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最有效?
知乎网上活跃的专家、知道分子多为名校出身,奥妙就是人家基础性课程学得相对好太多、阅读效率高、自己专业学得好、对别的领域也学得快。
举一个例子,一个重点大学数学系本科优秀毕业生,只要他中文或者英语不是同时很差,他可以直接阅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硕士阶段的教材而且阅读过程比较顺畅。
基础性课程(对于外专业的人来说)的本质往往是“语言”——英语是语言、数学也是(广义的)语言、工程制图也是(广义的)语言,语言不行就制约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知乎上有人号召本科不要念生物专业,原因之一就是该专业不是一门“语言”。在智商相同的前提下,一个数学系本科生转行从头开始学计算机、金融学显然比一个生物系本科生容易太多。
—————————————————————
如果年纪不太大(不超过四十岁),可以考虑强化若干门或者某一门基础性课程。“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就是我对本问题的正面回答。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基础课底子确实太不好,他选择忽略基础课而专注与自己职场直接相关的书,也许不失为一个更好的策略。
—————————————————————
既然有这么多人点赞,我就宣传一个观点——生源很好的大学其实可以用“强化版基础教育”代替“通识教育”,具体做法是强制性让全校所有的学生在大学本科的前半段时间在数学、英语、哲学三个领域同时达到本科辅修级水平(如果生源逆天的好,还可以加上计算机),然后每人发三十本通识教育教材自学就完了。
通识教育完全可以上知乎、求书单、买书看书来完成,一辈子随时都可以进行。但是学数学在参加工作后就没大块时间学了,零碎时间你根本看不进什么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我也建议大家在自己的学生生涯(本科)以追求深度为主(基础课的深度或专业课的深度均可)、广度为辅(切忌那种本科学计算机却以自己国际政治知识多为荣)。
——————————————————————-——
居然这么多人点赞,为了不误导大家,我要说——如果你找到了一项你不讨厌的、高难度的、确定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赚不少钱的技能,你在脑力不够用的时候可以适当忽略基础课,多花时间在这项技能上。我建议大家在本科生涯追求深度,是指基础课深度或者专业课深度。我没有鼓吹所有人盲目追求基础课深度,请诸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安排。
但是,读本科就放弃追求深度而追求知识的广度是我坚决反对的,追求广度明明是毕业后坐地铁刷知乎、刷维基百科,外加出差看几本各专业入门级教科书就可以搞定,为何要浪费大学的时光来做。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简单也复杂,而且具有个人化色彩。
古人说:师者,因人施教;读者,因书择读。
也就是说,要看读什么书,根据书的内容来选择读书的时间和阅读深度。
我读科技书,例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大设计》,这种书不可能快速阅读,一般要个把星期,还需要不时地取出反复研读。每次读完,都深有体会。
如果是纯技术书,这就完全不一样了,阅读起来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做一些推算和思考。
因此,读纯技术书,最好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能学有所知、识有所长。
技术书里,最难读的是各类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读“标准”书,其枯燥程度令人惊叹,但一旦读懂,却能学到大量的知识。带着问题读标准,能了解到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另外,要多和他人讨论方可。
读书多了,许多知识能连贯起来。即使是不同的专业书,有时也能给人以启迪和解惑,有如梦初醒的感觉。
某次参加ABB的初中生“安全用电课堂”宣传活动,和人打赌,同读初中物理,然后结合ABB的元器件理论知识,各自编写PPT,接着给初中生上课。课毕,互相交换班级并对学生就所学知识提问,回答正确就发小礼品。结果,我上课的班级礼品发的最多。
感觉是:哪怕是初中物理教材,要认真读通并且能自由发挥讲解,也非易事。要读多本参考书,做到融会贯通才行。
由于写书的缘故,我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读物。到了图书馆,一呆就是半天,每次都泛读了数十本不同的专业书籍,这时做笔记就很重要。
例如要解析母线的动稳定性,就必须了解母线的材质,这就要阅读有关材料的书籍;要讨论母线的结构和强度,就要阅读有关的结构设计书籍;要知道母线的短路电动力和运行电动力,就需要阅读相关的技术手册。
现在我都养成习惯了:看到书籍的封面时,我会想着这本书若是我来写,应当如何撰写目录。想好后打开书籍目录页,看看是否一致。某次,居然发现一本书的目录和我想象的完全一致,自己都忍不住笑起来,惹得旁边的读者向我瞥来疑惑的目光。
由此,我发现书籍的目录很重要,是书的“纲”。怪不得向出版社申请某书的出版需求时,先要提供目录,其道理就在于此吧。
================
不管是电视,还是其它媒体,都强调要读书,并且给出了读书方法。我发现,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文学类的书籍而言的。对技术类的书籍,这些方法基本无用。
总之,读技术类书籍,一定要总结出自己的的方法,方能事半而功倍。
在ABB,常有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向我请教如何阅读电气类专业书。我的建议是:先阅读技工学校的课本,然后再阅读专业书籍进行加深。这样一来,深入学习之前能对所学知识有总体的概念,对学习很有帮助。
还是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过书读了就忘的困惑,那千万不能错过此文!
——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有感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或者苦恼:读书时成绩很好,常常第一名、第二名,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别人问你一段文中的句子、段落时,你却答不上来,以至于你都会自我怀疑,之前不是明明背得很熟练、背得很准确吗?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或者苦恼:读那本书、看那个电视剧、观看那个电影时,明明为了主人公的经历而伤心不已,落下的泪比主人公还要多,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当别人问起时,你竟然连那个让你伤心的故事都记不起一二,以至于你怀疑,到底当时是为了什么而那么伤心地哭泣?
不知道,你是否更有这样的困惑或者苦恼:为了工作专门阅读了一本专业书籍,当时看的时候很是理解,也对观点很是认同,而当别人问起你,这本书里面哪些点更吸引你时,你却用尽洪荒之力搜寻脑海中的记忆,却只能想起一星半点,大多数,甚至是当时读的时候印象深刻的内容大都想不起来了?以至于你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读过这本书?
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困惑或苦恼;
如果,你也希望和我一样拥有记得住的能力;
如果,你也想做一个侃侃而谈,对于自己读过的、看过的东西都能如数家珍,能印象深刻地记在自己脑子里,并随时被自己调取的人,
那么,请和我一起来读这本书吧——《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面的核心观点是:读书,并做读书笔记!
通过读书笔记来将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让书中内容变为自己智慧财产的重要一环。为我所用是根本!
这本书教会我们“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记什么?”“怎么记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
在回答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之前,我也想讲一讲,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简书上“霖曦_”也提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量和多,而在于质和精,认真读一本书,明白其想说的内容,继而吸收其思想和精华,最后再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才算是将一本书读完了”。感觉之前自己读过的书都还给了作者,就是因为没有把这些书籍内化为东西。而做好读书笔记恰恰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这一点。
做好读书笔记,不仅会让自己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而且能彻底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让自己拥有记得住的能力,并且读书时获得感想也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写读书笔记根本是为我所用。
“写读书笔记还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件一举多得的事”。
写读书笔记的好处这么多,你是否也心动,想要开始实践了呢?但是到底记什么和怎么记可是有技巧的哟,不是随随便便一记就好了!想要收获更完美的人生,想要大幅度提升自己,请继续往下看!
读书笔记记什么?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本书作者奥野宣之也提出:“养成不管是什么想法都立即写下来的习惯。”
“用同一本笔记管理所有信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记录、随手记下的感想和新闻报道等内容中获得灵感,找到更多想读的书。另外,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还可以参考笔记本里的书评、相关主题报道和过去写过的感想,一连串的思考能更好地让自己完成思想上的飞跃。”
他提到了将笔记本一元化的技巧:
l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l按时间顺序书写
l附上日期
l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l可以粘贴
读书笔记可以记任何东西,所思所想所赞叹,都可以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不是只有书中的内容!那么到底怎么记呢?是否只记录书中的内容呢?接着继续看!
怎么记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了“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和剪报式读书笔记两种方式。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是写出来的读书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吸收手中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内容包括: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书名
◆作者名
◆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内容(摘抄),用“○”表示。
◆自己对这段内容的感想、问题、思想和表现力(评论),用“☆”表示。
每次换行都要留一行空白,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
将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内容”和“写主观评论”上。
当然,对于不同的书籍,作者介绍了不同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方法:像“文件整理技巧”一类的纯使用技巧书,可以不去摘抄,而是只标记“☆”并总结要点。如果是小说等休闲读物,可以直接分条书写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
是不是感觉很实用,分分钟都想实践这种做法?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非常动心,的的确确按照他介绍的方法进行了尝试。在摘抄的同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后面,回头翻看时,的确当时读书的内容和情景可以重现,还会引起我更多的思考。
剪报式读书笔记是贴出来的笔记。
将书腰(裁剪后贴在笔记本上)、信息卡片(含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等基本信息)、书签(书名旁边贴上书签很醒目)、书里的广告、宣传单等,还有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页复印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这样做出来的读书笔记可读性很强,再现性也很强,当时读书的样子都能更加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眼前。
当然,做得这么漂亮、做得这么认真并不是为了束之高阁的,本书中一再强调的一个词叫做“重读笔记!”
在固定场景中重读笔记,在生活中设定“重读笔记时间”,比如睡觉前、晚饭后;
养成重读的习惯,尽量量化重读频率,比如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把重读计划写在日历或笔记本里,提醒自己,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让自己在不断地回想中迸发出更好的原创思想。
在阅读书籍中,看到作者将自己的企划案都以列表的形式保存在电脑里,我自己也想到了一个好的点子,就是将自己平时工作中撰写的文章都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里,做成列表,时间长了,前后对比,就可以比较自己是否有进步,这个方法是不是也很实用,你GET了吗?
作者对于记读书笔记,也讲到了通过读书来提高工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只用三本书提高工作能力”,这跟我最近在简书上看到的“鼹鼠的土豆”写的《直接提高沟通能力的四本书》、《直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三本书》、《直接提高自学能力的二本书》、《直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四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本书中介绍了将三本书读完,摘抄并记下自己的感想,然后对三本书进行比较,进而提升自己!瞬间感觉自己需要提升的还有很多、很多,在自我提升的路上,我需要找对方法,不断卖力!你呢?
书中还介绍了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我也觉得超级实用,想分享给大家:
?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
?多读百科全书
?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比如各种订阅杂志、报纸等
?书店里不只有新书旧书,还会有意外发现
?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可以用漫画版、图解版等等
?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
?把名著放在枕边
?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随心情转换阅读的书(太实用了!)
?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慢书(中秋节,在家里将书架进行了重新安排,卧室、客厅、书房都有书架了,随手可以触摸到书,这个我很喜欢!)
?去掉外封,让读书变得轻松
?杂志要边撕边读,随手带撕下来的部分即可
?不要小看的有声学问,现在很多啊,喜马拉雅、罗辑思维、阿基米德等等
?准备一支你想珍藏的钢笔,给自己一点仪式感
?名言要贴在显眼处
?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用复印机让读书更方便,将书评复印下来、将书中重要内容复印下来,放进笔记本
?用“独创版权页”记录书的履历(购买书店、购买日期、阅读结束日期、标记结束日期、制作读书笔记日期),瞬间感觉对书产生了感情,这里面的日期让自己不断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故事~
?书与笔记交叉使用,读书笔记写好了记得复印一份放进书里哦~书中有笔记,笔记里有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想看,是不是印象更加深刻了呢?
?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这点我非常认同!
书中还有很多很好的内容,没有办法一一罗列,期待着你打开书,认真地阅读,并认真地记录,相信,你也和我一样,感激遇到这样一本书,甚至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拿起书、读起来,并做读书笔记吧!从此,你的人生将会踏上新的征程!
最近准备搬新家,对于整个家的设计都交给了设计师,但是我心心念的书房,我是反复细致看了方案后不断提了各种的建议。买过的书有几百本,实在太多,必须得有一个喜爱的书房来收纳我这些心爱的书。
在这次收拾过程中,家人问了我个问题,这么多的书,我是每一本每一页都翻看了吗?在听到我的答案是否定时,他们表示出难以理解的神情,精品佛在告诉我,太浪费了!
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细嚼慢咽,好好消化。真正爱读书、懂读书的人追求的是消化与理解,然后把阅读的收获运用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在最初,我也是抱着一样的想法,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学习方式——老师带着你一页页的翻看文章,解读思想内容。以至于长大成人的我们,都不懂得如何真正有效读书了。
在成人学习中,阅读和思考是两个环节,要读书时就好好读书,遇到难点,再停下来完成思考这一额外步骤。但只有保证了阅读本身的速度,才能节省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进行知识的整合。
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呢。要知道逐字阅读会影响整体的速度,科学研究指出,人类的思维速度至少能达到600字/分钟,但一般人的语速只有150字/分钟左右,所以需切记的是,想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时不能读出声,也不要默念。
真正的阅读高手在阅读的时候绝对不会一字一句地跟着默念,他们的大脑无须经过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过程就能直接理解文章的内容。阅读高手都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他们只在看到重点词时,才会默念一下。
有的人此刻就会产生疑问,这样快速阅读后能看懂多少,我们要知道,几乎所有阅读高手都有反复阅读的习惯,即使同一本书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总共花费的时间却比原来死啃一遍要短得多,理解也更加透彻。
《快速阅读》有教我们具体的读书方法,里面提到了“3-2-1”,“2-2-2”,“一目十行”的训练方法。
初级版3-2-1练习
一、第一遍阅读
找出一段从未读过的段落,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使用阅读辅助方法连续阅读3分钟,然后标记出自己的阅读进度,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致内容。
二、第二遍阅读
再读一遍这段落,这次必须在2分钟时间内完成,假如没有在2分钟时间里读到第一次的标记处,就再从头开始,重复这个步骤,直到顺利完成为止。同样,读完后需复述一遍,测试自己的理解程度。
三、第三遍阅读
目标在1分钟内完成,也就是如果你在第一遍阅读是300字/分钟,那么现在必须加速到900字/分钟。这时你可能觉得自己一个字都没读进去,不要紧,练习多了就能改善。
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至1分钟内完成。只要一遍遍练习,大脑神经自然会生成新的联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进阶版2-2-2练习
一、第一遍阅读
找一个没看过的段落,用阅读辅助的方法读2分钟,必须保证理解程度,然后标记结束的位置,并且复述。
二、第二遍阅读
试着在2分钟里读2倍于刚才篇幅的内容,假如第一次看了1.5页,这次就要从同一个地方开始,读完3页,而且必须保证理解速度,如果未能完成,就不断重复这一步骤。
三、第三遍阅读
目标是3倍于第一遍的篇幅,也就是在第二遍阅读3页的基础上再加上1.5页。
“3-2-1练习”不变的是每次阅读的规定时间,而“2-2-2练习”就要试着在同样的时间里逐步加大阅读量。
一目十行的训练
一目十行的诀窍是要学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注意力范围,在阅读的同时用铅笔在书页上画圈(并不是说在平时阅读时把书画的乱七八糟,只是练习时用)大概3-4行文字,画圈的动作越快越好,大概就是这一秒钟顺时针画圈,下一秒钟逆时针画圈。
在反复进行“画圈练习”过程中,最初或许只能看懂个别词语,随着练习增多,能复述出的关键词也会越来越多。
培养理解力
我们都知道,人的左右脑分工各不同,左脑主要负责分析性工作,只能看到一棵棵数,无法看见整片森林。但右脑最重要的是空间思维,看到的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棵树。
阅读高手之所以能够在高速阅读的同时做到理解透彻,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充分调用自己的左右脑资源,一边处理刚刚读入的文字信息,一边积极思考,一步步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最锻炼逻辑思考的方法要属思维导图,这是提高视觉阅读能力最有效的辅助工具。要想培养这种把握全文脉络的能力,就要多制作思维导图。练习多了,就能将这种能力转化成自己的思维定式,闭上眼睛就能在脑子里出现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
制作思维导图的基本原则
一、俯览全貌:思维导图的首要策略,就是先对文章做全面了解。
二、整合记忆:思维导图的神奇功能,在于有效整合左脑擅长的文字理解力和逻辑判断力,以及右脑擅长的图像处理能力。
三、聚焦原则:要告诉自己学习应该要有效率,刻意忽略不重要的内容,避免这些内容扰乱真正重要的信息。
四、分析脉络:调用左脑,找出原因、影响和结果,这也呈现在思维导图对于文章或事物解析的超强能力上。
五、手写记忆:快速找出关键字或关键点,然后勤绘图帮助记忆。透过手眼协调运作产生的思维导图,能把用眼睛接收的信息,用文字与图像并重的手写记忆输入到长期记忆中。
六、关键词:能更清晰地透过图像的引导,让你在脑海中还原出原来的文章重点。
阅读整本书的步骤
对于一整本书,最好的阅读方法是怎样,可以按照《快速阅读》的三点建议:
一、泛读全书,把握整体脉络
封面和封底,通常能让我们在最短时间里形成对这本书大致印象的最佳方式,浏览目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接着可以用上面提到的“画圈练习”,在5-10分钟里把整本书快速浏览一遍,确认此书是否有阅读价值,以免在看了1/3内容时才发现此书无用。
通常超过95%的文章中,每一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精华信息,而每一段的第一个句子最有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技巧去抓重点。
二、泛读之后,反复精读
首先,要用几分钟时间快速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并且在页边标记出重点信息。
如果整段内容都是值得特别关注,可以在页边空白处画一条竖线。再一次阅读时,发现确实是作者阐述的重点,可以在原来竖线旁再加一条竖线。
往后再看时,只要一见到竖线的地方,大脑就会特别敏感,主动加强对那部分信息的处理。
三、回顾知识点,系统理解
最后,再花5分钟时间,把每个部分知识点一一串联,梳理清楚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最终的全面理解。
想要达到边读边迅速在大脑中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必须得先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而阅读速度的提升,只有遵循一定科学方法的训练,才能事半功倍。
--------------------------------------------------------------------------------------------------------------------------
喜欢请点赞关注我哦,大仙女持续不断输出干货,么么哒。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其他干货文章。也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一心悦读,持续提供干货!
