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16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营销型网站建设 >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发布时间:2019-09-12 16:34:19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讨论之前,先讲个八卦。一哥们在公司里职位不错,升的极快。这事不是他能力出众,而是他老婆太牛逼,关系网太硬。升上去之后,飘飘然,勾搭年轻小姑娘。这种事如何瞒得住,被老婆知道了之后愤然离婚。更有趣的是,小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讨论之前,先讲个八卦。

一哥们在公司里职位不错,升的极快。这事不是他能力出众,而是他老婆太牛逼,关系网太硬。

升上去之后,飘飘然,勾搭年轻小姑娘。这种事如何瞒得住,被老婆知道了之后愤然离婚。更有趣的是,小姑娘知道他离婚了之后也不搭理他了。

前妻手段厉害,很能赚钱,他享受惯了有钱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没了前妻的厉害资源,日子越过越差,后续无望,一蹶不振,走了歪路。

把众人羡慕的好日子混成这样,成为众人背后嘲笑的料子,就只是因为色令智昏么?

不是,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以为他是想要跟小姑娘春风一度,不知道其实他是想在维持现有的生活质量和人脉的基础上跟小姑娘春风一度。

结果呢?鸡飞蛋打!

我讲这个事,是因为我以前觉得,知道自己有什么,以及自己要什么,应该是一个人的本能。但奇异的是有这项能力的人十不过一。

凡事想一想自己的目的这件事很难吗?


举例子说,对方把结婚纪念日忘记了怎么办?

好多女生的反应是你就是不在意我,你就是不爱我了,吧啦吧啦吵一架。

问题解决了么?

在女生看来可能解决了,看你明年还敢不敢忘记。

可这个是过结婚纪念日的目的么?

不是吧。

结婚纪念日的目的是,庆祝我们携手共进迈入了新的一年,我们应该开开心心的高兴一下。

而后呢?

一生气忘了这个目的,吵架去了,把老公骂一顿自己也没高兴哪去。

原本说一句老公,你跟我在一起太顺心如意了啊把结婚纪念日都忘了!为了明年我们好好努力再顺心如意的过一年我们补个豪华晚餐吧!

不是就皆大欢喜了吗?

…………

再比如婆媳关系出了问题,有些人一定要跟婆婆或者儿媳妇斗个你死我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我们先不说有没有必要,只说你关键性的目的在哪里?

目的就是为了搞垮这个婆婆或者这个媳妇么?

不是吧,我想大部分人的目的都是,你不要影响我的生活,我想过的更好点。

如果你搞垮另一个女人就能让你过的更好些,没问题,你可以去开启宫斗模式斗个你死我活。

可如果不能呢,折腾来折腾去自己气个半死,气的生病了,气的离婚了,是否过的更好了呢?

没有。

所以当你要去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你要想的是怎样我能让自己过的更舒服。

手段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你想要的结果和目的是什么。

不要明明分开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去宫斗,斗得两败俱伤离婚了还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以为就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摊上好婆婆或者儿子倒霉摊个这种老婆。

…………

再比如因为对方在照顾孩子上的疏忽吵一架,责怪对方你是怎么做妈妈的?!吧啦吧啦。。。

那是她亲生孩子,也不是捡来的,原本就已经很内疚了,事情发生后的责怪有用么?

这时候只能加重她的负罪感,让她更不快乐。

妈妈不快乐,孩子会过的更好吗?

而原本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家庭成员更开心,一家人和和美美么?

所以这时候不应该是安抚妈妈,然后一起照顾孩子,哄孩子开心后再夫妻拥抱相互鼓励一下日后再接再厉的好好照顾孩子么?

可是一生气,什么都忘了吧?

时刻牢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去除那些繁琐的表象,去往那个最终的目的地,道路可以有很多条,但是目的地只有一个。

而很多人的目的地就是相同的,我想得到什么我不能失去什么,为了得到我可以放弃什么,为了不失去我应该做什么。

这种能力应该是刻在你骨子里的本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欠缺的,从而判断每件事到底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觉得舒服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不只是婚姻,还有工作以及生活,莫不如是。

不要走着走着就忘了目的地。

这篇文章写了整整一周,涉及书目数十本


1、穿越周期的认知能力

当我们沉溺于每天盯着大象的耳朵研究时,我们是研究不明白大象这种生物的,只有以整个大象为研究对象,才能认知到大象为何物,在此基础上做细分领域的研究,诸如其耳朵、鼻子等,才能研究透彻,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穿越周期的认知能力,是以格局为基础的,是站在宏观和时间维度认知。

很多人在读周金涛的《涛动周期论》时,总是隔三差五的分享激励,但却不能正本溯源,不深究这样的能力如何培养,怎样获得。换言之,知识摄入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不了解其缘由,永远只能靠别人来教育。难有大局观,难有格局。

大局观和格局不是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而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去追根溯源。比如,应该认识到,历史上每一次传播工具的革新,都代表着一次阶级下移,从最初的诸侯到军阀,再到世家大族,读书人,最后是现在的人民大众。了解这些,才能真正理解,抖音这样的产品兴起的根源,快手的带货能力为什么这么强?还有比特币的热潮、电商的繁荣。

现代人做事学习,总是要求速成,但是这种认知能力和格局的培养,不是短期能达到的,要靠无数个夜晚耐得住寂寞的学习和理解,是世界史观的建立,是对国际关系的了解,经年累月对各个阶层的观察,不是别人的人云亦云,也不是靠别人所谓历史解读的灌输,也不是一叶障目,眼高于顶的浅尝辄止。几乎所有的行业,服务对象都是普罗人民。不接地气,不静下心来,永远不知道市场要什么。
穿越周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本质上,基于深层学习和认知的理念和方法论。



2、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什么是延迟满足感?即“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关于“延迟满足感”的著名实验是这样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里找来数十名儿童,然后研究人员离开,让孩子们单独呆着,在他们面前摆上棉花糖,让孩子们选择:或者当即吃掉一颗,或者一直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大概15分钟),这时候会可以享受两个棉花糖。

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持续调查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们的情况。他发现,之前“没忍住”的孩子,成年后普遍暴露出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维持与他人稳定关系的表现。35岁以后,更是表现出更高的体重指数和吸毒几率。

由此诞生了那个著名的论式:能克制自己,延迟满足感的人,更容易成功。

绝大多数的人生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即时满足。一点付出,没有立马回报,就会觉得痛苦。”延迟满足感的本质是什么?将目光放的更远,意味着放长线。放弃掉即时的满足感,放掉暂时可能抓住的小鱼,才能掉起大鱼,也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3、目标的降维分解能力


目标降维能力,当我们发现目标难以达到时,换一种思维,将目标降维分解,也许,会变得容易很多。

举个例子:小明刚毕业不久,决定在二线城市发展,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月入两万,对于一个一般本科毕业生而言,通过一个工作达到这个目标,还是有难度的。小明决心这样分解目标:4X5000,只要找寻4个能给提供收入5000的方式,比在一个领域深耕达到2万花费的时间要容易的多。

再举个例子,也是罗胖在《知识就是力量》中讲到的:

假定,一个人想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而顶尖高手的评判标准是达到行业的前4%。一个服装设计师,假定目前的水平是前20%,想要达到前4%,成为顶尖高手,需要多年的辛苦积累,都未必能达到,因为到了这一层面,和他竞争的都是高手。

如果他分出一点时间到室内设计,因为他有审美和设计的基础,要达到20%,竞争激烈诚度要弱很多,也容易很多。而20%X20%,就是4%,换言之,他在服装X室内设计这一跨界领域,达到了顶尖高手的级别。这也是为什么时下特别流行跨界的原因。


4、治疗“丧”的能力


生活乏味,工作枯燥,学习……也没啥意思。很多人的日常其实很丧!丧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谁都喜欢跟积极、阳光、向上的人呆在一起。

和积极的人呆在一起,最关键的,是多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而丧的人,几乎永远不会主动去做工作以外的事,因为他对任何工作的事都提不起劲。说句大实在话,可能很多人不愿意听:只有利用好当下环境并在此最大限度学到该学的东西,才能为匹配到相对应的能力,才能成为下一个工作的跳板。否则别人就算给你,也未必能接得住。


处理丧最好的办法,是多与人接触,多行大千世界。旅行,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旅行看大千世界,正常情况下2万以内足够OK,这个价钱能买到非常多的快乐时光。人间美景数不胜数,乐趣不知几凡,而我们要做的,就说拼命赚钱,有足够的资本,了解和接触未知的事物,到底有多好玩,正如人类想穷究宇宙的奥妙一样。


5、差异化自我的能力


标签化人群的时代,差异化自我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差异化指跳脱惯性思维,追求区别度与非同维优势


以追女生为例:当所有人都在算计门当户对时,你和对方提的是生活和温馨的家庭,打动对方,一下就跳脱出了现有的竞争维度,这也是机会之所在。


6、售卖希望的能力


人活着,不就是为点盼头?为点念想?基于此,其实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售卖希望。


互联网行业最赚钱的三个行业:广告行业、游戏行业、培训行业。三大行业的基本原理其实都一样,就是向人们兜售希望。培训行业兜售给学员的是未来考过了的一片大好前景,游戏行业兜售的是升级到高段位后的虐菜之爽,广告行业兜售的则是人们对于物品的某种期待。理解了这个东西,微商、培训、知识付费、减肥、健身……anyway所有商业模式都能抽丝剥茧剥的来分析。


7、治疗“暴富后遗症”的能力


暴富是毁掉一个年轻人最快的方式。普通人家的小孩突然间暴富,基本上都会经历迷失阶段。有的人出来了,有的人一辈子出不来。


现在的很多网红博主、财经投资人,偶然的机遇,借势起飞,一年赚几百上千万。人生第一次见这么多钱,钱来得太快,也赚得太容易,于是乎肆意挥霍,开始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在哪。如果有幸能接触到真正的高阶家庭,你会发现,高贵和涵养是骨子里的,追求着眼于细节。很多高阶家庭出身的同龄人,看幅画能把文艺复兴脉络史讲清楚,不看注释仅评画作就能猜到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修养差距,即使3年天天什么事都不做,只学习这些,都学难以弥补。


8、把握人生“关键瞬间”的能力


人这一辈子,其实不是活一辈子,活的是几个关键瞬间。这几个瞬间重要到足以改变人生,比如和什么样的人结合,比如捕捉行业机会,作出代表作,扬名立万……必须清醒认识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消磨时光,为了那么几个瞬间而做准备,韬光养晦,养精蓄锐。要学会等,学会狩猎。想明白这个问题,生活就少了很多苦闷。


朋友圈里的各种公众号,在没有理解周金涛《涛动周期论》的情况下,鼓吹“X0后最后一次上升机会”、“人生一共X次改变命运机会“,本质上都是博人眼球。人生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在于你对所在行业的理解及专业度,在于为此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等待一个能够做出顶尖作品的机会。


如果你每天只知道焦虑焦虑,惶惶不可终日,即使机会来临,你也无法感知到机会的来临,或因为准备不周,只能任机会白白流失。人生的修炼,同修炼上乘武功心法一般,要耐得住寂寞,要跟行业最顶尖的专家学习


想当情感作家,就要研究张爱玲/亦舒、杜拉斯,研读各种心理学专著。很多人在读书时,总是拾人牙慧,专捡别人嚼剩下的,比如被大众追捧的《原则》,看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是从《社会心理学》中摘录的分支。又如炒股,很多人研究分析师的著作,认为过去的书早已过时。其实,一本书能在行业成为圣经,一定有它的理由,只有追根溯源,从根源学习和分析,向最强的有奠基和引领地位的任学习,才能少走弯路。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知读哪些书时,向身边该领域最强的人请教,哪怕是读小说,也要读顶尖大神写的小说。在任何一个领域,一定要有接触和学习最顶尖人群、思维和习惯的意识。


9、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甄别能力


资讯爆炸的年代,愈加需要人们,在简短的时间里,以自我的认知对事物、事件及未来进行判断,即使判断错误,也好过缺乏判断,最忌人云亦云,片面轻信。


当下的世界,资讯爆炸,信息成几何倍增长。在加上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政治鼓吹、宗教宣传与品牌营销甚嚣尘上,相比之下,大众每天分配给信息的时间并没有更多的增加,简短的时间里,对于信息和事物的判断,更加容易轻信于带极端观点、逻辑清晰的文章所引导,这个时候,越来越多人被大量的无效信息所填充。


当下的盲目追风与人云亦云,大众被网络文章煽动的网络暴力实例不胜枚举,想想王宝强的例子,以及经常出现在百度热搜里的案件及其反转。你会发现,明明是深究,可就有很多大众一味的跟风和宣泄情绪。真正对于事物的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就显示出了真正的价值,正如去年我在一篇媒体人所说的,“即使对未来判断错误,也好过对未来缺乏判断。”


10、“上手”产业链的能力


很多人把上手“理解”为“触摸”,但做一个行业是要自己亲身实践上手每一个环节。


以广告行业为例:大家都懂IP博主最赚钱,其次是营销,但IP制作人懂营销,营销人懂IP的少之又少,因为一旦懂得,就会变成前者。产业链中,小到对每一个平台的机制算法了解,大到自己认认真真去全平台建立账号涨粉带流量,用低到极致的价钱获取流量,以及后续的出书包装,知识付费等等,只有对每个环节做到真正精通,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行业人。一句话,深入生产第一线。

三种能力:

1.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2.训练感官的能力;

3.让自己突然变开心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同时满足: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没有的要求,并且还是很多听起来不错的“能力”,比如自律、抗拖延、调节情绪……等等能力的基础。借个时髦的词儿,叫“元能力”吧。


元能力一: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无非是:我先弄好一个目标,然后想清楚我有什么资源,然后该按照什么计划来搞,再加上一点自我监督,按结果给自己一点奖励和惩罚。

比如读书,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0本,那么我们可以列出一个书单,和一个计划表,把一个月、一周、一天的哪些时间分配给读书,接着,一本本攻克!

比如减肥,我们可以定下一个减肥的最小目标,10公斤,然后办一张健身卡,每天控制饮食,然后记录自己的体重变化,设定每周的最小运动次数等等……

最后的结果是啥呢?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没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呢?也很简单,因为这些办法,本质上都是“用精神操控肉体”,注定是要失败的。

你必须要学会,用肉体操控精神

比如读书,不管你多不愿意,有什么借口,你都可以选择让你的身体先坐下来,拿出书,翻开,然后开始读,读了一两分钟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竟然自己慢慢就读下去了。

比如锻炼,刮风下雨、公司加班、肚子不舒服……一大堆奇怪的理由会“阻挡”你锻炼,怎么办呢?很简单,强制自己的身体去锻炼的地方,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站在器材上,然后开始练,然后,你也会惊奇地发现——卧槽,其实锻炼起来很easy的嘛!

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很简单,其实是一个生物学与心理学原理,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往往存在很深入的“互相牵引”,而我们自己却很难意识到。(或者叫“知觉现象学”)

在我们潜在的观念里,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独立的、精神和肉体是二元的、肉体是惰性的需要精神来拉动的……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根本带不动啊

其实——精神是有着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的。

你把你的身体,放到一个场景中,你的精神怎么办呢?嘿嘿,它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个场景,并且顺势地“继续下去”,甚至还会将做这件事的“痛苦”化为“快乐”。

所以啊,为什么要学会“用肉体控制/推动精神”,而不是相反?还因为你的精神会在你还没行动前,就给你设置了一大堆障碍、想象出一百万种失败场景把你吓尿。

元能力二:训练感官的能力

问你几个很奇怪的问题。

你有没有刻意训练过自己耳朵,让它能够听得更细、更清?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舌头,让它能分别出食物的用料、味道的层次?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眼睛,让它可以对画面、场景的颜色进行区分,对排列的结构进行拆分组合?

