srb/Overcoming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FINAL.pdf
  38.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83812/
  39.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in-depth/depression-and-exercise/art-20046495
  40.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41.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56315/
  42. ↑http://www.mentalhealthamerica.net/suicide
  43. ↑http://www.nber.org/digest/aug02/w8810.html
  44. ↑http://www.aa.org/
  45.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help-dealing-with-your-suicidal-thoughts-and-feelings.htm
  46. ↑http://www.dcoe.mil/content/Navigation/Documents/SPC2012/2012SPC-Blauner-Operation_Decisive_Victory.pdf
  47. ↑http://www.nytimes.com/2008/07/06/magazine/06suicide-t.html?

关于对他人进行自杀干预:

认识的人有自杀倾向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你可能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如何阻止他们将自杀的想法付诸实施。但是,发现某人有自杀倾向时,识别危险因素和先兆迹象,然后采取行动,一直支持他们,是有助于阻止自杀行为的。

方法1
识别危险因素和先兆迹象

1

注意危险因素。生活中有些事情可能会让人萌生出自杀的想法。知道应该关注哪些事情,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阻止自杀行为。[1]注意对方生活中的压力源,并考虑它们是否会让对方有自杀的风险。

  • 记录对方的精神状态,比如过去是否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你可能必须问一下:“你想过自杀吗?”
  • 如果对方有亲朋好友最近去世,特别是当这位亲朋好友是因为自杀而去世时,你应该特别注意。亲密的人离世会让有些人产生自杀的想法,青少年尤其如此。[2]
  • 了解对方是否有自杀的家族史。你可以直接问对方或对方的某位亲人。
  • 注意对方是否曾经或正在遭受暴力、欺凌、羞辱和虐待。这类情况可能会让人想通过自杀来求得解脱。
  • 注意对方是否遭受了失业、离婚或分手等损失,或者名誉是否受到了严重损害。
  • 警惕对方是否患有慢性疼痛等严重疾病,或长期劳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有时人们会将自杀视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途径。

2

倾听谈话时透露出来的自杀倾向。考虑自杀的人通常会在交谈过程中露出一些蛛丝马迹。知道应该注意哪些言辞,有助于发现对方的自杀倾向,并在对方付诸实施之前帮助他们。[3]

  • 如果对方暗示他们觉得自己是其他人的负担,比如说:“没有我,所有人都会过得更好”,或“他们不必和我打交道了”,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 注意听他们抱怨说没人在乎他们或没人理解他们那些话,例如:“没人关心我出了什么事”,“没人懂我”,“你们根本就不理解!”
  • 如果对方说:“我没什么好活的了”,“我对生活已经厌倦了”,表明他们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你就应该多加注意了。
  • 注意他们是否表达过绝望的情绪,例如:“现在太迟了。我坚持不下去了”,“没什么可做的了”,“没有用了”或“我只想摆脱痛苦。”

3

注意他们的情绪。注意对方的感受和情绪上的反应,有助于防止自杀。对方尝试自杀之前,情绪上会有迹可循。[4]

  • 如果他们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就直接询问他们。你可以说:“你情绪怎么样?感觉如何?”
  • 他们是否表现出挫败感、绝望感或愧疚感?
  • 他们是否显得抑郁、焦虑或难以承受。注意他们是否经常哭泣或总是心烦意乱。
  • 记录他们是否情绪多变、暴躁易怒。他们会因为以前不造成困扰的事情而生气吗?
  • 决定自杀的人有时表现得比之前更加平静,更加快乐。他们盼望着摆脱痛苦和折磨。注意这类迹象,特别是他们之前一直情绪低落时。

4

注意行为的变化。想自杀的人可能会在行为上流露出这种意图。注意对方的行为可以帮助你组织他们自杀。[5]

  • 如果对方谈论死亡或自杀,或阅读、写下相关信息,那么你需要特别注意。
  • 注意他们是否对曾经享受的事物丧失了兴趣。他们是否不再参加正常活动?
  • 毫无理由地赠送个人财产,尤其是贵重物品,可能是对方考虑自杀的表现。
  • 购买武器或药品,参观桥梁、天桥、屋顶等建筑可能表明对方正计划自杀。

方法2
制止想要自杀的人

1

评估他们的意图。弄清楚对方对自杀这件事情有多认真、多投入。尽你所能地获取一切信息。这样,你就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制止他们的自杀行为。