如何做到长时间(4 个小时以上)精神专注?
番茄工作法为什么会这么火? - 知乎
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 - 知乎
长文多图。
喵的收件箱里躺着小伙伴们关于读书的各种问题——该读哪些书?该怎样读书?要不要做笔记?怎样做笔记?
私信太多,几句话也说不清楚,于是喵决定写一个关于读书的专题。
这个阅读专题总共有三篇文章。第一篇也就是本篇,给大家介绍的是教科书式的阅读方法——畅销70余年的经典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第二篇是我自己如何实现高效地读书;第三篇是小猫自己用的读书笔记方法。全部更完以后会附上另外两篇的链接,整理后会发在专栏“那些关于学习的小事~”。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27万字,我用了2天时间进行了精读,并做了详尽的读书笔记。这份读书笔记囊括了书中大部分重点内容,主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读完这篇文章,你能对这此书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但是还是要强调一下,知识唯有自己加工才能成为自己的,别人精炼后再输出的东西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参考,并不是读完了就真的成了你的。唯有自己思考并批判性接受才能将知识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先上一张总体架构~素不素很壮观?
人的身体状态在30岁左右会达到巅峰,然后随着衰老每况愈下。但我们的头脑可以继续成长与发展下去。心智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因此,我们要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来保持头脑的灵活。
如果把书分成两类的话,那么一类是用来娱乐消遣或接受资讯的——不需要进行分析阅读,扫一眼就够了(对此我保留意见,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叶倩倩: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内容是碎片化阅读也是可以建立知识体系的);另一类是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这些书值得我们做一次分析阅读;其中比我们层次高许多的需要反复阅读。
用一句最近很火的说法来概括“阅读”的总原则——走出“舒适区”,读比自己层次更高的书。
全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介绍了“阅读的层次”,阅读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第二篇介绍了“分析阅读”的具体方法,第三篇提供了针对不同种类图书的阅读技巧,第四篇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是摆脱“文盲”的状态,知道“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检视阅读,就是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分析阅读不但要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还要知道书的主旨、篇章结构、作者思想,并学会对书中观点批判性接受;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可以找出与一个问题相关的许多本书的关联,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上个月,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一个人读2000本书具体是什么概念”。前排高票回答的论调大致有两种——“真正读了很多书的人是不会炫耀数量的”,“读书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你真正记住了多少”。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阅读的目的大抵有三种,一是为了获得资讯,二是为了求得理解,三是为了消遣娱乐。上面那道题争议最大之处在于“究竟什么才算是书”。有的人说,“杂志、报刊不算书”;有的人说,“电子书也不算书”;还有的人说,“除了《基督山伯爵》这样的大部头名著,都不算书”——所以,这些“书”都不能加入“2000本”的范围内。
在解决这些争议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究竟怎样“读”才算“读过了一本书”?一本书只有全部记下来才算读过吗?只读一部分不算读过这本书吗?书必须要一本一本读吗?只有读完一本书才能开始读下一本吗?不能同时阅读好几本书吗?
我们再回看上面阅读的四个层次——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读一本书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第四阶段主题阅读,并不需要读一个主题下全部的书的所有内容,而只需要阅读和主题有关的章节就可以了。
你看,无论是作为基础的“检视阅读”,还是作为最高层次的“主题阅读”,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读大量的书,后者还可以同一时期读好几本。
举这个例子不是想批判那些高票回答,而是想说明,我们对于“阅读”这件事应当保持平常心——书读的少、读的慢的人,未必就比读的多、读的快的人“效果更好”——你怎么知道后者不是在进行“主题阅读”呢?
无论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自己觉得有收获,学习到知识就可以了,不应当自认为自己读的书、读书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更不应该以此贬低他人。
这里重点说一下检视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粗略地读。这个技能是我们在学校习得的,并且运用了许多年——可以说,检视阅读的能力直接影响了英文“阅读理解”题型的分数。检视阅读被广泛用在预习中,当我们打开教科书,为第二天即将开始的新课程做准备时,我们就需要进行检视阅读。我们并不需要充分理解课程的重点是什么,甚至可以对关键性的原理心存疑惑,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只要知道“大致讲了些什么”、“是什么让我困惑”,然后在听课的时候留意,当讲师讲到“让我困惑的地方”时打足精神,理解、记住它就可以了。
检视阅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先从书的序言开始看起,阅读目录、标题、副标题,看看作者简介,查看书中的索引,然后翻看几个和你想要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篇章。第二阶段叫做“通读”,就是把书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你要注意的是留下“印象”,而不是纠结于“懂”或者“不懂”。
检视阅读是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基础。特别是在主题阅读中,我们需要从一大堆书中找出哪些是与我们想要探究的问题有关的,哪些是无关的,这就需要检视阅读发挥作用了。
这里要提出一个适用于阅读所有书的原则,也是本书最为重要的内容。打卡一本书之前,先要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 这本书的细节部分都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
3.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寻求这四个问题答案的过程。四个问题都得到了完美的解答,这本书就算读通了、读透了。
要想真正使书中的内容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只用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各种标记、符号,还要学会做笔记。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供了7种方便的在书上做标记的方法:画底线,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在空白处编号,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将关键字或者句子圈出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还有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与辨证笔记。
结构笔记是最常用的笔记方法,就是按照书的架构记录笔记,有三个原则:
1.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2.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3.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主题的理解?
围绕这三个原则记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追寻解答上面四个问题的过程。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前面说到,阅读的目的有三种:获得资讯,求得理解,消遣娱乐。分析阅读就是为了“求得理解”而进行的。为了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梳理、诠释、评价。只有完成了前面的阶段,才能继续进行后面的内容。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分析阅读的内容,这也是此书给我带来收获最大的部分。在我们漫长的学生生涯中,大部分人都学会了前两种层次阅读,但是有的人终其一生就停留在阅读的第二阶段了。
我们想要求得知识与思想上的进步,必须采用更高层次的阅读方法、读更高层次的书。一开始根据这样一种陌生思路读书会很别扭,但是当你尝试一两次之后,就会感慨于它给你带来的巨大收获。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是“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
首先,你要依据书的种类与主题进行分类。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是实用型的、想象文学还是历史读物?是科学与数学领域的,还是哲学,或是经济学?
然后,你要用最简短的文字来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最好是一句话,如果必须要几句话才能说清楚的话,字数也不应当太多。
第三,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第四,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阶段分类、梗概、列大纲的过程,都依赖阅读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来实现。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四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总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是“诠释一本书”。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诠释阅读”。
我们要找出书中的关键词,把重要的词句圈出来,通过它们找到作者的中心思想。通过记笔记的方式重新搭建书的架构(结构笔记),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经过笔记梳理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头脑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主要解决的是四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这本书的细节部分都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是“评论一本书”。读完一本书,你对这本书产生了自己的看法,这才算真正“读过了”。但是请记住不要急于进行评价,不要在读完后匆匆下结论。
第三阶段是围绕四个问题中的后两个:“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来展开的。
对于好书,我们只需要进行一次分析阅读。经过分析阅读后,这本书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书中的知识,作者的思想——无论同意或者不同意,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共同浇筑了“心智”的大厦。
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是“分析阅读”的具体方法。在这一部分,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修正了“分析阅读15条规则”中的某几个。例如,对于实用型的书,第4条规则“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调整为“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第8条规则“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调整为“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
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作者给出了详尽的分析阅读方法。这里我不再具体展开,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的读书笔记写的比较清楚了,大家可以自行查看图片。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主题阅读。简单来说就是按照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找书”阅读。这个层次对主动性的要求更强,还要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在这个阶段,你不能读完一本书再去读第二本,而是你心里带着想要解决的问题,去读不同书中不同的章节。分析阅读是针对具体某一本书进行的,主题阅读则是同时阅读好几本书。
主题阅读分为两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你需要确定自己要读的书。定下来你想读哪个主题以后,先列一张书单。然后浏览这份书单上的书,看看哪些是确定要看的,哪些是与主题关联不大的。只留下确定要看的书。
接下来就是主题阅读的第二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你需要阅读所有第一阶段留下的书。
读“所有留下的书”并不是把每本书一字不漏地看下来,始终记住,在主题阅读中,你正在读哪一本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探究的问题。为了知道这些书中的哪些内容与你关心的问题有关,你需要对每一本书进行检视阅读,找到关联的章节。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为此,你需要把所有作者关于该问题的描述换成你自己的话说一遍。
这些相关的书籍中,不同作者的观点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为此,你需要建立起一个中立的主旨,并且把不同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列出来。
这些问题都是与你最初想要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你需要找出不同作者意见之间的联系。有一些作者的观点是类似的,有些作者的观点是互补的,可以把它们进行分类。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与观点进行分析讨论。
好啦~以上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如果你看到这里已经差不多忘记了这本书在讲什么,没关系,喵准备了一张精简版的思维导图:
下一次,喵会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挑选读物和阅读的技巧。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小猫倩倩】(yqq-lc),专注读书、学习方法论与理财科普,公众号后台
1.回复【高效学习】,教你超好用的学习方法,理科学渣如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考到东南大学的;
2.回复【书单】,送你一张被收藏了7w+次的书单;
3.回复【财商】,告诉你我如何用半年时间从月光族到理财10%+收益,此文还上过知乎日报。
分享内容: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 如何快速获取一本书的精华?
- 如何通过读书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 如何将书中知识转化为实用能力
目录:
1 关于阅读及主题阅读
2 战隼老师的阅读方法论
- 2.1 准备阶段:书单
- 2.2 阅读方法论的具体内容
- 2.3 阅读中的10个问题
前言
为什么每年读上100-200本书会有效果?
有不少读者是通过每天一本书的标签来知道我的,那是我在2012年时坚持的习惯,绝多数人第一次听到每天一本书或每年100-200本,大脑中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样阅读真的会有效果吗。
因为传统的认知是书要慢读,尽可能把书从头读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去看。一般来说每年读上100-200本书的人大都是有自己的阅读方法论,虽然不一定每个能达到这个级别的人都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但还是有办法的。
我在2012年时挑战过了一次,一共坚持379天。当时属很好奇,知道有些人能做到:李欣频、胜间和代、梁文道、本田直之等人。
很多人说每天一本,但没法证明,我做这件事时,基本在一整年都在直播,除了小说,基本上每一本书都写简评、笔记、书评或思维导图,并且在微博和豆瓣上都实时更新过每一天的记录,2011年一共能在网络上公开过300多本书的简评、笔记、书评和思维导图
尝试一年之后,发现自己能做到,但这种方式压力太大,读书不一定要每天读完一本书,要看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
Part 1: 关于阅读/主题阅读:
四种阅读方法
对于阅读推荐一本书就足够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涉及到的读书方法无非4种-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种阅读方法的难度和要求依次递增,其中主题阅读是最高级也是最重要的。
只要尝试了运用主题阅读去学习技能之后,就能让你一年读上几十几百本书获得很大收获,并变成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很强大的技能。
我自己用主题阅读学习过几十种技能和知识。自从学会主题阅读这个技能之后,每年会有意识的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二、二回主题阅读。
虽然主题阅读很难,但上过大学的人可能都在无意中做过一次。就是写毕业论文的,列出题目,然后去图书馆或网络上大量搜索或翻阅相关的书籍、资料,然后汇总,统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变成论文,就是一个主题阅读的过程。
怎样用主题阅读学习一个新技能
当你使用主题阅读去学习技能或知识的时候,主题阅读像玩RPG游戏,你已经知道了这个世界是怎么样子,分成几块。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如果从这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走,应该朝哪里走。
主题阅读的缺点:
个人案例: 去年的时候,帮一个朋友救过场,他是做培训公司的,跟一个公司签定好合同之后,原定的讲师因为意外,无法过来讲课,话题有些偏门,不太好找。朋友找到我帮助。以前只是对这个方向有一定理解属于入门水平,先找专家列了一个书单,然后花了一周时间把书单中的10多本书读完并做成笔记,最终变成PPT,读了一整天,很受客户好评,半年之后,客户还对这次培训印象很深刻。
Part 2 阅读方法论
2.1 准备阶段:从书单开始
不论是 还是学习技能:要准备一个书单
书单从哪里来?:
专家: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行业的专家,面对面请教,哪些书适合入门?除了个人人脉,现在还可以通过在行线下约见,或者直接去分答、值乎去付费提问。
网络:豆瓣,评分高于8分说明可以阅读(但是注意不要过于相信或者依赖),如豆瓣上的豆列(人家在一个领域中列出书单)或者公众号或者大牛
书籍扩展:看到一本好书,在里面顺藤摸瓜。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孤立存在,经常可以从一本书中扩展出几本或几十书,书中注或引用都是很好的资源和渠道。
报纸杂志:平时看报纸杂志时,可以直接手机拍照,特别一个专业性比较的期刊杂志中的文章会经常在提到哪本书如何如何,看到就要顺手记录下来。
好友同事:平时跟朋友、同事聊天,或者有机会跟一些专家、达人见面的时候,别忘让对方推荐三本人,他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某方面最好的书。
可以把这些内容都保存在印象笔记中,定期累积梳理。
2.2 阅读方法论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阅读方法论,分为五步循环:阅读->思考->实践->分享->复习
这种方法合适一本书也合适主题阅读。
读书时问自己:目的是什么? 是别人推荐,觉得书很好,还是要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
出发点不同,阅读方式也不同。
最有效果的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如 心目中有个很具体的点或者问题,就像写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列出书单,快速翻阅哪本书最合适。
还有一种方法:准备从头到尾学习某一方面技能,阅读出发点以建立框架为主。
入门时 有耐心 阅读经典的书,当把这些经典的书读完,对这门技能有整体的概念。
尽量选择经典,慢一点没有问题,尽可能读完。
2.3 阅读方法论的10个问题
只要在阅读的时候,回答了这10个问题:
- 问题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2条微博来概括
- 问题2:哪些是值得记录的重要信息:摘抄、电子化
- 问题3:问了哪些问题或想要解决什么?