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

你可能也觉得,这有啥用啊?好像一点用都没有哇!

当然不是。如果你长期坚持一下,训练下某种感官,你会发现,那些好像八杆子打不着的——专注力、分析力,竟然自动就提升了。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以一个“整体的意向”来感觉、评价事物,包括听、吃、看。

而因为事物是整体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定在给它“下整体评论”上,比如“好-坏”、“高-低”、“善-恶”、“远-近”、“美-丑”……

长此以往,我们自然就很难抛开这些“整体观感”,而深入到事物的细节、构造里面去。

  • 比如说,一道菜很好吃,一个“美味”就能概括吗?它究竟唤起了怎样的口感、怎样的味觉层次,是什么味道的组合才变得好吃的呢?
  • 比如说,一个人很好看,究竟是怎么个好看法呢?是眼睛的形状,还是脸部的对称,或者是五官的距离与排列造成的呢?
  • 比如说,一篇文章写得好,究竟是怎么个“好”呢?它的开头是怎么引出来的?它的论证是怎么推进的?它举了什么例子?它的切入点是什么?
  • 还比如说,一个游戏好玩儿,究竟为什么好玩儿呢?它的哪些元素是核心的?哪些元素特别给人成就感与满足感?我在游戏里面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通过组合起来唤起我的各种舒服的感受的?

在还是猿猴的时代,感官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当然是分辨“可以吃的”(好的东西),和“有危险的”(坏的东西),这是本性。

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重新变成了“猿猴”,被“整体观感”推着走——特别是流水线式的、无尽的内容,让我们指头轻轻一划,在短短的一两秒之内,就决定是否要点开。

还有就是很多使人沉迷的游戏,明明就是一堆很简单的、使人成瘾的视听元素组合,但是,整体上却显得非常吸引人。

所以,究竟该如何避免浅薄?如何形成自己的观察、思考、品味?

很简单,训练你的感官、分解你的感受

元能力三:让自己突然变开心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心态,往往是因为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就突然崩毁的。

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觉得这也不顺利,那也不如意,再然后则是失眠、喝酒、哭泣,觉得日子也太丧了。

而一旦丧起来,那完了,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啥也不想干了。

什么“好能力”、什么“读书”、“减肥”,都去特么的吧,我没心情!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心情可以“突然坏起来”,那能不能“突然好起来”呢?

当然能!

比如我们看看这只微笑的柴犬:

比如我看了之后笑了半天的一张动图:

我不清楚你看了之后能不能突然开心一下。反正我心里面往上扬了一个弧度。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同样一个段子、一张图片,能把你的朋友笑死,但是传给你,你的内心却无一点波动……

除此之外,还会让我突然开心起来的事儿,包括:

  • 刷一会儿煎蛋网的无聊图;
  • 逗一会儿小狗或者摸一会儿小猫;
  • 看一部喜剧片或者恐怖片;
  • 回顾自己以前写的某一篇感性的“好文章”(比如嘿!抓住那条鱼撒!,是的,自恋其实挺爽的……);
  • 和喜欢的人聊会儿天……

以及,最最简单的……打开谷歌,搜索笑脸图片,我也发现,有时候看着看着,自己也被感染了,跟着笑了起来。

当然,你、我、他,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你需要做的是,回想一下能让你开心的、非常具体的事儿,或者,在你下次开心的时候,把你看到的东西,保留下来、记录下来,下次找一类的就可以

比较通用的,还是养点东西,花花草草、猫猫狗狗,都成;或者培养一个具体的爱好,烦心了就沉到这个爱好里面一会儿。

希望你能找到。

人为什么非常需要“突然开心一下”?

不仅是心态建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伤心往往会“锁死”一个人的工作与创造,让人陷入——越焦虑、越干不好、然后更焦虑更干不好——的死循环里面

所以,收集素材,在一天的某个时候,让自己突然开心一下吧!

总之

总结一下,有三种“元能力”是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却没有的:

1.用肉体控制精神的能力——让肉体推动精神,精神自然顺势而为;

2.训练感官的能力——人的感觉越细微、有分别,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思考能力自然也会变得更强,而不是浑噩地,一口吞下所有到嘴前的信息;

3.让自己突然变开心的能力——你可以突然变“丧”,但也可以突然开心起来,只要开心了,事情就好办!

——————————

2019.1.22更新:

本文为随手随心而写,没想到能突破一万赞,总觉得有点对不起各位观众老爷的意思。

今天将其改进,变成Pro版。

改进的地方主要在于三点:

1.改进了叙述,扩展了上文的描述,使其更深一点;

2.把上文的“3点”变成“7点”,全文接近8000字;

3.解答了评论区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具体该怎么做”之类

欢迎搜索关注我的私人公号:罗文益(ID:wenyidehua),或扫描下图,回复“能力”这两个字提取新文章~

再次感谢阅读!

意识到别人到底有多高的能力





我在西藏混,总有内地来的朋友要我带他们去珠峰。2015年珠峰公路重修以后好走了很多很多,这个倒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也不是不愿意带,可是几乎每一个来珠峰的朋友,都会给你来一句:


这山也没有多高嘛


每次听到这个话我就想一脚把他给踹下去。诚然,我承认,在观景台那个位置看珠峰,不过就是一大堆山里面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山头而已,精品佛还没有观景台高。我也承认,即使在大本营看,珠峰也没有那么高,大本营5200米的海拔,珠峰顶上才8844米,落差不过3600米多一点嘛。


可是你给我爬一个试试


你知不知道这种错觉仅仅是因为它的高度超出了你的视觉敏感范围而已。

箭头所指便是这么一位,认为珠峰不过如此的朋友,我们可以称他为:孽障


此人确实非常的妖孽,是个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上班的白领,跑到西藏来玩,最爱的就是在各种地方裸奔。冰天雪地里,脱得剩个裤衩子,欢呼雀跃一番,拍照留念。去哪儿都是这个套路,羊湖,裸奔,纳木错,裸奔,去布达拉宫也要裸奔,还好被警察同志摁住了……


不知道这是什么毛病。





孽障说了珠峰没多高以后,开始不停的给我“科普”珠峰到底是有多么的“没多高”。比如说什么离地心最远的地方啊,相对高差最大的地方啊,最难攀登的高山啊,其实这些我早就知道得不能再知道了,因此也烦得不行不行的。


它要是不高你来干毛线啊,你咋不去香山转转得了呢?又不是我非要来的,是你自己要来的。


重要的是,你扯那么多没用的,珠峰在乎么




事情在观景台那里发展到了极致,要不是还有两个别的朋友在,我真的很想给他踹下去跟那条大黄狗一块儿搂着过日子算了。

我有个本事,我知道一条几乎没人去的小路,能够绕过珠峰景区的工作人员,把人直接带到绒布冰川下面去,近距离感受珠峰。一般游客只能到大本营看看得了,我凭着一张老脸能过武警的检查站,一毛钱不花到达绒布冰川脚下,这也是好多朋友找我的原因。孽障也是冲着这个来的,他想拍一张珠峰冰天雪地里面裸奔的照片。


其实珠峰裸奔根本就不是什么太值得炫耀的事情。珠峰附近大白天的气温根本就没有想的那么低,实际气温即使是冬季也只有零下5度左右,体感温度更高,无风的时候扒光了衣服太阳光晒着你呆一个小时也不一定失温。


我也不知道他脑子到底哪儿坏了。


他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子开始摆造型的时候,鲜红色的三角裤在刺眼的阳光下显得特别的刺眼,小丁丁顶起一个不大的包包,惨白色的一看就缺乏锻炼的皮肤在冷空气里冒出一层一层的鸡皮疙瘩,让人有一种一巴掌拍死他的冲动。要是珠穆朗玛的山神老爷爷真的存在的话,我希望他赶紧一巴掌拍死这个妖孽。


然后他就被拍死了。


当他摆出一个大鹏展翅的时候,突然咕咚一声就栽倒在地上。


绒布冰川脚那个位置海拔还没有到6000米,区区5700米的样子,但是这个高度对于普通人而言已经是很难忍受了。8844米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不能在这种事情上玩儿数学游戏,海拔上面不能玩儿简单的加加减减,超过了4000米的海拔,往上再走500米都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体验。妖孽同学在大本营觉得还好,并没有什么问题,再上来500米,倒了。


其实我早就预感到他会倒,早就准备了羽绒睡袋和氧气瓶,剩下几个哥们儿一起给扛到车上去裹好,一个氧气面罩扣上,不一会儿就醒了过来,眼睛里面全是恐惧。


“珠峰还高不高了?”


“高……”


“不高不高,既不是离地心最远的,也不是相对高差最大的,更不是攀登难度最大的。”


“龙哥别逗了……”


“你要是哪怕能爬到半山腰,你说它不高我也敬你是条汉子,边都还没摸着就说不高是不对的。”


“嗯……”


我还告诉他,珠峰有三个坡,北坡南坡东坡,北坡东坡都在中国境内,今天去的是北坡。东坡旁边就有个陈塘镇,海拔2800的样子,相对落差妥妥的6000米。珠峰好攀登仅仅是说的北坡和南坡,东坡攀登难度极大,迄今为止从东坡爬山去过的人都不超过50个人。至于离地心最远,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球。


另外,珠峰并不在乎你们这些比蚂蚁都不如的人类是怎么想它的。





我们都很容易批评或者贬低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人。


批评或者贬低他们,还会让我们充满了成就感,好像自己也站在了跟他们一样的高度上,从而沾沾自喜。


动嘴去批评一个人的难度,和真的跟他平起平坐的难度,远远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你觉得他不高,仅仅是因为他的高度远远超过了你的理解范围而已。


我以前也喜欢这么干,精品佛是找到了一条迅速达到别人高度的捷径。比如说我特别喜欢讥笑钱学森支持气功,特别喜欢嘲讽牛顿跑去研究神学,特别热衷于提到季羡林年轻时候笔记里写过“想多日几个女人”。


后来我再也不这么干了。在向他们那个高度攀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孤独寂寞,感受到了寒冷艰辛,感受到了危险高峻,感受到了如履薄冰,感受到了一个不慎就满盘皆输的沉重压力,感受到了无人理解的委屈和愤懑。我看到了高山的高,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卑微与狂妄,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了更多的角度。


我意识到了别人到底有多高。

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以前在一个成长型公司,领导遇到赚钱的机会都想抓住,所以经常会甩给我们一些非常规项目,让我们去推进。当我把这样的任务交给下属,告诉他每个星期跟我汇报进展时,我带过的20多个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第一个星期过后问他们进展,基本都说不知道这个事怎么做,完全无从下手,所以还没开始。

刚开始带人的时候,我完全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不知道怎么做,以为他们是因为不重视这个事情,所以拖延了一个星期还没有半毛钱进展,后来深入交流之后,才发现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而且他们之所以陷入拖延,只是因为没有掌握结构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我又尝试新人入职就给他们讲结构化思考,可是我发现这么做是无效的,因为他们自己还没遇到难题光听理论根本学不会。所以最终采用的办法还是通过事情磨练,甩给他一个疑难任务,让他拖延一周,再跟他讲方法,等整个任务完成后再带着他复盘,聪明的人一次就会了,资质不太好的两三个案例下来也能掌握。

所谓结构化解决问题,就是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套路或者说步骤:

1、分析问题

比如有次领导想要拿一个新领域的订单,需要我们部门出一本宣传册。

如果没有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接到这个任务会不知道从何入手,陷入无休止的拖延,或者借口自己在忙别的事情,有意无意地逃避开始这个任务。

但有系统化解决问题思维的人,会先找一本宣传册来分析,然后知道一个册子有封面、目录、公司介绍、公司优势、核心产品、合作案例几个部分。

这个案例可能不具备普适性,没有被布置过这个任务的人,可能心里会有轻蔑之情——“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会啊!”但我想说,实际上我带过的20多个年轻人,分给他们任务的第一周,他们基本都没有做这一步。而且他们真的不是笨,公司给我们部门配的都是211及以上大学的研究生。

我想鄙视这个案例的人也许接到这个任务,真的会做得比他们好,但不妨想一想,你自己是否遇到过领导交给你的某个陌生任务,你因为不知道怎么开始拖延了很久的情况,如果有,就说明和你我带过的那20多个人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你们可能恰好擅长这个任务,遇到你们不擅长的陌生任务,你们还是会因为被吓住而陷入漫长的拖延。

2、盘点资源

弄清楚自己面对的问题之后,第二步需要做的,是盘点做好这个任务,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里面,哪些是现成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如果需要补充,哪些是需要跨部门支持的,分门别类写出来。

还是以上面的宣传册为例,经过盘点资源缺口如下:

封面——缺图片

目录——内容确定再生成即可

公司介绍——有现成的,但需要根据这个领域客户的特点修改——需要总经办配合

公司优势——有现成的文字,但配图需要更换——需要负责网站的同事提供

核心产品——设计30多个产品,文字材料和图片都没有——我所在的就是产品部门,所以这个任务肯定是需要放在我们部门解决的

合作案例——这个领域只做个几个零散的客户,没有材料——需要销售部帮忙对接客户索取

还是上面说的,不要觉得这个简单,想想你曾经遇到过的让你害怕得拖延的难题,你是否走到了资源盘点这一步?