  • 问对方:“你想现在自杀吗?几小时后,几天后,或是几周后?”
  • 通过问对方:“你计划好怎么做没有?准备好工具没有?”,来查明他们是否做好了计划,打算以什么方式自杀。
  • 记住,他们也许不会坦诚交代。留心他们表现出的蛛丝马迹和风险因素,以及他们对你说的话。

2

使用你的“CLUES”。“CLUES”是联系(Connect)、聆听(Listen)、理解(Understand)、表示担忧(Express concern)和寻求帮助(Seek help)的缩写。[6]使用“CLUES”的各项步骤可以帮助你记住如何阻止自杀,或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

3

与对方建立联系。对于想要自杀的人来说,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或没人关心自己是最糟糕的感受之一。提供帮助的关键在于让对方开始觉得有人在乎自己。与对方交谈可以建立联系,让他们觉得你关心他们。[7]

  • 主动表现出聆听的姿态,并承认他们的痛苦是实际存在的。
  • 说“情况没有那么糟”或“事情会好起来的”无济于事,还会让对方觉得你不理解他们,或者没有听进去他们说的话。
  • 所以,你可以说:“你并非独自一人。我愿意随时倾听并提供帮助”或“我也许不能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知道我想尽我所能地帮助你。”

4

听他们倾诉。如果对方很沮丧,承认他们正在考虑自杀,并且(或)表现出许多自杀的先兆迹象,那么不要让他们独处。[8]和他们待在一起,听他们倾诉。

  • 你可以少说一点,甚至可以一言不发。陪着他们,听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防止自杀行为。
  • 如果你无法陪伴他们,可以找你和对方信任的其他人过来。除非对方有人陪伴,否则不要离开对方。
  • 拿走任何会使你分心的东西,关掉电视和电脑,以便将全部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以防需要呼叫求助。

5

理解他们的感受。尽管你也许从未考虑过自杀,但可以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对方。[9]

  • 不要告诉对方他们“应该”有什么感觉或“应该做什么”。表示你愿意支持他们,理解他们的感受就可以了。
  • 向对方复述他们自己说的话,表明你理解他们的感受。
  • 例如,如果他们说:“我尽了一切努力,实在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了。”你可以回答说:“我理解。努力这么多次却没有任何结果,确实令人沮丧。”

6

表示你的担忧。让对方知道你很担心并且希望提供帮助。只要知道你关心他们以及他们的感受、经历的痛苦、他们的生活,也许就足以让他们打消自杀的念头。[10]

  • 与对方交谈并表示你的关心时,自然一点,真诚一点。
  • 你可以说:“我不知道怎么解决你的问题,但是我很担心这些问题对你的影响。我不想失去你。”

7

寻求帮助。确保对方的安全是头等大事,你也许无法独自处理。将对方正在考虑自杀的情况告诉专业人士,取得对方所需的帮助。[11]当对方完全丧失求生欲时,更应如此。

  • 如果你认为对方真的准备自杀,请呼叫当地的紧急救援号码。
  • 联系危机咨询师、宗教领袖、治疗师、医生、心理学家或其他接受过自杀干预培训的专业人士。告诉他们:“我身边有人想自杀。”
  • 你寻求帮助时对方可能会生气,但是为了防止自杀,你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 向对方解释你只是在努力帮助他们,并且因此才去联系专业人士。
  • 你可以说:“我不是想惹你生气。我只想帮你,而这是我提供帮助的最好方式。”

方法3
一直支持对方

1

让对方的某位亲朋好友知道这件事情。很多时候,有自杀倾向的人会要求你不向其他人提及这件事情。你不需要弄得人尽皆知,但是你可以告知对方的某位亲朋好友。这样,你们就可以组成一个支持团队来照顾对方,防止他们自杀。[12]你不必独自承担这种压力。

  • 如果对方未满18岁,就通知你信任的某个成年人。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想惹你生气。但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我会给教练打电话。”
  • 你可以向对方保证你不会提自杀的事情。这样一来,对方的抵触情绪会少一些,你也不必因为违反约定而感到愧疚。
  • 例如,“我不会提自杀的。我只说我们有些情绪上的问题,需要帮助。”
  • 如果对方受到某人的虐待,不要告诉施虐者。你可以找老师、教练或指导员,将你的担忧告诉他们。选择求助对象时,考虑一下问题的根源。例如,如果问题是一位老师造成的,就不要找那位老师倾诉。