- 问题4:观点是否有道理吗?哪些观点你不同意,原因或论据
- 问题5:跟我有什么关系?你的哪些观点被改变了,能用在哪方面?拆书
- 问题6:用图表来表示ppT、思维导图、其它图表
- 问题7: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 问题8:怎样进行下一步行动
- 问题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整合以有资料,输出
- 问题10:实践之后的观点补充
读完一本书之后,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的。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读上几本书。不一定要回答所有的问题,但回答的越多,对一本书就了解的越深入越透彻。
可以对比一下问了10个问题和没有问10个问题读完一本书的效果有什么区别。
问题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2条微博来概括
问题2:哪些是值得记录的重要信息:摘抄、电子化
哪些是值得记录的内容?
你判断重要程度依据是什么?按照下图来分解
分解:章节要点,段落要点。(一般到第二步,经典书可以分解到3-4步)
分解的方法:手抄 重点内容+个人感悟
看起来笨,但非常的实用,特别有些短期内理解不了的内容,手写之后会让你印象深刻或者得出一些不同的感悟。
问题3:问了哪些问题或想要解决什么?
去了解作者在书中:
- 提出哪些问题
- 解决了哪些问题
- 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一旦列出来之后,书中的框架和作者的观点就比较明确了。
问题4:观点是否有道理吗?哪些观点你不同意,原因或论据
在阅读中所有读到的观点是不是都有道理?如何验证,它的对立观点是什么?(在学习某门技能来说特别有用)
对于很多观点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只是观点。
哪些观点你同意,哪些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
把自己想到的原因、观点和论据做对比,是作者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能否把作者的观点反驳掉?
问题5:跟我有什么关系?你的哪些观点被改变了,能用在哪方面?拆书法
在过程中,应该不停的考虑:
- 这些观点和我有什么关系?
- 我的哪些观点被改变了?
- 书中的观点可以应用到哪里去?
可以用拆书的方式把一些观点进一步分拆。
有输入必有输出:
做笔记、写书评、读后感虽然很花时间,但非常的价值,做的次数越多,时间越多,就越能体验到这种做的好处。 有输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阅读的过程。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输出。 除了抄录,用自己的话来翻译书中不同的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描述书中的观点,能分清书中观点的主次。不同作者观点的差异性。
通过这种方式,在输出的时候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树。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留意:
需要重复问为什么阅读及自己的阅读方式,不要被作者的思路把自己的思路拉偏。 如果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去阅读,确保聚焦问题。不停看看书中的观点是否解决自己问题。
核心就是在过程中有输入一定要输出,方式无所谓,但是一定要有输出 那要看书中论述的观点是不是一定要记得自己的问题是什么,重复问 所以在过程中有输入一定要输出,方式无所谓,但是一定要有输出
问题6 内容图表化
思维导图、PPT、信息图表、流程图或简笔画。
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发现除非你能把书的内容很有条理的表述,不然很难去表达出来。
写作或者图表会让自己输出的时候容易,也会让自己反反复复去书中阅读,澄清。
(思维导图是比较简单的方式)
问题7: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在图表输出时就会遇到: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这也会帮我们把这本书记下来。
图表、思维导图,花的时间是有效果的,帮助记住记忆点。
问题8:怎样进行下一步行动-针对技能类书籍
针对实用技能类的书:怎么进行下一步行动、我能用在生活中哪些方面
把所有的行动都细化并且列出来
提醒项:强化(避免觉得这个有用,过一段时间再用,可能就不会再用)。
设置开始时间:一般来说72小时内实践,很有可能坚持;72小时开外就很难采取行动
不停重复书中的建议/套路,8-10次。才知道这些建议是否合适自己。
这些建议的效果如何:做记录,反馈效果。
问题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整合以有资料,输出.在实践中,会涉及到问题9 如何把学到的问题结合现有的知识点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把所有相关知识点重新整合一下 输出ppt或者思维导图。 在整合或者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疑惑
建议使用费曼技巧进行单点突破
通过这种方式 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连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
前9个问题已经让我们对书或者知识掌握的很深刻
问题10:实践之后的观点补充 - 分享
分享就是输出,在不停强化,也是一种复习。 在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这就是我们薄弱的地方 尽可能去谈论学到的知识 分享的过程会把前面9个问题的问题暴露出来。
读了很多书以后,可以找机会和专家沟通 沟通的过程中也是复习。
读完一本书3-6个月要重新梳理一遍知识,重读最主要的部分或原书,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实践心得之类的内容补充进去。进一步完善和扩展知识框架。
总结:
Q&A
1 专业性很强尤其是生涩难懂的领域如何做到主题阅读呢?
准备5-10本,看一些基本的名字或者概念。如果一本书看不懂,就多看几本,参照阅读。每本书的角度不同,可以帮助理解。建议用费曼技巧 网络检索也对一些概念进行理解或者对整体进行补充
2 读很多书后您是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是简化为底层思维指导框架吗?您是用思维导图和Onenote或Excel作为落地工具的吗?
搭建知识体系=输出 大量读 -> 笔记 -> 用思维导图简化框架 -> 具体的在思维导图细化 -> 对某个观点进行扩充或者写文章或者使用Excel等工具
3 我每天会看两个小时书,可是看书过程中还记得看过的内容,一离开看书的环境我就忘光光了,做了笔记也是记不住,阅读速度也慢,是我的方式错了吗,能帮我指导一下正确的阅读方式吗,怎样才能有效记好笔记,记好内容?
阅读方法论的10个问题。10个问题一开始都回答会比较慢,熟悉后就会很快。
最简单的就是做笔记。
4 现在好的公众号原创文章特别多,很多也特别好,相对于书籍有所提炼简短,这样的阅读如何对待,如何取舍?
公众号文章的内容=知识碎片
知识碎片的方式:需要再次整理和吸收,可能的话去阅读原书。不然就对所有的知识碎片进行进一步拆解,如用10个问题应用于这篇文章。在回答这10个问题的过程就是提炼知识的过程。在提炼的过程中发觉某一个概念没有搞懂,需要去读原书。
知识碎片就是高度简化。建立整体框架后,吸收知识碎片会很快。没有整体框架去吸收知识碎片就会东一块西一块。建立因为这个碎片不知道在知识地图上放在哪里。无法判断对你是否重要。如果建立框架,你有整体地图,你可以判断是否重要。
5 对于特别大部头的书,该怎样持之以恒一口气读完呢?比如我读《21世纪资本论》很有兴趣很认真地读了一半,中间断了两天就再也没能继续看完它了。
首先需要具备很多基础知识和常识,大量的内容没有办法去进一步了解。《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是一个宏观经济学家,从一个很宏观的角度去谈,把以前并没有在经济模型中的出现过的数据推导出来了。
6.读小说该怎么读
可以摘录句子或者观点。10个问题不需要应用到每本书,问的问题越多,对这本书更了解。
有机会去谈谈,如何读小说
7.如何坚持100天行动。每天都会关注看了战隼老师的公众号分享,我自己也想加入到100天行动,可总是在下定了决定以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法太美好,行动跟不上,很痛苦。 请问有特效解决方法吗?一针见血的那种。
100天分核心规则和辅助规则。 一:坚持不了可能需要:减少目标,降低难度 二:在行动开始之前,预估哪些问题会导致失败。 关键是先坚持。前1-2周很容易坚持不下去,容易被打断。一旦坚持了,之后的难度会降低。 三:做好死磕的准备。一切都为100行动的目标让路。
8.老师讲授的十个问题读书方法论,其实在阅读的时侯基本都在运用,我更想了解如何通过读书去理清作者的思维方式还有写作手法,老师可以提供建议吗?谢谢
在阅读一本书时,需要了解作者是如何写出来 - 找出最重要的单字 - 找出最重要的句子 - 找出主旨 - 找出最重要的架构 - 慢慢知道作者的逻辑 - 知道作者的解答方式,知道作者解决了那些问题 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当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之后,基本能确定根据问题组成的主次,也就能了解作者是如何写成这本书的。 属于分析阅读这里,怎样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一本书的章节
9.请问你在阅读电子书上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无
10.做输出的时间占用时间非常大,有很多观点来不及总结的又要回头去复读,这样下来阅读就变成精读了,那老师怎么安排时间的呢?是读完一整本就输出还是一章节输出一次?
输出时间长是正常的。这是技能练习。 随着练习次数增多,时间会变短。只能反复重复。 一旦对该技能建立了整体框架,把经典的书读透,再去读其他的书就会更快,只关注特色或者之前不了解的点。 一开始以章节输出。再输出整本书。
11.考试类教材的阅读,有没有特别的方法 - 因为9月份要参加中级会计的考试,所以特别想知道对于像会计这类考试书籍,要求记忆理解必须准确,怎样阅读教材会更有效。
把考试书籍的基本概念把语音录下来,定期播放。可能会花时间也比较痛苦,但大脑对自己的声音接受会比较快,然后可以反复重播,快速复习。
12.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手绘更灵活随意,但是不方便后期的修改和保存;软件方便保存,但需要保证电脑在身边。如何结合两者的长处做好笔记呢?有没有很好的方法呢?
觉得手绘适合自己,就手绘,然后拍照保存到印象笔记中去。如果有苏菲,可以尝试一下使用蓝牙笔+OneNote。
13.怎样才算是有价值的摘抄?
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一定摘抄让自己心动的句子 内容太多抄标题
14.在较短的时间内您是如何解决在主题阅读中相关联的几本书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检视阅读方法用多少时间比较合适,在进行检视阅读后最好与分析阅读间隔多久?
15.关于阅读过程中的精力分配的问题,比如视疲劳您是如何解决的!
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制。 应该知道自己的阅读边界,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然后就休息一下或者做别的事情
16.之前是如何保证一天一本书的,一本书大概花多久读完,花多长时间总结输出?
读书时间固定。 输出时间尽量挤出来。
17.可能很多人也是记了笔记,之后就不再看了。 或者看了一遍两遍后就没有兴趣再后续的去看。
看了一遍两遍后就没有兴趣再看:坚持分享 对这本书有兴趣,就看相关的其他书籍。 对于笔记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去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然后把行动的心得做成总结。
最后:
关于阅读方法的内容还有不少没有谈到,比如阅读时间的安排、怎样在书中做笔记,笔记的形式等等。
大家在听完这场分享之后,最好用自己的话做下总结和梳理,然后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论去读上几本书看看具体效果。
在初期的时候,一定不会太习惯这种方法。但只要用的多了之后,一定会对你现在的阅读效率和方法有所提升和改变,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不要停留在阅读或听上,只有行动才会让你产生真正的改变。每天少上一会网,读上30分钟书籍,慢慢的你就会感觉到阅读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不要过于在意阅读的速度,关键是要把书读懂,读得多了,慢慢就会提高速度的。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悲催的现实
——用着同一本教科书,
别人能考九十,你可能只考六十;
——看着同一本营销书,
别人业绩猛增,你可能原地踏步。
……
差距这么大,原因在哪儿?
真的是因为个人智商差异
导致读书收获的效益不同?
想太多了……
——读书效益的高低取决于
个人对知识体系的管理能力。
打个比方——
同样是学高中课程,学霸能解出包含数理化三科知识点的综合题,而学渣只能计算包含某一个知识点的单科题,为什么?
明明知识点大家都学了啊,凭什么学霸就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而学渣连入门钥匙都找不到呢?
这就要谈到知识管理领域里比较常见的一个模型——DIKW模型。把知识管理分为了四个层级,分别是:
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
Knowledge(知识)、Wisdom(智慧)。
通过上图的金字塔我们会发现:
读书,实际上读的只是作者根据数据(data)整理加工后所呈现的信息(information)。而我们目的是为了得到知识(knowledge)。
从信息到知识,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名为“思考”的路。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在阅读中强化我们个人的思考能力呢?
我的建议是,先培养高效益的阅读习惯。
我发现,很多人读书都有一种集邮式的习惯: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做了读书笔记,精品佛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然后各种炫耀自己读了多少多少本书。实际上,这样的读书方式效益并不高。
书中的一些知识点,也许你刚看的时候印象颇深,但随着时间流逝,你可能用不到它们,渐渐地就淡忘了,等到很久之后再要用时,你压根都想不起来自己曾经看过。
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我们应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无用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高效益的阅读习惯呢?这就要回归到我们常说的“老三问”了——
l 是什么?(WHAT)
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意味着你已经有兴趣去探索它的答案了,这种兴趣相比漫无目的的阅读,会让你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l 为什么?(WHY)
在兴趣的驱使下,你会从现有的资料库里寻求理论指导(网页、杂志、书籍等等),同一个问题你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一本书。
l 怎么做?(HOW)
理论的知识你已经看得够多了,现在你要试着将那些理论代入个人角色、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现实中。
当然运用的过程中不会那么一帆风顺,怎么办?请回到第一个问题——WHAT…你会发现,由此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闭环模型:
带着问题去读书,永远比盲目的阅读效果更显著。因为一旦问题出现,你会基于你的问题,选择性地汲取书中你需要的信息。
这样你就能很容易把握一个阅读节奏:根据需求,哪些内容要泛读?哪些要细读?产品总要更新换代,知识也要及时更新。
同一个信息点,你在不同阶段提出的问题一定各有不同,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你一定会产生大量的经验与思考。
这些最终构成你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各个知识点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由此一来,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矩阵,
由点到面,自然也水到渠成。
以上。
关注
@果老兄
不错我的每一个回答
我的知乎LIVE:
从0到1入门新媒体将在04月15日 (星期天)21:00 开始
教给你独一无二的干货。
快来参加吧!
我还给 点赞的你 准备了份礼物:
「新媒体运营自学教程」
我写的;
免费的;
吊打全网的;
你拿来就用的;
一定持续更新的;
来微信公众号「果兄私塾」
(ID:ahugehugo)
后台回复:「学」领取
本人是一个20多年的书虫,读书方法是我自己总结的,倾囊相授,更适合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
很多人以为读书仅仅是把书捧在手中那几个小时的事,其实不是的,如果你重视读书,那读书就应该是值得规划的事。我把读书分为三个阶段来说。先上一张我的脑图吧。
一、读书之前
1.明确目的,目的可以更好地指引你去执行。不要怕承认读书是有目的的,比如我们最初上学读书也有目的,就是涨知识、学技能,在工作之后,你去读行业领域内的书也大多是这个目的。
另外,有一种不那么功利的目的是满足兴趣。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有人喜欢读书,就多花时间去读书。这个目的最好解决,跟着兴趣去读就好。
还有一种是为了缓解焦虑而读的书,目的是寻求意义。这种人心里往往是有了困惑,尤其是对人生不解时,就需要去书里寻求一下意义。这时你要读的就不一定是感兴趣的,而有可能是些艰深的书了。
2.挑选合适的书,这是保证你不会白读的前提。我把人要读哪些书分为两类,一是必须读经典,二是随心所欲地去读。
多读经典为什么要放在前面?虽然有些经典很难读,但这也是为了保证你的品味不会跑歪。现在有些青少年读书太随意了,很多人只爱看网络上无脑的小说,读得多了以后,他也就只能欣赏那种水平的书了。
那如何去读经典呢?从个人专业出发,我以文学类书籍为例讲讲,其他专业的你们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去索引。犹如小孩子学吃饭不能挑食一样,读书之初也应该广泛涉猎。在文学领域内,我们常把要读的书分为四类,分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
举个例子,你要读外国文学经典,就要找这样的书目来看看。
在读过经典,审美不至于跑歪之后,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读了。这个怎么随心法呢?