经过盘点,一个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陌生问题,就被化整为零,变成一个个需要解决的小问题了,我们常说的任务分解,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3、测算实现成本

上面说的宣传册的案例偏简单,里面所需的每项资源,只要安排下去,就能补齐,所以不需要测算实现成本。

如果是一个更大型的项目,其中某项资源最便宜也需要花100万才能搞定,那你就得跟领导确实,到底要不要投入这么多钱做这事了,结果领导衡量下来觉得预期收益远小于成本,决定不做了。

或者盘点的时候发现某项必须资源根本不可能获得,花再多钱都不可能,那项目就只能放弃了。

这两种情况,虽然并没有把事情做成领导一开始想要的样子,但“不做了”和“做不了”也是一种结果。

很多疑难任务,其实走到这一步就结束了,如果到这里没结束,再进入下一步。

4、如果确定需要做,进入步骤分解

大部分任务,都有DL,即使没有DL,也需要定期汇报,根据DL倒推,确定上面分解出来的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是比较关键的一步。我还是以上面的宣传册为例,比如领导要求宣传册4月下旬之前印出来,今天是3月6日,可以排出一个时间表:

(1)宣传册大纲确定——3月13日下班前定稿;

自己拟初稿给老板审阅,给领导留足修改时间。

(2)资料收集——3月27号整理好

a、封面——初选图片2-3张——自己负责;

b、公司介绍——请总经办配合——3月25日前完成,预留2天时间给自己整理;

c、公司优势——需要负责网站的同事提供图片,四个优势,每个优势提供初选图2-3张——3月25日前完成,预留2天时间给自己整理;

d、核心产品——设计30多个产品,文字材料和图片都没有,我所在的就是产品部门,所以这个任务肯定是需要放在我们部门解决的,但这么多任务,一个人完成不现实,所以跟部门主任提出申请,请他帮忙分给部门10个同事,每人负责3个——3月25日前完成,预留2天时间给自己整理;

d、合作案例——这个领域只做个几个零散的客户,没有材料,需要销售部帮忙对接客户索取——3月25日前完成,预留2天时间给自己整理;

以上都只给自己预留了2天的整理时间,如果你觉得某个跨部门不够靠谱,那就不要等3月25日人家没给你资料才去催,而是中途设置提醒,比如17号、22号都去问下他进展是否顺利,提醒他得按时给你。

(3)设计师设计及修改——4月10日定稿

a、4月3日出初稿,自己把关一遍,把觉得有问题的改完之后,提交给老板提修改意见;

b、4月6日出二稿,确保领导提的问题都改好了,第二次提交给领导提修改意见;

c、4月9日出三稿,确保领导上一轮提的问题都修改到位了,提交给领导最后提意见。

第一轮肯定意见会比较多,所以留的时间多,到了第三轮,基本可以争取通过了。当然,这个只是我根据对领导的了解,觉得他一般只会修改三轮。

(4)印刷交付——4月17日

一个原本看起来不知道怎么完成的任务,到了这里,已经变成一个个具体得可以执行操作的动作了,按照节奏去做就可以。

上面这个时间表,印刷时间留了7天,设计师设计和修改时间留了两周,这个不是随便留的,而是跟印刷厂和设计师沟通之后,他们觉得一定需要这么久,把这两段时间卡死,然后再排留给各部门准备材料的时间,最后把交付时间定在17号的。

因为你跟领导汇报时间安排,他或许会问你哪些环节可以再快点,你得有理有据。

5、定期汇报

其实上面的时间表里已经标出来跟领导汇报的关键节点了,把整个时间表给老板,并在大纲敲定、实现成本测算结果、任务分解方案、初稿、二稿、三稿、印刷件交付这六个约定的节点跟老板汇报,就够了。

也就是说定期汇报这个,在上面的结构化解决问题里,已经包含了,但我之所以要单独列出来,是因为我发现只机械掌握上面的步骤的人,往往容易吭哧吭哧埋头做事,做到DL的时候才甩出一个成果给领导,结果不是领导想要的;或者还有可能随着情势变化,他已经不需要做这个事情了,但领导太忙,布置下来这个任务之后忘了让你取消,结果你做完还要被领导骂你浪费时间。

所以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跟领导确定大纲的时候,就得跟他商量好,哪些属于她想把关的关键环节,你到了那个环节就跟他去汇报,这样关键步骤都做得他满意了,结果自然不会偏离预期,也才能最下限度消耗公司资源。

………………我是分割线…………

其实这种思维,不仅可以用于工作,而且学习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能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做出的决策也往往会更科学合理。比如你想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如果你家不是富裕到父母早早为你准备好了钱,就需要你这样去谋划,去一步步为自己创造条件。

遇到自己想做而不知道如何去做的事情,都不妨这样结构化地去思考分析下,等你做成的时候,你会发现,人对困难问题的大部分恐惧和退缩,确实只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思维方式变了,眼前的道路会宽阔很多。

最重要的是,你真的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在成为公司高层之前,你很少会遇到让你怕得无从下手只能拖着不做的事情了。

不要脸,不要脸,将不要脸进行到底。


一旦你真的明白“不要脸”的精髓,那你就无敌了。


举几个场景的例子。


1、在公司,有一个年龄资历级别都高于我的男前辈,啥都好,就是爱抽烟,一开会就抽烟。而我属于一闻烟味就恶心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年。我一直不敢和他提。甚至有时候我会很难受,不行我就辞职吧。虽然工作不错、公司不错,但是这个吸二手烟是硬伤啊!

看吧,这就是我原来的思维。因为不敢提这件事情,甚至想到用辞职去解决。

进行了心灵强大的刻意练习之后,我在他一次开会抽烟的时候,发了微信,和善而坚定,告诉他不要在我面前吸烟了,电子烟可以。结果他爽快的答应了。之后再也没犯过。

困扰我这么久的问题,居然解决了。

厚着脸皮去试着解决问题,总比不敢尝试要强。


2、有一次,和楼下的一家牛杂粉的服务员闹了不愉快,她少给我加了萝卜,还说我是故意骗她,骗萝卜,她说话很难听。。。。天啊好low。于是我决定再也不去吃了。但是呢。我非常爱吃那家的东西,而且总是路过,有时候真的很方便吃饭。晚上回家不爱做饭,点一份热乎乎的牛杂粉,太好吃了。

直到最近,我终于鼓足勇气,又进去了。服务员看我愣了一下,应该是还记得我。我想,我管你呢,我是来吃饭的,不是来和你“处理关系”的

结果吃着饭的时候,她忽然送来一瓶饮料,说上次是她弄错了,感谢我再来。

我盯着饮料,很感慨。


3、我们老板有一次和客户,在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会上闹翻了。客户完全不给我老板面子,说我们公司的方案根本不行。甚至说出了第二年不续约的话。

那个战略会非常重要,客户公司的高管们也都在。我们老板也一度很尴尬。

回到公司,老板心情平静了一下,开了个会,和我们轻松的说,客户只是不理解我们的方案,再去沟通就好了,没啥大不了的。

那么大年纪的人,没有一点自尊心,没有委屈,就正常和我们继续开会,商量下次怎么办,怎么扭转。

当时我觉得他很有胸怀。其实,我们公司那么多客户,真的在乎这一个吗?只能说,就算没了这个客户,也无所谓。

但是,老板并不和客户置气,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

几经交涉之后,结果就是对方继续和我们签约了,第二年的咨询费又涨了。

全程我都有参与,每时每刻都能感到老板的能屈能伸,以及大智慧。以及我所谓的那种“不要脸”


4、有一个咨询界的前辈,一直挺瞧不起我,首先我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其次所在公司也不是行业内的那几个著名的公司,另外我属于半路出家,野路子,专业也不对口。虽然我自己一直恶补各方面知识,不过他依旧觉得自己这种根红苗正的人才能做咨询。

被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人这么鄙视,我很难受;被一个从心底就瞧不起的滋味,很难受

不过,这个前辈拥有非常好的经验人脉,我隔三差五就去“打扰”他,问他一些问题,说一下自己最近的心得体会。

我管你怎么看我,我得到我想要的就行了

逐渐的,他好像也越来越愿意帮助我,有一些思路也在指导我,也推荐我一些书。

我放掉一切情绪,包括所谓的自尊心,去真诚的向他请教。

直到有一天他问我,最近工作还顺利吗?有换工作打算吗?

我说,暂时没有,想好好沉淀下来,多做几个案子。

他说,有想法随时和他说。估计他那边有机会。


不要在事情开始之前,就自己给自己否定了,以为一定办不到

不要以为撕破了脸,以后就不能继续接触了、甚至合作了

不要以为什么事情只有一次机会

不要以为对方瞧不起你,就一定不会帮你

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不要把自尊心放在其他东西之上

有时候,自尊是非常非常主观的事情。不涉及到真正原则的大事,就先把自尊心放一放。社会人,彼此找到利益的共同点最重要。

谁和你谈感情谈自尊谈情怀啊??


多给别人一个机会,也多给自己一个机会

谢邀。

系统化观察、测量、干预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能力。

俗称方法论。

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的这个时代,这个能力越来越稀缺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信息,例如成熟的经验、可靠的结论、有效的手段等等。

但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而且与70后80后不同,至少从85后开始,信息爆炸就已经是多数人从出生就开始的一个时代特征,就像多数95后对WiFi这个概念一样,是天然的。

信息爆炸本身不是坏事,问题是碎片化。


在互联网早期,就当我说的是猫扑天涯兴盛期吧,平台是有限的,大量的人聚集在有限的平台,然后再细分到各个关注的分支。

由于头部效应还不彻底,算法推荐也没有真正成型,各个分支实际上并没有彻底地隔绝。虽然你很可能点开天涯就去看鬼话,但是国观吵的很炸裂了,一路同行又有神帖了,你还是有可能知道的。

说白了,就是“大多数事情还是会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这个特征直到微博早期依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微博早期往往会因为少数社会新闻而导致全网刷屏;那几年的头10件微博年度热点,多数人也基本听过。

一个不恰当的概念:在这个时候,可能80%的网民,还共享着50%甚至70%的热点信息。

更不要说互联网这个阶段还不是绝对的信息提供者,传统媒体还主宰着很多人的信息获取渠道。

直到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去中心化是搞区块链的人最喜欢讲的词,但在我一个学新闻和公关的人眼里,这个趋势被移动互联网体现的淋漓尽致。

各领域流量形成基本垄断后,增量红利停滞,必须挖掘流量的存量红利,互联网开始从“一群人”往“一个人”的深度下沉。

内容已经过剩了,即使不过剩,市场需要一有苗头,资本也能迅速涌入量产内容,例如现在的国漫...

算法能力也足够,智能手机已经能够通过多个维度抓取一个人足够鲜明的特征,知道ta的年龄地址收入学历好恶等等。

剩下的就是结合,根据ta的特征,给ta最喜欢最刺激的内容,这样就有更高的活跃度,更高的转化率,更高的用户价值。

回音室诞生了。

很多早期互联网先驱们所构想的,是通过网络普及信息,消弭种族文化国家等等带来的割裂,形成世界公民。

只有那些深谙人性的先驱预言到了,信息也能强化割裂,割裂也能带来利益,利益再反哺割裂的强化。


回音室进一步恶化了信息的碎片化。

互联网本身就会带来信息的碎片化,但在早期,这都是可接受的程度。碎片化带来的更多是不同人意识到彼此的差异,促进更强的包容性,毕竟大家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

这也是为什么早年互联网群体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被视作具有先进性和包容性的群体,他们彼此见到了互相的差异,他们彼此沟通,进而做到多数共存。

回音室极大降低了互通的机会,不同视野的人基本无法见到与相异视野群体的信息。而且为了强化用户已有的特征,回音室必须要继续大量灌输该视野的信息,保证用户的资本价值。

你突然不喜欢耳机了,我之前疯狂推送的三千耳放卖给谁?所以我只能继续推送核电的声音是多么清澈。

而且不能一天一条,要一天十条二十条一百条,用新闻推,新产品推,kol推,开箱推,amsr推。

碎片化信息一旦具有资本价值,ta的效用就被强化无数倍。

尤其是当你身处回音室时。


人是没有办法对抗历史的进程的,人也没有必要对商业模式做什么道德评价。

麻烦的是,这个商业模式对人的改变,是会切实给人带来思维方式上的变化。

回音室消灭了大量的“公共”信息平台,并用碎片化填充人的信息获取。这些信息基本是容易理解、符合既有数据特征、强化既有价值认知,但不提供思辨性和体系逻辑。

毕竟思辨和逻辑一点也不短平快,探讨核电的声音为什么清澈需要读几个大部头,这太伤害买买买的效率了。你需要的是记住核电清澈,然后某个月工资下来,去买耳放就好。

逐渐,身处回音室里的人,开始丧失体系化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说丧失体系化思考能力是个大麻烦呢?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的问题,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种,那还好,大家根据那些“豆知识”做些本能的反应就完事了。

可惜,世界的运转只会越来越复杂,数不清的因素相互牵扯制约。上到国家下到个人,任何一个决策都需要考虑越来越多的背景,乃至背景后的历史原因。

这种海量的信息诉求,就必然要求体系化的思考,能够根据坚实可靠的逻辑迅速梳理出核心要点,以及现实的利益平衡。

简单的说,大量事实,和相应有效的决策,已经越来越反直觉了。

随波逐流往往连平均收益都没有。

这对于成长在碎片化信息环境里的人来说,实在不是个友好的世界。


但也不是说新生世代完全没有体系化思考能力。这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有时候,你静下心读完一本小说,也能获得这种能力。

这就是用大块时间,专注于某一个事件的信息收集,观察分析其中人物的处理方式以及背后的收益考量,进而理解对应的历史条件与价值观。

所以有很多人说某部小说影响了ta的一生,这是有道理的。

这里真的要感谢义务教育。

不过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只能帮这么多了,当商业媒体一接手个人的信息摄入,体系化思考会毫无疑问急速萎缩。


当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上只能做出应激式反应时,ta是很难为自己争取更大的价值。

ta无法理解自己的工种对于整个机构的作用时,ta就无法真正做到对自己技能的改良和职业发展的判断。

KPI是ta唯一能理解的数字,那ta就会被放入如流水线般的同质化竞争中,那收益就是平均线以下。

说白了,改变不了了。

1. 遇事迅速恢复平静的能力

2. 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

3. 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能力

4. 对万事万物始终保持好奇的能力

5.深度思考的能力

6. 对抗手机干扰的能力

7. 和优秀之人相处的能力

8. 感受幸福的能力

拥有这些能力很难,但好在其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只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这些能力提升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

1. 遇事迅速恢复平静的能力。

你走在人行道上,从一旁的胡同里猛地蹿出一辆电动车,差点撞到你身上。下一秒钟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1)破口大骂

2)怒视对方等对方道歉

3)面无表情地离开

4)笑着问:没事吧?

这一秒钟的反应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为。你现在会做什么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自己今后成为哪种人?

2. 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从古至今,这方面做得好的人有很多,反面例子也比比皆是。就拿两个“罗胖”举例吧。

两个人能力都很强,但一个稳步推进,一个节节败退。什么原因?就在于二人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有巨大差异。

罗振宇深知自己的长项和短板,所以他选择每天读书、思考并和不同的人交流,最终产出自己的思想产品,其他行政、公关等他不感兴趣又不擅长的工作全部交给脱不花去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罗振宇更像是一个首席产品经理,并且每日乐在其中。这是罗振宇之幸,也是“得到”全体员工和投资人之幸。

而罗永浩, 迟迟认识不到自身能力的缺陷,或者认识到之后依然一意孤行,不仅毁了自己,也给锤科员工和投资人带去了灾难性的后果。

3. 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能力

人生在世,几乎没有一天能称得上是顺心顺意的,或者可以说,人的一辈子基本上就是在与逆境打交道。

遭遇困境时,你有三个选择:乐观、悲观或者漠然处之。

可惜的是,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乐观才是我们在逆境中的好朋友,但大部分人还是当了后边两个选项的俘虏。

讲到这个能力,就不得不提到一部电影《美丽人生》,电影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竭尽全力保护孩子的心理不受伤害的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只有父母才能真正看懂的电影。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还单身,平淡无奇。无法理解他!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孩子三岁,泪流满面。我想成为他!

4. 对万事万物始终保持好奇的能力。

有的人三十岁就死了,不过到八十岁才埋。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小时候最快乐,长大以后越过越没意思。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是生活真得越来越没意思?还是你把生活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

我们觉得孩提时期最快乐,其实最关键的是那时候的好奇心是最旺盛的。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体验,所以哪怕每天功课很紧、家长老师批评不断,也依然能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找到无穷乐趣。

成人之后,开始慢慢觉得干这个也没意思,玩儿那个也无聊了,但是认真想一下,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事和人那么多,别说一辈子,就是三辈子、五辈子也看不完、学不够。

到这个时候,就应该反思一下究竟有问题的是这个世界,还是自己保持好奇的能力。

而这项能力又与另外一项能力有直接联系:终身学习能力。为什么有人到七八十岁还坚持天天学习、奋斗不止?强烈的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知乎上有两个关注过万的问题,下边有的答案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是不是大部分男性到了 40 岁,会感觉活着特没意思?是不是大部分女性到了 40 岁,活着特没意思?

5.深度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时代,能坚持读书本身就已属不易,要在读书之后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就更加难得。但是否思考其实是区分“复读机”和“智慧生命”的关键所在。

你为考研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过着非人的生活,却屡战屡败,为什么?不思考行吗?