2

制定一个安全方案。你可以提前制定一个安全方案,计划好如何处理有自杀倾向的人的自杀企图和自杀先兆。[13]这样一来,支持团队中的所有人都能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 你可以在网上下载自杀危机干预方案。
  • 在方案中列出核对自杀者情况的人员、重要的电话号码等信息。
  • 与对方一起制定方案,如果可能,还可以请专业人士帮忙。此外,鼓励他们去看治疗师,让他们自己也参与进来解决问题,并让他们知道朋友和家人是支持他们的。

3
经常检查对方的状态。自杀危机结束后,不要立即停止对对方状态的检查。[14]经常检查有助于发现自杀的先兆和新的危险因素。这样做还会让对方知道你仍然关心他们,在乎他们的状况。

    • 确保支持小组的其他人也在检查对方的状态。
    • 检查状态不需要那么严肃。可以只是见面一起吃个冰淇淋,聊聊这周过得怎么样。
    • 你不必每次见面都问:“你还在想自杀吗?”但是一定要注意相关的先兆。


4

鼓励健康生活。阻止自杀的方法之一是鼓励对方做一些能够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事情。鼓励他们吃好、睡好,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

  • 与他们一起制定一个睡眠计划,确保他们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 鼓励他们参与那些你们能够共同参与、并且可以锻炼身体的活动,比如徒步旅行、体育比赛或游泳。
  • 送对方一本日记本,让他们能够在纸上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憋在心里。

5

照顾好自己。努力阻止他人自杀可能会让你在身体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精疲力尽。在照顾对方的同时,不要疏忽了自己。

  • 保证睡眠充足,饮食健康。
  • 与亲朋好友在一起。做你们喜欢的事情。看搞笑电影、骑自行车或外出野餐。
  • 开始练习冥想或使用其他减压和应对策略。甚至做几次深呼吸都能减轻因为阻止他人自杀而产生的压力,帮助你平静下来。

6

识别精神虐待。无论你是否相信对方想要自杀,如果他们用这件事情来胁迫你做他们希望的事情,这就构成了精神虐待。[15]有人选择自杀不是你的责任。不要因为这种威胁而感到有压力,不要强迫自己去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 如果认识的人因为你没有对他们唯命是从而威胁要自杀,那么你应该将这件事情告诉自己信任的人。
  • 例如,如果每次提分手时你的男友都说他会自杀,那么你应该告诉自己的闺蜜、父母或自己信任的其他人。
  • 你还可以呼叫当地的紧急救援号码。他们可以为威胁要自杀的人和你提供帮助。
  • 求救还会让对方明白,即使不服从他们,你仍然很重视他们要自杀这件事情。

小提示

  • 不要担心自己提起自杀会让这一想法根植于对方的脑海之中。你勇敢地说出这两个字可能带来新的变化。有自杀倾向的人常常觉得其他人对自己漠不关心。一旦你直言不讳地问他们是否打算伤害自己,他们就会知道你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并且知道他们是认真的。
  • 如果对方想保密,不要因此而不敢告诉他们的父母。父母有权知道这件事情,并且他们知道如何帮助对方。(这个我觉得值得斟酌)

警告

  • 不要想着独自解决这个问题。告诉一个你可以信任的人,这样,想自杀的朋友会得到更多有益的帮助。你没有责任或义务来独自承担这一切。有其他人知情常常能让你松一口气。
  • 如果有人正在试图自杀,你应该使用一切必要的方法来安全地阻止他们,并呼叫紧急救援部门。如果因为他们手持武器或者位于难以安全抵达的位置而没有安全、可行的阻止方法,请不要接近他们,立即呼叫紧急救援部门。
  • 如果情况失控,立即拨打当地紧急救援部门的电话。对自杀威胁不要掉以轻心。
  • 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说她或他要自杀,立即寻求帮助,即使对方让你保密。惹朋友生气总好过失去朋友。不要将这种威胁当成吸引注意力的手段或某种愚蠢的玩笑。
  • 不要向对方撒谎,也不要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如果这样说,他们可能会觉得你也不理解他们。