首先,最随心的读法是,你在一堆书面前,摸到哪本就拿起来看看,喜欢就读下去。其次,你可以靠朋友推荐,找你信任他品味的朋友,那他推荐的书也就不至于太差。最后,你还可以自主找书,现在网上有各种阅读网站,比如相对大众的有豆瓣读书,上面网友们综合高分推荐,书评写得不错的书也值得一读。
3.准备读书环境。这一点太重要了,决定你能不能把书读下去的除了书的质量,就是看环境了!我说的环境可不是指要有多么敞亮的房间,多么干净的书桌,而是其他更重要的。
一是内在的,你要有好的心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可见人的主观意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你必须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放松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投入书中去。
二是外在的,你最好能处于一个好的氛围中。人非圣贤,再好的心境也难免受到外界干扰,所以你要找个有读书氛围的地方去读。我喜欢两种地方,一种是图书馆或安静的书店,当周围人都在读书时,我也很容易受到感染,静下心去读书。另一种就是自己家独立的空间,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的打扰,世界缩小到只有一本书那么小,但书里面的世界又比外面的还要大,我可以尽情地享受。
二、读书之时
做好一切读书的准备后,你就能真正开始读书了,这一部分是大家最熟悉的不可或缺的板块。有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我就长话短说了。
第一,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读法,大体可以分为速读、略读和精读。这个方法老师们都教过,你只需要根据你对不同书的定位和需要去选择即可。
第二,边读边思。鲁迅先生也说过:”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这个坑我也是踩过的,小时候只图读书的快感,读完就是享受完了,殊不知那样就仅仅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后来,我内心有个小人跑了出来,它大喊——我不要复制别人的思想!所以,我开始有了思考,我最喜欢的思考方式是”多问为什么“,好奇心是探索人研究的驱动力,带着疑问去读你绝对会有更大收获。我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多联系自身“,这个方式很适合用在读小说,小说里众多人物你可以随时代入,假设你是主角A,又或者是配角B,你在他们的遭遇中会怎么处理事情,和书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第三,做笔记。这也是个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应该养成的习惯,但是真正养成的人有多少?至少我在学校时,除了应付考试那种笔记,其他读书时间我是比较少做笔记的。同样是长大后,吃过“变书橱”的亏,自主意识逐渐显露后,我才明白了做笔记的重要性!
做笔记的方法也很简单,但千万要明确的是它既包含了摘抄,又包含了个人心得。摘抄仅仅是别人的精华,心得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不想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也做到位。
为了督促自己做好这两步,我特地建了个人的公众号,纯属兴趣,想看我怎么做的可以去搜【南窗书摘】。
三、读书之后
你以为读了书,做了思考,做了摘抄和心得就完事了吗?远不止如此!
前面开头说了,人读书是有目的的,你要达成你的目的才算完成一件事对不对?那如何达成目的呢?我把读书之后要做的两件最重要的事概括为讨论分享和生活实践。
讨论分享,为的是更好地吃透一本书,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到的书都是不同的书,所以你要去和别人交流,才能挖掘更多你原本发现不了的东西。常见的讨论分享形式有读书会和写书评。
读书会是一种很传统的读书组织,我在大学的时候班主任就鼓励我们可以三五成团地读书,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去发生思维的碰撞,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写书评也是一种自古就有的方式,你写过一遍就等于又回味了一遍,它还会促使你主动去思考,把书中内容消化掉。
至于生活实践就更不用说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假设你从书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方法或新的道理,没有去实际使用的话,它就永远只是一堆文字而已。比如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长腿叔叔》,被女主人公身上的独立和坚韧给深深打动,我想要向她学习,那我就得从今天开始,做事时参照参照她的行动模式,就好像她是我身边的一个伙伴,鼓励我前行。
喜欢请点赞,点赞是对我的最大肯定!也欢迎书友们来我的公众号【南窗书摘】,一起愉快读书啊。- ??(?????)
有天半夜看书,读到关于战胜拖延症的一篇文章,文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人其实都是最优秀的自觉经济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我们畏的其实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背后所暗含的时间成本。
这句话我特别有感触,大半夜的给我读清醒了。想起了知乎上为什么会有诸如此类“读过的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层出不穷的读书问题,我想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花了时间精力在读书这件事上却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害怕读书没有用,而是害怕读了书然后发现其实并没有用。
现代人读书或多或少都带点功利心,为了获取知识,为了升职加薪,为了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曾读过的书,要让我们完完全全找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酌一杯茶,捧一本书,仰在躺椅上,只是漫无目的浏览手中的书,得有钱有闲,还要有一种不问收获的心境。
不论做什么事,其实都有时间成本在里面,读书也一样,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如果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那这样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之前读书,很是贪多,翻得多也翻得快,一年下来看书破百不是问题,2016年到2017年间囫囵吞枣读了近300本书,多的时候可以一天看三四本。看完有没有收获呢?坦率的说,没有多大收获。
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还是彻底掌握不了书中内容;明明有了很多想法和见解,却总是落实不到实处。到底怎样读书才能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呢?
带着这个目的,我翻开了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很薄的书却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作者坦言自己曾是一个阅读能力为零的人,然而在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这一现象后,开始疯狂读书,并通过读书创业成功,还同时担任4家公司法人销售,成为职业的咨询师。在读书创业的过程中,他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而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他在读书时使用的实用性阅读指南。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不单单是教大家如何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而且还总结了一些能让你实际行动起来的方法。总的来说分为三部分来让读书不再只是“读书”: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如何记住书中内容,如何马上行动运用。
一、提高阅读效率
001.明确阅读目的
萧秋水老师在《进阶》中提到:为什有的人努力学习了却没有结果呢?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是以过程为导向学习,而没有以目标为导向。同样是一起爬山,有人累了就放弃了,有人累了就适当休息补充体力,势必到达山顶。
有目的的阅读和没有目的的阅读,效果是不一样的。当你阅读之前,花几分钟时间想清楚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带着目的去阅读,你的注意力就能集中起来,大脑就会主动去书里搜索答案。
因此,大岩俊之认为阅读商务类书籍完全不用从头读到尾,可以通过浏览目录、序言、后记,掌握主要内容,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002.要有时间意识
李笑来老师曾在一场分享上列出一个公式:注意力>时间>金钱。之前觉得自己阅读效率低是阅读能力的问题,却没有参考进注意力的因素。
渐渐发现自己利用休息日的大块时间,花了几个小时看书,效果却没有外出在高铁上短短半个小时的阅读效果好。所以,读书时间长,不一定效率就高。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里,作者强调读书一定要有时间意识,才能提高效率。建议大家在读书之前,先确定读完需要多少时间,可以分成几次完成,每次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样就比漫无目的,读到哪儿算哪儿的读书方式有效率的多。
比方一本300页的书我们计划3小时读完,那一小时就应该读100页,设置好了规定时间,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度上升,读书速度也会大大提升。
003.要选择性阅读
有人问秋叶大叔,一年读100多本书是怎么做到的。秋叶大叔没有直接回答方法,而是澄清了一个概念:怎样算读完一本书?不是非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叫读完一本书。
《实用性阅读指南》里大岩俊之也说出了大多数人对读书的误解,就是一本书必须要从头读到尾,全部理解才行。
然而事实却是,二八法则普遍存在,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而且这20%中最重要的也仅有4%。
所以,不用一字不落读完一本书,也不要试图全部理解书里内容 ,斩钉截铁“丢弃”不需要的东西,找出书里最核心的20%,集中火力,反而可以牢牢记住书中的内容 。
二、如何记住书中内容
001.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根据“二八”法则,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有20%,通过做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重要的20%,少而精的内容更容易记住,所以,如果想牢牢记住书上的内容,并化为己用,读书笔记就是项必不可缺的工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在读的书上用划线、标记号、贴便签、写文字、折角等方式标注,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标记在笔记本上制作读书笔记,这样的笔记简略却内容精悍,也更容易坚持下来。
002.制作读书思维导图
读完一本书,根据书中的笔记制作成思维导图。在总结的过程中,再次加深对书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无形中也能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总结归纳能力。
制作思维导图有很多方式,可以按读书目的、读书重点、全书的逻辑框架等来整理,可以手绘也可以选择软件操作,重要的是自己使用方便,做完之后能够再复习,反复看,加深记忆。
三、如何马上行动运用
001.设定行动目标
古典老师曾说:“一个人牛不牛,不是看他知道多少事情,而是取决于他能应用多少知识。”
学习是瞬间快感的,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但练习却是一个持续、缓慢而又渐进的过程。而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如果只是简单享受学习的瞬间通透感,不敢去尝试练习死磕,那也就很难走出舒适区。
我们可以在读书内容里发现行动目标,将读到的知识付诸实际行动。但是,也要注意设立的目标不要脱离自己的现实,而是要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到用数字表达出来。如果目标和现实差距太大,就没有办法顺利达成,从而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
002.量化拆分目标
“行动目标”足够清晰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完成。首先要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目前在怎样一个状态,如果最好的状态是100%,现在自己是百分之多少??
其次,掌握了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后,思考距离“行动目标”的差距,如果最好的状态是100%,现在自己是差距很小还是相去甚远?
最后,设定填补差距的行动,为了达到百分之几所在位置的目标,自己能做些什么?怎么做?和谁做?在哪里做?何时做完?把想到的方案都写出来,从其中选出一条做想做的,把行动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
003.想象自己完成目标时的样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催着你马上去行动,可能真的很难去真的实践。可以在大脑里描绘一下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运用五感法去感受,把自己带入到那份激动人心的心境中去,让自己兴奋起来,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和行动力。
在把行动落地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预料的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不要想着放弃,也不妨多想想自己在完成目标时的样子。
约翰·菲希特说:“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无论后面有多少个零,没有行动这个一,结果都是零。《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很薄,里面讲的方法看起来也很简单,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很有难度,但是只要开始行动了,随着练习次数增加,会慢慢越来越熟练的。
写在后面:
001,很意外回答收到了这么多点赞和喜欢,感谢大家的支持。针对评论中的一些问题,再做一个补充回答。
002,问题一:”文学类书不能这样读吧,小说不能这样读吧......“这是评论中出现的最多的一种”质疑“,一开始我都是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里的原话回答,”商务类书籍,完全不用从头读到尾,而是要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然后,我发现有这样想法的人估计也没有认真看我写的,读文学类的书难道就不能用这些方法吗?或许不完全适用,难道就不能在阅读前定好计划,有时间意识的去阅读?不能读完了做下思维导图,检测自己记忆了多少知识?不能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摘录重要点?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方法因人而异,也因书而异,但都大同小异,关键是老在说这样读也不行,那样读也不行,那你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呢?
003,问题二:”这样读书也太功利了,完全丧失了阅读兴趣“。《沟通圣经》一书里说:阅读的目的无非三种,消遣、收集信息、获得判断。首先,写阅读方法的目的不在于改变消遣阅读时的阅读方式,或者训练你一口气把整本小说读完,因为消遣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就在于细细咀嚼其中的文字和形象,享受其带来的特殊效果。我们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为了信息和判断而进行的阅读变得更有效率。其次,你会发现,同样一本书,一个人断断续续三个月读完,问到书里的一些问题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个人,可能三天就读完了,却对书里的内容如数家珍,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另一个人他在“功利阅读”,不是带着玩味的心态。最后,我想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有效率的读书不仅不会让你感到没有乐趣,反而会让你爱上读书。
004,如果还有其他问题,私信留言一起交流哇
近期正在尝试的一种读书方法,很神奇!!!“逻辑力,理解力,记忆力”全部都能锻炼到!
我试过之后就立马去和身边的朋友炫耀+分享了~
先贴个图给大家看^_^
上图是当天晚上用了之后的效果~
下面这张是第二天起床后的再次回忆--
(没有再次去看书,也没有再次去看自己前一天晚上画的图,纯属硬核回忆哈):
聊天记录中我提到的「概念图」,就是下面这个东西:
PS:最近正在读《有效学习》这本书,下面这个「概念图」是《有效学习》的序言部分。
先不讲概念图怎么使用,我先来和大家分享我之前用过的所有读书方法,以及后来我为什么选择了概念图,希望能帮助大家从根本上了解用概念图读书的好处。
贴个本文目录:
我为什么适合给大家分享读书方法
我读书的3个阶段,每个阶段使用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为什么应该抛弃多数人都在用的思维导图,选择概念图
如何绘制自己的读书概念图,绘制原则和工具推荐
大家可以根据目录,按需索取哈,不过还是建议从头看到尾,感触会更深一点~
一、我为什么适合给大家分享读书方法
首先,我的本职工作是自媒体,也就是说,我的日常就是“写写写”--
所以,于我来讲,读书是一件非常非常必要的事情,基本上和写作并重。毕竟“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嘛
前年(2017),我保持着一周阅读一本书的习惯,而去年(2018),我的阅读习惯变成了3天阅读一本书。
可以说,在阅读数量上,我基本过关。读得多了,自然会有不少心得和体会,所以忍不住想给大家分享我踩过的坑,以及做过的无用功~
其次,我有过一年时间专注读书的经验。
什么叫专注读书?大家可能比较好奇。其实就是近两年非常流行的一个工种:职业讲书人。
比如说,得到APP推出的每天听本书栏目,它的制作标准,就是花钱找人读书。
其内核是:找读书能力比较强的人,在固定时间内,阅读一本优质书籍,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抓取,把这本书讲述的重点提炼出来,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一篇6500字左右的讲书稿。最后录制成音频推送给用户,告诉大家,你花30分钟的时间,就能听懂一本书。
我是2017年和得到签约的,每周需要供上这样一篇稿件~ 所以也就逼迫了我自己,不仅要读书,还要把书搞懂,搞透彻。
所以,基于以上“量”和“质”都有积累的基础上,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有必要来答一把~ 哈哈哈
二、我读书的3个阶段,每个阶段使用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我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搞定阅读顺序
不怕大家笑话,从2014年毕业,到2015年结束。我基本不读书(一年都读不完一本的那种)。
我的第一次毕业后读书经历,是在2016年年初开始。当时,我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老板把我当管培生来培养。
她给我规定了几项学习任务,其中有一项就是:
1个月读1本指定书籍,并在月末进行5分钟的读书感悟分享。
老板选的第1本书,是《乌合之众》。
这个阶段,我读书的方法是:翻开第一次,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读完。
显然,这种方法是最不对,最浪费时间的,所以,当我还没开始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时,就被老板教育了一顿。
因为她当时问我:
你先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写作背景是哪个年代
我直接愣那儿了,书都读完了,我却没注意过作者是谁,讲的是哪个年代的事。怎么能够对这本书有深刻的理解呢?