你听了大量知乎LIVE等付费课程,却依然一头雾水、茫然无措,什么原因?不思考行吗?

你创业多次,耗尽家财,却总是无功而返,哪里出了问题?不思考行吗?

你读过大量的教育书藉,但你能不能判断出自己的孩子今后适合做什么?不思考行吗?

这个世界不需要“复读机”,需要的是能从万千复杂信息中找到关键信息并做出正确决策的“智慧生命”,这就是思考的全部价值。

6. 对抗手机干扰的能力。

本来要写的是对抗干扰的能力,但写到一半发现,现代人对抗干扰,主要指的就是对抗手机的干扰,如果你能成功对抗来自于手机的干扰,其他干扰自然不在话下。

拿起手机,本来是想看一下今天的天气,却不由自主打开了抖音、微博,刷起了朋友圈,等到关掉手机,才发现天气还没有查,甚至已经忘了刚才究竟是为了什么打开手机。

如果你统计一下自己的每天手机使用时间,再想想每天从手机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就知道手机到底吃掉了你多少宝贵时间。

7. 和优秀之人相处的能力。

从天性上来讲,人很容易对身边的优秀之人产生排斥心理,因为这些人会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会反衬出自己的无能与渺小。如果一定要有比自己优秀的人出现,那就让他离自己远远的,最好不要与自己的生命产生任何联系。

楚汉之争为什么项羽败刘邦胜?下边这句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三》:“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其实身边优秀的人多,从长远来看,对个人成长是一件极为有益的事。

同班同学考上清北,有人焦虑抑郁,有人虚心求教。谁受益?

朋友创业成功、顺利上市,有人哀怨命运不公,有人则分析之前与其朝夕相处之时获得的一手材料,琢磨其成功经验,品味其成长历程。谁成长?

现在想想,过去那些曾经带给自己巨大压力的同学、朋友,其实都是成长路上的助推器。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是名校硕博、上市公司高管、政界新星,你稍微努努力,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8. 感受幸福的能力

现代人过得到底幸福不幸福?知乎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乾隆皇帝和现在的北京白领,谁的生活质量更高?

从答案中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权力欲、控制欲极强,很少有人会愿意回到古代生活,哪怕是回去当命最好的“乾隆皇帝”。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品质。

然而,就是在这种“给个皇帝都不换”的生活环境中,还是有很多人感觉自己不幸福。为什么?

我读小学的时候喜欢听港台流行歌曲,每天早上有一块钱的早饭钱,我就只花5毛,剩下的5毛攒起来,攒够了7块钱,就兴高采烈地跑到学校附近的音像店里,换回一盒垂涎已久的磁带(后来才发现都是盗版带)。

那个音像店里卖盗版带的中年妇女,就是全天下我最羡慕的人。能在音像店里卖磁带,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至于古典唱片,在当时的售价基本都在百元以上,对当时的我来说更是属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宝贝。

而现在,打开手机,每个月花个十块钱,就可以在世界最大的音像店里任意遨游,流行、古典、爵士、摇滚应有尽有。

对喜欢音乐的人来说,仅此一条,就足以让他们幸福感爆棚。

对生活品质带来巨大提升的不止有音乐,还有汽车、高铁、飞机、暖气、空调、热水器、互联网、电脑、手机、跑步机、KINDLE、外卖、专车等等。这一切,不要说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就是往回推几十年,对大部分国人来讲都是无法想象的。

问题一直都存在,社会、家庭、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都还有太多需要去改善提升的地方,但眼里只有问题而看不到进步,只做横向比较而忽略纵向发展,除了滋长怨念、降低幸福感之外,别无他用。

半空还是半满,这是个问题。

不知不觉已经破万赞了,在这里根据大家的评论来对回答做一些补充:

  1. 关于第一条,遇事迅速恢复平静的能力,这条大概是引发争议最多的地方,有N个人怒气冲冲地留言说“别人差点撞到我,我还要笑着问他有事没事,这不是有病吗?”。这一条中的第四个选项其实我也做不到,但我见过能做到的,有了这个榜样在心里,现在遇到很多事情,即便做不到一笑了之,至少也能平静处之。

另外,不要搞混了“窝囊”和“修为”,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2. 还有人说,这些能力我全部都能做到,可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为什么?

首先觉得自己全部都能做到的人基本上是缺乏第二项“客观评价自己“这项能力的。

另外,即便具备了以上几种能力,并不保证你可以事业有成、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最近我在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里边有一段话来回答这位知友的问题很合适:

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觉得因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多。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更满意。跑步无疑大有裨益。在个人的局限中,可以让自己更为有效地燃烧,哪怕一丁点,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一事的隐喻。

要做到事业有成、家财万贯,不见得需要上边的能力,也许一次拆迁、一张彩票就可以达成。那培养以上的能力究竟有什么用?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那我们也可以说:”不能家财万贯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有质量“。



有人答努力、坚持、选择、自律、学习……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能力是凌驾于所有这些答案之上的,那就是维持自己的框架


01/09 什么是框架

框架,简单的说,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并坚持自己的目标。为什么说这个能力无比重要呢?

因为其他的能力,无论是工作习惯也好,思维方法也好,本质上都是提高产出,增加效率,多出成果。但只有当自己有框架的时候,这些成果才能让自己受益。

从坚持目标的角度说,一个人如果什么火就追求什么,什么热门就去做什么,旅游业火了就去做旅游业,区块链火了就去搞区块链,最后他成不了风口上的猪,一定会掉下来的。


02/09 没有框架的危害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框架,不管ta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温柔,都不会得到自己的幸福,只能是卑微地被利用,悲惨地渡过自己的一生,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

松子成年之后的不幸,是从一次郊游开始的。在郊游的时候,自己的学生被怀疑偷钱,她居然偷其他老师的钱,替学生道歉,帮学生把钱垫上……整个过程中毫无原则可言,只是一味的不想让别人生气,因为她看到旅店老板丢钱了她就很困扰,她觉得她应该对别人的情绪负责……非常软弱……

最终她因为盗窃失去了工作,这是她成年之后走下坡路的开始……


03/09 维持框架是生命的本能

为什么说框架这么重要呢,我们来看生物体的生命历程:通过耗费能量和物资(葡萄糖、蛋白质),不断的从外界寻找素材(食物),以维持自己的身体结构(骨骼,肌肉,内分泌的平衡等)。人同样是通过和他人的互动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说,维持框架是生命的本能。


04/09 框架是如何被毁掉的

01 源自强势的父母,他们忽视孩子的感受,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扼杀孩子的天性,过于严厉的管束,当孩子多次抗争无果、争取不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会转而采取顺从的策略,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以此满足父母的期望,进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乖”是一种策略),但是同时也失去了他的框架。

人对自己的行为,都是有自利偏差的,很多时候要通过和别人的互动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过分。而孩子作为家庭中最弱小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如果父母强势又缺乏内省,最终孩子一定很受伤。

电影中松子的悲剧,同样是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妹妹从小身体弱,父亲把所有的爱几乎都给了妹妹,却忽略了给松子的爱。在一次偶然的看演出的过程中,松子用一个鬼脸把父亲逗笑了,为了一直看到父亲的笑颜,从此松子就经常做鬼脸逗父亲,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02 来自于学校,当孩子身处同伴之间,保护不了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会渐渐丧失自己的框架,严重的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遭到校园霸凌。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种是因为年幼的时候体格比较小,会受到发育比较快的孩子的欺负;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自己的特长与才艺,在人群中没有自己的特点,声望低,朋友与支持者较少,也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失去自我。

03 目标教育的缺失: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给孩子设立了一些禁忌,告诉他们哪些东西不能做(其实是为了便于管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给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螺丝钉,也没有认真的教育过孩子如何去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孩子从小在学校疲于应付考试,长大了走上社会,当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外力消失了,人就开始迷茫了。


05/09 成功的人,框架都很强

凡是成功的人,框架都很强,这就是所谓的“霸道总裁”吧。

任正非,一直坚持主航道战略,把所有的资源全部都焦聚起来,做数据中心、做通信设备、智能终端,其他的都放弃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电信推出“小灵通”。当时中兴和UT斯达康依靠小灵通,业务高速发展,在规模上逼近华为。华为的管理层也向任总提议做“小灵通”,但是任总认为这不是未来主流技术发展的方向,坚持把大量的投资放在了当时在全球还没有商用的3G技术上。这是顶住了很大的压力的,因为在对手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华为却迎来了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但是最终,历史证明任正非是对的。

老干妈陶华碧,也是一个框架很强的人,她坚持“四不原则”——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坚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当然,她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我不做评价)

《教父》中的几代教父,也都是非常强势的人,对于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会坚决的进行回击。


06/09 有框架是有创造力的表现

从坚持自己目标的角度讲,有创造力的人框架都比较强。

如果一个人没有规划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曾发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走上社会之后,一定会随波逐流,非常的容易迁就别人,因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所以就只好融入到既有的体系中去,成为既有体系的素材。不管换多少份工作,都不会满意,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有了创造力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斯特里克兰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自从他找到绘画这一人生目标与追求之后,他就心无旁骛的进行创作,不管是别人对他的嘲讽、还是经济上的困难,都无法使他动摇,也无法击败他。

为什么说创造力能带来如此大的改变?因为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结构,不管是文章、程序、绘画、乐曲……都是如此。每一个创作者在做作品的过程中,养成的思维习惯都是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这个系统就是他的框架。他会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生活中,带到对自己人生的设计中。

比如说做企业,没有创造力的人:这个业务钱多→做这个→成为机会主义者→没有核心竞争力,最后失败。

有创造力的人:反复衡量核心业务、竞争优势、渠道、资源、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坚持做核心业务→有核心竞争力,成功。

有了创造力之后,就有了自己理想中生活的样子,就会根据自己的现状,一步一步去创造条件构建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不在自己框架之类的东西,不管诱惑力多么大,都不会受干扰。


07/09 框架与职业发展

为什么有些人35岁之后他的人生还能一直往上走,而更多的人35岁之后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呢?因为前者一直处于别人构建的框架中,而后者,一直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框架。

这里的框架指的是,你的技能、知识结构、人脉、资源,能否支持你成为市场经济分工协作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能否独立的完成客户的需求,做出完整的作品。

每一颗螺丝钉的价值都是依靠组织才能实现的。然而有另一些人,身兼多种技能+管理能力,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或者一个人就能带出一支队伍,自己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两种人,终局当然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吐槽说,当一个白领还没摊煎饼的大妈赚的多,人家大妈可是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全部一把抓,一个人就满足了我吃早餐的需求,你做的PPT又能满足什么需求呢,只能满足让领导开心的需求。

有一个前辈对我说,职场的逻辑是:工作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这句话说的对,也不对。对的一半在于,根据工作需求来学习,确实能快速成长,而且自我的成长也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实现。可有些岗位本来就是dirty work,做的再多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就陷入只能一直做dirty work的死循环中,无解。因为业务的需求和自我成长的需求经常都是不匹配的。


08/09 框架、创造力与资源整合

很多鸡汤文说富人都善于整合资源。我倒是觉得,整合资源的能力是源自创造力的差异,和贫富无关。就拿写文章来说,一定是先构思出文章的主题和整体脉络,然后去找素材,那么我把这么多素材整合到一起的过程,难道是因为我有富人思维吗?不是,是因为心中有蓝图。当你知道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所有资源,自然会有动力去寻找资源,而自己心中没有构思的时候,自然就无从去整合。


09/09 怎样维护属于自己的框架

① 培养价值交换的意识,如果发现别人没有价值交换的意识,那么就趁早远离他。因为他会侵蚀你。

② 有自己的长处,提高自己的价值,低价值的人没有博弈的筹码,也没有选择权。

③ 开始做自己的作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并且将创造性思维用于构建自己的生活。


最后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生活,不受外力所干扰,虽然这是不可能的……

---分割线---

真是受宠若惊啊,突然就这么多赞了。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纸箱之神》,欢迎关注

帮助我成长最快的,不是毅力、学习力,而是获得强大精神力的能力,包括:

  1. 构建「核心价值信念」,避免被环境操控;

2. 用「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

3. 在复杂世界中「系统化思考」的能力;

这三个能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能够引导你成长出更强大精神力量, 与这个世界更好地博弈。

  • 1. 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信念」,避免认知失调能力

六七年前,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一份在外人看来很光鲜的工作:处在行业的顶端,做着采购,手底有下几十个供应商,虽然实权不大,但是走哪里众星捧月,我说不喝酒饭桌上一点酒精都不会让我看看到。

但是我却不喜欢那份工作, 我对那个行业没有热爱,也不擅长读那些我需要每天看到的图纸和报表,除了工资收入和体面的社交地位,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我想辞职,但是所有人都劝我:行业里的这个岗位一般根本不招应届生,你这么幸运得到垂青,前途光明,别人羡慕都来不及,你为什么要想不开?

于是我陷入了一种很不好的纠结状态:一边做着所谓的“别人羡慕”的工作;一边又自我怀疑,自怨自艾。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受不了,在当时男友的鼓励下辞职,考研,出国…

可是,辞职后,中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在一种「患得患失」的情绪里:如果不辞职现在是不是更好了?如果我失败了,岂不是很糟糕?

两年前,我研究生毕业,回国后机缘巧合之下,没有金融背景的我,跟着金融行业某个大佬做事(因为他之前在我的母校任教过,私底下我就一直叫他老师,叫他太太叫师母),看得出他颇为欣赏我,会带我见很多人,给我很多资源,想让我快点入行。

但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又决定辞职。但这次我没有一点犹豫,不是因为工作不够好,机会不够宝贵,只是因为我知道,我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不适合这个行业。

讲真的,我也不知道我辞职后会不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我一点都不担心这些,因为我有清晰的价值目标:我要去做真正能够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

事实上,我辞职之后,便彻底地换了电话和微信,和原来行业彻底切断了联系,之后开始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教育行业,我不再有焦虑,反而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而且我也把原来喜欢的专业学以致用,开发了两款非常成功的产品,事业发展也很顺利。

第一次辞职的时候,家人会说我任性,朋友会替我惋惜,我自己也终日纠结怀疑。

到了第二次辞职的时候,这些都已经不会再困扰我,因为我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规划,已经有了自己核心价值信念。

但是,我发现,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像六年前的我一样:很容易陷入一种纠结和矛盾的情绪里。一边过得不开心,每天焦虑又没有自信,一边又不能做出改变,我几乎每次都能在公众号听到有人跟我倾诉这样的问题:

在一段不合适的关系里,磨蹭了几年发现差别越来越大,明明知道是彼此勉强,有分手的想法,行动上却做不出分手的决定;

明明工作环境不喜欢,既没有成就感,又觉得心累,每天上班像上坟,内心有一万个声音告诉你,这份工作并不适合你,但却做不出辞职的决定;

明明不适合某一群人的圈子,不喜欢这种社交方式,却不得不去强打精神,强颜欢笑地进行一些心累的无意义社交;

担心也许分手后下一段恋情更糟糕怎么办?如果辞职下一份工作不能更好怎么办?如果不参加这个饭局,被判定为不合群怎么办?