参考


  1.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prevention-helping-someone-who-is-suicidal.htm
  2.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3109/09540269209066316
  3. ↑http://www.pbs.org/inthemix/educators/lessons/depression2/verbal_signs.html
  4. ↑https://afsp.org/about-suicide/risk-factors-and-warning-signs/
  5. ↑https://afsp.org/about-suicide/risk-factors-and-warning-signs/
  6. ↑http://www.extension.umn.edu/youth/mn4-H/projects/healthy-living/health/helping-friends-in-trouble-stress-depression-and-suicide/
  7.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prevention-helping-someone-who-is-suicidal.htm#tip2
  8. ↑https://www.lifeline.org.au/Get-Help/Facts---Information/Preventing-Suicide/Preventing-Suicide
  9.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prevention-helping-someone-who-is-suicidal.htm#tip2
  10. ↑http://www.suicideispreventable.org/
  11. ↑https://www.lifeline.org.au/Get-Help/Facts---Information/Preventing-Suicide/Preventing-Suicide
  12. ↑http://www.helpguide.org/articles/suicide-prevention/suicide-prevention-helping-someone-who-is-suicidal.htm#tip2
  13. ↑http://www.suicidepreventionlifeline.org/getinvolved/suicide-prevention-toolkit.aspx
  14. ↑http://www.suicidepreventionlifeline.org/getinvolved/suicide-prevention-toolkit.aspx
  15. ↑https://nobullying.com/signs-of-emotional-abuse/

自杀7年后,她的微博成为绝望者的树洞,160万条留言字字扎心



已经过世的人,生前发布的微博,

被称为“微博树洞”,它们留存在网络上,

被很多网友用来留言,

大多为负面情绪,甚至自杀、约死……

今天,微博上最大的“树洞”留言已超160万,

平均每天激增2000条,

500多人表达了绝望情绪,大多数人准备轻生……

2018年3月末,

研究人工智能30多年的黄智生教授,

组织几位同领域的专家成立“树洞救援团”,

用编写的机器人程序搜查

微博上的自杀倾向人群,

并对他们进行疏导、救援。

“正在烧炭”“马上跳楼”“自杀进行中”等微博留言,

被黄智生评为“10级自杀风险”,

十分紧迫,需要立即采取救援行动。

一年多的时间内,

救援团已经从30人发展成600人,

成功阻止自杀800次。

一条采访到黄智生教授,

和上海救援团的负责人、心理学专家周子涵,

为我们讲述了“树洞救援团”的故事。

嘉宾 黄智生、周子涵 编辑 张锐嘉

“跨年的时候我去武夷山去游览,新年回来我就跳楼。” “教授,谢谢你,我现在去死了。” “有没有一起约死的?” “烧炭太慢了……” …… 在微博上,每天数以万计的人正写下这些绝望留言,却鲜有人发现。他们找到已经过世的人的微博账号,并在其微博下留言,大多数抒发“自杀”、“约死”等负面情绪,这样的微博成为了当代的“树洞”。

新浪微博上现在有成千上万的树洞,这些主人已经过世的微博账号,成为了当代的“网络遗产”,不再有人打理。

一名微博用户于2012年3月18日去世,过世当天的最后一条微博成为了今天微博上最大的“洞”:至今累计留言超过160万,并以每天2000条新留言的速度激增,这意味着每天有500-600人在此微博下表达了绝望,大部分有自杀倾向。

在中国,每年自杀人数是20-30万人,每天有接近700人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未遂有6000多人。

黄智生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教授黄智生,是近期网络上热门的“AI树洞救援团”的发起者,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已经30多年。2010年,黄教授开始关注精神健康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与结合,根据医生的需求做知识图谱,但慢慢地,他发现拯救生命最紧迫的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防止自杀的发生,拯救生命。 2016年,黄智生在欧盟的课题中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上分析精神、心理上需要帮助的人。

2018年3月,一篇有关“树洞”的报道吸引了黄智生的注意:古时候,人们想发泄情绪却不想让别人知道,就到森林中对着树洞讲出心中的话,这是心理疏导的一种模式,把同一套理论搬到现代,树洞变成了社交媒体,人们在微博上倾诉情绪。

没过多久,黄智生通过调查发现了微博上最大的树洞。

黄教授起初人工监视这个最大的“洞”。有一天,一个“自杀进行中”的微博引起了他的注意,留言这样写道:

“炭已经烧起来了,这个世界再见了。”