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学到的是:
想真的掌握一本书,最不可忽视的是写这本书的人,只有了解了作者和他所处的年代,你才能快速定位,更好地理解书中讲述的事件和道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读书顺序:看作者,查作者,查时代背景,看序言,看目录,最后才是看内容
第二阶段:如何搞懂一本书。
这个阶段就是2017年,我正在写得到【每天听本书】的讲书稿。
供稿要求是:我要提炼出这本书对读者最大的价值,抓出书中的3-4个重点知识给读者解析清楚。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开始把一本书读3次。
第一次,速读浏览,以第一阶段的顺序进行阅读,掌握全书概况;(期间,我也会去查看豆瓣书友对这本书的评价)
第二次,做读书笔记,在一章一章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把触动自己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都写下来。
比如:书里讲到一个词汇,叫知识诅咒。那什么叫知识诅咒呢?我会联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在旁边举个例子协助自己理解。
知识诅咒就是,你问一个小孩2-5等于几?小孩不会算,因为在他目前的认知里,小数不可以减大数。所以,在问他这个问题之前,你首先应该告诉这个孩子,这世界上有一个名词,叫负数,小数是可以减大数的。
想知道自己有没有理解一个东西,用举例来验证是最有效的。
第三次,形成思维导图,把一本书的要点,重点展现在一张知识地图上,一目了然。
比如,我之前做过得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在这个阶段,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从宏观上掌握一本书,也能帮助我把重点信息拎出来给大家讲。
画导图的时候,我习惯设置几个固定标签,比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核心观点,本书金句,章节 等等。
当章节与章节之间有重复的地方时,直接拿连接线指明,暗示自己,在写讲书稿的时候,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合到一起。
第三阶段,如何记住一本书。
在这个阶段,我发现,即便是做了思维导图,3个月之后也会忘掉,所以我又迭代了自己的读书工具,将思维导图转变为概念图。
而尝试下来的结果就是我开头放的那两张聊天记录~
概念图比思维导图更具体化,形象化。
不仅能够提升逻辑感,而且能够提升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记忆再提取力。
三、为什么抛弃思维导图,选择概念图。
概念图其实就是我们上学的时候,经常在地理课本上看到的东西。
比如:
而在画书籍的概念图时,展现出来的形式基本是这个样子:
概念图的作用,就是把一段固定的知识可视化,用极强的逻辑把知识表现出来,帮你提升理解力和记忆力。
而思维导图,更多的是用于发散思维,在头脑风暴的时候,使用思维导图效果更佳。
在我第一次使用概念图画书籍内容的时候,心里是这么想的:
这么复杂的图,我画完就完了,基本不会再去看第二遍
画完之后的结果,和我上面想的一样,我没有再去看第二遍,不是不想去看,而是不用去看,因为画完一遍,我已经把自己画过的东西记住了。
《有效学习》的序言,不到9页,我画概念图画了一个多小时。中间为了能理顺逻辑,无数次推翻重改,重新安排各元素之间的联系。
我让朋友也去尝试画概念图,但1个小时之后,他放弃了,他说:
太难了,脑子要坏掉了。
但好东西就是有门槛的,这么整一次,书里的内容基本记得踏踏实实~
四、如何绘制自己的读书概念图,绘制原则和工具推荐
概念图的绘制方法其实很简单:
你先拿出一本书,打开某一个章节,把这个章节里的重要知识点撸出来,摆在一张画布上,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元素。
比如:
这些小方块就是元素。
然后,根据作者书中的描述,把这些小方块(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线串起来。
(这个串起来的过程就是最耗时的过程,你可能要把这一章翻个两三遍,也要把这个元素图串个四五遍,修修改改,才能形成一个没有逻辑漏洞的图)
而在串联的时候,单项的箭头基本代表因果关系,也就是A导致了B,双向箭头一般表示相互影响。如果两个元素之间不是因果关系的时候,那么要用小字在箭头旁边标注A和B之间的关系。
绘制概念图的原则:
1、每个元素里包含的词要尽量简洁,最好是不超过4个字的词汇,越简单越好
2、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要用小字来标明
3、要有极强的耐心,这图很容易让人撕书,摔电脑
绘制概念图的工具:
我现在在用的是process on,是个网页版的工具,应该只能在网页使用,大家感兴趣可以拿来练手。
如果发现其它好用的工具,欢迎推荐给我哟。
————
这么用心的答案,一定要点赞啊,谢谢各位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
————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静静教主。一个超走心的「学习、思考、个人成长」账号
方向明确,效率更高。
先搞清楚读书的目的,再谈提高效率的方法。
读书的目的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应付考试
2. 提高某项素养
3. 完成论文
4. 写作随笔
5. 旅行攻略
6. 自娱自乐
按照不同目的来谈方法
应付考试
比如说,出版编辑中级资格证考试,按照考试要求买来参考书,建议同时买来历年真题,看书之前,先做一遍真题的选择题,看一遍其他题型的题目和答案要点,然后,再去看书,这样,看书的时候,才知道哪些是重点,复习的时候,印象更为深刻。
看了真题大题带实例的计算题,再去看参考书上的公式,理解起来更迅速。
按照这套方法来看书准备考试,做两遍所有真题,看两遍书,考试肯定能过,甚至一遍也能过,不需要报培训班。
不过,如果你报培训班也可以,结合这套方法,效率更高。或者听往期培训班的音频,记下来重点,结合真题重点去看书。或者,和同事一起,其中一个人去培训班听课,然后两个人一起对重点,一起互相督促看书做题。
提高某项素养
比如说,你想学习写代码,买了Python的入门书。这种实战型技能,光看书是没用的,一定要实践,一定要自己去写代码,在实践中犯错了,自然学得更快。
《"笨办法"学Python》(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 : A Very Simple Introduction to the Terrifyingly Beautiful World of Computers and Code),这本书就是,不告诉你某项操作为什么,就是让你直接去敲代码试错,你自己就会悟出来门道,这样印象更深刻。
这一类型,有人在实操的时候指导,或者能够随时接受咨询提问,效率更高。
完成论文
要看对应的专著,还要结合核心期刊论文。
不仅要看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著作,还要看观点不一致的著作,比较之下得出自己的论述思路。
为了写作文献综述,需要读的文献数量真不少,没必要每一本文献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打开一本专著,先重点看内容简介和目录,挑重点读。对自己特别认可,觉得对自己论文写作特别有帮助的内容,要重点细读与分析。
如果每个字都仔细读,那么做完文献综述简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文献综述,就是从总体上把握即可。
写作随笔
挑自己喜欢的风格来读,对自己文风的形成更有帮助。引用书中内容的时候,不用像写论文那样刻板,可以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撰写。
就某一主题写作随笔,可找来这一主题的书参考。挑书的时候,可以在豆瓣上查评分,大略看一遍短评,挑几个阅读量高的长书评来读。在网店买书的时候,看“卖家秀”看评论,可以少踩很多坑。
选对了书,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不然,很多时候花了不少时间看烂书,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旅行攻略
强烈推荐“孤独星球”系列书(Lonely Planet,简称LP,被称为“旅行圣经”)。
比如LP《中亚》,一本书包含中亚各国,而你这次只去其中一个国家,比如乌兹别克斯坦,那么,你在做攻略的时候,可以把《中亚》开篇的整体论述先读一下,然后重点读乌兹别克斯坦的内容。
乌兹别克斯坦的内容,你也不需要全部都读完。比如,其中的住宿推荐,条目很多,你只需要看前面几条星级推荐的,再上booking网站上看评论订房,订完酒店之后,书中的住宿推荐条目都不需要再看了。
这类工具书,就是看重点即可。
自娱自乐
最关键的就是,你高兴就好。
不喜欢的书,完全可以不看。(除非考试、实用需要,或者猎奇需要。)
人生苦短,仅仅用来读完自己喜欢的书,都读不完,完全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书上。
迅速读了之后,还是读不下去,就不要再读啦!
读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就可以再去找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
读完这个作者的作品,还可以看看TA的随笔、日记中,TA都提到了哪些TA喜欢的作家,然后找来看。
大概率上来讲,你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作家,你也会喜欢哒。
另外,读书形成固定习惯,效率更高。
比如,我最近的读书节奏是,早上在上班路上用手机某APP读英文原版哈利波特。(读完中文版的十几年后,再读英文版,好开心,在英文版中发现,J.K.罗琳写得真是好,很多刻画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晚上下班,在地铁上,用kindle读斯文·赫定 (Hedin S.A.)的《亚洲腹地旅行记》。这本书一开始觉得枯燥,但是迅速看进去后,越来越惊险精彩。
晚饭后,读两本诗集其中的某几首。然后再读别的纸质书。
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就不需要消耗太多意志力,执行起来更轻松简单。
读书,是最方便、最实惠的灵魂旅行。
灵魂,每一天都在路上旅行,多么开心呀。
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灵魂旅行,每天都开心。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读书方法也很有用,改天我再给大家分享我的读书笔记,敬请关注。)
这边介绍一种阅读的方法:主题阅读。可以让你低成本的让自己成为某方面的专业人士,非常有效。
自己是个穷小子,从被劝退的差生,到和世界顶尖名校的高材生一起学习,拥有了13种被动渠道收入,在最艰苦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成为高效学习的专业人士,这个方法就是当年学习时用的方法。
关于阅读我们经常做的一些事情,就是读书缺少规划,买书的速度永远比看书的速度快,也由于我们处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很容易在娱乐阅读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所以把买来的书就放在一个地方,过了很久都不会看,偶尔看了之后,看过就过了,因此,也很难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阅读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快速转换为你的能力。
一、主题阅读定义:
针对某个你想研究的特定问题,进行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进而进行系统地学习。在你原有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最终构建出任何一本书,也没有的主题结构。
简而言之,主题阅读就是,博取各家之长,在你原有知识的理解之上,让你的认知得到一个新的提升。
至于能提升多少,就取决于你主题阅读的方法和实践总结的情况了。
二、确定主题阅读方向
可能很多小伙伴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往往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要对自己个人的角色应负的责任去进行罗列,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时间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并且在各个年龄段,承担的主要角色不同,因此要列出未来五年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自我角色,社群角色等角色,对应要做的事情以及对应的能力,并列出优先级是什么,把重要的事情先去进行主题阅读去研究,这就避免了,今天流的血和泪,就是昨天脑子进的水,这种无奈的苦闷。这就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
就比如,在大学的时候,比起在大学玩四年,更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尽快去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一技之长,这样就为长久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毕业一年换了好几份工作,这时候再去探索自己适合做什么,这是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除了角色定位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对的时间把事情做得更正确,更好的一个思维的方法,就是技能罗盘。
1.技能罗盘第一个部分
分为通用技能,专业基础和专业领域。
比如说,阅读,高效学习就是通用技能,做很多事情都需要,知识管理,写作就是专业基础,是专业学习的基础。而人工智能,编程等就属于专业领域的技能。
2.技能罗盘第二部分
分为4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冒险区和盲区。
舒适区就是已经用的很习惯的区域,我们进行学习,练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逃离舒适区,在舒适区训练一辈子估计也很难练出成果。
例如:我们吃饭吃了几十年也就这样。成长一定是痛苦的,因为人更容易在痛苦中成长,在挣扎中学习。
因此当我们要去学习的时候,我们要逃离舒适区,去学习区,去学习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扩大自己的涉猎范围。
冒险区就是自己不擅长的地方,但是到了一定的时间阶段自己必须要去学的,比如沟通能力,情操素养等。
而盲区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区域,当自己涉猎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就会找到盲区中因该学习的内容。因此,有了这样的一个罗盘之后,你可以把自己所处的阶段,对应的角色所需要做的事情,以及做这些事情需要的能力放在罗盘中,就可以很明显的知道自己的这些技能在什么样的一种阶段,然后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个人角色清单和技能罗盘结合
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自己现在最应该去研究哪个主题。并结合自己的优势为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设置以相应的目标,加速自己的成长。
三、确定书单
在确定书单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主题阅读的一个背景:
差不多5本该领域经典的书籍就已经基本覆盖一个领域了。假如你想研究的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领域,想在这个领域变得专业,差不多需要十本该领域经典的书。假如你研究的是一个比较小的一个领域,只是了解一下这个方面是怎么样子的,找三本相关的经典书籍就差不多了。
重点就是书单一定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因为每个领域的专业能力都是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度的。所以,一个有梯度的书单可以让你去全方面的了解该主题。让你在这个领域当中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找这个领域中的一些专家,找到他推荐的好书单,一般来说靠谱的专业人士推荐的书单都会有推荐理由,以及对应的阅读方法。
判断书的好坏
1.你可以去豆瓣上看下这本书的分数是不是8分左右,假如是8分以上,就放心的读吧。还有就是亚马逊是四分以上的书,也没啥问题的。
2.看下这个作者是不是这个领域中的大师,大师通常写出来的内容都很久经典,减少你阅读的时间,以及可以让你快速的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甚至提升你对这个领域认知的品味。
3.看下书的出版社,牛逼的出版社出版的书也是质量很高的,出版社就已经帮你把关了。
4.看这本书的版次,能一版再版的书,说明这本书也是非常的经典。
通过以上方法选出的经典书籍之后,就可以放心的对书单进行初步筛选,去掉那些不相关的书籍。
我们在初步筛选书单的时候,不需要非常仔细的去进行阅读,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很习惯的对自己随手翻到的一本书,从第一页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这本书不适合当前的自己。
而是应该用快速阅读以及检视阅读的方法来进行大致的扫读,也就是用十几二十分钟快速的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去寻找这个书中哪些内容是你关心的。若看下来没有一章和你关系的有关系,这本书就可以放一放了。对于看到了相关的一些章节一定要进行标注。这是我们平时进行阅读内容筛选的时候,不做的事情。但是做了,可以帮助你后续仔细阅读的时候,快速的找到相关的内容,并且避免了去阅读不相关书籍的时间。
四、构建阅读内容
这个大家可能觉得非常的奇怪,有了书单不是应该开始阅读和做笔记了吗?
1.建立主题框架
更正确的方法是,先建立一个框架,就是先找一本最入门的一本书,根据目录的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建立起一个阅读框架,一边阅读一边补充框架的血肉。就像造房子,最先要做的就是给房子先搭个框架,然后再从一堆材料中,给房子添砖加瓦。房子造完,那些建材废料,该扔的就扔掉。
2.给框架罗列答案
搭好框架后,开始对书籍的相关章节进行阅读了,并在框架上罗列这几本书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了,例如对问题1,这本书的答案是A,那本书的答案是B,就将A和B的答案罗列到同一个问题之中。对其他问题,也是这样的操作。
基于这样的操作,我很建议使用思维导图来这样操作,因为思维导图非常方便知识点的规整。并且很容易看到整个框架的全貌。
3.分析筛选答案
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导图进行重新整理整个框架,把相关的问题进行整合,对相似的答案进行合并。把自己不认同的答案进行剔除。只保留自己能够理解的,和对自己有用的。
当然你会觉得有些内容你不理解,但是有可能是对的。这也没关系,等你水平慢慢的提升的时候,你还可以对导图更新补充的。
五、重构成可执行蓝图
这时候的导图,还像一个阅读笔记,还不能直接用于实践,因此就需要对导图进行重构,将导图进行简化,简化到可操作的层面,具体1234怎么操作。
有了可实践的导图之后,就按图施工,开始实践,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经验总结,然后把这些经验总结进一步更新到自己的导图中,并将它整理到自己的知识库中。
对于实践,我们通常把70%的时间用于学习,20%的时间用于理解,而只花10%的时间去进行实践,但正确的方法正好反过来,我们应该用70%的时间去实践总结输出。
六、主题阅读常见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主题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感觉特别烧脑,因为哪怕是大师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反的,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客观的罗列观点,可以简单的尝试不同的方法,自己就会有判断那个更适合自己。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主题阅读需要按照正确的步骤来,确定主题,找到相关的书单,建立对应框架,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并罗列到框架中。罗列好之后,需要用自己的理解,整合不同的答案。并最终做成一个可操作的知识体系。
这当中的任何一步都不可以缺少,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步都会让整个主题阅读变得困难。
最后主题阅读也不太适合小说戏剧和诗,主题阅读更加适合,一些论述性的一些作品,例如: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等这样的一些作品。
【文末彩蛋】
你也许还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擅长的,还在焦虑迷茫,不自信
你也许尝试了很多努力,还是无法成为自己擅长领域专业人士
你也许无法通过自己擅长的技能,实现一份投入得到N份产出
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从被劝退,重度网瘾的差生,到找到擅长领域,成为自己擅长领域专业人士,用1年时间通过个人品牌创造了13种被动渠道收入,并帮助几十位小伙伴个人品牌额外月入1万+
欢迎关注 @波力,一个以培养个人品牌月入过万为使命的耿直大叔,会写文解决以上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简单的就是获取信息,更深入一点就是寻求思维和现实层次的改变。那么,怎么读书最有效,个人认为主要是针对这三个方面问题展开的。
(一)读书目的
首先就是,怎么在读书过程中获取信息最有效呢?那就要看读书的目的了,是简单的知道就行了,还是寻求记忆和理解,亦或是想通过读书,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提供解决的思路。如果是简单的知道,可以进行快速阅读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做思维导图了解书本的大意就好了。
倘若追求记忆和理解,则需要快速阅读+思维导图+分析阅读(精读和思考)。提高记忆的最简单方法经常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记忆,间隔1天,2天,4天,7天,15天,30天,60天等进行复习,直到记忆的时间比遗忘的时间长,即永久记忆。思维层次的改变,大多是因为新知识代替旧知识或说是新知识与旧知识融合而引起的。思考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假如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就要进行快速阅读+思维导图+分析阅读+行动验证。阅读,很多时候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但往往阅读,不能直接对我们生活产生帮助。我们首先要谋求生存,才会去求发展。现在的各种房贷车贷等,都压得大部分人喘不过气来了。阅读在目前的阶段,更多的是涉及发展的层次,不能立马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但对生活起着一定的作用。好比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影响一样。如果阅读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目的,那么我们阅读起来将更加有效率和接地气。
拿《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举个例子,以知道为目的的,可能就是随便浏览一遍就行了,追求感官短时间内的愉悦;如果以记忆和理解为目的,那么可能就是会分析每一个故事的因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同时会 思考其中的意义,对我们有何启迪等;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为目的的阅读,就会加上这个故事对自己生活有何启发,以后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事情,具体又该如何去做。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其中一个启发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二)阅读的辅助手段
1.快速阅读。一种方面是进行技能训练,通过训练眼睛和手指,使人的大脑和身体适应超快阅读的速度。这种方面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不过训练好就是一种让自己终生受益的技能。另外一种方法是精简法,通过浏览目录、序言等,了解一本书的架构和大体思想,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从而节省阅读一本书的时间。
2.思维导图。它用文字来呈现人的大脑思考方式,使人记忆东西更加牢固。思维导图是有一个中心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导图都是以书本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而且所做的导图,很多时候都是文字太多,或缺乏图像。当然,很多时候,简单的思维导图,可能就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了。毕竟,太精致的思维导图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选择精致版还是简易版思维导图,就看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了。
3.分析阅读。首先是深度理解,即对某一点深入探索,如对书的探索,作者、背景、思想、架构、完整度和局限性等分析;如对人的探索就是,我看这本书的目的,这本书对我有何帮助等。然后是横向理解,哪些书跟这本书主题一样,异同点是哪些,能否串联起来等。最后的纵向理解,这本书能否用于其他领域,如快速阅读获取信息,能否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收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等。
4.行动。最简单的行动就是做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串联,让自己的思维层面得到改变。最实质的行动就是自己去尝试,验证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想得太多不去做,也没什么用。只有通过验证,自己获得的知识才能站得住脚跟,具备现实性。
如果本文对你有用,请不要吝惜点个赞、收藏和关注,谢谢!从我定位在高效阅读之后,已经帮助二十几位小伙伴解决了他们的阅读问题,如果你也有阅读方面的问题,私我,我可以一对一给你解决。
我还给点赞的你准备了份礼物:
可以私信我噢!