这种自我怀疑的认知失调的状态,让我们敏感、脆弱、怀疑、焦虑,首鼠两端。

深入地扒开这个问题来看,更本质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到那个可以引导自己人生方向的「核心价值信念」,所以我们会陷在这些表面上的因素之间,互相打架。这时候我们是没办法分出胜负的,因为它们在你的意识中,都是属于表层的原因,也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但其实我们是存在一些比这些都更高一层级的核心价值信念,一旦找到它们,就等于突然找到了人生灯塔。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我之前的故事其实已经给了一个例子:当我认为,在我的工作中,我自己获得的价值认可是最重要的时候,那么一份工作收入是否高一两千,行业是否光鲜,同事领导是否够好,全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同样,在一段鸡肋般的感情中,你犹豫不决是否要分手的时候,但是你的核心价值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要为只能活一次的人生负责,我也是。那么你们相处了是一年还是三年,ta在纪念日给你买的礼物是五百还是五千,都不会是你纠结分不分手的原因。

当你认为「和自己独处,或者家人相处的时间最珍贵」的时候,你就会安心地推掉没有意义的社交,不会担心错过了圈子的八卦,而让自己强行融入。

找到那个让你安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后,你不再会被外界的干扰所绑架,不再受制于物质带来的身份标签,不再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自我价值,不会再彷徨犹豫焦虑,做到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与自信。

但是,要如何获得这种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的能力?你需要下面这个能力:

  • 2. 用「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的能力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指的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的策略应用在学习上非常有用,但是我想借用这个概念把它拓展得更大一点,它在情绪处理、自我认知、价值构建、人际相处上面非常管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 接纳自己

- 审视自己

- 修补自己

我青春期的时候,因为有段时间和父母相处得很不好,他们总有各种办法否定我,让我郁闷,伤心,甚至是奔溃,我的学习成绩也退步明显。

有一次, 我和我父亲发生了争执,我摔了一个杯子,他扬起手要打我,我没有躲,反而扬起头等着他的耳光落下。那一刻我大概是太过难受,情绪太过激烈,我脑海里反而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音:大宝,你不能让你爹真的把这一巴掌煽下来,他从来没有打过你,一旦动手了,你们就回不去了。我知道你此刻非常伤心,但是家暴这件事情,你们父女俩都不能承受的。

就这一瞬间,我脑袋突然清明,我抽离出了另外一个我,冷眼旁观,审视了一遍我的处境,陡然发现了自己的愚蠢。于是在我父亲那一耳光真的打下来之前,我飞快地躲了一下,把脸别了过去,用头发挡住了脸。

等过了几秒钟,我整理了下情绪,说:我们俩现在都在气头上,我要回房间冷静一下。我父亲似乎也平静了下来,我们的争吵第一次以平静告终。

回到房间后,我在书桌前呆坐了好久,拿出了日记本,把我所有的情绪都写了下来:失望、愤怒、不安、和想要被理解。

越写越冷静,越写越清醒。

此后,再遇到任何我觉得不开心的事情,总会有另外一个我跳出来,和我对话:

我知道你很伤心,但是不是现在,等会儿找个地方一个人好好伤心;

你现在抑制不住地要看小说、玩游戏、并不是因为这些有多好玩,你只是在逃避;

你对那个男孩子心动,但他明显在骑驴找马,对你不是真心,这不是一段健康的感情;

这个工作让你不开心, 你要好好想想问题出在哪里,你自己到底要什么?

……….

如果需要深入的思考,我会用日记本一点点地把这些问题都写下来,情绪的归情绪,理智的归理智,对自己的认知进行监控,抽丝剥茧,深入剖析,然后渐渐地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直到多年后,我在教育心理学的书籍里看到,用元认知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整,才猛然发现,其实我已经用这个方法多年…

我开始的时候只是把它用在自我情绪的认知监控上,但当习惯了和自己对话之后,我会在各个方面启动它: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又当如何构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找到自己的价值的?

通过这个方式,我渐渐地学会了接纳自己,自己的性别、外貌、出身、家庭、天赋,我都开始冷静审视,渐渐发现自己的种种不足,进而我会想开始修补自己。

而当我能够纯熟地用另外一个我,也就是元认知来监控我自己,并且学会了接纳我自己之后,我自然就开始学会尊重我心底的感受,渐渐地形成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些核心原则。

但是,这些自我相处的核心原则,要想进一步提升,成为第一点所说的,和世界相处的核心价值观,我还缺失了用来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信息量。

没有它,我们只会停留在「情绪稳定,比较通透」的层面而已,信息量决定了你的眼界、高度和最终的价值所在。

  • 3. 不被碎片信息左右的「系统思考」能力

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所受的教育一个很大的bug:仅仅一个专业的知识,根本不足以让我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比如,我不明白,为什么通货膨胀,房价节节攀升,而我父母的收入不见长?

天赋和努力差不多的人,为什么因为专业的选择,个人的发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为什么女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为什么我们要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什么是公平?什么是贫富差距?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 ….

但是好在我很早前就知道杨绛先生的那句名言: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所以,显然,我那个工科专业的信息量,是不足以解答我的这些成吨的问题的。

那么别的学科就有解么?

经济学和金融学看起来不错,可以解决我很大一块问题了,比如,财富是怎么创造怎么流动的。

那么关于公平正义的问题呢?个人价值的问题呢?我是不是要去哲学专业去找解答;

当然,如果你还要思考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生命如此短暂,哇塞,理论物理都不够用…

越说到后来,越虚的样子。

不过,你会发现,无论是从社会财富流动、人生寿命健康、亦或者家庭婚恋等琐碎问题,还是到个人价值追求,宇宙终极奥秘,我们狭隘的视野和局限的信息量,是不足够支撑我们去找到有效的答案的,帮助我们过好这一生的。

所以,只要你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稍有好奇,你就会想尽办法,去突破信息壁垒,拥抱信息时代。

但是,既然信息量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还有「信息爆炸」这个词?

核心问题还是在于:缺少系统性的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论。

因此,不具备掌控海量信息的能力,不知道如何从这些碎片的信息中,真正提炼出有用的知识,让我们更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赚更多的钱,过更健康的生活。

系统性思维方式,让我们基于接受世界是一个个复杂系统的基础上,帮助我们打破知识边界,找到事物的底层联系,用逻辑去构建认知模型,对所获得的知识不断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解决问题。

我的研究生学的系统设计的专业,我们有一整个学科语言,来塑造系统思维,用各种工具从系统化的角度来建模,分析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系统的语言里,世界不再只是被切割成一个个不同领域的小块知识。

每个人,每件事,每个领域,都被各种各样的复杂联系所联结着。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即是混沌系统中,一个微小的变动,如何让一个系统走向不可预测的未知。

如果世界上有上帝,那么ta一定是那个知道宇宙系统中每一颗粒子,每一个变量如何运动的所有信息的存在。

然则,我们人类不是上帝,无法穷尽所有信息。但是不代表,我们要龟缩于无知,或者局限于一角。

技术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利用它们,在这丰富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培养系统思维?我在这里分享一些人人适用的思考方式:

- 学会定义自己系统边界、价值和功能;

- 为系统保留接口开放,保持迭代升级;

- 学会模块化,或者说结构化思考;

- 不断学习,学会迁移;

其实当你开始给自己埋下:我要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去接受信息,优化自己的学习模型,获得高速成长的种子, 并且不要停下。你就会做到不断迭代,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自己。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全文本文,我们学会了三个能力:

1. 通过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信念。避免认知失调,陷入迷茫与糊涂之中,自己做人生的主人;而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信念,你需要学会

2. 用元认知来对自己进行监控,构建好与世界良好的关系;但是,真正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你又需要足够的信息量来提取智慧。那么你就需要

3. 系统化的思维和能力

这三个能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能够引导你成长出更强大自我,走到更大的世界,最终获得身心的自由。


我是大宝,

1、致力于通过训练思维方式、刷新学习方法,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2、立志通过终身学习的科学方法,用跨越学科的系统性思维,去建立对世界的通透认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杨大宝识】,我会定期分享【学习方法+思维认知】。如果你有问题想和我交流,也非常欢迎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啊~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手册】。我为你准备了一份大礼哦!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要构建对世界的系统认知,你一定要读的书单&高清电子书资源——大宝多年阅读整理推荐;

2. 摆脱痛苦地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从初阶到精通,真正学会像外国人一样使用英语的方法&资料;

3. 学霸的自我修炼手册:出国留学申请到顶级奖学金,我是如何做到不拼“智商”,也能升级学习能力的。



----190424更新-----
谢谢大家的支持~~
收到很多小伙伴的私信、评论需要推荐书籍的。

有哪些书非常有利于年轻人未来发展?

将自己打造成能够对抗“熵增”的开放、不平衡系统,是我们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底层能力。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贝佐斯说:“我们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物理学家薛定谔说:“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这么多顶尖高手都在谈论熵,说要反抗熵,然而到底什么是熵?


Part 1 什么是熵?

,是来自于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词。

当一个非活系统被独立出来,或是将它置于一个均匀环境里,所有运动就会由于周围各种摩擦力的作用很快停顿下来;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会逐渐消失;形成化合物倾向的物质也是如此;由于热传导的作用,温度也逐渐变得均匀。由此,整个系统最终慢慢退化成了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

于是,就达到了被物理学家们成为的“最大熵”,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在其中再也不会出现可以观察到的任何事件,它已经归于死寂。

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 - 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所以,负熵代表着系统的活力,负熵越高就意味着系统越有序,这也是为什么薛定谔会说“生命以负熵为生”。

比如:在每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会把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可是一到周末,我们就会发现房间乱成一团。这个过程就是熵增的过程。

再比如:生命有机体在不断进行的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也就是新陈代谢,正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

不要小看这个听起来非常朴素的熵定律,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法则,化学家阿特金斯曾将它列为“推动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

它是物理学家心目中无比坚定的一个信仰,连引力公式都可以改写,但熵增定律却从未被违反。张首晟教授认为,人类的知识再往前推进,牛顿力学可能不对,量子力学可能不对,相对论可能也不对,但信息熵的公式却是永恒的。

如果将它推论至整个宇宙的发展中,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之外什么都没有,也就是如果没人向这个宇宙输入能量的话,宇宙的最终结局就是走向彻底的无序,也就是死亡。

如果将它推论到企业管理中,我们就会发现: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如果没能有效对抗熵增,企业就会在默然中走向死亡。

如果将它推论到人生之中,我们就会发现:如果不去对抗熵增,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在封闭系统内或平衡状态中逐渐变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

那时,即使生命尚未终结,生命力也已戛然而止,也就印证了那句著名的话“很多人20岁时就已死去,到80岁才埋”。

然而,我们又该如何对抗熵增呢?


Part 2 对抗熵增的人生底层逻辑

想要对抗熵增,就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由一位名叫普利高津的科学家提出的,他也因为这个理论而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什么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特性,一是开放性;二是非平衡。当一个系统具备了“耗散结构”后,它就能够有效对抗熵增。

那么,我们该如何依据这样两个特点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可以对抗熵增的“耗散结构”呢?

1、开放性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增大,当熵达到极大值时,系统就会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统绝不会出现耗散结构。

因此,耗散结构一定产生于开放系统,它必须存在着由环境流向系统的负熵流,而且能够抵消系统自身的熵增,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的熵减小,有序度增加。

维基百科与网络版的大英百科全书,都很专业,而维基百科却不需要有一群专家进行搜集编撰,它是一个开放系统,每个人都能为它贡献内容。也正因为此,它甚至拥有比网络版大英百科全书更高的传播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呢?

1)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

很多人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我们天生有一些特定的固定不变的能力与品质,就像“我不善于运动”、“我没有学数学的天分”等,因此无法改变。

但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人的智力、创造力、运动才能与其他品质,都是可以锻造的,是可以通过时间和努力去改变的。

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出版了一本名为《思维模式:新成功心理学》的书。在这本书中,德韦克总结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思维理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说的是,相信我们出生时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采取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过上富于体验与学习的生活。

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信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它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沉着应对挑战,他们不怕犯错或难堪,而是专注于成长的过程。他们对于失败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它们终将变为成功。

正如科研大数据所告诉我们的:如果一个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这项优势就可能消除最富有家庭与最贫穷家庭间的差距,因为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越来越优秀。


从这个图表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点,也许是我们平时常常忽略的,那就是二者在对待其他人的成功这点上还有不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别人的成功当做自己的灵感,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将别人的成功当做是对于自己的威胁,于是就会引发巨大的不安全感以及脆弱感。而这样一种不安全感和脆弱感,常常会让他选择堵住耳朵,闭上眼睛,于是也就切断了自我成长的渠道与途径,让整个情况变得更糟。

2)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

躺在书桌上的一堆油画颜料,不会自动变成一幅美妙的油画。一定是因为有了某种外界能量交换,比如,你拿起了画笔,打开了颜料,开始画画,颜料才能变成油画。

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只有在与外界交换能量之后,一个人才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人就是有着“流量”思维的人,相反则是“存量思维”。

什么是“存量”思维者的典型行为?

相比在学习上给自己做出投资,他更愿意把钱存起来,让它产生利息;相比换个更适合更有前途的岗位或行业,他更愿意继续做现在这个安稳舒适的工作;相比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书推荐出去,他更愿意悄悄的收藏起来;相比与那些优秀者深入交流,他更愿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可惜,如此一来,熵增就会加剧,危机就会潜伏。按照“熵增定律”,熵是繁荣有序的反面。然而,从表面来看,繁荣有序却是熵的隐性状态。

因此,当我们看到繁荣有序的表象时,以为熵并不存在,但实际恰恰相反,熵正在暗中窥伺。它不是不存在了,它只是隐形了。

1975年,24岁年轻的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当他把这项惊人的成果呈现给公司高层的时候,傲慢的管理层对这个只能拍100·100像素的奇怪机器嗤之以鼻—“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他们的照片”,彼时的柯达在胶片时代笑傲群雄。

30十多年后,当柯达在2012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当年的决策者们不会想到,敲响他们丧钟的正是他们自己公司发明并雪藏起来的数码相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身上。死守“存量”,蔑视“流量”,终会带来“当下很好、未来很糟“的必然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就像清政府当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一样。

2012年的时候,任正非有个非常重要的讲话,叫做《华为的2012》。

听起来他好像是在唱衰华,其实不然,他只是比较清醒地意识到华为作为一个企业,和所有其他企业一样,始终有一个巨大的威胁存在着,它就是熵。所以,任正非认为只要华为存在一天,都必须得对抗熵增。

他对华为也是这样做的:

在华为的研发上做出巨额投入,比如华为2017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900亿元的情况,研发投入占收入的近16%,这个研发的投入强度,可能比阿里和腾讯的研发投入总和都要大,更是超过了苹果。过去10年累计投入研发2400亿人民币,华为也已连续多年都是全球专利申请第一名。

从1997年开始,华为就开始持续引进来自外部的管理经验,包括IBM、埃森哲、波士顿咨询等。他们陆续给华为提供了多方面的变革,使华为在管理创新、组织机构创新、流程变革方面不断进步,奠定了华为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这些,都是在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作为一家国内知名公司,即使不做巨额科研投资,也可以既有“存量”为荣;然而,华为却并不这么想,它看到的是“流量”,是开放系统所需要的能量交换。

3)用“终身学习”代替“临时学习“,用”终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有人,每天都在学习,不论是多还是少。有人,偶尔学习一次,看一本书要用七八个月。

前者,我称之为“终身学习者”,后者,我称之为“临时学习者”。学习对于前者如同呼吸一般,对于后者则如同救急的膏药,只在受到刺激或工作需要之时,才会想起。

对于“终身学习者”而言,他通过每天学习,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能够产生复利效应。

对于“临时学习者”而言,他是封闭的体系,无力对抗熵增,也无法产生复利效应。短期内自然看不出来,但是长期来看,二者却有天壤之别。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就不再探索了,他们停止了对于这个世界,以及对于自我的探索,他们只想走在那条早已明确的路上,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却不知,根据熵增定律,熵的阴影早已紧随其中,“中年危机”的到来也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而那些”终身探索者“呢?