黄智生将自杀风险分为十级

此案例已经是“十级自杀风险”中的第十级:自杀可能进行中,是最危险、最紧迫的自杀行动。救援刻不容缓,他立即和几个救援团的成员沟通救援方案。

通过留言者的微博、他关注的网站、发布的信息找到了自杀者本人注册的公司,得到了他的电话。电话打过去,是他妈妈接的,“您儿子已经在烧炭自杀了。”“不可能,他刚刚才回房间睡觉了。”“我们劝您去旁边的房间看看吧,真的很紧迫。”在这样的劝说下,母亲才来到了旁边房间,看到了正在烧炭的儿子。

此次救援虽然成功了,但这样的自杀行动每天都在中国的各个角落进行着……黄智生发现,通过网络手段甚至比自杀者的亲人更快发现自杀行动。

到了3月底,黄智生正式发起“树洞行动”——在500人的人工智能大群中,呼吁大家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搜寻网络上的自杀人群,通过解读社交媒体信息来寻找他身边的人,最终制止自杀的实施。 他拉了几个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群组,命名为“树洞救援团”。

同年7月25日,黄智生研发的“树洞机器人001”上线了,这是一个电脑程序,点击按钮开始搜索后,程序自动通过算法识别树洞下准备轻生的人。程序上线的第二天,第一条监控通报成功生成。

最初,他将机器人设置为从7级开始预警。随着救援团成员增多,现在设置为6级及以上进行预警。 监控通报中会列举树洞下的留言时间、留言内容、留言者的微博主页链接等。不过由于网络上的树洞千千万万,树顶救援团目前只能监测、救援其中的4、5个大洞,无法覆盖全网。

树洞机器人也在更新迭代,“树洞机器人004号”在2018年12月16日上线使用。今年下半年,005号也即将上线,有些算法上的改进。

其实早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就开始采用通过社交网络(新浪微博),找到有轻生意向的用户通过私信进行心理疏导、理论传输,起初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但对社交网络自杀干预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比朱廷劭十几名志愿者的团队,黄智生则希望可以扩大救援团规模,用救援数据说话,从行动上阻止自杀的发生。

黄智生手机上的部分救援团微信群

一年半的时间,救援团从人工智能大群拉来的30多人,发展到后来的400余人,就在采访前黄智生在杭州做了一场医学报告,又拉进来了150名志愿者。目前树洞救援团已有接近600人的规模,接受了50余家媒体的采访,成功救援800次,还有两家影视公司正在与其洽谈把救援团的故事拍成纪录片、电影。

现在的救援团分为两个群,一个核心群,集合了近250名有资质、被黄智生信任的救援人员;另一个见习群则是正在学习中的实习人员。根据救援经验还写出了指南,任何救援任务都需严格遵守。

“树洞救援团的行动让大家看到了社会上非常光明、非常积极的一面,确实有这么一大群人愿意为拯救他人的生命而无偿付出,是这个社会非常需要的行动。”黄智生说。

以下是黄智生讲述的案例: 家人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2018年12月28号左右,机器人搜索到一条“跨年的时候我去武夷山去游览,新年回来我就跳楼”的微博留言,当时我们通过各种信息解读到了她的家人,打电话给他妈妈,说新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让女儿一个人待在家里。

她妈妈当时在电话里把我们教训了一顿“我女儿刚才还有说有笑的,你凭什么说她要寻死?是你了解我女儿,还是我了解我女儿?如果你到处传播我女儿要自杀导致以后她丢了工作,找不着男朋友,我要起诉你们,我要追究你们的法律责任。”

可当时她女儿在武汉的一家医院里已经有了抑郁症的诊断报告,是她自己的微博贴图。她妈妈收到我们发的图片之后才相信我们的话。在抑郁症这个问题上,很多家人都没法理解二十多岁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绝望。

后来他妈妈也没有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2019年1月1日跨年的时候,她妈妈依旧出门了,突然我们收到一条微博特别关注的消息,是这个女孩发的站在窗户边上拍了一张从楼上往下看的照片,宣布要跳楼了。小女孩把自己的地址发给她身边的朋友,说“你们来参加我的追悼会好吗?”我们赶紧联系她朋友一起通知了警察,当天她没有跳成,被救了下来。

故事还没有结束。后来她又组了一个群准备集体跳楼,被救援团的人及时发现了,我们除了正面疏导,还有人混进了跳楼群假装和他们准备一起跳楼来获取更多的行动信息,最后在紧要关头我们报了警,当地警察去及时制止了这次自杀行动。