免费获取你的阅读入门书单
免费分享高效阅读和高效学习干货
免费为你理一理高效阅读和高效学习方面的问题
书中80%的内容都是废话!真正有用的就是那20%,今天就来手把手教你如何高效阅读,一天读完一本书。
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让你完成进阶:
1.如何把书读的更深,把知识内化进自己的大脑,读完就能侃侃而谈;
2.避免陷入新手阅读大坑,成为过目不忘的阅读大师;
3.如何选到让自己,一口气就想读完,读完还想再读一口气的书;
一、首先,”笔记“是每个阅读高手都必备的基本功
为什么笔记这么重要?
因为阅读就是做功课的过程,笔记是提升阅读体验的最好方式。
再具体的说,你的阅读体验和大脑里的思维,其实是隐性的无意识的思考。而做笔记就是在把大脑里,隐性的抽象思维具体化到纸上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思维的再梳理和再加工。
有人把我们的大脑比作硬盘,认为我们应该要像硬盘一样,存的越多,取的也就越多。
咋一看好像是这样,但是这个观点不确切,为什么不确切呢?因为“存取东西”还存在存取效率的问题,有的人疯狂的加塞知识,到用的时候却取不出来。
所以更确切的说法是,把人的大脑比做在CPU控制下的硬盘。CPU负责的就是存取效率问题,也就是你实际运用知识的效率问题。
那么,有 一个很明确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大脑对那些深入思考过的事情印象更深刻,它就像计算机在编码,思考相关细节越多,越深入分析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CPU提取记忆时越容易。也就越容易有效的运用。
注意,干货来了~
怎么做笔记才能效率高,印象深刻?
做好以下五步,立刻让你的阅读体验倍增:
1.阅读
在读书时候,遇到某个确实有启发的片段时,停下来精读,划出来,或者抄录下来。
这个过程是你阅读时,记录感受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要把精力全部放在阅读文字的感受上。
2.自述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写出自己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转换成自己可以准确无误复述的语言。因为这样书中的观点,才真正会成为你的东西。
3.提问
提一个可以引发你思考的问题,或者能针对性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问题,引发你更多的思考。
4.回忆
回忆自身过去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场景,分析原因。
5.下一步
写下针对这个问题,自己可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今后如何让这个知识点在自己的生活里发挥作用。
除此之外,笔记并不是做完就了事,而是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去重读!
所以,为了让我们把相关概念和知识记得更牢,你还需要:
第一,定期去重读你做的笔记;
第二,看完一本书后,写下你的读后感、书评,并创造机会和时机,把你对某本书的观点,在交流时大胆说出来。
最后重申:阅读就是做功课的过程,练就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是进阶阅读高手必经之路。
并且,这个规律,很多我们熟知的名人早就发现了。
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以上。列宁读过的书上,常常写有眉批,还写了读书心得、内容摘要。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时,一直坚持做笔记,仅一本《伦理学原理》上就写了万余言的评语。当他从长沙一师毕业时,做的笔记批注多达100万+字。这些例子数不胜数。
二、避免陷入新手阅读大坑,成为过目不忘的阅读大师
1.读的慢 2.记不住 3.读完之后没感受 4.读的过程中,总是会走神
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是什么?
心态、习惯和注意力
从小我们的学校教育告诉我们,要认真审题,要逐字逐句审题,因为玄机就在题目上。所以,这导致我们养成了一个极其不好的阅读习惯——逐字逐句的读,这就是学校“求全阅读”教育带来的阅读习惯后遗症。
在这个习惯的支配下,还有另外的一个毛病:阅读时,我们会习惯跳回去再看,在《快速阅读》这本书里,作者东野博赞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阅读效率低就低在“回跳”的这个阅读习惯上,而且这个动作往往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
除了“求全”和“回跳”的阅读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注意力的问题。
“一页书看了十分钟”、“所有的字我都认识,但就是不明白讲了什么”,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所致。在如今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抓取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相对而言,我们也就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难怪之前看到某个微博大v说:“现在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就是注意力,谁能抓住用户注意力,谁就能据此获利。”
那怎么解决呢?
1.解决“小学生”阅读心态问题
放弃被动接收的心态,转被动为主动,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用生活中的相似经历去套书中观点,多想想你阅读书籍的目的就是为了输出内容。
2.解决“回跳”、“求全”的阅读习惯问题
关于“回跳”,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在阅读时,始终保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观察自己是不是有回跳行为,当你发现自己在回跳时,你就能立刻意识到自己在回跳,然后有意识的去克服,一旦这部分注意力不在了,无意识下的你很可能又会回跳了;
关于“求全心态”,我认为大部分阅读之后没有感受,其实都出在这个心态上,阅读时希望能把整本书的内容都记住,然后逐字逐句的去看,对一些细节也看的非常认真,但其实在一定的阅读时间内,一个人的记忆资源是有限的,即使你“求全”,你也不可能真的记住所有内容,反而还容易导致你没有重点的看,因为没有重点,所以感觉自己看了也跟没看一样。
其实对于我们通俗阅读来说,最好的办法是,用书中内容,去验证你过往的生活经历或你大脑里原有的思想想法,这样你的读书印象就容易深刻。同样的道理,你在书中发现了颠覆你认知的内容,仔细去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同样也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不但阅读速度快,而且读完之后还能运用自如。
三、如何选到让自己,一口气就想读完的书
快速而高效的阅读,离不开你选的书。
如果你选到的书,和你想象中的内容、主题差别巨大,那么,我敢保证,你的阅读效率绝对高不到哪里去,因为阅读兴趣决定的是你的阅读态度。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给大家加上这么一段:如何选书。
其实选书的误区只有一个,那就是冲动购买,买到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比如:
1.公号平台推荐,推荐语写的神乎其神,看完之后心潮澎湃,立刻——下单; 2.逛书店,看到书名吸引人,简单翻了几页,下单; 3.身边读书牛人朋友推荐,不经思索就记下,然后下单;
冲动购买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情况。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看书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买书的速度,结果就变成了屯书,在新媒体的碎片化时代里,我们都越来越像松鼠,为了应对海量信息产生的焦虑,我们开始屯积知识。
所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不单是因为我们读书太慢,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买书不经筛选,买来的书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需要的。
下面简单说说我选书的方法。
首先是获得书的渠道:
1.从一本书牵出一部分书,这种方法叫“枢纽书”法。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喜欢读《牛虻》;
2.从牛逼作者牵出他喜欢的牛逼作者。比如村上村树喜欢菲茨杰拉德,莫言对马尔克斯推崇备致。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享誉世界,马尔克斯就更厉害了,直接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先河,《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3.一些比较厉害的知识大v们,也会推荐,比如李xx,他推荐的《奇特的一生》就是我实践的时间统计法来源,这些都可以纳入你的买书清单里;
4.还有在生活中、朋友推荐、网络上你也会得知很多书,这些书都可以列入你买书清单里,但关键是要去做筛选。剔除那些在你看到标题或听到别人的推荐语之后,阅读之后发现和你想象中差别较大的书。
那么,怎么筛选呢?
四步筛选法,帮你选出你心中的好书:
1.获知一本书之后首先去豆瓣搜书评,阅读排名靠前的至少三篇书评之后,你大致就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
2.再到读书app上,找到这本书预先浏览序言和前几章,读书app很多,比如网易蜗牛读书(每天免费阅读1小时)、藏书馆app(每天免费下载3本书)、微信读书等,这些app都很方便,资源也比较齐全;
3.经历过这个阶段,你对这本书的内容调性基本都了解了,然后再从你的买书清单里做出标记,明确应不应该买;
4.如果你还不放心,那再去看看作者是谁,至今再版或印刷了多少次。好的书一般印刷次数也比较多。比如《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截止2016年3月就印刷了13次。
好了,如果经过了上面这4个步骤,你还决定要买,那么这本书一定不再是你冲动购买的了。如果这样买来的书,你还是拿它去垫桌脚或盖泡面,那么就不是书的问题了,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再去找自身的问题。
最后,阅读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
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最小系统,将阅读当做一个工具,通过阅读达到一个境地,能够自学,通过阅读能够达到不需要别人的指导,通过阅读本身来驱动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文末彩蛋】
也许,你现在还是过着低价值的状态,没有一技之长,生活一片混沌,尝试了很多方法,但却都没有给你带来实质性的变现结果,最终也只能放弃;
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曾经的我,朝九晚五,工作生活,两点一线,没有一技之长,下班后,沉迷刷剧、王者荣耀,不断虚度光阴,生活一潭死水,对未来极度焦虑和迷茫。和人交流时,毫无思想,生活一团糟,极度不自信……
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要去改变时,我开始学习如何通过兴趣爱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在2019年以来的4个月时间里,我通过学习个人品牌打造,实现副业月收入从0到6w+的蜕变,4个月累计变现12w+,成为年入6位数的个人品牌咨询师,并给年入百万的画吧创始人做一对一咨询,结识了服务过美国副总统的,估值30亿美元公司合伙人,和世界名校哈佛,纽大学生一起学习,指导清华、人大高材生个人品牌打造方法等。我将自己从负基础成长,总结成了可快速复制的方法,仅19年5月份,就已经帮助了5位学员,从0做到了月入过万,累计帮助了300+人,实现副业变现从0到1的突破…………
欢迎关注 @楠小鱼儿 ,一个以带领更多小伙伴,把兴趣爱好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输出价值,实现副业变现为使命的耿直大叔,会写文解决以上问题。最后,还给点赞的你,准备了变现手册干货。
关注并私信“逆袭”,免费送你价值999元《0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系统变现方法论》V2.0,让你少走弯路!
(这本变现手册,我足足写了42页)
你不点个赞么?
说到读书,最近在看卢梭写的《忏悔录》,这本书是卢梭的自传。和《富兰克林自传》一样,是为数不多的自传精品。因为在《忏悔录》里,卢梭不但写自己的伟光正和各种成就,也写了自己偷东西,撒谎,打飞机,偷情等等丑事。真可谓官方爆料,最为致命。
在感慨卢梭的坦诚之余,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卢梭的成长之路。卢梭是欧洲三大启蒙思想家,和伏尔泰、孟德斯鸠齐名。死后被安葬在先贤祠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先贤祠安葬着法国历史上众多名人,如雨果,居里夫人,莫奈,大仲马等。而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卢梭是唯一一个平民出生却成就巨大的思想家。由于家境普通,卢梭差点成为了一个木匠,也当了好几年的木匠学徒。由于自己总是到城外贪玩,经常挨师傅打,便跑到了外面闯荡。结果却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看了《忏悔录》,你会发现卢梭真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甚至由于滥情,毕生陷于感情泥淖中无法自拔。他天资普通,看书半个小时以上就会走神。记忆力也很差,为了训练记忆力背了很多天的诗集,到后来一句也没记住。他和我们一样出生普通,成长的道路也普普通通,并没有遇到特别厉害的贵人。但他就是从普通人硬生生的成为一代思想家。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令人好奇。
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勤奋、好奇心、爱读书,好的学习习惯等。不能说这些品质不重要,它们就像是地基。有所成就的人基本都会慢慢养成这些品质。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却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给我最大启发的品质。
这里引用卢梭《忏悔录》里的一段原文
”我的能力虽然很差,但我之所以还能有些进步,应当完全归功于这个方法。因为毫无疑问,我的能力在研究学问上一向是很有限的。我每读一个作者的著作时,就拿定主意,完全接受并遵从作者本人的思想,既不掺入我自己的或他人的见解,也不和作者争论。我这样想:’先在我的头脑中储存一些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论点明确就行,等我的头脑里已经装得相当满以后,再加以比较和选择。“我知道这种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拿灌输知识的目的来说,这个方法倒是很成功的。有几年功夫,我只是作者怎样想自己就怎样想,可以说从不进行思考,也几乎一点不进行推理。几年过后我就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足以使我独立思考而无须求助于他人了。
卢梭就这样潜心治学直到三十岁。当他离开故土踏上去巴黎的旅程时,他已不再是那个无知无识的年轻人,而是拥有人类两千年文明的思想巨人!他来到巴黎之后所发生的种种故事也不必一一细说,比如:他与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的结识,改革音乐记谱法(也就是发明了现在用的简谱),论文获奖而一举成名……这些都是他蓄势的结果,就像水库里的水,长年累月地积蓄,只要时机一到便会倾泻而出,汹涌澎湃。
▼
这也让我想到了发生在国学大师熊十力身上的一个故事。
有个陆军少将徐复观十分敬佩熊十力的学术造诣,便亲自登门拜访。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于是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面露得意之色,觉得可以显露下自己的水平。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观点的批评。
结果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要像吃东西一样,全盘消化而摄取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懂得吗?你这样为挑毛病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多年后,徐复观回忆到: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
▼
为什么这里对我触动最大呢?因为我以前就是那种自以为是的人。还没读一本书,就先想的是
“人无完人,作者肯定有很多错误的观点。”
“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读书中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往往不仔细思考,就觉得
“这里作者肯定错了,还好我发现了,不然要被作者坑惨了。”
“这个观点也不错,但是不适合我/不适合现在,因为我/现在没有XX条件。”
“这个观点作者肯定做了一些艺术夸张,或者需要在XX条件下才能成立。”
“这里作者说的很对,但我认为也有其他选择/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所以还可以对其进行一些改进。”
看到了没,我这个本身水平浅薄,毫无学术建树的年轻人。反而是非常“自信”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是对一些我不认同的观点挑毛病。就像一杯已经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倒不进一点点其他的甘泉了。人们总是在强调“空杯心态”。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都难以做到,何况其他事情呢?