他们则很不同,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对自我、对他人,都始终有着浓烈的好奇之心,他们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东西,想要解开那些难解的奥秘;不论是从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本杂志,还是一次对话,他们都能从中探索到新鲜的信息、知识或智慧。他们就像是一些敞着口的容器,在贪婪的吸取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一切。

所以,如果想将自己打造成“开放系统”,就需要做到至少三件事:

第一,用“成长型思维”代替“固定型思维”。

第二,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

第三,用“终身学习”代替“临时学习”,用“终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2、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耗散结构”的第二个特点。

平衡态是指在没有外界影响条件下,热力学系统的各部分宏观性质在长时间里不发生变化的状态。

“耗散结构”的提出者普利高津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那我们该怎样才能远离平衡态呢?

1)从“舒适区”走进“学习区”,甚至“恐慌区”

“舒适区”是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事物的等级:

最里面一圈是“舒适区”,它代表的是对你来说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非常舒适的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是“学习区”,它代表的是那些对你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的工作、学习、思考。

而最外一圈则是“恐慌区”,它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在舒适区里,你能得心应手,因为每天都是处在熟悉的环境之中,做着自己在行的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到非常舒适。

这就是暂时的“平衡态”,因为你无需过多努力就能使所有事物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比较舒适的状态。

然而,不要忘了,平衡态正是熵最大的时候。

这时,你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缺乏挑战和流动。这是一个看似平稳安逸,但却危机重重的状态,也就是“假性繁华”。

如果想要对抗人生熵增,按照耗散结构,你就须得远离平衡态,也就是离开那个让你感到非常舒适的区域,主动走向“学习区”,甚至是“恐慌区”。

亚马逊CEO贝佐斯就是这样做的,他将亚马逊的自营电商业务扩展到AWS云服务、FBA物流体系。而且,亚马逊在做自营电商的时候,还大胆引入了第三方卖家,让他们都在亚马逊上开店,跟自己的自营店竞争。亚马逊以网上卖书起家,但贝佐斯依然不甘心,开发出kindle阅读器用电子书打败自己的纸质书。

如果亚马逊只是停留在自己看似非常强大的自营电商业务里,在一段时间内,它当然能够获得不错的利润,达到一种稳固的平衡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企业一定会越来越缺乏活力,缺乏创新,最终走向死亡。

正是因为贝佐斯非常清楚“熵”对于一个企业的严重危害,所以他在努力将亚马逊每一次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平衡感推倒,不断把钱、把资源投入到新的领域;在企业内部创造各种形式的竞争。

也正因为此,亚马逊创造了重量级的明星业务,贝佐斯也成为了全球首富,这就是远离平衡态的巨大力量。

2)颠覆式成长

个人成长遵循的是S型曲线,在刚开始的时候,会有非常漫长的平坦状态,而后则会如火箭般骤然升空,并最终在高位保持平稳。

但这还不是颠覆式成长。

颠覆式成长不仅是一次S型曲线的飞越,它是很多次的飞越,它要求我们在完成一次S型曲线的增长后,再进入到第二条S型曲线,重新来过,不断颠覆自我。

2007年,IPOD占苹果公司收入的50%以上,iTune占74%的市场份额。按理说这正是一个产品如日中天之时,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要继续做这个产品,用它好好赚钱。可乔布斯倒好,他要亲手颠覆掉这个已经大获成功的产品。

于是,他又做了iPhone,到2012年的时候,iPhone已经占到了苹果收入的58%,利润占到了70%。这就是乔布斯的“颠覆式成长”,他用自己做的iPhone颠覆掉了自己做的IPOD。他用一条新的S型曲线,颠覆掉了好不容易攀爬上去的S型曲线。

想要远离平衡态也是如此,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走在漫长的平路上,然后跃上巅峰,在好不容易跃上巅峰之后,又要开始第二条S型曲线,就这样,不断进行自我颠覆。

而这种自我颠覆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当我们一旦到达S型曲线的上方平台,惰性就会产生。这时,是某阶段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是某阶段自我发展的巅峰期,是一个看起来非常不错的状态。然而,如果一旦在这个平衡态停滞,你便不再获得成长与进步,最终的结局就是熵增加剧。

于我而言,在工作后至少做过几次非常大的颠覆式成长。

从销售部到市场部,后又从市场部到销售部;从以前在职场工作,到现在的自主工作,每一次都是颠覆式的成长。

在每一次颠覆式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次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以及随之而来的孤独感与恐惧感,但得到的收获却是非常巨大的,我的人生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那么,现在就来总结一下,两个远离平衡态的方法:

第一,离开舒适区,走进学习区,甚至是恐慌区。

第二,颠覆式成长。


这就是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带给我们的人生底层逻辑 - 终其一生,我们都要对抗熵增,不然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在默然中走向消亡。

而对抗熵增的方法就是: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兼具“成长型思维”、“流量思维”、“终身学习、终身探索”、远离舒适区、能够持续颠覆式成长的耗散结构。


除了对抗熵增的能力,我们还需要具备3种核心的思维模式,请查看我的文章:

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如果您觉得有启发:

欢迎点个“赞”:),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注我的知乎账号,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号【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1. 公众号后台回复【成长】,送你一份全网独有的体系化“个人成长”路径图

2.公众号后台回复【思维】,送你一套被收藏了10W+次的夯实个人“思维”的底层方法

3.公众号后台回复【自我】,告诉你我是如何找到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的

谢谢支持

花了 3 天收集,看这一个回答,省去你 80% 寻找答案的时间!


我把这个问题下的高赞回答进行了统计,分类排序,并且爬取了一些相关问题下的高赞回答,按照推荐次数,筛选出合适的、高质量的回答,并附上链接,总结成一个合集,算是大致勾画出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


列数太多,先把推荐次数多的能力贴出来,以便你可以清楚看到~

文末有表格获取方式哦~



用 Excel 表的数据透视表功能,对每种能力的被推荐次数进行统计排序。由于篇幅较长,这里只收集了被推荐次数 > 2 的能力的相关高赞回答。

希望在众多知友的经验集成下,作为一个目标导向也好,资源目录也好,能够触发你对自身的思考,真正地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感谢分享这些经验的知友,如对内容版权有异议可联系我删除。 筛选整理的过程很费力,喜欢请点赞让更多人看到 只收藏不点赞的都是耍流氓o( ̄ヘ ̄o#)


目录:
一、认知篇
二、情绪管理篇
三、思考篇
四、坚持篇
五、复盘篇
六、勇气篇
七、选择篇
八、沟通篇
九、过来人经验篇


一、认知篇:智商影响你思考的快慢,而认知见识决定你的格局(眼光),从而决定你的高度

l 这7种认知偏见,正让你越来越蠢 6.7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734469 @靳小凡


l 这几年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认知,希望你也能知道 5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161537 @高冷冷


l 对情绪的认知,决定了你的生活高度 9.6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786818 @剑圣喵大师


l 如何进一步提升自我认知? 2.4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69032/answer/33100227 @Steve Shi


二、情绪管理篇:每个人都有脾气,只是情绪管理强的人懂得如何控制

l 怎样进行良好的情绪管理? 3.8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89554/answer/46482883


l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 2.6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812123 @Lachel


l 有哪些情绪管理的经验值得分享? 1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61943/answer/22174346 @谢乔


l 如何控制负面情绪?4.4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82759/answer/276105381 @叶倩倩


三、思考篇: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关乎到一个人的逻辑思考能力.

l 如何成为有想法的人?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9,752 人关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14502/answer/14150934


l 如何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 9.6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27159/answer/49517648 @曾加


l 怎么提高思考能力? 3.2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97987/answer/575037659 @谢春霖


l 在思考问题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有深度?3.6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542221/answer/567650347 @谢春霖


l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脑中出现的声音是谁的? 8.7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10320/answer/64805086 @Llenlleawg


四、坚持篇:如今选择太多,笃定一件事并有耐心长久坚持实诚可贵

l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25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2683/answer/544428165 @海猫君


l 坚持去做一件事,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 4.6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929583/answer/291641386 @萧灵


l 你放弃不是因为真的无法坚持,而是因为退路太多 4.1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731140 @呵呵


l 你没坚持过10000个小时,哪配得上成功 3.8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282951 @简浅


五、复盘篇:复盘不是总结,它更倾向于反思。

l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1.4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07128/answer/621087775 @虚舟老师


l 我想向你推荐一个快速成长的方法:自我复盘 697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130252 @曹将


l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165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07128/answer/574062865 @蒋以鸣


读到这里,你觉得文章还不错,麻烦点个赞,然后再继续往下看哈……


六、勇气篇: 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时候勇敢踏出一步,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

l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4.2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034512/answer/107157117 @李栩然


l 要怎麼鼓起勇氣活下去? 4.2k 赞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80167/answer/20229485 @朱炫


l 我的父母,只给了我爱和勇气 4.4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00171 @情何以甚


l 女性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喊出「停下」? 2.7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940188 @李松蔚


七、选择篇:选择大于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l 怎样克服「选择恐惧症」? 8.1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96837/answer/31051763 @李松蔚


l 如何做选择才不会后悔? 719,999 人关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91602


l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379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07128/answer/596638194 @鲁西西


八、沟通篇:良好的沟通是有效交流的基础

l 塔西佗陷阱:不沟通是不可能的 4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540503 @李松蔚


l 7个让人舒服死的沟通技巧 30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87720 @倪振源


l 什么是「有效的沟通」?如何面对一个难以沟通的人? 4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54997/answer/36986731 @寺主人


l 和领导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21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11937/answer/126292049 @巴赫爱喝胡辣汤


l 伴侣间如何开展高难度的沟通? 4.1k 赞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335209 @KnowYourself


l 和女朋友难以沟通,怎么办? 3.5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93836/answer/15001208 @川宁


l 为什么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沟通越来越容易,人们却仍然会感到孤独? 6.4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04282/answer/57779259 @张佳玮


八、过来人经验篇:偏鸡汤,且有点杂乱,迷茫了、心累了、有空了可以翻一翻

l 做事要重视客观 6.5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19007/answer/143575805 @河森堡


l 人生在世有哪些观念是越早建立越好的? 60,807 人关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102027


l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77,077 人关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07128


l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的基础。 1.9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19007/answer/306594457 @马建军


l 生命只有这么长,趁一切都来得及,你能决定活出怎样的人生。 3.4k 赞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19007/answer/152909016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最后,希望你以后不会想看这个问题的回答:

l 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19007/answer/157456054


之所以没有涉及非常细致的问题,是因为我相信你在开启心智后,自然就懂得什么能力才是你需要的核心能力。如果你现在要忙于学习其他知识或工作,没时间去思考,那么有空的话,一定要翻一翻,选择大于努力,方向错了,再好的跑步姿势和跑鞋,也很难帮你达到终点。现在你可以选择用几分钟看完就关掉,也可以放在收藏夹,趁着年轻去实践,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回答里无法贴表格只能贴图片,如果有需要表格的话, 可以来我的公众号【晓哥成长笔记】,回复“重要能力”即可领取完整的表格。 希望你能打造出自己最为认可的核心能力~


我的往期优秀回答可戳这里直达: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

有哪些是你踏入社会才明白的道理?

零经验的人都是怎么转行的?


我是@杨晓,坚持每周一篇高质量回答的斜杠水瓶男。如果你觉得我的内容对你有帮助,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再走呗,谢谢你的支持!!!

1.正确向他人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很多人觉得永远不生气的人的最厉害,并不,那些能把自己想要别人看到的情绪,自然地流露给别人的人,最厉害。


2.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它和自己目的高度一致的能力。

最简单的栗子,我是一个小学生,我要学会写一个字。普通人会把它抄一百遍以显示自己在进行记忆的过程,有能力的人找出适合自己最快的方式记住它,直接达成目标。


3.把最好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的能力。

以前我跟爸妈都是乱发脾气想怎样怎样。后来我觉得这对他们不公平。现在我学会了一种能力,就是拍他们的马屁。他们知道我故意的,但他们很开心。跟自己最亲近的人,不必讲那么多交往的技巧,要把最耐心最真诚最温柔的一面留给他们。


4.干脆拒绝的能力。

能干想干,就答应,心甘情愿地做好。不想干,千万别勉强自己,否则日后任何一点小小的不如意都会成为你质疑自己和抱怨他人的导火索。


5.为别人付出,但丝毫不求回报甚至不求感恩的能力。

接第四条,我发现身边太多人的烦恼来自于,他主动帮助了别人,希望别人回馈但别人没有。做好事帮别人应该做好没有任何回报的准备,如果你愿意无私奉献就做。不要用付出绑架别人也绑架自己的快乐。


6.工作学习的时候排除干扰源的能力。

我有个学姐,上自习从来不带手机,我很佩服,自习室玩手机浪费时间还觉得自己在学习的人太多了。


7.让自己快乐一下,取悦自己的能力。

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取悦他人,自己却不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啊,吃一顿饭,坐一趟公交,交一个新朋友。晨间的鸟语花香,傍晚的落日夕阳。只要你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情深万象皆深。


8.死皮赖脸甚至不要脸的能力。

中国人大多做不到,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但是就会造成很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惨案。有时候想想,你保住这次的面子对你今后的发展有那么必要吗,你死皮赖脸一下是不是其实更有助于解决问题?脸皮厚,吃个够。


9.享受过程,用心体会每个瞬间的能力。

等地铁的时候感觉两分钟都是煎熬,坐公交的时候觉得挤得痛苦不堪。当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考试成绩那么一个结果,拼命减肥不吃饭只是为了体重称上少的那么两斤。其实等待的过程也是生命本身,努力学习时你感觉到自己的头脑变得丰盈,拼命减肥是你感觉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变得健康。别那么功利,焦虑和空虚就不会那么多。

10.以感恩的善举给自己注入能量的能力

以前听过一句话当时不以为然“一个好人不需要什么回报,因为成为一个好人本身对他就是最大的奖励”现在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无道理。有些帮助过你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有交集,但你以后有什么好东西了,分给人家一些,逢年过节的,送给人家一些祝福。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人的口碑是在无知无觉中树立起来的。

同时你也给自己了一些良好的心理暗示,积攒了一些正能量,他们在你遭遇困难时都是你自己的精神支柱。世界上多一个人支持你,不管他有没有能力帮助你,都是你的力量。记住,没有什么好事是白做的,做事不功利是快乐之源。

比如你看了这个回答还蛮不错的点了个赞表达下对辛苦马字的我的肯定,就是给自己也是给我一份正能量(?ì _ í?)

浑浑噩噩到了而立之年才发现,有一个能力很重要,但是这么多年一直未曾拥有

有切合实际目标的能力

当我23岁大学毕业,两年之后身边的人开始结婚的时候,我表示很震惊,刚刚毕业,结婚干什么,不是应该拼事业么?

当25-27岁身边很多男生开始谈论房价车价股票黄金时,我表示很鄙夷,事业干好了不是就都有了么?