救援团成员线下出动

救援团除了在线上开导,真实线下救援活动也每天都在进行,与自杀者在同一个城市的救援人员会主动参与行动。

曾经在武汉,我们就阻止过一次集体跳长江的案例。本来一群年轻人准备在兰州跳黄河,我们发现报警后他们建了一个群,在武汉相约了第二次跳江计划。

救援团的一位团员冒充跳江寻死的人加入了他们的群组,实际想获得他们一些具体的信息。他们也很小心,知道进群的人可能有假的。如果稍微问题问得不好,被发现是假的就会就被踢出群。群主要求每个想死的人,必须订好去武汉的火车票,并且打印出票。其实这样的举动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每个人在群里发出他们的车票之后,我们就掌握了每个人在车上的位置。但我们担心如果只是守在武昌火车站,可能会和女孩擦肩而过。

因此我们提前一个晚上,就让一个老师上了同一趟火车,到车厢去跟踪这个女孩子,拍出了很多照片传回来。还有一批人在火车到达之前候在武昌火车站,跟警察一起等着她出场。然后把她送到医院里做检查,做心理评测,建议她治疗,同时通知了她的家人来到武汉把她领回家。

周子涵

周子涵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余年,是树洞救援团的心理专家之一,参与救援次数在黄智生教授的季度评估下多次位列第一,被任命为救援团上海地区的负责人。但在周子涵看来,救援工作不仅仅是有爱心和热情就可以做好的,救援者掌握的心理技术也很重要,网络救援有很多局限,有时也令人无奈和无助。

以下是周子涵讲述的救援经历: 心理疏导过后现实依旧黑暗

其实寻死的人他们有很多现实问题。

我去年帮过一个深圳的妈妈,带着两个6岁的孩子,自己一个人带大的,整个过程都没有工作,也不可能在外面有就业机会,家里老公花不起钱请保姆,她必须承担带孩子做饭这些事儿,老公还欠了一屁股债,房租都付不起了。就想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跳楼寻死。

我当时通过社交软件和她沟通上了,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就算是跟她沟通了,回到现实中还是付不起房租,还是有债要还,她老家是农村的,妈妈也不帮忙,说嫁出去的女儿像泼出去的水,她走投无路,四面都是黑的。

她当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份工作。但她没有学历、又没有专业知识。她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微商,有段时间我还帮她拉了客户。她又不太擅长沟通,不会维护。后来托朋友在大学找到了一个老师可以帮她辅导一些专业的知识。

再次回到现实她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经济能力,仍旧找不到工作,后来又尝试自杀了两次,再次进入生活的死循环。

“心理疏导消耗大量能量, 我自己都要崩溃了”

我在微博上曾遇到过一个非常执意要死的女孩,非常坚决。

她之前的男朋友在外面同时有好几个女人,后来她怀孕了,男生说“如果你现在去流产,我就跟别的女人断绝关系。”结果女孩真的去做了流产之后,他依旧男女关系混乱,甚至还拿车轧这个女生,把车从她腿上开过去……

女孩把这些事情都写在了自己的微博上,当然还有自杀计划。“2.15日我就打算走了。”

当时跟她聊天的时候是年初1月,她已经每天都在为离去而做准备,今天处理了什么东西,明天买了什么化学试剂,每天看她的微博能看出来她真的很绝望。

我就试着去加微博上跟她互动多的小伙伴。其中有个男生告诉我她已经建了一个微信群,里面全都是抑郁症患者。

我去私信她,她劝我去帮别人,给了我个微信群的二维码,“如果真的想帮忙的话,群里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但我不需要。”我进了群,群里都是打算自杀的人,每天晚上不睡觉,发很多让人压抑的消息,“到了海边,看着海水我就想跳下去”,等等。

有一天女孩发了一条很危险的微博,我特别着急,只能联系那个男生,“我答应不会告诉任何人的,我不能背叛她。”其实这个男生也是重度抑郁患者。我答应他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去用这个地址,“相比起你背叛她,如果紧急时刻不报警的话她就真的走了。”

凌晨两点,我的特别关注收到了提醒,女孩发了一张海水的微博,情况实在太紧急了,当时下意识我就报了警,因为跟女孩不在同一个城市,我想让警察帮忙看一下她的情况,不要太过惊扰。