▼
我又想到了我的时间管理导师神之业老师,老师是一名时间管理的专家。
他在俄罗斯读硕士的时候,深感时间安排不合理,开始自学起了时间管理,他告诉我们:当时他对书中的观点全盘吸收,听话照做。如此读了几十本当时主流的时间管理的书籍。并践行了10年之久,终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回国后发现国人大多面临着时间管理的困扰,便开始把自己所学教授给他人。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人听了他的课都慕名找到老师,跟着老师学习时间管理。现在跟着老师学习漫步人生时间管理课程的学员已经有几千人。
回忆起我刚跟随老师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番茄钟时觉得番茄钟不适合我,我需要的是大段不受打扰的工作时间。而不是25+5的番茄节律。学习时间记录时我觉得不适合我,因为我觉得时间记录太麻烦……如此种种,到现在学了2年时间管理。整个时间管理系统,还没有完全落地。
我想,比起卢梭,比起熊十力,比起神之业老师。我的水平不知道比他们差了多少。但相比而言,他们这些巨擘却更能虚心接纳书中作者的观点和言论。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看书时的这种全然接纳作者观点和思想的习惯,不去辩驳和争论。而是先去践行实施,听话照做。直到接纳了足够多的知识,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终于有一天,这些他们虚心接纳的知识汇成江海,支撑起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支撑起了他们自成一派的基础。
这就是我从卢梭,一个差点成为木匠的启蒙思想家身上得到的最大启发。
谢谢大家的点赞。读无涯之书,遣有涯之生。我组建了一个读书打卡群,里面都是一群热爱读书的伙伴。一起读书打卡,互相督促。目前已经有近万人,欢迎新伙伴的加入。
如何加入:关注公众号【日读课】,点击菜单栏【读书打卡】,即可加入。
关于读书的三个悲伤故事
第一个悲伤故事:记不住。16 年春节的时候,我跟一个朋友在咖啡馆聊天。他说,
回想过去一年,读了五六十本好书,可是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读了哪些书,收获了什么,就好像水流过的石头一样,风一吹,太阳一晒,什么都没有留下。
他之前是 IBM 的高级咨询顾问,现在也是港股上市公司高管,学习能力很强,爱读书爱知识,也同样有着这样的痛苦。如果说「知识就是财富」,但读完「记不住」的我们,就是「挥霍财富」的「败家子」,最终造成「读书如水过大石,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悲剧。
第二个故事,用不上。我之前遇到一个学员,他也是特别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平时读了很多书,都很认真地在书上画了很多道道,做了笔记。平时一直感觉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在写文章要快速准确引用之前读书资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读书的问题——书到用时不仅仅是方恨少,而是找不着。他就在书架前心急火燎地一本一本的翻,抓耳挠腮地翻来翻去找不到。结果五分钟过去了,还是翻不到,立刻思绪就断了,写文章的情绪也跌落到谷底,整个写作过程特别不顺畅。最后,把笔一扔,「老子不写了,还是去逛淘宝更爽快」!
人脑不适僵化记忆和知识存储,更适合联想、创作、发挥创造性。在创作的时候,整个创作是一个很长的思维链条,它涉及到很多环节,包括记忆、联想、迁移等等等等,是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必须要很流畅才行,否则灵感也就灰飞烟灭,一下就没有了。
就像我们之前课程中说的大厨炒菜,每次都要重新现场准备食材,非常悲伤。这就是读书有思考,有收获,却用不起来的的问题。
第三个故事,累断腰,讲的是我自己「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搬书累断腰」。我家里面有 5000 本纸书,一次搬家得用好几十个烟箱子。
搬书,我都搬出经验来了,都是直接去卖烟的小店里面一口气买上几十个烟箱子。最近一次搬家之前,我先淘汰了一轮纸书,给楼下漫咖啡送了几百本对我没有留存价值的书。结果,到最后还是搬了 30 多个烟箱子。以至于我搬到新家之后,头都要炸了,直接把它们扔到了卫生间里面,门一关再也没有打开过。
现在这个时代,除非你在工作中要经常快速翻阅或者考试复习用的资料,绝大部分情况下,电子书比纸书更方便,学习效果也可以做到更好。
这三个悲伤故事,其实用 1 个方案,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如何打造随身携带的私人图书馆」。
0 成本,立刻拥有更强大的私人图书馆
纸书有「香味」,摸起来有感觉,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架设在大象里的私人图书馆,与传统的书房相比,有三个明显的差异。我总结了一个表格: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关于读书的三个悲伤故事
第一个悲伤故事:记不住。16 年春节的时候,我跟一个朋友在咖啡馆聊天。他说,
回想过去一年,读了五六十本好书,可是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读了哪些书,收获了什么,就好像水流过的石头一样,风一吹,太阳一晒,什么都没有留下。
他之前是 IBM 的高级咨询顾问,现在也是港股上市公司高管,学习能力很强,爱读书爱知识,也同样有着这样的痛苦。如果说「知识就是财富」,但读完「记不住」的我们,就是「挥霍财富」的「败家子」,最终造成「读书如水过大石,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悲剧。
第二个故事,用不上。我之前遇到一个学员,他也是特别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平时读了很多书,都很认真地在书上画了很多道道,做了笔记。平时一直感觉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在写文章要快速准确引用之前读书资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读书的问题——书到用时不仅仅是方恨少,而是找不着。他就在书架前心急火燎地一本一本的翻,抓耳挠腮地翻来翻去找不到。结果五分钟过去了,还是翻不到,立刻思绪就断了,写文章的情绪也跌落到谷底,整个写作过程特别不顺畅。最后,把笔一扔,「老子不写了,还是去逛淘宝更爽快」!
人脑不适僵化记忆和知识存储,更适合联想、创作、发挥创造性。在创作的时候,整个创作是一个很长的思维链条,它涉及到很多环节,包括记忆、联想、迁移等等等等,是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必须要很流畅才行,否则灵感也就灰飞烟灭,一下就没有了。
就像我们之前课程中说的大厨炒菜,每次都要重新现场准备食材,非常悲伤。这就是读书有思考,有收获,却用不起来的的问题。
第三个故事,累断腰,讲的是我自己「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搬书累断腰」。我家里面有 5000 本纸书,一次搬家得用好几十个烟箱子。
搬书,我都搬出经验来了,都是直接去卖烟的小店里面一口气买上几十个烟箱子。最近一次搬家之前,我先淘汰了一轮纸书,给楼下漫咖啡送了几百本对我没有留存价值的书。结果,到最后还是搬了 30 多个烟箱子。以至于我搬到新家之后,头都要炸了,直接把它们扔到了卫生间里面,门一关再也没有打开过。
现在这个时代,除非你在工作中要经常快速翻阅或者考试复习用的资料,绝大部分情况下,电子书比纸书更方便,学习效果也可以做到更好。
这三个悲伤故事,其实用 1 个方案,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如何打造随身携带的私人图书馆」。
0 成本,立刻拥有更强大的私人图书馆
纸书有「香味」,摸起来有感觉,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架设在大象里的私人图书馆,与传统的书房相比,有三个明显的差异。我总结了一个表格:
从刚开始的只买不读,到两小时一本书,到现在最多的时候一个多月读一本书。鬼知道我的读书方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开始说读书方法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个关于知识的模型,DIKW模型。
先看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中将知识的层次分为了4个不同的层级。
我们公众号上的干货或者刚买回来的书,还没有看的新闻热点这些都属于数据(date)。
当我们抽空看了新闻热点,或者书籍之后他们变成了信息(information)。
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将信息变成了我们的知识(knowledge)。
如果我们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他们就会转换成智慧(wisdom)。
记忆深度D<I<K<W
现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看过的书,处于哪一个层级。为什么我们看过的书,会很快的忘记?也许它们还处于信息层级,就如同我们看过的新闻一样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那么如何将数据D转变为知识K或者智慧W呢?
重点来了,下面说说,我经常用的几个读书方法。
(这些方法,不是我自创的,其实市面上的很多读书方法,都来源于《如何阅读一本书》。
然后我研究了市面上的读书方法论,找到了几个比较适合我自己的,你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尝试我说的这些方法,只有尝试过,对比过,才知道哪些最适合自己。)
我常用的读书方法分为3步,快读+慢读+知识笔记,这样一个快慢结合的组合拳。
我今天主要推荐的是慢读+知识笔记的方法,只不过在慢读开始之前,很多书都需要用快速阅读进行筛选。当然这几个方法如果用上主题阅读+主题输出的结合,效果当然是更好。篇幅有限,主题阅读今天不过多阐述。
一,快速阅读法。
可能你们平时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带着问题去阅读。究竟怎么样是带着问题去阅读?
举个例子,请大家看下面这张图片,给你10秒钟的时间,看一遍,然后遮住,问你自己,图上有一些什么?
怎么来回答?不好回答。
但是如果我换另外一种方式问你。窗台上有一些什么?
这样就没有难度了,对不对?
这就是问题导向的作用。它像一个过滤器,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去解决那1~2个问题。
所以,我一直觉得读书应该是像查字典一样。现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学的时候是怎么查字典的。
我们一般的方式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不懂的生僻字,然后去翻查字典。又读了一个生僻字,然后再去翻查字典。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读下去,将整篇文章读完。
其实我们读书也是这样。
①浏览全书,看目录,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去把这个知识点,通过翻阅查找的方式解决。大家记住,每一次能查找的问题只有一个知识点。
因为我们读书和浏览网页,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太大了,如果说,你同时进行几个问题的话,我们容易陷入信息黑洞当中。使大脑变得混乱。
最合理的做法是,知识点问题为单位,多次的阅读,每次查找一个问题,不断的进行重复。
②给自己规定阅读的时间,我一般是以一个番茄钟为单位,解决一个问题,然后休息5分钟。让大脑有一个有效的清空和思考,然后再进行第2个问题。
我们用快速阅读法将书读完,这样是否就结束了?
其实还远远不够,很多人知识做到了这一步,将数据D转换成信息I,这样当然无法记住。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也是属于读书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忽略了做笔记。只是在不断的攀比读书的本数,这样子读书读在多也是枉然。
③写读书笔记。(具体的读书笔记方法在文末第三部分)
通过快速阅读法,和主题阅读法,我读了很多书,基本能做到两小时一本书。后来我慢慢发现,我这样读书只能做到浅尝辄止,书里面很多的精华都忽略掉了。
直到我看了万唯刚的,《万万没想到》这本书。
现在才发现读书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二 强力研读书,重点推荐
(《万万没想到》,万维刚)
本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提倡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称之为强力研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按部就班的,繁琐的固定套路不同,强硬度更像是一种深度阅读。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刻意练习,相呼应。
要想真正学的快,反而让自己慢下来。成甲《好好学习》
强力研读法,就是这样一本教你慢下来的读书方法。
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你不可能掌握到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
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著作,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①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得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②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
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然后这本书就可以束之高阁,甚至直接扔了。
重要的是一定要能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真正地理解一本书,就是因为看不到这个脉络。
每一章的逻辑结构如果真写出来也许只有几句话,可是这几句话却常常是分布在好几十页之中。
善于写书的作者往往会在书中收录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包括科研案例、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只有把这些小故事串起来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到底在说什么。
单独看其中的一个故事,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故事有不同的解读。
然而这个故事在书中的作用却往往会被人忽略,最后只记住了小故事这棵树木,而看不到它们组成的森林。
③对知识点,横向拓展。
对知识的学习,要有不求甚解的习惯。对待感兴趣或者深奥的知识点,应该是不断地横向拓展,通过网上信息平台,逐渐看清知识点的全貌。
我经常会看一本书看一个多月,或者是其中某几页的某个知识点看几天的行为。你肯定会说,我看的慢,但是我横向拓宽了很多信息。
三 读书笔记
前面说的读书方法都只是将数据D转换成信息I,离我们想要的知识K跟智慧W还远远不够。只有做好了下面的读书笔记才是开启了进入知识K和智慧W的道路。
读书笔记对我们日后得复习,重温这本书,也提供方便。好的,比读书笔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网上有很多关于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我今天在这里讲的是另外一种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我并不是很赞同,也许是我理解的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都说一本书,我们想过没有,一本书是由什么组成?在这个读书笔记中,我们将一本书看成由很多个小的知识点组成,然后我会深挖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单位做读书笔记形成知识卡片。
当碰到好的素材,做摘抄记录形成素材卡片,最后进行分类处理。
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那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
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存留。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大师的看书方法。 -----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
和李敖老师的方法类似,只不过我不喜欢进行裁剪,我都是自己进行概括总结成知识卡片,然后在分类存放。
我会在笔记的最后面进行备注,说明来至哪部书籍,方便日后回顾整理。
当同类型的知识积累到几点了,我会进行总结与梳理,最后输出。这样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就被串联成了线,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线条(各种学科)之间又会发生交错,最后编织成网。
当知识形成网状的时候,记忆就会很深刻了,这时候才达到知识K 的层级,离最后的层级智慧W也就不远了。
从一个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织成一张网。
无论你选择怎样的读书笔记方法,但是好的读书笔记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见 感 思 行
①见,对知识点的描述,概括,不是成段的摘抄。
②感,记录下思想上的变化。之前没有看到这个观点是怎么想的,得知这个观点后又是怎么想的,得到了什么感悟和想法。比如书里面说的好的地方,哪些地方说的很浅显,达到和作者交流的感觉。
③思,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生活的关联;
④行,最后是行动,具体怎么做。
今天先说这么多,以上方法都是实践检测非常有效果的方法,推荐给大家。
当然大家可以自行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所有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大家有不清楚的可以评论,留言,我在进行补充说明,谢谢。
打字不易,望大家点赞支持。
四个读书原则能大大提升我们的读书效率:
1、总体把控。 2、分项阅读 。
3、读后回忆。 4、适当交流。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最差的问题。本人已经保持了好些年的阅读习惯,并且阅读多半都是大部头的文字书籍。也有了不少的自己的心得,但是我相信这些经验写出来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知识构成,以及知识体系的完整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别,固然方法的使用也就存在差异。以下个人阅读所获得的小技巧权当和各位交流。
一、阅读导言:
这是我认为一本书中比较重要的存在,二到三篇导言一定要认真的逐字阅读,会首先体会到导言作者所站立场对本书知识架构与整体陈诉的论点做一个大总结,且多半导言会发表自己对本书作者所做研究的前后内容,甚至是一生成就进行褒义评价,偶尔还会带有简单的缺失指正(这种情况相对较少!)所以读书一定要养成阅读导言的习惯!
二、阅读目录:
这是我认为全书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录其实就是最为简单的对本书所写内容的知识总述。一般从第一章到多少章,又分多少部分等等。阅读目录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为在阅读陌生书籍的时候往往不好识别或者说很难理解目录每一章节的内容,甚至很多关键词都充满陌生感。这种情况我一般是稍微强记保持在脑中的印象。带着这种强记的关键词在去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对我个人而言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在读完一整本书以后再回头记忆第一次阅读目录时候的生僻感和现在醍醐灌顶般的清醒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开始在慢慢摸索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的时候对阅读目录这件事无法说出一、二、三!现在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这种方法即为:借助目录建立对书籍的基本知识架构和模糊印象,然后让往后所有的阅读都不在缥缈。
三、阅读正文:
1、正文的阅读中如果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书籍,我个人经常会做一件比较粗暴的事情就是将文字没有意义的比喻句,修饰词,排比句等其他与技术本身没有关系的内容全部用签字笔一边看一边抹掉,这样会产生一个非常显著的结果一本本来很厚实的书籍会被这一举动整理的只有三分之一甚至都不到的内容。当然对于很多小说类、文学类等这些划掉的东西可能是最为重要的语境渲染部分可能会不合适,但是在我个人其实也积累了一些有选择性的去掉文本的无用内容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是很个人的阅读技巧不适合大多数人。
2、学会在阅读正文的过程中再次返回来对照书本目录,这样可以时刻方便定位正文内容在目录中的位置,以清楚知道正文内容在本书整体构架中所当人的角色。特别对于很多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个人的阅读方法还没有找到的人培养对书籍的全局把控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只是一开始实验时候会比较的难以适应,毕竟需要在书本前后中进行比对和转换。
3、在阅读正文的过程中学会对前后章节做有效的模拟创联。这对阅读者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在阅读之初就有很好的全局把控能力。对应上面的阅读目录就和这里进行有效链接做了埋伏!在建立起对书本有效的全局把控能力后才会具备在阅读过程中对前后章节整体内容进行创联的能力(很多人会说面对一本陌生的书,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不现实?其实并不是。对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建立并不是需要完整无误的大局,这大局架构可以是非清晰的一种模糊状态,这样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也确实很容易做到!)。这样阅读一旦形成思维习惯便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开始形成超前预判。你会不知不觉中开始无意识的预测下一章的内容或者下下章节的内容。阅读这件事在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被动摄取,反而转变成了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主动预判。这种转变已经将阅读的主体性进行了一次提质,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设想。读者会开始和作者进行无声的思维互动,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正在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惊喜,有可能产生完全不认同作者的各种其他想法,更有可能在读完一本书后判定此书就是一本垃圾!——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需要有全局架构!