一眨眼到了30岁的时候,回头才发现,成熟得实在太慢了,口口声声说干事业,如今事业也并没有翻天覆地到什么地步,反观刚毕业两年就结婚的同学们,因为结婚,所以早早整合了资源,扎稳脚跟,加上有了孩子,对于工作也不能任性,所以挣得每分钱都有精打细算,如今房子车子都有了,孩子也三四岁了,每逢周末节假夫妻两带着孩子来个小旅游,日子虽然不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平淡温馨,而折腾到如今的我,依旧返回来得考虑到底在哪儿落脚,结婚,甚至于连恋爱也不能再妄图慢慢悠悠,成年人之间的恋爱,要么是历经世事之后的相互体谅要么就是在左右夹击的催婚大战中互相将就,光看看知乎里关于后悔进入婚姻的回答,能吓退所有对于婚姻的美好憧憬。

人生真是填空题,没有正确答案,更无法涂掉再来。

现在返回头来看,拥有切合实际目标的能力,多么重要

目标是什么,就是你视线范围内你看到的那个点,你知道你要去那里去,而且你努力努力就基本可以抵达

走弯路的人,迷茫的人,大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这么多年,我是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对自己从来没有笃定过,也从未理解生活,许多次我都扪心自问,但答案总是虚无,且自己不满意

想要的太多太好,但好像每一个又不是真正特别吸引我,这种无能的感觉多年来笼罩头顶,精品佛自己想做件大事,又精品佛自己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想得到最好,但是又力不能及

很多次痛恨自己这种漫无目的的状态,不愿意做个现实的小老百姓,又没有成大事的志气和坚定,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不想要,有时候我自暴自弃的定义为,好吃懒做,就想享受好的,却畏惧付出代价,天天浑浑噩噩,其实是认不清自己,做梦一样混日子

很多次我都羡慕他人,比如爱一个男人就能爱的死心塌地,要死要活的人

比如热爱事业,天天热血沸腾,锲而不舍的人

比如混吃等死,但嬉笑怒骂没皮没脸过得一样开心的人

我却好像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精品佛是一个标榜着新女性的傀儡,用努力的姿态掩盖迷茫的心

对混吃等死极其鄙视,对建功立业又畏惧吃苦,平时连别人一个白眼一句讥讽都耿耿于怀,想到建功立业要周旋各种人际,瞬间畏难,市井小民柴米油盐我又觉得太繁琐很是看不上,很多时候都觉得这是我吗?真是矫情且讨人厌

实际的人,会把生活理解为人生的规律,比如,考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那么他们至少会在毕业后就开始着手婚姻,工作,然后房子,车子,孩子,幼儿园,小学中学等等,事实上,人生的生命旅程也就是如此

伟大的人,目标一旦定下,坚定不移,历经一生去实现梦想

而曾经幼稚的我,不知道人生的规律,或者说不愿意接受人生就是这样的流程,很长一段时间不闻当下,却追问人生的意义,当时有位师父说,意义是在做之中,而非未做之前,可惜当时根本不能明白

真正的明白是知行合一,不能真正懂,又何来行

所以多年来一直打转,看似努力却没有解决问题,也不知道要到达的地方:工作没什么实质性的提升,明知行为模式有问题也没有实际改变,日日被生活推着走,多少个夜里扪心自问,最终都没有一个说服自己的答案

既不能踏实做个凡人,又没能力做个能人

简单来讲,就是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的人,在没有认清现实前从来不会觉得自己不切实际,相反他会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志存高远

整日关注公众号里的毒鸡汤,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新观念",幻想自己做与众不同敢为天下先的第一人

人当然应该接受新事物,但人更应该具备最重要的独立思考与判别的能力,一个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接受太多的碎片化观念,尤其是没有真正深思熟虑与判别,结果就是思维逻辑混乱,既指导不了自己的生活又增加无谓的焦虑和挫败

年轻时,不害怕别人说想法太多,而害怕别人说没想法,最后输入不能整合便像恶龙一样开始反噬

所以说什么能力很重要?量力而行,精准定位目标的能力,不患无目标,患不能切合实际,尤其是毕业到而立之年,这个能力决定你黄金十年的发展方向和成就

返回来说也就是客观的自我认知的能力,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把自己估计得太高,定的目标太高,做事就不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也会没有重点,急功近利,欲速不达,容易受挫,沮丧

我订过过高或者模糊的目标,就是类似于公众号宣扬的,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做一个优秀的人,人当然应该追求这样的理想,但是说实话,对于家庭普通,天资一般的人来讲,这种目标没什么实际参考,什么是财务自由,时间自由,放眼你的朋友圈,或者比你高三个级别的阶层,谁做到了?怎么做到的,王健林都没做到时间自由,你准备怎么做到财务和时间都自由,如果你想做个务实的人,切实地去想这个问题,不要用情绪代替逻辑,你就能发现一些问题

定位太低,做事就会安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白白浪费时间和机遇

但人在年轻的时候,反而常因为自尊因为面子等等不甘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讳疾忌医,掩耳盗铃

有些自卑的人又极度无法正视自身优点,长期定位过低,不敢争取机会,表现自己,任由岁月流逝

像我就是,极其矛盾,好高骛远但是骨子里又自卑敏感,所以毕业之后定位什么的压根谈不上,对工作和人生没什么规划,遇事不敢自荐不说,即使有机会也不敢好好表现,心里对自身的评价很低,要求苛刻,还没做事之前就想到做不好别人嘲笑的表情和语言,最后就直接逃避不做,除非被逼的不行,其实现在返回来看,自己已经很优秀了,很多跟我熟的朋友就会觉得其实你很有潜力,但是没用啊,自己不认为,胸有丘壑又能怎么样,性格卑怯时跟前聚集的朋友也是,要不就是同类型软弱至极,要么就是有心眼的,同类型就是起个安慰作用,没什么进步,有心眼的就会不断利用你的性格,有的人还常常打压嘲讽,时间久了,真的是精品佛跌入深渊,之所以一直没方向,性格也有很大因素,光一个自信的问题就能纠缠很多年,反观同龄中自信的小伙伴,其实当时觉得对方并没那么才华,但是人家敢于珍惜自己,哪怕一点点潜力也当做契机,不断去肯定和展现,最后竟然打开人生的缺口,真正把这一点小火苗发展成为自己的优势

所以说到这里,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多重要,提前认识到自身问题多重要,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想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也要有对生活规律切合实际的理解

人做不到脚踏实地,一方面是不自知,另一方面是不懂世界,当你对世界的理解还处于幻想阶段,说明你没有认清生活也没有看清现实,这不是教你妥协圆滑,这是教你接受事实,从事实出发,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如今只能说,如果你不能认清自己,最起码按照世俗世界给自己定个目标最好,比如先约定一年存几万块钱,或者先谈个恋爱,不要挑三拣四,比如一年里学习一门技术之类,30岁的我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才明白,如果你这辈子不想单身终老,房子,爱人,孩子,父母,是不管你追求自我,追求自由到什么时候,什么程度,都不得不面对的事,人与人的差别不过是早一点想清楚和晚一点想清楚的区别,之所以觉得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是因为认清这一点时已经而立之年,明明可以在途中顺手做到的事,都被假大空的各种主义耽误了

所以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总好过于一直迷茫和困惑,而且在世俗的实践过程中也并不妨碍你的自我认知,方便你下次定位,但如果像我一样没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好高骛远,最后就是没认清自己也浪费了时间

《劝学》里早就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想想自己是不是那只蟹!!!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希望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共勉!

5月27日更新:

关于这12条能力要求是否为普林斯顿提出,可阅读知乎作者回答:

如何解析「普林斯顿大学对本科生的12项衡量标准」?

该答主的结论是,这些要求最早出自普林斯顿出版社所出版的《Universities and Their Leadership》,标准提出时间为1993年。至于是否来源于普林斯顿大学,目前较难追溯。如果有补充论证的知乎er,可以在评论处留言。

———————分割线———————

原回答:

普林斯顿大学要求本科毕业生在毕业时应具备12项能力,我认为不仅是大学生,很多工作十数年的人也未必能具备这些能力。如果理解这些能力的要求,并用一生去追求获得,我相信会对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判断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包含十二项内容:

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hink, speak, and write clearly);

工作、看书的时候试着把学到的东西说出来、写出来。思考和表达是我们认知世界,以及被他人了解的过程。


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The ability to reason cri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批评指不是“别人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系统的推理要求我们分析事情多讲“一二三”,可以是站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思考,可以去分析事情产生的各种驱动因素。全面看待事情增进了我们对事实的了解,也更能够去说服别人。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The ability to conceptualize and solve problems);

工作和生活上会不停碰到问题,对于重要的得想方设法解决,不是回避。解决了,有成就感;逃避了,问题还在那。


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吸收别人的看法,自己判断哪些对、哪些不对,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我理解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也要基于博采众长。


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initiative and work independently);

工作中不排斥新想法,想想现在的工作流程是否有可以改进,提高效率效能的方法。


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The ability to work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and learn collaboratively);

学习与他人协作,合理分工。


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The ability to judge what is means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thoroughly);

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多问自己真的懂了吗?有些时候感觉自己好像懂了,其实没懂!彻底理解一定是对知识和事情后面的原理了解得清楚。


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important from the trivial, the enduring from the ephemeral);

这项能力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在做一系列选择前都可以想想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持久的还是短暂的。沉迷游戏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却无法带来长远的帮助,学习、健身虽然短暂的痛苦,却可以带来持久的帮助。


9. 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 (定量、 历史、 科学、 道德、 美学) (Familiarity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thought);

接触不同的学科门类,理解文化多元性,可以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广阔。


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Depth of knowledge in a particular field);

和第9条对应,学习的时候,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细学细看,其他领域的可以粗学粗看。


11. 具有观察不同学科、 文化、 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see connection among disciplines, ideas and cultures);

不同学科、文化、理念之间既有外在差异,又有内在相关,物理和数学源于哲学,日本的假名源于汉字的草书和楷书。


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The ability to pursue lifelong learning)。

活到老,学到老。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3886850577899520

刘星的这种能力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也好,职场工作也好。通用的能力有三点:

1、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能力

3、信息搜索能力

excuse me??我们就是九年义务制教育做题出来的,现在还人手一台手机装有百度,你居然说我们没有阅读理解能力、提问能力、信息搜索能力?!

别急别急,人人都有,但也有合格和优秀的区别是不。同样九年义务制教育出来的,学的同一本教科书做的同一张卷子,这出来的卷面分数不也是千差万别的。

下面我来给你解释解释。

先来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今年过年时开始有辞职转行的想法。趁着过年的机会,请教一下在职场上小有成就的姐夫、姐姐的意见,给指条明路:做什么好?

他们都反问我喜欢什么?能干什么?未来三年想得到什么?这三连问,我就是迷茫不清楚所以才来问你们的呀。

后来想想,也是,大部分事情都要靠我自己。我自己都没想清楚我要什么,想做什么,希望家人告诉我,不是职业规划,是 算命

这种「 算命 」相当于:

买彩票,买什么号码可以中头奖?

股票买哪支可以涨停?

赌球买哪只球队可以稳赢?

做什么好?”的潜台词是活少钱多离家近


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和愿意付出的“代价”。毕竟在职场上付出多少努力和最终得到的成就是正相关的。

职业方向千千万,并不存在所谓的好选项,决胜的因素不在于选项如何,而在于个人资质即思考学习能力如何,各行各业都有精英和普普通通平凡人。

1 | 向正确的行动力依赖于正确的思考

这三种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放在一起讲,可以归结为思考能力。方向正确的行动力依赖于正确的思考。

思考过程是一个多维度连贯性动作。

一件事情的完成有赖于先有欲望/目标,发现了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即问题。之后分解目标,分解目标的过程会遇到一个个细分的问题即分解问题。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可立即着手解决的小事件时,就可以逐一攻破达到目标。



举个栗子:

我想辞职转行,结合我想要的与我能付出的,我想进入互联网运营岗。(目标)

通过查询求职网站职位信息要求发现我以前的工作经验与能力与互联网运营岗不匹配(问题)

这里运用到

信息搜索能力:搜索职位信息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职位描述了解到自己现有的能力不匹配运营岗

那么具体缺乏哪些经验与能力?要先细分运营岗位需要的能力,才能去补足缺乏的能力(提出问题并分解问题)

这里运用到

提问能力:运营岗需要哪些能力

信息搜索能力:搜索运营岗不同方向的职位描述和工作职责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职位描述和工作职责了解运营岗具体需要哪些能力,了解我需要努力加强的方向


阅读理解能力、提问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名不分先后。可以先有问题然后才针对性的去输入和搜索信息。也可以是无目的去输入信息,在输入的过程中产生了提问。

不同事情可能用到一种或多种能力的组合。

我们来讲讲这几个能力在职场、生活里的落地应用。

现在正逢毕业季,我们举个现在大学生老大难问题:迷茫,迷茫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迷茫其实是认知局限。要大量输入,主动找输入的材料和输入的渠道。

确立方向、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试错/尝试,搜集信息后,才能确立方向。

而写简历,搜集职位信息,是大学生、转行人士调研试错的第一步。

比如我想入运营岗,在求职网站搜“运营”,会出现不同方向的运营职位。

选取几个方向了解运营这份工作具体是有哪些工作内容?运营的任职要求与能力有哪些?自己根据运营的任职要求可以补足哪些方面的能力?

用户运营

活动运营

新媒体运营

总结——进入互联网运营需要具备的具体能力有以下这些:

①常见的媒体平台操作(常见有微博、微信等自媒体)

②文案撰写能力(注意:文案不仅仅是文笔)

③数据分析能力(利用数据分析工具了解用户行为、洞察信息、分析数据能力)

④互联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拆解整体运营思路的每个环节,明白运营步骤承上启下的关联关系与逻辑结构)

⑤社群运营能力(拉新、留存、活跃)

⑥沟通协调能力(你不是独立个体!)

⑦配合能力(互联网公司讲究团队的协作,需要运营+产品+商务+市场相互配合)

分析和查找岗位信息寻找职业方向的过程运用上了阅读理解能力+提问能力+信息搜索能力

即便还未正式入职,只是写简历求职过程,如果有心利用好,也可以是行业学习和信息搜集的过程。求职过程可以对自己的思维,口才,心理素质,各方面能力进行锻炼。

2 | 阅读理解,理解力没毛病,缺的是仔细阅读

对于阅读理解要提一点,我们的目标有可能直接来自于领导交代的任务、工作等。所以第一件事情我们需要接收任务并明白任务要求。注意任务的关键点、重点。咱的理解能力肯定是没毛病,主要是不够仔细。比如下面的例子。


而且从客观上讲不仔细阅读他人已经交代清楚的东西,不先自己寻找答案就是不尊重人,语气好有礼貌的不尊重人,也是不尊重人啊。

这种细节性未仔细注意到的东西,自检一下,是不是或多或少都犯过。

3 | 好的提问能力体现沟通能力,能增强人际关系

当我们有问题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查找书籍、网络,和寻求别人的帮助。

有时候直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会比直接去搜索信息要高效的多。但向别人提问前要先自己努力解决,解决不了再提问。

因为这样比填鸭式喂养,进步大的多。

纯小白一脸懵逼状态和带着自己思考的提问是有区别的。

再举个栗子:

你向别人提问,我想考研,不知道考啥,你给我个指导。和你提问,我搜到了xx信息,xx院校是我的目标院校,你觉得靠谱么?虽然后者只是举手之劳,也比前者好,好得多。

没有调研和信息搜索就去寻求别人帮助的人,别说在职场工作上不合适,日常和朋友交往也不适宜。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

迫切的想要去提问,去迅速得到结果和答案。连最基本的输入习惯和耐心都没有,就指望人生不迷茫,天降能人帮你解决问题,可能吗?