结果警察简单粗暴地立马找到了她家的小区,挨家挨户打电话询问知不知道一个准备自杀的女孩,把事情一下子闹大了。这女孩当时就崩溃了,立马怀疑是这个男孩给了我地址。深更半夜,男孩给我打了电话,边打边哭,问我是不是报警了,“我没法再活下去了。”

那半夜我的心都快骤停了,这一下子两条生命你知道吗?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糟糕了,女孩上周提交的辞职报告,当天早上被批下来了。女孩没了工作,回到住所,又去了海边,发了微博,这在她的寻死后过程中反复了很多次。

这次再一次跟警察说明状况后,一名跟女孩年纪相精品的90后警察决定跟女孩聊天试试。警方通过定位找到了女孩的出租房门口,跟女孩在门口聊了20分钟。那天之后,他们派了一个年纪相精品的女警察,定期跟她聊天,还通知了女孩的家属,她的哥哥后来去到她身边照顾她,就算是把她救下来了。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救援行动之一,整个过程精神高度集中,压力特别大,有天晚上我梦到一群警察在追一个黑衣人,追了两天。说实话当时自己都快崩溃了。

2015年,全世界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为78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截止到2020年将有约153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20秒会自杀一人,平均1到2秒就有一人自杀未遂。

自杀是目前中国人口死亡的第五大原因,也是15-34岁的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因抑郁症自杀占比最大。2015年,全中国抑郁症人口为5400万,占总人数的5.4%。

和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不同,树洞救援团采用人工智能主动在网络搜索想要自杀的人,心理疏导人员主动去联系自杀者,就处于了相对被动的位置,而且警察方面还不一定能顺利地进行协作。自杀的主动求助率相当低,这是救援团自杀干预的主要困境。

周子涵表示,心理工作是个消耗大量能量的过程,加上救援者不能透露任何事情给别人,自身不能进行很好的疏导。同时树洞救援团是个纯公益的组织,没有一分收入,参与救援活动偶尔还要自掏腰包。“但我尽力而为,这是我本身的定位。”

人工智能的加入,一定程度帮助救援人员更顺利发现正在进行的自杀,从而阻止某一次自杀的发生,将科技与自杀结合是很好的操作,“但人工智能并不是自杀率降低的源头。”

就树洞救援团的工作方法、及其可能存在的争议,我们对黄智生、周子涵两位进行了采访。

Q:人工智能是如何应用到树洞救援团的?

黄智生: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在监控留言,分析一个人的情绪。并不仅仅是关键词的搜索,我们用的叫做“知识图谱”,能够对内容作更深入的语义和逻辑上的分析。

如果只是搜索关键词,那么比如一个人说“我不想死,确实不想死”它也会认为是不好的、负面的。但知识图谱对语境进行分析后会知道这是安全的。

软件的开发主要是我一个人,但其实庞大、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后期心理的陪伴和疏导,要让一个人彻底放弃自杀的念头,这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Q: 树洞救援团的日常和救援流程是怎样的?

黄智生:每天网络高峰时间晚上9点左右,我就会运行机器人程序,它自动会抓取数据,过滤掉99%以上的无关信息,最后生成一个通报,每天都有20人左右的留言生成。我再把通报复制传到微信群,现在只做这样一件事情。

监控通报发到救援团的群里后,成员会选择救援的对象,通过现有信息,联系到对方。如果自杀风险等级较低,就设法跟他聊天疏导;如果是自杀进行中的人,就赶紧解读他的信息,想办法报警,或者是找到他的家人。

我们一般都会成立一个救援小组,这个小组大概有五六个人,多的甚至十几个人。有专家,还有普通的志愿者,大家互通信息。

Q: 如何劝阻自杀行为?

黄智生:一个人一旦想好、决定了自杀,其实是很难听进去别人的话的,让他打消自杀的念头是件很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怎么下手?如果是身体疾病相关的问题,我们是建议他去看医生;如果是由于心理问题多次治疗没有效果,我们给他推荐著名的医院、著名的专家帮助他解决。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欠债绝望,我们帮他分析法律上的一些问题,看能不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如果他是因为经济问题,没有收入、没有工作,有些人我们会给他介绍工作。曾经我们给一个自杀未遂的人介绍做晚上数据标注的工作,现在他每个月能挣7000块钱。

Q: 中国的抑郁症、自杀风险评估数据如何?