四、学会用心注意书中的引用来源和注释:
小字和注释可以较为精准的看出作者的相关知识来源以及所受到的思想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断书本本身的视野广度以及对论点是否做过有效的资料和文本论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从而辅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所写书籍的核心观点。甚至可以反推出作者是如何得出观点并衍生出其他的研究内容。—— 珍惜书中每一个有用的字和信息
五、学会区分书本类型,在技术性书籍中可以有意识省略掉比喻和修辞长句。
本人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看的不少书籍也属于技术书籍范畴。在阅读中第一时间甄别修辞长句,去掉无用信息对阅读效率的提升有重大帮助。每一本都会有核心观点,如果本文的前三点都能较好的把握住,到正文阶段就非常容易甄别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无用词句,直接提取每段文字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操作对于大部分书籍都会节省百分之30以上的字面内容,在我看来这就是把书读薄的物理操作办法之一。
六、读后回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需要在放下书本后抽出几分钟时间来回忆其书中的主要观点。我本人一般习惯在睡前回顾(当然也非常非常有助于提升睡眠。)主要章节的核心内容,其实当我们有习惯做书本回顾的时候,那对书本目录的印象就变的极为重要。所谓回顾自然就粗略的进行中心思想的心中默念,且这样的回顾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做多次。随着知识逐渐在脑中形成记忆体,随着这样的记忆体越来越多,在阅读不同种类书籍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知识本身的跨界交融。如果读书只是读完,放下书本就不在管理阅读过后的知识,那这样的阅读本身就注定是低效的!
七、适当利用他者的读后感或者书评能有效增加对书本知识的多维度理解。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对于绝大部分书籍我们都能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读后感或者书评。这些内容多半为他者所写,以他者立场所展现的阅读视角进行的文字整理。往往这样的评论性文字或者总结性文字,能帮助自己获得他者视角与自我视角的对照,这样的辅助阅读理解能更全面的理解书本知识和作者观点。读书从来都是一个人的独立活动,而书籍本身却可以拥有众多读者。众多读者之间既独立又可以产生交流也是加深对书本知识理解的一各重要途径。
八、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社群、论坛、贴吧、知乎来达到众多人之间就某具体书籍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沟通。
当下社会说的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共享”二字,而涉及到读书其实就是“共享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生活经历、受教育背景以及相关社交圈层。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可能会有很不一样的体会。我们很容易通过互联网、社群、知乎等平台大胆的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整理出对阅读书籍的体验文字。过去流行的读书角、读书会其实和现在我们在知乎上写文章本质上都是知识共享、体验共享核心理念是一致的!这样的操作一样会扩大我们对书籍的理解维度,甚至会打通我们某些不能理解的知识节点。
总结:
写来写去我好像把读书的工作量无限放大了,怎么可能快速?其实并不是!这些个人方法让我们的阅读速度几乎超过了大多数人。只是在工作时间之内!这些方法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习惯,并且这种有效并不会牺牲书本知识。而是建立在掌控大局的前提下与作者建立思维对接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很重要!
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长期、有目的、有效的训练,并结合每个人具体的个人情况做适当调整才能真正取得效果。阅读方法对于每一个爱读书、善于读书的读者来说都具有唯一性,全盘照做注定起不了太好的效果。以上例举出来的相关阅读方法全当给各位读者提出的阅读建议,请适当借鉴!
延展阅读: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感觉上了大学静下心读书成为一种奢侈?长大以后,你悟出过哪些不一样的道理?作者:唐大大
(本文未经同意,禁止转载!图片来自互联网,侵权必删!)
想要看书更有收获,不如学习一下如何将书上的知识化作自己的能力吧!
读书与行动 ①
限制读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输出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书中内容后,就不必再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可以将时间用在知识的输出上。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要确保读书时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是一旦开始读书便会将其他事情搁置,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因为我一向不会积极打扫房间,所以总是想要将这件事推迟到周末。一旦我开始读书,就会想:「今天是星期五晚上,今天就不用打扫了,反正休息日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打扫。」所以星期五的晚上大多是在读书。
与其说这是积极地读书,倒不如说是消极读书,甚至是带有逃避性质的读书。
由于星期五晚上经常会有聚会,我在星期六的中午或傍晚才会想要处理工作上的事,但这时我又会想:「星期六有半天,星期日还有一整天,所以还是先读书吧,反正也必须要读书。」于是,我在星期五的晚上便总是读书。
这种想法十分危险,由于总是想着星期六还有半天的时间,就会将精力放在重要性并不是很高的事情上,事后却会感到后悔。「消极读书」和「逃避性的读书」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损失。因为这样做既无法保持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也无法保持「从书中获取的信息」和「和他人的接触」的平衡。
因此,在日程表中加入读书时间的同时,限制读书的时间也同样重要。否则,周末转眼间就会结束,尽管读了书,却没有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只能焦躁地等待新的一周的到来。
在限制读书时间这件事上,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规划每个月的阅读量,超过或达到这个数量就暂时停止读书。同时,在心里不断叮嘱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读书量,应该停止借读书来逃避现实。
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阅读量的人来说,每周只读一本书就足够了。没有读过的好书不计其数,比起一味地读书,更应该吸收书中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将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以及从其他的信息源处汲取知识。
已经阅读过 300 本以上的书的人,或者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的人,今后要限制读书的时间,多花时间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读书与输出的关系
接下来我会针对「如何多增加输出知识的时间」这部分内容进行说明。
输出书中的知识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不管怎么说,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事。
工作成果的两个必要条件就是速度和质量。
如果在晚上或者休息日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时,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快速完成。例如,后天要交的报告,下周要交的企划方案等商务文书,应该快速完成,然后再不断修改,这样做不仅会减少压力,完成度也会更高。
首先要确保工作的时间,然后尽量提前着手工作,提前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在工作中获得成果,应该:
- 大幅提高工作速度。
- 改善沟通能力,加强协调能力。
- 加强项目管理能力。
- 提高制作商务文本的能力。
- 保持工作热情。
阅读各个领域中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书,并提高自身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建立「读书档案」,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2.写博客
如果只顾眼前的工作,就无法完成更重要的工作,我们要保持经常和其他人交流的状态。比较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博客。
后面我会详细介绍,不要将所有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而应该将一半的时间用来写博客,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效率。
3.演讲
若想在某一领域成为首屈一指的人,或者想自己创业,可以尝试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想要深入研究的专业领域进行演讲。这样不仅能够整理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可以建立判断标准,构建人脉关系,提升工作热情,可谓是「一箭四雕」。
很多人认为自己学不会演讲,但演讲的好处的确很多,并且只需提前准备就能做到。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想要看书更有收获,不如学习一下如何将书上的知识化作自己的能力吧!
读书与行动 ①
限制读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输出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书中内容后,就不必再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可以将时间用在知识的输出上。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要确保读书时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是一旦开始读书便会将其他事情搁置,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因为我一向不会积极打扫房间,所以总是想要将这件事推迟到周末。一旦我开始读书,就会想:「今天是星期五晚上,今天就不用打扫了,反正休息日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打扫。」所以星期五的晚上大多是在读书。
与其说这是积极地读书,倒不如说是消极读书,甚至是带有逃避性质的读书。
由于星期五晚上经常会有聚会,我在星期六的中午或傍晚才会想要处理工作上的事,但这时我又会想:「星期六有半天,星期日还有一整天,所以还是先读书吧,反正也必须要读书。」于是,我在星期五的晚上便总是读书。
这种想法十分危险,由于总是想着星期六还有半天的时间,就会将精力放在重要性并不是很高的事情上,事后却会感到后悔。「消极读书」和「逃避性的读书」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损失。因为这样做既无法保持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也无法保持「从书中获取的信息」和「和他人的接触」的平衡。
因此,在日程表中加入读书时间的同时,限制读书的时间也同样重要。否则,周末转眼间就会结束,尽管读了书,却没有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只能焦躁地等待新的一周的到来。
在限制读书时间这件事上,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规划每个月的阅读量,超过或达到这个数量就暂时停止读书。同时,在心里不断叮嘱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读书量,应该停止借读书来逃避现实。
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阅读量的人来说,每周只读一本书就足够了。没有读过的好书不计其数,比起一味地读书,更应该吸收书中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将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以及从其他的信息源处汲取知识。
已经阅读过 300 本以上的书的人,或者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的人,今后要限制读书的时间,多花时间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读书与输出的关系
接下来我会针对「如何多增加输出知识的时间」这部分内容进行说明。
输出书中的知识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不管怎么说,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事。
工作成果的两个必要条件就是速度和质量。
如果在晚上或者休息日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时,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快速完成。例如,后天要交的报告,下周要交的企划方案等商务文书,应该快速完成,然后再不断修改,这样做不仅会减少压力,完成度也会更高。
首先要确保工作的时间,然后尽量提前着手工作,提前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在工作中获得成果,应该:
- 大幅提高工作速度。
- 改善沟通能力,加强协调能力。
- 加强项目管理能力。
- 提高制作商务文本的能力。
- 保持工作热情。
阅读各个领域中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书,并提高自身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建立「读书档案」,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2.写博客
如果只顾眼前的工作,就无法完成更重要的工作,我们要保持经常和其他人交流的状态。比较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博客。
后面我会详细介绍,不要将所有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而应该将一半的时间用来写博客,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效率。
3.演讲
若想在某一领域成为首屈一指的人,或者想自己创业,可以尝试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想要深入研究的专业领域进行演讲。这样不仅能够整理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可以建立判断标准,构建人脉关系,提升工作热情,可谓是「一箭四雕」。
很多人认为自己学不会演讲,但演讲的好处的确很多,并且只需提前准备就能做到。
北大中文系吴晓东老师说,中文系文学教育的后果之一,就是使一批本来是文学的理想读者,变成了一些成熟老练目光犀利什么也不在乎的理性读者。这或许就是文学教育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01
这里有一组概念:理想读者和理性读者。
所谓「理想读者」,比较关注阅读本身,能够跟随作者的节奏,较为沉浸地投入于书本之中。而「理性读者」,常常持着审视、分析、质疑的主动思维,去跟书对话,让书为自己所用。理性读者,更难体会到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不过,多了主动思考的愉悦。
冷冷半道出家去读中文系,对这两种读书状态之间的差别,可以说再了解不过了。我所经历的从「理想读者」向「理性读者」的转变,是一个不可逆、不可撤销的过程。
02
功利性读书确实重要,但是沉浸式阅读更为重要。不要忘掉,最初我们是因为什么爱上读书。这么说着说着,突然觉得读书和谈恋爱很像了。
一开始你因为一些愉悦和快乐,而喜欢一个人。当你真正走近对方,开始出现矛盾,你开始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自己的需求、对方的需求,诸如此类。喜欢和爱真的不一样啊。
如果你走到了对读书有很多困惑和矛盾的这一步,那完全正常。说明你和读书的关系,已经迈过了最初的朦胧的喜欢,而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03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读书的时候,如何平衡「非功利的阅读体验」和「功利的为我所用」。
我从刚进入中文系,就意识到自己两者都想要。我的方法是,读书时候尽量追求完全沉浸,如果遇到觉得有用的东西,可以暂且标记下来,不必去想这类问题:
可以用在哪儿?
和谁说的相似来着?
这一段我想记住。
这两句我想摘抄。
有这样的念头出现很正常。一旦你做过理性读者,你就很难再回到完全的理想读者的状态了。但是,注意克制,在遇到这类有用的片段时,稍微标记下,继续阅读,去追求你完全的沉浸式的体验。
在读完一些章节,甚至整本书后,你再回头看那些标记的段落。这时候,你可以放任自己做一个纯粹的理性读者了,思考怎么用、用在哪儿、如何整理、如何复习。
最好用连续的、前后一致的思路,去做一件完整的事情。也就是我所描述的先「理想读者」,再「理性读者」。这也是更为高效的读书方式。
04
有很多胖友会觉得,那些耳熟能详、人人称道的经典,自己读的时候没有兴趣、读不下去,于是开始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有问题。真的不必。
在我的理科生涯中,我的阅读史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经典读得很少。刚开始读文学史经典时,有很多也是觉得不合口味。
有次看论文,余华说到这个问题,大致意思是,不必强求自己去读哪些书,不感兴趣读不下去就不必读,可能是机缘未到,也可能是这本书,本就不适合你。
余华你们知道的?就是写《活着》的那个余华,那个在成为作家之前,当了很多年牙医的余华。
没有必须要读的书的,也没有「错过哪本书就错过了某种重要的成长」这一说。
05
读书是有很多益处,读经典确实很好。
但是,不是有句话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金克木在《书读完了》中说,「我读过的书远没有听过的话多,因此我以为我的一点知识还是从听人说话来得多。也许这可以叫做“读人”。」
不必把读经典,甚至读书当成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之事。但从外界「读人」、「读物」、「读书」的态度和行为,是必要的。
无论是读书还是行路还是识人,重要的是,你不能只在书、路、人的浅表掠过,
「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自华」不是因为读书这个行为,也不是因为阅读量的多寡,而是因为「腹有诗书」。是书、路、人,真正经过你的思考成了你的一部分,你懂得了许多应对世界和生活的通透的智慧,内心获得了足够的平和。这些,都会在你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
06
我没有固定的阅读趣味,什么书我都爱看,枯燥也好、有趣也好,艰涩也好、通俗也好,都好。因为自己读的书杂,加上跨学科的背景,我发现,跨学科、跨领域地读书,是很棒的一件事情。你会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现共通的道理。
物理中的惯性定律,可以解释心理学上的「5分钟启动法」。
化学上的要想改变系统的状态,需要加入变量,比如反应物、生成物,或者改变反应条件,比如温度、转速,借以破坏当前的化学平衡,可以用于理解,人如果想改变,那么单单依靠现有条件自我博弈,大概率会失败。不要限制自己读书的领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各个学科的书都可以稍做了解。学习它们的一些内容和底层思维,对于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等,都是很有益处的。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
「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创造力不是无源之水,你需要有生发灵感的载体,这些载体,就是你所掌握的知识。
07
好辣。谈了几点读书的方法和心得,总结一下:
有意识地同时保持「理想读者」和「理性读者」的双重身份,阅读体验和主动思考,我们全都要。
没有必须要读的书,读不下去就不读。但「读」书、人、物,以及对所「读」内容的审视和思考,是必要的。「气自华」是因为「腹有诗书」,重点在「有」,而不是「读」这个行为。
不限制自己的读书领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阅读,对创造力非常有帮助。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或启发,记得花1秒钟点个赞。谢谢你。:)
答主: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我的学习类和心理学类干货,获得了231万次收藏,在知乎总排名第四,学习型答主排名第一。小小声建议你,不妨关注我的公众号“高冷冷”,我把所有干货集中做了分类明确的目录(在菜单栏“隔夜面包”)。相信我,这是231万人次的选择。
————————
微信公号搜索:高冷冷。学霸养成丨思维丨心理丨方法论。
微信后台回复“早起”,教你:我是如何在没有闹钟的情况下,十年如一日六点起床的;
回复“笔记”,教你:从哈工大化学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我是如何做专业课笔记的;
回复“记忆”,教你:一个在知乎获得13万赞、35万收藏的高效记忆方法;
后台回复“读书”,教你1小时读60~100页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