所以我们需要有良好输入意识和保持输入习惯,在向别人提问寻求帮助的时候才能带上自己的思考提问。


一个好的提问方式也是一次好的沟通。好的提问不仅能增强人际关系,还能让对方清楚了解到你的关注点和思考模式。这种展现方式是对等的,是跨越领导与下属,老师与学生,偶像和粉丝的阶层差。也会让别人更愿意帮助已经动脑思考过的你。

技能Get√

在此感谢张君大大用如此可爱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一个体现沟通能力的好提问,以及一个好提问的重要性。 @暖石张君


/ 下期预告 /

所谓工具用的好,下班走的早。

下期我们来盘点一下好用的网络搜索工具、网站;

用好工具,事半功倍。提升信息搜索效率!

/下期预告 /

关注我,成为长期关系,找我不迷路。

公众号:甜以待人 盐于律己

专注|个人成长|职场充电|高效工具推荐|好书推荐


我知道你我都一样:不甘平凡→持续努力→不负野心

希望我们都能少走弯路,拒绝庸碌~

公众号里整理了一些资料且后续会更新,想要的可以自取哦

专注|个人成长|职场充电|高效工具推荐|好书推荐


感谢阅读,点个赞给我一个正向反馈吧~_~

1、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

你的?切价值创造活动,都是你的注意?交换来的(不是时间,有时间不专注的例子很多)。

注意?,是你拥有最宝贵的财富。

当你「放养」自己的注意力时,你的时间就会像韭菜一样被收割。比如那些在朋友圈转发的情感爆文,除了带节奏煽动情绪,对你而言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些做营销爆文的公号,却在你的一次次+1的点击中,收割大量流量,转化为赤裸裸的广告费。

现在一条公号广告,平均1块1个阅读。你每贡献一个阅读量,就间接帮他们赚了一块钱。

反过来,如果你会利用自己的注意力,转化为影响力,你就能获得大量的利益。你能获取一位男神的注意力,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能收获一群人的注意力,你就成为人群中的交际花,收获虚荣;收获几十万人的注意力,就是商家排队给你送钱的网红。

注意力是你与生俱来,最值钱的财富,没有之一。越早明白这点,越容易站到食物链的上游。

保持「极度专注」,才可能极度牛逼。

如何养成「极度专注」的能力呢?

人天生是爱分心的,这是远古时代祖传下来的基因(野兽出没,不随时保持警惕就被吃掉了)。要改变一种天性,只能用其他的天性来对抗。

第一种是「对恐惧的本能逃避」。

再没有自制力的人,考试前一天,也总会拿着复习资料看个半小时,争取撸几道题。这个让我们恐惧的武器就是「时间节点」。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个deadline,就像是上了马达,有了压力和动力。利用快到期限的这种紧迫感,会迫使我们专注目标,高效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第二种是「对快感的自然追求」

满足只能让我们满意,比如吃饱穿暖;快感才能让我们上瘾,根本停不下来!比如刷抖音、买买买、打游戏。而快感的本源,就是「可预知的满足」+「不确定的刺激」。

好像我们逛淘宝,我们提前预知到,网购可以带来购物的愉快感,这是「可预知的满足」;但可能淘到什么样的好东西,是「不确定的刺激」;并且这种刺激,只要购物过程不结束,就一直存在,这也是我们容易上瘾的原因。打游戏、刷抖音、追剧、撸猫都是如此。

要让我们对学习、写作、工作这种长期利好、短期痛苦的事情上瘾,利用好我们的两种天性:

1、设定deadline,利用对恐惧的逃避

2、设置完成后的奖励,正向刺激自己的欲望

2、习惯「延迟满足」的能力

“以大多数人满足感延迟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今日头条张一鸣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有关延迟满足感的实验:

把一些儿童关在一个房间内,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些棉花糖,小朋友都很想吃棉花糖。规则如下:
离开后,你立刻吃掉棉花糖,你只能获得一颗;
如果等我回来,你还没有吃掉桌上的棉花糖,你将获得两颗。
多年以后,结果发现:
那些当年在实验中,成功拿到奖励的小朋友,在之后的学习成绩、事业成就,远超过那些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且后者肥胖、沾染毒品的几率也超过常人。

所有喜欢「即时满足」的人,都没有想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做选择的成本和收益的问题。他们总是关注眼前的收益,而「选择性遗忘」长远的损失。

熬夜刷抖音很爽,但是机会成本是意志变薄弱、身体变差、头发变少、强烈的愧疚和悔恨;
考前打游戏有快感,机会成本是更少的复习时间,带来考试的极度焦虑、及更糟糕的考试成绩;
早上睡懒觉很舒服,但机会成本是精力的极大浪费、放弃当天的时间掌控感。

小孩可以任性,可是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为了追求卓越,而果决地拒绝次优选择。

最优的选择,就是舍弃掉短期利益,忍受短时间的痛苦,得到长期更大的好处。

记住:延迟满足不是让你不满足,而是为了让你获得更大的满足。

3、逼迫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年轻时,努力是很廉价的。看看那些在矿坑里辛苦劳作,拿命换钱的工人,要说努力,没有人比他们更卖命,可他们很多人,过得是朝不保夕的日子,甚至不知道哪一天命都没了。

比廉价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就是不断追问问题本源,透过现象看本质,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进而取得别人无法取得的成就。《教父》里有句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千万别用忙来掩盖真正的思考。沉醉在瞎忙碌的人,本质是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那些沉醉于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勤奋,而是不愿意去做更深度、更艰深晦涩的思考,因为这样会很「难受」:

业余时间学习Excel技巧,优化工作效率;
每日复盘,做周计划,梳理工作流程;
和同事、上司沟通,把工作做得更好。

这些事情,很费脑子。而服从安排,简单执行,其实是更轻松和简单的事。于是很多人,就一味地执行执行、重复简单劳动,每天抄抄写写,用这种低质量的勤奋麻痹自己,表现形式就是无意义地加班、坐在图书馆发呆、白天拖拖拉拉晚上又熬夜赶工,还美其名曰我很努力,配上一张深夜摆拍的朋友圈。除了自我感动,没有任何意义。

没想好找工作的方向,就不要海投简历,随便找个工作混混;没有想好写作的大纲,就别瞎动笔,这样只会让你无效的努力中白白浪费时间,却没有多大成效,甚至会因为没有「正反馈」而逐渐懈怠。

永远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来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如何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习惯?

1、限定自己的高频刺激的「浅娱乐」时间,别被娱乐信息蚕食自己宝贵的注意力;

2、每天给自己30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远离手机、关掉电脑,放空自己,复盘今日得失;

3、警惕任何「权威」给你洗脑,不轻易附和他人看法,独立思考。

保持「极度专注」,逼迫自己「深度思考」,长期习惯「延迟满足」,有这些特点的年轻人,我身边还没有混得差的,一个都没有。

PS.看到知乎的好答案,顺手点个赞,不用担心找不到了以后也能经常收到类似好回答。

另外,我准备了对我帮助巨大的学习资料给你,是我花了1000多块钱买的。

关注我的公众号「黛西巫巫」免费领取:

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后直接回复:
回复「书单」:免费获取百本「豆瓣」高分好书,业余时间偷偷变牛逼。
回复「赚钱」:领取简单可实操的36个赚钱小项目,每天多赚80块零花钱。
回复「自律」:送你一篇在知乎10万赞的自律方法,让你自律像玩手机一样简单。
回复「英语」:免费获赠英语7000单词速记法(我200元买的,很好用),还有我如何从英语小白逆袭成学霸的英语学习方法。
回复「变美」:送你一个7天内轻松变美的锦囊,我亲自实践非常有效哦。

所有回答的精华,都在这里了(每周更新):

黛西巫巫干货食用指南

推荐一篇帮你提高10倍学习效率的「精力管理」方法:

学霸的作息时间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不会困?

推荐我1篇10万赞的回答,轻松自律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如何逼自己做到真正的自律?

对于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来说,是玩的能力吧。

经过我的研究,除了吃喝嫖赌抽逛街购物打游戏之外,从玩中得到快乐是并不容易,也有门槛的。

同样是旅游,除了拍照打卡装逼,到底有多少人单纯能从旅行中得到快乐?

音乐会,音乐节,博物馆,美术馆这些,除了打卡装逼约炮,多少人能单纯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跟朋友一起聊天,除了喝酒在酒精的麻醉下之外能单纯聊两三个小时能感受到乐趣的,很多吗?

更不用说运动的乐趣。打球,游泳,滑雪,潜水这些,除了陪孩子接触中产阶级新玩法,有多少是自己感受到乐趣而乐此不疲?

还有评论区说的做饭,园艺,甚至在游戏中展现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一切即使沉迷其中也使我们远离“行尸走肉”的感觉而不是相反的乐趣,有多少中年以上的人拥有或者保持?

也许是教育出了问题。因为上一代教导我们的事只要学习好将来能挣大钱,就能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也许是环境的问题。毕竟压力大生存不易,而文化环境里玩就是不务正业,接电话不说个最近挺忙的就感觉低人一等。我们总是觉得等有了条件就可以好好玩一玩,就好像玩儿的能力就在那里,等你有钱有闲俯身去拾即可。可惜等你有了钱之后,才发现钱仅仅只能解决没有钱的问题。

现实中我见到很多朋友见面后上菜之前寒暄过了尴尬就开始蔓延,旅行回来后说句哪里都不如在家躺着好。假期最后一天抱怨上班的同时说一句假期其实无聊死了,硬着头皮上高等中产的项目网球滑雪高尔夫觉得比工作累多了。我见到了太多的工作狂,但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热爱工作,而是生活太无趣了。而有些特别无趣的人为了合理自己的无趣,甚至会说服自己这些事情本来就是无趣的。而所有看似会在其中感受到乐趣的人,一律是装逼。凡事不是目的为了加强人肉电池电力的行为,一概该死。(知乎涌入的大量保守派对于户外和旅游的看法)

—————————

回答完看了两天其他回答才发现,5000多的答案,好像只有个位数的答案跟挣钱没什么关系。

感觉这世界,有点疯狂呢

我们都能感受到,焦虑抓狂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这个病轻则影响心情,重则影响生活,所以如何减轻甚至利用自己的焦虑?这个能力非常重要,但是不见得人人都有。

最近很多人都说:「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其实还是有的,例如钱容易花光,人容易胖,白天容易焦虑,晚上容易失眠……

现在几乎所有城市,满大街都是脸上写满焦虑的人。在某些有关部门评选出的「最具幸福感城市」,人们的焦虑程度反而更严重。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传媒往我们的大脑里注入了无数光怪陆离的二手欲望信息,而我们的真实处境却是,我们严重缺乏获得真实欲望满足的资本和能力。

鉴于能力也是一种资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时代的很多焦虑,主要是资本匮乏感在作祟。资本肯定不仅限于物质,文化资本也是资本。例如艺术鉴赏力,人文情怀,科学头脑,源于哲学思辨的行动力等等。

人们常说的「想得开」,如果真的做到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珍贵的文化资本。想得开就能睡好觉,就不会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饱受焦虑煎熬,然后就像诗人黄灿然所说的那样:在痛苦中酝酿绝症,在泪水中结束一生……

多年以后,重听何勇的《姑娘漂亮》,让我不禁感叹:所谓经典就是无论过了多少年依然不过时的东西。假如《姑娘漂亮》是何勇最近推出的一首新歌,它肯定还是会引起广泛共鸣,只是它可能会被很多人贴上「屌丝之歌」这样一个标签,但这四个字完全不足以形容这首朋克经典的美妙动人之处。

不信你可以听听何勇写的这段歌词:「姑娘姑娘,你漂亮漂亮,警察警察,你拿着手枪,你说要汽车你说要洋房,我不能偷也不能抢,我不能偷也不能抢。我只有一张吱吱嘎嘎响的床,我骑着单车带你去看夕阳,我的舌头就是那美味佳肴任你品尝,我有一个新的故事要对你讲……」

在我看来,这首歌最美妙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歌中隐藏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歌中的「我」被他喜欢的漂亮姑娘抛弃了,漂亮姑娘跟一个有钱人跑了,她因此钻进了汽车,住进了洋房,但「我」没有因此哀怨无助地追问「你怎么舍得我难过」,也没有虚伪至极地祝福对方「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因为在「我」心里自有一个情趣无限的个性世界。现实社会里的所有浮躁、扭曲和病态,永远无法动摇「我」心里的那个世界。所以即使「我」没钱,「我」照样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我」照样可以追到其他漂亮姑娘……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姑娘漂亮》这首歌中的「我」,用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打破了社会价值排序。

接下来我会跟你说几个治愈焦虑抓狂拖延症的具体方法。

我要跟你说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打破社会价值排序法。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我们都能感受到,焦虑抓狂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这个病轻则影响心情,重则影响生活,所以如何减轻甚至利用自己的焦虑?这个能力非常重要,但是不见得人人都有。

最近很多人都说:「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其实还是有的,例如钱容易花光,人容易胖,白天容易焦虑,晚上容易失眠……

现在几乎所有城市,满大街都是脸上写满焦虑的人。在某些有关部门评选出的「最具幸福感城市」,人们的焦虑程度反而更严重。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传媒往我们的大脑里注入了无数光怪陆离的二手欲望信息,而我们的真实处境却是,我们严重缺乏获得真实欲望满足的资本和能力。

鉴于能力也是一种资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时代的很多焦虑,主要是资本匮乏感在作祟。资本肯定不仅限于物质,文化资本也是资本。例如艺术鉴赏力,人文情怀,科学头脑,源于哲学思辨的行动力等等。

人们常说的「想得开」,如果真的做到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珍贵的文化资本。想得开就能睡好觉,就不会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饱受焦虑煎熬,然后就像诗人黄灿然所说的那样:在痛苦中酝酿绝症,在泪水中结束一生……

多年以后,重听何勇的《姑娘漂亮》,让我不禁感叹:所谓经典就是无论过了多少年依然不过时的东西。假如《姑娘漂亮》是何勇最近推出的一首新歌,它肯定还是会引起广泛共鸣,只是它可能会被很多人贴上「屌丝之歌」这样一个标签,但这四个字完全不足以形容这首朋克经典的美妙动人之处。

不信你可以听听何勇写的这段歌词:「姑娘姑娘,你漂亮漂亮,警察警察,你拿着手枪,你说要汽车你说要洋房,我不能偷也不能抢,我不能偷也不能抢。我只有一张吱吱嘎嘎响的床,我骑着单车带你去看夕阳,我的舌头就是那美味佳肴任你品尝,我有一个新的故事要对你讲……」

在我看来,这首歌最美妙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歌中隐藏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歌中的「我」被他喜欢的漂亮姑娘抛弃了,漂亮姑娘跟一个有钱人跑了,她因此钻进了汽车,住进了洋房,但「我」没有因此哀怨无助地追问「你怎么舍得我难过」,也没有虚伪至极地祝福对方「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因为在「我」心里自有一个情趣无限的个性世界。现实社会里的所有浮躁、扭曲和病态,永远无法动摇「我」心里的那个世界。所以即使「我」没钱,「我」照样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我」照样可以追到其他漂亮姑娘……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姑娘漂亮》这首歌中的「我」,用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打破了社会价值排序。

接下来我会跟你说几个治愈焦虑抓狂拖延症的具体方法。

我要跟你说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打破社会价值排序法。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实力商家展示

  • 任县飞泰机械厂
  • 山东胜天半子科技有限公司
  • 盛通四方数字商品市场股份有限
  • 中添区块链技术(深圳)有限公
  • 北京胜天半子网络科技有有限公
  • © 16货源网