黄智生:我们的微信群根据不同城市划分,各个省都有,省下面根据不同城市也有细分,北京上海是单独的,救援团的成员多,自杀的人也多。在树洞下面表达自杀情绪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16岁到26岁,男女比例是1:3,抑郁症患者的男女比例是1:2。

Q: 由于抑郁症带来的自杀在未来几年会怎么发展?只能会越来越多?

周子涵:对于这个趋势来说,我是这么认为的:企业的突然裁员、家庭的经济恶化,短期抑郁症等带来的自杀率不会减少。农村也相同,他们的压力来自于家庭、欺骗、灾难等等。

Q: 中国整体对于心理咨询的接受度正在提高?

周子涵:这个就是在一线城市,尤其在年轻人,甚至说白领会多些;要是到了社区,一些居民就不懂了,“这是什么?跟我说几句话,还需要钱?”大部分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但确实是正在发展。在农村,大家可能更意识不到自己有心理问题。

Q:树洞救援团有没有质疑的声音?觉得你们在检索自杀信息的同时也窥探了别人的隐私?

黄智生:在国外,Facebook其实在2017年就推出了人工智能预防自杀功能。我们与其不同,Facebook掌握了客户的个人信息,所以,他们作自杀干预要比我们容易得多。我们采集的都是网络公开数据,不会涉及个人隐私信息。

大部分人还是报以肯定的态度。我们有个宗旨:拯救生命是最高的伦理。如果你不去采取行动,他命都没了。

我们的救援指南里面也明确这样写:如果你判断一个人他暂时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而且他对我们的帮助比较反感,必须立即停止跟他的接触,不要去给人家带来骚扰。

自杀级别在6级以下、没有准备实施自杀计划的话,我们一般不会直接联系他、打扰他的生活。

Q: 如果通报发出去后,不同的人去联系同一个人了,被救助者会不会有反感情绪?

黄智生:之前也有人这么问过我,但其实不是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子跟我说,那次她到河边准备跳河,突然手机里面来了二三十条素不相识的人的关心信息,她立马感动得不得了,就在那河边拼命流泪,哭了几个小时之后回家了。 这些选择自杀的人都是绝望的,觉得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孤独、没有人关心,因此多个人给他提供帮助总会打动他的。

Q: 救援过程会在群里直播吗?

黄智生:因为这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过程中不会在群里分享,而且我们避免任何单独的行动被分享到我们500人的大群,一旦有人分享我就会提醒:在五六个人的小组群里讲话,信息不允许往外传。但是以后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之后,这的确可能是个问题。

Q: 如何去规避这样的风险?

黄智生:第一个就是我们严格按照指南救援。第二个,尽管未来有可能会有法律上的风险会很麻烦,但拯救生命是我们的最高伦理。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就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犹豫。 我们现在几乎每个月都要救50条生命,如果我们等待各方面的培训、指南都很成熟,我们可能会晚一个月、两个月,那么这一百条几百条生命就没了。我们的麻烦最多就是法律官司,但对于这些人的家人这是天塌了。

Q: 现在的救援人员逐渐变多,是否存在门槛太低,人员鱼龙混杂,不能给出专业的指导?

黄智生:我们也预见了这些情况,某个人不恰当的言论或行为引导导致死亡,最后可能会给救援团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可能会有法律上的纠纷,家属可能会找你麻烦,这都是可能的。 有些人可能资质不够严格,所以我们现在分成了专业群和见习群,见习的人员能力增强后,才能“转正”。

Q: 救援人员都是以怎样的身份、职业加入到救援团中的呢?

黄智生:中学生不建议参加,有疾病、正在治疗中的人不建议参加。 大部分为有稳定工作的,或者相关职业的退休人员。我之前有问我的朋友,你为什么来参加救援?“要不然我就去跳广场舞了,救人来得更有意义。”有一些专业的咨询师、科技人员,也会利用他们的专长帮我们讲课、培训。

Q: 接下来的树洞救援团如何发展? 黄智生:一年来我们阻止了800次6-10级的自杀,6级以下顾不过来,真正能够付诸行动救援的每天只有2、3个,以目前的人手,没有能力扩展更大的范围了。因此只能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里面,才有可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在线下,武汉的基地已经建成,上海正在开展实体的救援基地,被救出来的人会到实际的救助基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干预。未来我们希望每一个城市都要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均已购买版权 封面摄影师:@ZW711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6货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